Ⅰ 有的蚕的身上为什么会流很多像水的东西
黑胸和灵菌败血病:属急性病,一般感染24小时死亡,死后尸体胸部膨大变黑的为黑胸败血病,死后尸体有褐色小斑点,全身软化变红褐色,皮均破,流出红色臭水等症状的为灵菌败血病。 其他的:各种常见蚕病的症状及 1、血液型脓病: ①传染途径:病源体经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及野外昆虫的互相感染而引起蚕儿发病。从感染到病菌到发病约经过5—7天时间,小蚕期发病较快,大蚕期发病较慢,主要发生在3—4眠前后及大蚕将熟蚕时。 ②症状:蚕体肿胀,体色乳白,行动狂噪,常在蚕座四周及窝边爬行,皮肤易破,爬行过的地方留有乳白脓液的痕迹,死亡后,蚕体腐烂发黑,由于发病时期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可分为: 不眠蚕:各龄眼前发病的蚕,皮肤紧张发亮,不晚桑叶,在蚕座中狂燥爬行不能入眠,最后皮肤破裂流脓而死。 高节蚕:在四、五龄盛食期前后发病的蚕儿、环节间膜高起,形状竹节。 起缩蚕:5龄饷食后不久发病的蚕儿,皮肤松驰,起节间膜后叠折成环状,体躯缩小,逐渐停食,多成环缩蚕。 脓蚕:5龄盛食期到催熟期发病,全身肿胀,体色乳白。 2、中肠型脓离子与空头性软化病 中肠型脓病与空头性软化病均是由病毒引起,各批造蚕均可发生,但发生较严重的季节是第3—6批蚕,此时是高温季节。 ①中肠型脓病症状:蚕儿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眠起不齐,发育缓慢,病蚕蚕体瘦小,食桑减少或不食桑,各龄起蚕发病呈缩蚕;4—5龄二三天后发病,病蚕胸部略透明,病重时完全不食叶,腹部较肿胀,尾部萎缩;病蚕爬已窝边吊滞不动而后以出大量胃液而死亡。 ②空头性软化病症状:各龄饷食1—2天出现起缩蚕,特别是五龄起蚕发生较多,病蚕少食桑或不食桑;存各龄盛食期特别是5龄期多发生的空头蚕,病蚕头胸昂起,胸部膨大,上半身透明或全身透明,少食桑或不食桑。 3、细菌病 主要是病菌通过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的途径而传染给蚕引起发病 ①细菌性肠胃病:主要症状是:饷食后不食桑,蚕体皱缩瘦小,蚕体前半部消化管有桑叶,充满着消化液,外观呈半透明,病蚕排稀粪,也叫是起缩、空头,疴痢等症状。 ②黑胸和灵菌败血病:属急性病,一般感染24小时死亡,死后尸体胸部膨大变黑的为黑胸败血病,死后尸体有褐色小斑点,全身软化变红褐色,皮均破,流出红色臭水等症状的为灵菌败血病。 ③ 瘁倒病:主要是通过食下传染而引起发蚕发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食下大量病菌时,就急性发作,感染后半小时停业食叶前半身僵直、胸部、尾部萎缩空虚,轻度感染时发病较慢,经2—3天陆续死亡。 4、僵病 僵病是由真菌寄生于蚕体上引起的蚕病,由于病蚕死后不腐烂,尸体变硬,故又称硬化病。发病环境主要是多湿环境,如遇高温多湿则发病快,低温多湿则发病稍慢。 5、多化性蝇咀病 症状:大蝇产卵于蚕体皮肤后,经36—48小时孵化成幼蛆钻入蚕体,蚕体皮上留下白色卵壳,卵壳脱落后出现明显的黑斑点。随着蛆体成长,黑斑点扩大成漏斗状,约4—5天后,蚕儿死亡,如五龄蚕被寄生则有早熟倾向,熟蚕后结茧,但结茧2—3天后蝇咀穿茧而出而成为穿头茧,此茧即为下茧。 6、中毒症 ① 触杀型类农药中毒 症状:尾急性、胸部昂起,吐水,呈s状颤抖。 ②内吸型农药中毒症状:蚕儿中毒后不吐水不颤抖,胸部膨大,死后成一字型,尸体软绵。 ③废气中毒症状:主要因环境中含量的硫,二氧化硫而积累于桑叶中,蚕儿通过食下引起感染,废气中毒的蚕儿兑现出,体节肿胀,易破皮而受伤死亡。 ④肥料中毒:主要是桑园施肥后未间隔够一定的时间就桑叶喂叶而引起中毒,蚕儿中毒时也出吐水,颤抖现象。 三、蚕病的防治 1、蚕病的预防 ①彻底消毒、消灭病源,切断传染途径 在养蚕前后,用1%漂白粉澄清液,对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二消一洗,即: 打扫蚕室、环境、蚕具→配药→消毒→用干净水清水→消毒 在消毒过程中,要求做到:蚕室要打扫清洁,蚕具要洗刷干净,药剂要配得准确,药液要喷得均匀,消毒上作要全面,消毒后要保管好。 ②蚕体、蚕座消毒: 新鲜石灰粉,在饷食前或每次加网给桑前进行蚕体消毒,对脓病、软化病的病原体有很强的杀灭作用,要求四龄撒2次,五龄每天撒一次,发病时每天撒2次。 防病一号强氮精石灰粉消毒剂,对僵病、瘁倒病病源体有杀虫作用,(强氮精石灰粉消毒剂配制及使用:50克强氮精加3斤石灰粉充分搅匀,每天早上喂叫前薄洒撒一层于蚕座蚕体上,马上喂叶)。 ③隔离和消除病源: 做好提青分批处理,严格淘汰弱小蚕。 ④建立严格的防病卫生制度 进入蚕室,贮叶室要换鞋,喂蚕前后要洗手、采叶箩、给桑管,蚕沙箩要严格分开使用,除沙后蚕用要经消毒、曝晒;病弱蚕不能用手捡,(用竹筷夹)不得乱丢,不得喂鸡,要用入石灰缸中集体中埋掉成烧掉,蚕粪不得乱堆沤,要放在远离蚕室的地方,堆沤后不要施于桑园中。 2、药物添食治疗 ①脓病、软化病;可用蚕用脓病灵,蚕用脓病清,蚕用天蚕室进行添食治疗,按说明使用。 ②细菌病:可添食氯霉素、红霉素,按说明使用。 ③僵病:主要是运用蚕体蚕座消毒。 ④蝇蛆病:在四—五龄可添食灭蚕蝇乳剂效果较好。 ⑤农药中毒: 触杀型类农药中毒:a、可添食阿托品一支加水0.5斤,进行添食养体喷。 b、添食糖水或茶水等。 内吸型类农药中毒,可添食肾上腺素针剂一支加水一斤添食或添食糖水。 ⑥废气中毒:轻度废气中毒可添食1.5%石灰浆澄清液,减轻中毒程度。
Ⅱ 我养蚕快1周了,昨天有一只蚕突然不动了,身体也发黑变软,我怕是生病就把它隔离观察,今天它吐绿水,死
不同龄期对给与桑叶的质量要求是有差异的,蚕对水分、营养分的要求相结合,则构成各龄用桑选采的标准、原则;小蚕特别是一二龄用桑,要求软嫩适熟含有较多的水分和蛋白质;随着蚕龄的递增,所用桑叶的碳水化合物宜逐步增加,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可逐步减少。而桑叶的水分,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又与在枝条上的着生部位即叶位有关,从梢部到基总,其水分、蛋白质逐步减少,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相应增加。因此,各龄用桑选采标准以湖桑为例一般为:第一龄选采芽梢顶端由上而下的第3、4片叶,叶色为将转浓绿色;第二龄选第5、6片叶,叶色为刚呈浓绿色;第三龄起可采三眼时,时色为浓绿色;第四五龄除饷食时注意选用软嫩一些的桑叶外,可采用三眼叶、新梢叶或条桑喂饲。
饲育温湿度
蚕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受环境温度所支配,无气流时体温略高于外温(不超过1摄氏度)有气流时体温略低于外温。一般认为对桑蚕生长发育较为适合的温度范围为20----30℃.在这一发育适温范围内,小蚕期宜偏高,大蚕期宜偏低。各个龄期的最适饲育温度,一龄为27----29℃,以后每龄降低1℃左右,至五龄为22----24℃;各龄眠中,宜比食桑时降低1℃左右。长时间接触30℃以上高温或20℃以下低温,都会扰乱蚕的生长发育,应尽量避免饲育的相对湿度,一二龄80%----85%,以后逐龄降低降低5%左右,五龄时以75%为宜。过湿或过干,都会影响蚕的发育经过与健康状况。
细菌病 由细菌引起的蚕病。主要有:①猝倒病。即细菌性中毒病。病原为苏芸金杆菌猝倒菌变种,简称猝倒杆
菌,真细菌目,芽孢杆菌属。夏秋蚕期发病较多,病原体经口传染。病蚕食桑突然停止,有痉挛性颤动,体躯麻痹,侧倒死
亡,尸体很快腐烂变色,并流出黑褐色异臭污液。从感染至死亡通常为几分钟到数小时。②细菌性败血病。种类较多,常
见的有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和黑胸败血病等。病原为芽孢杆菌属、沙雷铁氏菌属、气单孢杆菌属等多种细菌。幼虫、
蛹和成虫均可发生。病菌通过体壁伤口侵入蚕体。血液变性混浊而死。幼虫发病初期呆滞,胸胀腹缩,排软粪或念珠状粪,
最后痉挛侧倒而死;病蛹死后腐烂变黑,流臭液;病蛾鳞毛污浊,活动呆滞,腹部膨大,翅不振展,死于交配或产卵过程。
病程较快,在25~28℃温度下一般为12~24小时。③细菌性胃肠病。病原属非特异性细菌,常见的为球菌和杆菌。蚕体多
因体弱时食下带菌桑叶而得病,食欲减退,行动呆滞,生长缓慢;后期有下痢、空头、起缩等症状,排稀粪或连珠粪而死。
http://ke..com/view/727799.htm
一、 病毒性疾病
(一)疾病种类 1.血液型脓病 蚕儿患病表现为狂躁不安爬行,
体躯肿胀、体色乳白、皮肤易破,血液呈混浊的乳白色,常爬行于蚕座四周,爬过的地方留下白色脓汁的痕迹。 2.中肠型脓病 患病蚕食桑减少,行动呆滞,逐渐停止食桑,胸部空虚,较健蚕小,体色失去青白色,呈陶土色,病情慢、病程长,严重时常呆伏于蚕座四周,排带白色粘粪。 3.病毒性软化病 病症与中肠型脓病很相似,但排出粪便稀烂不成形,病情加重粪水份增多,肠腔内前端充满黄绿色以至赤褐色的肠液。 4.浓核病 病症与病毒性软化病相似,外观无特异性病症。
(二)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1.做好蚕宝蚕具、桑叶叶面消毒。蚕宝蚕具消毒可用蚕消毒净或消灭精。用蚕用消毒净消毒要1:250稀释,取本品一袋(含两小袋共100克)加水25公斤,搅拌溶解喷雾或浸渍消毒,每平方米用225毫升,保湿30分钟;用消毒精消毒也要1:250稀释,取本品一袋100克加水25公斤,搅拌溶解后喷洒或浸渍,每平方米225毫升,保湿30分钟。桑叶消毒用蚕用消毒净1:1000稀释,每袋100克加水100公斤,搅拌溶解后喷湿桑叶或浸渍桑叶后晾10分钟即可喂蚕。 2.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3.改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
二、 细菌性疾病
(一)疾病种类 1.细菌性胃肠病 外表病症与病毒性软化病很相似。发病后食桑缓慢,排不正形软粪或污液(白色、褐色等)。 2.细菌性败血病 属急性病,病菌侵入后,24小时内蚕儿就死亡。可分黑胸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和灵菌败血病。 3.卒倒病(细菌毒素中毒症)
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表现为:感染半小时后即停止吃叶,前半身抬起,身体抽搐抖动,突然倒毙,往往成堆,慢性则会经2~3天才陆续死亡。具体可归纳:两头空、中间塞、吃不进、屙不出。
(二)防治 1.做好消毒防病工作。用蚕用消毒净或消灭精消毒,方法与防病毒病疾病一样。并加强饲养管理。 2.用抗菌素添食。使用克蚕菌胶囊,常用浓度为100单位:取本品1粒,内容物加入500毫升水搅拌溶解,喷于桑叶叶面,以湿润为宜。4龄期添食1~2次,5龄期添食2~4次。若小蚕3龄使用,要改加1000毫升水。
三、 真菌性疾病 就是僵病,又称硬化病。家蚕僵病种类较多,可分白僵病、褐僵病及绿僵病等,以白僵病危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①蚕宝蚕具彻底消毒。②僵蚕尸体要及时烧毁或深埋。③蚕室内粘砧用的浆糊要加防腐剂,防止发霉。④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用灭僵灵一袋(含两小包共40克)加1公斤新鲜石灰粉拌匀,均匀撒在蚕体上,一薄层霜就行,10分钟后撒焦糠或其它干燥材料,后再喂蚕。一张蚕种蚕座消毒一次用本品两袋(80克)。在收蚁后第一次给桑前及各龄期起蚕响食前使用一次即可。
四、 动物寄生病
(一) 多化性蝇蛆病 1.症状:寄生部位出现一个黑色的三角病斑,上有淡黄色蝇卵壳粘着。 2.防治:①捕杀蝇蛹。②应用“灭蚕蝇”杀蛆。体喷用300倍,喷于桑叶喂蚕用500倍液。5龄蚕隔天一次,4龄期用1~2次,3龄前不用。
(二) 壁虱病
1.病症:小蚕受害很快死亡,多数头胸突出,体色污暗;眠中受害不能脱皮而死;大蚕受害,有排连珠粪或不正形粪,肛门脱出,小毛脚蚕,头胸突出和蚕体弯曲、吐水等不同病状同时出现。 2.防治:用硫磺熏烟或300倍“灭蚕蝇”喷洒。蚕期发病要找出虱源并切断。迅速调匾,用“灭蚕蝇”喷洒蚕体,驱除壁虱。“灭蚕蝇”浓度为:1龄1000倍,2龄500倍,3~5龄用300倍,并不要在蚕室内堆放棉花、麦杆、稻草 、稻谷等。
五、 中毒症
(一) 农药中毒 1.症状:蚕有乱爬、吐水、胸部膨大、耳体缩短、抽搐等症状出现。
2.防治抢救:①采桑叶要在农药残毒期过后;②发现农药中毒要移动蚕位,撤掉毒桑;③立即将吐水、乱爬的中毒蚕挑出,放在淘米箩中,先用清水洗净,倒入盛有清洁水的溶器里,轻轻搅拌,让蚕在水中吐出毒水排出毒粪,经1~2分钟,蚕体软化时捞出,摊在清洁的蚕匾中,放置清凉通风处,等其苏醒。
(二) 氟化物中毒(废气) 1.症状:发育不齐、食桑缓慢、龄期延长、起眠慢、体型瘦小、体色污暗无光泽、呈铁锈色、身体多皱、头胸昂起、抖动、体皮容易破裂,流出淡黄色透明的血液。 2.防治:①避免在排氟工厂附近种桑养蚕。②对受害桑园进行喷灌,淋失叶面尘氟,或用1~2%的石灰浆将桑叶浸渍处理后喂蚕。③受污染地区,先采嫩叶,后采三眼叶;先采新梢叶,后采下部叶;先采成片桑,后采零星桑。④发现蚕中毒,要严格分批,分级管理,并适当降低饲育温度。
不知道这些对你有没有帮助,不过最好的方法还是注意环境温度和卫生,防患于未然。
Ⅲ 我的蚕变黑化成水了,这是怎么回事,要怎么办,经常这样
不要放在阴暗地方,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蚕会更好
Ⅳ 蚕变黄了,又很软,是为什么会死吗
可能是得蚕病了,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为害为主,目前由于养蚕时间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引发的蚕病也不同,现以血液型脓病、僵病和农药中毒等蚕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
以下参考为网络
病毒病
由病毒引起的蚕病,主要有:
①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病原为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春蚕期较多发生,经口部或创伤侵入蚕体。病蚕表现不眠,体躯浮肿,环节隆起,行动狂躁,最后体壁破裂流脓而死(图 1)。从感染到发病约3~5日。
②质型多角体病。又称中肠型脓病。病原为桑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呼肠孤病毒科。夏秋蚕期发生较多,经口侵入中肠(图 2)。病蚕发育缓慢,体躯瘦小,呆滞,体色略带乳白,常排出带乳白色的软粪,而后陆续死亡。从感染到发病约 6~10日。
③病毒性软化病。又称空头病。病原为桑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属。夏秋期常与质型多角体病混发。经口侵染中肠。病蚕初期食欲减退,发育不良,眠起不齐;后期消化管内空虚透明,呈“空头”(实是空胸)等症状。从感染到发病约5~8日,高温条件下发病较快。
④浓核病。病原为浓核病病毒,细小病毒科,浓核病病毒属。经口侵入中肠。病蚕症状和传染源与病毒性软化病近似。
细菌病
由细菌引起的蚕病。主要有:
①猝倒病。即细菌性中毒病。病原为苏芸金杆菌猝倒菌变种,简称猝倒杆菌,真细菌目,芽孢杆菌属。夏秋蚕期发病较多,病原体经口传染。病蚕食桑突然停止,有痉挛性颤动,体躯麻痹,侧倒死亡,尸体很快腐烂变色,并流出黑褐色异臭污液。从感染至死亡通常为几分钟到数小时。
②细菌性败血病。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和黑胸败血病等。病原为芽孢杆菌属、沙雷铁氏菌属、气单孢杆菌属等多种细菌。幼虫、蛹和成虫均可发生。病菌通过体壁伤口侵入蚕体。血液变性混浊而死。幼虫发病初期呆滞,胸胀腹缩,排软粪或念珠状粪,最后痉挛侧倒而死;病蛹死后腐烂变黑,流臭液;病蛾鳞毛污浊,活动呆滞,腹部膨大,翅不振展,死于交配或产卵过程。病程较快,在25~28℃温度下一般为12~24小时。
③细菌性胃肠病。病原属非特异性细菌,常见的为球菌和杆菌。蚕体多因体弱时食下带菌桑叶而得病,食欲减退,行动呆滞,生长缓慢;后期有下痢、空头、起缩等症状,排稀粪或连珠粪而死。
真菌病
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主要有:
①白僵病。病原为白僵菌,丛梗霉科,白僵菌属。多由接触传染。病孢子附着于蚕体后,遇多湿环境伸出芽管,透过体壁,在血液中增殖,形成营养菌丝和短菌丝,分泌白僵菌毒素,使血液变性致死(图 3)。温度在24~28℃时发病较多。病蚕体表出现油渍状病斑。临死时排软粪,蚕体伸展,头胸部突出。死 后营养菌丝穿出体壁,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使体壁密布白粉,成为再污染病源。从感染到死亡约3~6日。
②绿僵病。病原为绿僵菌,丛梗霉科,蛾霉属。发育阶段和侵染过程与白僵菌相似。秋蚕期发病较多。病蚕胸、腹部有黑褐色不整形轮状或云纹状病斑。尸体初呈白色,后密布绿色粉状孢子。感染潜育期较长,一般约7~10日。
③曲霉病。病原属丛梗霉科,曲霉属。已知有10多种曲霉菌,其中以黄曲霉和米曲霉对蚕危害普遍。也通过分生孢子发芽侵入蚕体。蚁蚕及1龄蚕在高温多湿环境易受侵染,病蚕表现呆滞,伏于蚕座下;大蚕在感染部位常呈黑色凹陷病斑。从感染到死亡约2~4日。
原虫病
由原虫寄生引起的蚕病,仅微粒子病1种。是蚕病中唯一能通过卵传给下一代的慢性传染病。病原为桑蚕微孢子虫(微粒子原虫),原生动物门,微孢子虫目,微孢子虫属。经口传染。病蚕瘦小,发育缓慢,迟眠或不眠,不蜕皮或不结茧,体壁呈现黑褐色小斑点,丝腺上有乳白色脓疱状病斑;病蛹体表无光泽,腹部松弛,反应迟钝;病蛾拳翅,鳞毛脱落;病卵畸形,排列紊乱,卵粒易脱落。传染源除病蚕本身外,某些桑园害虫也能感染,并通过桑叶将孢子带入蚕座。
寄生虫病
因受寄生虫侵害而引起的蚕病。常见的有:
①蝇蛆病。病原为多化性蚕蛆蝇,双翅目寄生蝇科追寄蝇属。温带地区年发生5~7个世代,亚热带地区年发生12~14个世代。蝇卵通常产于大蚕环节多皱处,1雌蝇可产卵200~300粒,一蚕体上约产2~3粒,化后蝇蛆钻入蚕体寄生,受寄生部位出现黑斑。蚕的幼虫在蝇蛆成熟时死亡;茧受害后成蛆孔茧,不能缫丝。
②虱螨病。又称壁虱病。以蚕为寄主的虱螨有10多种,其中以蒲螨科虱形螨属的虱状蒲螨为多。雌螨用吻刺伤蚕体吸食体液,同时注入毒素,使蚕中毒昏迷。被害蚕食欲减退或停食,头胸突出,吐液,排粪困难,体壁呈现黑斑,体躯弯曲而死。眠中多成半蜕皮蚕而死。小蚕和蛹期受害较重。
中毒症
一般由某些化学物质,通过食下或经过气门、皮肤进入蚕体而引起。常见的有:
①农药中毒。多发生在农桑混作地区。一般症状为停食、乱爬、胸部膨大、痉挛、吐液、尾腹部紧缩,有的排软粪和脱肛,在几分钟内死亡。
②氟化物中毒。多发生在近工厂蚕区。大量氟化物随烟尘降落污染桑叶,蚕食后中毒,表现为发育缓慢,行动呆滞,蚕体瘦小,环节间常呈黑色环斑,节间膜破裂流出体液而死。
Ⅳ 急!!!!!!蚕生病了怎么办
吐绿水是因为蚕吃了有毒的桑叶或在有毒的环境里呆了,是中毒的表现。
下次如果在喂桑叶的话,之前一定要用水浸泡时间长点,如果要是有臭氧机的话,用臭氧水泡桑叶。
小蚕的饲养:
1.温、湿度调节:1~3龄称为小蚕,小蚕要求的环境为高温多湿。1~2龄适宜温度26~27℃,相对湿度90%;因此1~2龄蚕采用全防干育,即上盖下垫塑料膜;3龄用半防干育,即只盖不垫塑料膜,保持温度在26~27度,相对湿度85%。
2.小蚕的用叶:1龄用桑树自顶芽数下第3叶,叶色黄中带绿,一张蚕种的蚕,用叶1公斤;2龄用自顶芽数下第4叶,叶色绿中带黄,一张蚕用叶3公斤;3龄用自顶芽数下第5~6叶,叶色嫩绿色,有光泽,一张蚕用叶10~12公斤;一、二龄蚕将桑叶切成蚕体长1.5倍的小方块,三龄蚕桑叶粗切成三角形喂食,每次的给桑量应掌握在下次给桑前蚕座上略留少量残桑为适度。
3.喂桑次数及时间:每天喂4次,时间分别为:上午7时,中午11时,下午4时,晚上10时;小蚕生长发育快,每次喂桑要结合扩座。
4.眠前处理:(1)眠前除沙:小蚕体色转为白色,身体缩短,体表紧张发亮,一龄蚕部分蚕体粘附蚕粪,二、三龄蚕有蚕驮蚕现象时,即可加网给桑进行眠前除沙。(2)提青:如出现一部分蚕已睡眠,一部分未眠,应再次加网给桑,把未眠蚕引上来,移到另一簸箕中继续饲养至眠定。
5.眠中保护:眠中前期蚕座要干,应在蚕座上撒石灰粉,保持相对湿度80%;见有起蚕时,室内宜湿,保持相对湿度85%;如湿度不够可在地面撒水补湿。
6.眠起饷食:当95%以上的眠蚕已脱皮,头部由灰白色转为褐色,头部明显变大,幼蚕爬动寻食,这时可饷食,饷食的桑叶应稍偏嫩,给桑量宜偏少。
大蚕饲养:
1.饲养方式:4~5龄蚕为大蚕期,生长适宜温度为25℃,蚕儿对高温多湿和二氧化碳的抵抗力弱,食桑量大,排泄物多,可以采用室内地面育和室外棚架育。
2.移蚕下地:将蚕室清洗干净,用1%的漂白粉消毒,待干后,地面撒一层石灰粉,将蚕饷食喂一餐叶后,移至地面饲养。
3.合理给桑:4龄蚕是蚕体成长过渡到丝腺成长的转折时期,如营养不良,会影响到产量和质量。要求桑叶新鲜质好,选采顶芽下7~15片叶喂养,达到良桑饱食的目的;5龄蚕用桑量占总用桑量85%左右,此期是合理用桑,提高桑叶效益的关键时期;采用两头紧中间松的饲养方法:5龄的第1~2天或第5~7天,给叶量要严格控制到下次给桑时刚吃完为宜;第3~6天要让蚕充分良桑饱食;每次喂叶时进行移蚕扩座,保持蚕头均匀。
4 、搞好蚕座卫生:大蚕期每天早上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阴雨天湿度大,每天撒石灰粉2次,保持通风干爽。
5.上簇采茧:五龄大蚕经过6~7天便开始停止食桑,排出大量绿色软粪,胸部透明,身体略软,呈蜡黄色,头部左右摆动,这时,选用3~4块方格簇交替重叠水平放好,把熟蚕均匀撒到簇上,待蚕爬定后将簇钩挂起来。上簇期间要保持通风良好,维持簇中温度24℃,湿度85%为宜。一般春蚕上簇后6天,夏秋蚕上簇后4~5天即可采茧出售。
Ⅵ 蚕宝宝得了空头性软化病怎么办 宝宝知道
蚕最常见的病症为软化病,是由细菌之直接或间接以致发病,或参与后,病势激进之蚕病,且毙死后,尸体软化腐烂,发出异常恶臭之蚕病之总称。软化病依其发病型式,分为下列四种:细菌性胃肠病(普通软化病),为细菌侵入蚕儿消食管内,寄生繁殖,致胃液性发生变化,因而发病,谓之细菌性胃肠病,通常所谓的软化病,大部份属之。如卒倒状软化病、起缩病、空头病、下痢病和粪诘病等是。 细菌性中毒症(卒倒病)蚕儿咽下特产毒性细菌于体内,由其毒素之中毒而发病。发病之初,食欲停顿,举动不活泼,头部下垂,左右振动不息,后脚部不能支持,身体乃倒下。尸体软腐,吐绿色之消化液,粪不呈液状。细菌性败血症,各种败血性细菌,侵入寄生于蚕体血液中而发病。 中肠型多角体病(细胞质多角体病):由滤过性病毒侵入胃壁圆柱状细胞之细胞质中而发病。发病原因,是蚕骿虚弱是导致本病发生之主要原因,家蚕得软化病后,显出虫体缩小,下痢,吐出胃液,且门外翻等各种症状。又有所谓空头病者,因不吃桑叶,消化管前端部份空无食物,胸部(互看像是头部)乃至腹部变作透明,这也是软化病。 总之,虫体变软而死亡为其特征。会得软化病原因:气象条件及饲料不佳致仗蚕作不安定。催青温度过高或湿度太低(60%以下),使蚕体虚弱。虫体体质不强健,病菌抵抗力差。桑叶不良,日照不足,泥桑萎凋桑等桑的喂食。不良饲育环境,如稚蚕(小蚕)饲育于低温低湿或者壮蚕期高温多湿。空气不流通或不洁。蚕座太厚而除沙。饲育中病蚕未捡拾清除。蚕儿眠中不齐一或给桑是太多,把蚕儿盖任而闷在叶里面。蚕儿起蚕(脱皮)参差不齐,没有将早脱皮的蚕儿利用桑叶引走,而将慢脱皮的蚕也闷在桑叶下面。
Ⅶ 蚕突然流水扭曲怎么办
蚕突然流水扭曲应时常进行消毒预防。
蚕突然流水扭曲是感染了黑胸和灵菌败血病:属急性病,一般感染24小时死亡,死后尸体胸部膨大变黑的为黑胸败血病,死后尸体有褐色小斑点,全身软化变红褐色,皮均破,流出红色臭水等症状的为灵菌败血病。
Ⅷ 蚕丝怎么处理才能变软
要让蚕丝被变软,可晒干蚕丝被中的潮气,并通过拍打让蚕丝被中的蚕丝更松散,这样就会让人觉它更柔软了。或者将蚕丝被送到相关的商家、店面中翻新。我们使用蚕丝被时要避开水,定期晾晒。
Ⅸ 蚕变黄变湿怎么回事
蚕开始变黄变软是一种病化的状态,是软化病,身体发软,后期回腐烂
Ⅹ 我的蚕宝宝突然死了好多,黑乎乎的,还有水,怎么回事可以挽救吗
蚕宝宝得病了,以下是一些关于蚕病资料,治愈不了只能防治,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血液型脓病:
①传染途径:病源体经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及野外昆虫的互相感染而引起蚕儿发病.从感染到病菌到发病约经过5—7天时间,小蚕期发病较快,大蚕期发病较慢,主要发生在3—4眠前后及大蚕将熟蚕时.
②症状:蚕体肿胀,体色乳白,行动狂噪,常在蚕座四周及窝边爬行,皮肤易破,爬行过的地方留有乳白脓液的痕迹,死亡后,蚕体腐烂发黑,由于发病时期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可分为:
不眠蚕:各龄眼前发病的蚕,皮肤紧张发亮,不晚桑叶,在蚕座中狂燥爬行不能入眠,最后皮肤破裂流脓而死.
高节蚕:在四、五龄盛食期前后发病的蚕儿、环节间膜高起,形状竹节.
起缩蚕:5龄饷食后不久发病的蚕儿,皮肤松驰,起节间膜后叠折成环状,体躯缩小,逐渐停食,多成环缩蚕.
脓蚕:5龄盛食期到催熟期发病,全身肿胀,体色乳白.
2、中肠型脓离子与空头性软化病
中肠型脓病与空头性软化病均是由病毒引起,各批造蚕均可发生,但发生较严重的季节是第3—6批蚕,此时是高温季节.
①中肠型脓病症状:蚕儿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眠起不齐,发育缓慢,病蚕蚕体瘦小,食桑减少或不食桑,各龄起蚕发病呈缩蚕;4—5龄二三天后发病,病蚕胸部略透明,病重时完全不食叶,腹部较肿胀,尾部萎缩;病蚕爬已窝边吊滞不动而后以出大量胃液而死亡.
②空头性软化病症状:各龄饷食1—2天出现起缩蚕,特别是五龄起蚕发生较多,病蚕少食桑或不食桑;存各龄盛食期特别是5龄期多发生的空头蚕,病蚕头胸昂起,胸部膨大,上半身透明或全身透明,少食桑或不食桑.
3、细菌病
主要是病菌通过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的途径而传染给蚕引起发病
①细菌性肠胃病:主要症状是:饷食后不食桑,蚕体皱缩瘦小,蚕体前半部消化管有桑叶,充满着消化液,外观呈半透明,病蚕排稀粪,也叫是起缩、空头,疴痢等症状.
②黑胸和灵菌败血病:属急性病,一般感染24小时死亡,死后尸体胸部膨大变黑的为黑胸败血病,死后尸体有褐色小斑点,全身软化变红褐色,皮均破,流出红色臭水等症状的为灵菌败血病.
③ 瘁倒病:主要是通过食下传染而引起发蚕发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食下大量病菌时,就急性发作,感染后半小时停业食叶前半身僵直、胸部、尾部萎缩空虚,轻度感染时发病较慢,经2—3天陆续死亡.
4、僵病
僵病是由真菌寄生于蚕体上引起的蚕病,由于病蚕死后不腐烂,尸体变硬,故又称硬化病.发病环境主要是多湿环境,如遇高温多湿则发病快,低温多湿则发病稍慢.
5、多化性蝇咀病
症状:大蝇产卵于蚕体皮肤后,经36—48小时孵化成幼蛆钻入蚕体,蚕体皮上留下白色卵壳,卵壳脱落后出现明显的黑斑点.随着蛆体成长,黑斑点扩大成漏斗状,约4—5天后,蚕儿死亡,如五龄蚕被寄生则有早熟倾向,熟蚕后结茧,但结茧2—3天后蝇咀穿茧而出而成为穿头茧,此茧即为下茧.
6、中毒症
① 触杀型类农药中毒
症状:尾急性、胸部昂起,吐水,呈s状颤抖.
②内吸型农药中毒症状:蚕儿中毒后不吐水不颤抖,胸部膨大,死后成一字型,尸体软绵.
③废气中毒症状:主要因环境中含量的硫,二氧化硫而积累于桑叶中,蚕儿通过食下引起感染,废气中毒的蚕儿兑现出,体节肿胀,易破皮而受伤死亡.
④肥料中毒:主要是桑园施肥后未间隔够一定的时间就桑叶喂叶而引起中毒,蚕儿中毒时也出吐水,颤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