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4.10微生物限度(薄膜过滤法)
4.10.1取相当于每张滤膜含1g或1ml供试品的供试液,加至适量的稀释剂中,混匀,过滤。若供试品每1g或1ml所含的菌数较多时,可取适量稀释剂的供试液1ml过滤。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其他适宜的冲洗液冲洗滤膜,冲洗方法和冲洗量同“计数方法的验证”。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或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一张滤膜。
4.10.2阴性对照试验 取试验用的稀释液1ml,照上述薄膜过滤法操作,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不得有菌生长。
4.10.3培养和计数 除另有规定外,细菌培养48小时,逐日点计菌落数,一般以48小时的菌落数报告;霉菌、酵母菌培养72小时,逐日点计菌落数,一般以72小时的菌落数报告;必要时,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至5~7天进行菌落计数并报告。菌落蔓延生长成片的平板不宜计数。点计菌落数后,计算各稀释级供试液的平均菌落数,按菌数报告规则报告菌数。若同稀释级两个平板的菌落平均数不少于15,则两个平板的菌落数不能相差1倍或以上。
4.10.4菌数报告原则 以相当于1g或1ml供试品的菌落数报告菌数;若滤膜上无菌落生长,以<1报告菌数(每张滤膜过滤1g或1ml供试品),或<1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这是我们公司的纯化水微生物检测部分内容,请参考。
『贰』 水琼脂培养基是什么配方啊
水琼脂培养基是最普通的培养基配方,添加一些糖,氮,碳等就是最普通,
最常用的培养基。
『叁』 2%水琼脂培养基配方
秤一克琼脂糖,加100毫升蒸馏水。但是,一般跑电泳的时候,需要加tae缓冲液,50*tae加2毫升,再加98毫升蒸馏水。
『肆』 怎么用琼脂培养微生物(实验方法,步骤) 现有材料:培养皿,琼脂粉,各种细菌
大多数细菌可在蛋白胨牛肉膏培养中生长,就是蛋白胨牛肉膏培养基为例实验步骤如下:
1、培养皿用报纸包起来,灭菌
2、配制培养基,培养基完全溶于水后,调PH值7.2-7.4之间。
3、配制好并调完PH值的培养基中,按1.5%的比例加入琼脂粉。(教材上写要加热溶解后再灭菌,根据工作经验,加入培养基中,直接灭菌,高温状态下,琼脂自然就溶解了)
4、灭菌后的培养基倒入平板中,琼脂凝固后,倒置。
5、接种环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红后,降温,取一环菌,在平板上划线。
6、划线后的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7、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苔形态、菌生长情况。
以上是我工作的步骤,可能与书上有出入,因工作时间长了,有些细节就不太注意了。还是要以微生物实验书以主。
『伍』 请问有那位老师在培养水稻纹枯病菌的吗PDA培养基培养的菌落是长这样吗
不是纹枯病菌,纹枯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是不产生孢子的,如果是做菌种纯化,我建议你不要用PDA,营养太丰富,容易污染杂菌,由于纹枯病菌是半腐生的,用WA就可以了,就是在PDA的基础上去掉葡萄糖和土豆水煮液,只有水和琼脂,会长出稀疏,白色,粗壮的菌丝。将菌丝转接到PDA后培养三天会长出菌核。
『陆』 2%水琼脂平板如何制作
不知道你要的是哪种类型,做什么用的,只能简单说一下
是不是要求水含量2%
血琼脂平板(BA)
制法:取营养琼脂(PH7.6),加热使其溶解待冷至45-50℃,以灭菌操作于每100毫升营养琼脂加灭菌脱纤维羊血或兔血5-10毫升,轻轻摇匀,立即倾注于平板或分装试管,制成斜面备用。
用途:1. 一般棉拭子均接种此培养基。
2.尿液,脓液
3.分离细菌标本用。
营养琼脂
成分
蛋白胨 10g
牛肉膏 3g
氯化钠 5g
琼脂 15~20g
蒸馏水 1000mL
制法
将除琼脂以外的各成分溶解于蒸馏水内,加入15%氢氧化钠溶液约2mL,校正pH至7.2~7.4。加入琼脂,加热煮沸,使琼脂溶化。分装烧瓶,121℃高压灭菌15min。
注:此培养基可供一般细菌培养之用,可倾注平板或制成斜面。如用于菌落计数,琼脂量为1.5%;如作成平板或斜面,则应为2%。
DHL琼脂 DHL琼脂
成分
蛋白胨 20g
牛肉膏 3g
乳糖 10g
蔗糖 10g
去氧胆酸钠 1g
硫代硫酸钠 2.3g
柠檬酸钠 1g
柠檬酸铁铵 1g
中性红 0.03g
琼脂 18~20g
蒸馏水 1000mL
pH7.3
制法
将除中性红和琼脂以外的成分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校正pH。 再将琼脂于600mL蒸馏水中煮沸溶 解,两液合并,并加入0.5%中性红水溶液6mL,待冷至50~55℃,倾注平板。
『柒』 我用琼脂煮水为什么不能完全融化,凉后还析出很多有点怪味。我买的条状的,像粘起来的糯米纸。请大家指教!
泡软后先放水和琼脂,再放糖,琼脂不溶于糖水(血一样的教训啊)有析出物很正常,最后过滤就好了,要是觉得麻烦,可以直接买寒天粉,一个样的东西,不过糖也是后放,
『捌』 怎样分离真菌病原物并对病原菌进行纯化
(一)、真菌病原物分离的程序
1.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分离和培养应该在无菌至少很清洁的条件下进行。
为了保证无菌操作,应注意下面几点:
1.1 清洁环境:分离工作严格说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无菌室或无菌箱是分离不可缺少的设施。
1.2 若限于条件实验只能在普通房间进行时,必须对房间进行彻底扫除,清洁环境、搞好卫生。地上多洒些水,以消除室内尘埃,工作台上铺好湿毛巾,点燃酒精灯。
1.3 分离工作开始前最好将所需的一切用品都准备好,放在超净工作台内或伸手可及的台外,以避免操作过程中频繁走动,破坏环境带来杂菌;
1.4 保证工作人员自身的洁净,工作前用肥皂洗手;
1.5 无菌操作前还要用70%酒精擦手;
1.6 工作中,特别在进行无菌操作时,呼吸要轻,不要说话等。
2.分离材料的选择
分离材料的选择对分离培养的成败有着决定的影响。
病害材料应尽可能新鲜,如可选择新近发病的植株、器官或组织作为分离的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的污染。
最好在病、健交接处选材取样。病、健交接处,除材料新鲜,污染的可能性小外,病原菌的生活力强、比较活跃,容易分离成功。
从受害的边缘部分分离这一原则,对于绝大部分病害都是适用的。
采得的材料如已经败坏而沾染大量的腐生菌,有时可以采用接种后再分离的方法,即将沾染有腐生菌的病组织作为接种材料,直接接种在健全的植物组织工植株上,等发病后再从病株或病组织分离。先接种再分离的方法,用得较多的是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
3.组织的表面消毒剂
(1)酒精
用酒精(70%)消毒,只浸很短的时间(几秒钟到1分钟),然后用灭菌水冲洗;
较大的材料往往是在酒精中浸过后,或用棉花塞蘸酒精涂在组织表面,然后都在火焰上将酒精烧去。
(2)升汞溶液(0.1%)
配方为:升汞 1g, 浓盐酸 2.5mL, 加水 至 1000mL。
将升汞溶于浓盐酸中,待其充分溶解后,用水稀释。
升汞剧毒、无色,为便于认识,可在溶液中加几滴红染料。
消毒时间因材料质地、发病部位深浅及污染情况而异,一般3~5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3~4次。
(3)次氯酸钠NaClO3
由于漂白粉的成分不固定而影响其消毒效果,目前多改用次氯酸钠.
消毒所用的浓度一般是3%-5%的水溶液,消毒时间5-15分钟。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时可能会同时杀死其中的病原真菌,消毒时间应尽量缩短。
比较安全的方法是不用药剂消毒,而以灭菌水洗8、9次。
4.常规分离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方法主要有两种:
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
组织分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的分离。
植物病原真菌的组织分离的技术与步骤:
1)选取典型的病组织,在病健交界处将其剪成5mm×5mm的小方块若干,装于火焰灭菌的小碟中。
注: 选择新患病的组织作为分离的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混入的机会。腐生菌一般在发病很久而已经枯死或腐败的部分滋生,因此,一般斑点病害应在临近健全组织的部分分离。
2)向装有病组织的小碟中加入70%酒精(约半碟)进行表面消毒,十几秒后倒掉酒精。
注:先用70%的酒精浸2、3s是为了消除寄主表面的气泡,减少表面张力,70%的酒精亦用于表面消毒,处理的时间较短(一般数秒至lmin)。
3)向小碟中加入0.1%升汞或10%次氯酸钠溶液(约半碟)进行表面消毒,处理时间可自30秒至3分钟不等,然后倒掉废液。
注:升汞溶液消毒的时间因材料而异,可自30s至30min不等,如植物组织柔嫩,则表面消毒时间宜短;反之则可长些一般情况下,需时间3、5min。
4)向小碟中加灭菌水,冲洗3-4次(除去残留的消毒剂),将病组织转移到灭菌滤纸上吸去多余的水(以大大减少病组织附近出现细菌污染)。
5)将吸干水分的病组织移到预先倒好的PDA平板上,注意要用镊子轻压组织使其着靠在培养基上。
6)每皿5块,均匀摆放,倒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4-5天后检查结果。写明日期、姓名等。
(二)、真菌病原菌的纯化
对一种真菌在进行深入研究以前,菌种的纯化是必要的。此外,研究真菌的遗传和变异、性征和同宗或异宗配合等现象,都要求菌种从单个孢子(或小段顶端菌丝)繁殖而来。
1.菌丝块法
一般从形成的菌落的边缘挑取菌丝体移植培养,这也有一定的纯化作用。
2.单菌落法
将菌种上产生的孢子用灭菌水洗下,适当稀释后,取一定量的孢子悬浮液与熔化后冷却到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充分混合,倒平板培养,从形成的单个分散的菌落上移植菌丝体培养。
3.稀释法
将孢子悬浮液加适量的灭菌水,不断稀释到每一小滴悬浮液中大致只有1个孢子。
移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
此方法操作比较麻烦,但是比前一种分离法可靠。
4.琼脂平板表面单孢子挑取法
孢子悬浮液中孢子调节到适当的数量,再涂匀在琼脂平板表面上。用玻璃针、金属针或其他器具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挑取。
『玖』 如何对污染的菌种进行纯化
菌种在分离、保藏和生产过程中,极易遭致杂菌污染,因此必须对染有杂菌的菌种进行提纯,方能用于生产。根据污染的类型和程度,需采用不同的纯化措施。
(1)排除细菌或酵母菌污染
在菌种培养中,用肉眼仔细观察培养基表面,不难发现被细菌或酵母菌污染的分离物常出现黏稠状的菌落。取被纯化物接种在无冷凝水、硬度较高(琼脂用量2.3%~2.5%)的斜面上,再降低培养温度至15~20℃,利用某些大型真菌在较低的温度下,菌丝生长速度比细菌蔓延速度快的特点,用尖细的接种针切割菌丝的前端,转接到新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中培养,连续2~3次就能获得所要的纯菌丝。也可打破试管,挑取内部长有基内菌丝的琼脂块,移入无冷凝水的培养基上,该法适于被好气性细菌污染的母种。
(2)排除霉菌污染
霉菌和细菌不同,它和食用菌菌丝很相似,也有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分离的方法主要是抑制杂菌生长,拉大食用菌菌丝生长和杂菌菌丝生长的范围差,从食用菌菌落前端切割,移植入新培养基。杂菌发现越早,分离的成功率越大。严格地说,在斜面培养基上的非接种部位发现的白色菌丝,应认为是杂菌菌落,应马上提纯。若有色孢子已出现,一方面易使分生孢子飘散,另一方面其基内菌丝早已蔓延,可能和食用菌菌丝混生一起。如霉菌刚出现孢子且尚未成熟、变色,则可采用前端菌丝切割法提纯。转管时先将菌丝接种在斜面尖端,当长满斜面后,及时将原接种点连同培养基一起挖掉;如霉菌菌落颜色已深,说明孢子已成熟,稍一振动孢子就会飘满培养基,若再行上法意义不大。如菌丝蔓延范围较大,可将0.2%升汞溶液或1%多菌灵处理过的湿滤纸块覆盖在霉菌的菌落上,可抑制霉菌生长,防止孢子扩散,后用灭菌接种铲将表层铲掉,随之用接种针钩取基内菌丝移入新的培养基,如此2~3次。
(3)限制培养
取直径7~10毫米、高4~6毫米的玻璃环或不锈钢环,经酒精灯火焰灼烧后趁热放到斜面培养基中央,将环的一半嵌入培养基内,然后将染有细菌的接种块放入环内进行培养。细菌生长会被限制在环内,而食用菌菌丝则可越过环而长到环外的培养基上,转管后即可得到纯化。
(4)覆盖培养
在污染了细菌的食用菌菌丝斜面上倾注一层厚约2毫米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当食用菌菌丝透过培养基形成新的菌落时,即可切割转管。最好进行二次覆盖。
(5)基质菌丝纯化培养
对棉塞长有霉菌的试管斜面,可将试管打碎,取出培养基,用0.1%升汞浸泡2分钟,用无菌水淋洗,再用无菌滤纸吸干。取一段2厘米的培养基从中部切开,在断面上用无菌刀片切成米粒大小的块,移入新的斜面上进行培养。
(6)药物处理
菌种提纯时,可向培养基中注入选择性强的抗菌制剂,如加入 5~10毫克/升的多菌灵(MBC)、涕必灵(TBZ)或托布津等,可有效地防止菌霉混生;在每毫升培养基中加入30~40毫克链霉素、20~30毫克四环素、金霉素,或50毫克高锰酸钾,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混生;加入灰黄霉素(20单位/毫升),可抑制真菌生长。
(7)破碎菌丝
从试管中取出已污染的培养基,放在0.1%升汞水中处理2分钟,用无菌水冲洗,无菌纸吸干,再放入有玻璃珠的无菌水内,经组织破碎,稀释后注入平板培养,取其单个菌落纯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