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来水里为什么会有硝酸盐
自来水里,因为空气里的氮气溶解在水里,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硝酸盐。
氮气溶解自来水里,高温加热后,自来水变成开水,自来水里有阳离子,氮气在高温等条件下,与自来水里的阳离子产生硝酸盐,例如,自来水里有钾离子,所以产生少量的硝酸钾。
(1)纯水中硝酸盐扩展阅读:
硝酸与金属反应形成的盐类。由金属离子(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组成。常见的有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铵、硝酸钙、硝酸铅、硝酸铈等。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在导致内源性亚硝化条件下摄入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
硝酸盐是硝酸衍生的化合物的统称,一般为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硝酸根离子组成的盐类。
硝酸盐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硝酸根离子和对应的正离子,如硝酸铵中的离子。
常见的硝酸盐有: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铵、硝酸钙、硝酸铅、硝酸铈等。
硝酸盐几乎全部易溶于水,只有硝酸脲微溶于水,碱式硝酸铋难溶于水,所以溶液中硝酸根不能被其他绝大多数阳离子沉淀。
重新煮沸的开水会造成水中亚硝酸含量的超标。众所周知,水中的亚硝酸过量或超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人倦怠、乏力、嗜睡、昏迷、全身青紫、血压下降、腹痛、腹泻、呕吐,日久还能引起恶性病。防止开水污染的方法很简单:坚决杜绝开水的重复利用,重复煮沸。特别要注意,以下提到的开水不能饮用。
② 纯化水硝酸盐不合格是什么原因
1、产生机理:
一般纯化水硝酸盐不合格的原因的表象为电导率合格硝酸版盐或者亚硝酸盐超标,这是反权渗透的疑难杂症之一,一般是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其机理为在厌氧条件下,以硝酸根为电子受体,进行的无氧呼吸会产生亚硝酸盐。
2、解决办法:
做一次化学清洁一般用2%左右的氢氧化钠,在做一次全面的消毒就可以解决这种问题。如果还是不行的话建议消毒系统中的活性炭过滤器,更换膜组件,更换纯水管道。
③ 纯化水中硝酸盐的限量检查原理是什么,详细过程和化学方程式
本规范最低检测质量为0.05μg亚硝酸盐氮,若取50mL水样测定,则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01mg/L。
2 原理
在pH1.7以下,水中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酰胺重氮化,再与盐酸N﹣(1﹣奈)﹣乙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染料,比色定量。
3 样品保存
水样保存在硼硅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中,冷藏保存,取样后尽快测定。
4 试剂
4.1 氢氧化铝悬浮液:称取125g硫酸铝钾[KAL(SO4)2 �6�112H2O]或硫酸铝铵[NH4AL(SO4)2 �6�112H2O]溶于1000mL纯水中。加热至60℃,缓缓加入55mL氨水(ρ20=0.88g/mL)。
4.2 对氨基苯磺酰胺溶液(10g/L):称取5g对氨基苯磺酰胺(H2NC6H4SO3NH2),溶于350mL盐酸溶液(1+6)中。用纯水稀释至500mL。
4.3 盐酸N﹣(1﹣奈)﹣乙二胺(又名NEDD)溶液(1g/L):称取0.2g盐酸N﹣(1﹣奈)﹣乙二胺(C10H7NH2CHCH2�6�1NH2�6�12HCl),溶于200mL纯水中。储存于冰箱内。可稳定数周,如试剂色变深,应弃去重配。
4.4 亚硝酸盐氮标准储备液〔ρ(NO2ˉ-N)= 50μg /mL〕:购自国家标准物质中心,使用前自冰箱中取出,达到室温后才可使用。
4.5 亚硝酸盐氮标准使用溶液〔ρ(NO2ˉ-N)= 0.1μg /mL〕:取10.00mL亚硝酸盐氮标准储备液(37.3.4)于容量瓶中,用纯水定容至500mL,再从中吸取10.00mL,用纯水于容量瓶中定容至100mL。
5 仪器
5.1 具塞比色管,50mL。
5.2 分光光度计。
6 分析步骤
6.1 若水样浑浊或色度较深,可先取100mL,加入2mL氢氧化铝悬浮液(3.1),搅拌后静止数分钟,过滤。
6.2 先将水样或处理后的水样用酸或碱调近中性。取50mL置于比色管中。
6.3 另取50mL比色管8支,分别加入亚硝酸盐氮标准使用溶液(3.5)0,0.50,1.00,2.50,5.00,7.50,10.00和12.50mL,用纯水稀释至50mL。
6.4 向水样及标准色列管中分别加入1mL对氨基苯磺酰胺溶液(3.2),摇匀后放置2~8min。加入1.0mL盐酸N﹣(1﹣奈)﹣乙二胺(3.3),立即混匀。
6.5 于540nm波长,用1cm比色皿,以纯水作参比,在10min至2h内,测定吸光度。如亚硝酸盐氮浓度低于4ug/L时,改用3cm比色皿。
6.6 绘制标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水样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
6.7 计算
水样中亚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计算见下式:
ρ(NO2—N)=m/V
式中:
ρ(NO2—N)——水样中亚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管中亚硝酸盐氮的质量,单位为微克(μg);
V——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④ 国家规定水中硝酸盐氮含量标准是多少
20毫克/升。
我国饮用水硝酸盐项目旧标准规定为20毫克/升(GB5749—85),2006年的新标版准修订为10毫克/升(与美国权相同),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又特别规定在使用地下水等条件受限时可放宽至20毫克/升。
(4)纯水中硝酸盐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为了解水受污染程度和变化情况,需对水样进行紫外吸收光谱分布曲线的扫描,如无扫描装置时,可用手动在220~280 nm、每隔2~5 nm测量吸光度,绘制波长-吸光度曲线。水样与近似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布曲线应类似,且在220 nm与275 nm附近不应有肩状或折线出现。
水样采集后应及时进行测定,必要时应加硫酸使pH<2。保存在4℃以下,在24 h内分析。
含有有机物的水样,而且硝酸盐含量较高时,必须先进行预处理后再稀释。
当水样中含有Cr6+时,絮凝剂应采用氢氧化铝,并放置0.5 h以上再取上清液供测定。
⑤ 水中的硝酸盐,硫酸盐标准含量是多少
我国新修订的《生活用水标准》
GB/T5750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自水源集中取水,回通过配水答管网送到用户包括自建供水设施或集中供水,硝酸盐10mg/L,地下水源限值为20mg/L, 硫酸盐250mg/L。
CJ/T20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供水范围用户的用水点即(水龙头),硝酸盐10mg/L特殊情况限值20mg/L,硫酸盐250mg/L。
GB/T1448地下水质量标准:分为5类.(单位:mg/L)
1类:硝酸盐≤2.0,硫酸盐≤50
2类:硝酸盐≤5.0,硫酸盐≤150
3类:硝酸盐≤20,硫酸盐≤250
4类:硝酸盐≤30,硫酸盐≤350
5类:硝酸盐>30,硫酸盐>350
其中:1~3类适用于各种用途,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用水,4类属于农业用水,5类不宜饮用,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⑥ 水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对人体会造成后果
大量摄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诱导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口唇,指甲发绀,皮肤出现紫斑等缺氧症状,可致死亡,该病经常发生在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较高的地区,而且多发于婴儿。
主要是由于人体内大量的亚硝酸盐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上升,因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导致缺氧的发生;硝酸盐的摄入也能减少人体的碘的消化吸收,从而导致甲状腺肿。
硝酸盐有致畸性,孕妇摄入大量的硝酸盐后会引起婴儿先天畸形,主要是中枢神经瘤。
(6)纯水中硝酸盐扩展阅读:
硝酸盐对环境的危害
水中的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mg/L后,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虾、蟹产生危害。硝酸盐通过水产动物的鳃及体表的渗透和吸收,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携氧蛋白结合,而使之失去携带氧气的功能,从而表现为缺氧症状。
即使水体中的溶解氧高,水产动物也表现出缺氧、昏迷状态,如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体力衰退,鳃部受损变黑,出现“游塘”、“浮头”、“偷死”、“冒底”等现象。
水产动物长时间生活在亚硝酸盐偏高的水体中,摄食量降低,活力差,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而暴发疾病。
⑦ 水中为什么有硝酸盐
这要看是什么纯水,若是新制蒸馏水就没,其他的多小也回要一点,如家里煮的沸水,因为里面有矿物质,里面就有硝酸盐,所以不能煮太久,也不能重复著沸,因为煮一次,就有一部分的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对身体有害
⑧ 怎样去除水中的硝酸盐
1、化学脱氮
在碱性 pH 条件下,通过化学方法可以将水中的硝酸盐还原成氨,该反应在催化剂 Cu 的作用下进行, Fe/NO3- 的比值为 15:1,该工艺会产生大量的铁污泥,并且形成的氨需要用气提法除去。
2、反渗透
常用的反渗透膜有:醋酸纤维素膜、聚酰胺膜和复合膜。压力范围为 2070 ~10350kPa 。这些膜通常没有选择性。
3、电渗析
该方法可使硝酸盐浓度从 50mg/L 降低到 25mg/L 以下,它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试剂。
4、催化脱氮
在氢气存在下,Pd-Al 合金可有效地使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 (98%) 和氨。Pb(5%)-Cu(1.25%)-Al2O3 催化剂在 50 分钟内可使初始浓度 100mg/L 的硝酸盐完全去除。
5、生物脱氮
生物脱氮,又称生物反硝化,是指在缺氧条件下,微生物利用NO3- 作为电子受体,进行无氧呼吸,氧化有机物,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6、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去除硝酸盐的原理是:溶液中的 NO3- 通过与离子交换树脂上的 Cl-或 HCO3- 发生交换而去除。树脂交换饱和后用 NaCl或 NaHCO3 溶液再生。
7、离子交换 /生物脱氮组合工艺
离子交换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 NaCl 溶液(50~100g/L) 用于树脂再生,再生废液通常含有高浓度的 NO3- 、SO42- 、Cl-,这些废液需要进一步处置, 从而增加了运行费用。
生物脱氮工艺的出水需要后续处理,以除去其中的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 将离子交换和生物脱氮两种工艺组合起来, 可以克服上述单独工艺中的某些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脱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