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通量血液透析 最小脱水量多少
楼上的把高通量透析和血液滤过搞混淆了,你说的是血滤滤过。高通量透析也版是普通透析的一权种,只是选用高通量透析器而已,相对于低通量透析器,高通量透析对中大分子的清除率优于低通量透析,但效果不如血液透析滤过。目前没有哪本教科书上提到高通量透析最小脱水量限制,但个人认为,脱水量不应过低,比如低于1L,由于高通量透析器的超滤率很大,跨膜压太低,易引起反超。
B. 透析脱水一次需要脱多少水
依据机器的性能和透析的原理,每次透析最少也要设定个500ml的超滤量,避免透析专液倒灌,属这也是冲管的常用量。
需要脱多少水是看患者体内有多少多余的水来定的,这个当然是越少越好,最好不要超过体重的4%,否则对心脏等脏器的影响太大。
C. 血液透析中排水和排毒成正比
不成正比。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一次透析治疗要替代肾脏的两项工作。他们唯专一通用的是时属间(T)相同。
肾脏有三项功能:排泄功能、调节电解质平衡、分泌一些激素。透析只能完成两项。
一般要看一次透析好不好主要看透析充分性()。
或者达到:一、排水到干体重,二、肌酐下降50%以上。(实际上很难达到,本人表示悲观)
首先说脱水,脱水主要看透析机的TMP跨膜压和透析器的超滤虑及患者的静脉压。这三者成正比。理论上TMP越大,脱水越多,但不能超过透析器的最大超滤限制。
其次说这个排毒,排毒跟透析机配制的透析液的浓度梯度差、透析器膜孔径大小(高低通量)、透析液流速与血液流速比有关。理论上浓度梯度差越大纠正酸碱平衡越快,膜孔越大排除毒素的分子越大越通畅。当血流速和透析液流速比值达到1:2的经验值时排毒最多影响最小最稳定。
如果要想充分保证透析充分性的话,我推荐使用瑞典GAMBRO的AK96 透析机。
D. 血液透析机的并发症
每次血透过程中或血透结束后几小时内发生的与透析本身有关的并发症。
(一)失衡综合征
常见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很高,尿毒症症状很明显的患者,尤其多见于初次透析及透析诱导期。其原因主要是透后以尿素为主的一些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分布不均匀,加上PH值不均衡引起脑水肿及脑缺氧,表现为透中及透后头痛、乏力、倦怠、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睡眠障碍,重症者可有精神异常、癫痫样发作、昏迷甚至死亡。
(二)低血压
血透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包括有效血容量减少,超滤过多过快,自主神经病变,血管收缩降低,心钠素水平过高以及降压药物影响等。表现为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出汗、黑朦、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甚至意识丧失。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减慢血流量,减少或暂停超滤。预防措施包括透析器预充,血流量由小渐大,采用序贯透析或高钠透析,并嘱患者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以减少超滤量。
(三)低氧血症
多见于醋酸盐透析,其原因与醋酸盐在体内的代谢及其降低血中CO2和HCO3—浓度有关。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差可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影响换气功能,也是产生低氧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原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或老年人可能出现缺氧症状,甚至诱发心绞痛及心梗。治疗上予鼻导管吸氧即可。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并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
(四)心律失常
常由低钾血症引起,低钾原因多为反复使用低钾或无钾透析液。溶血时可产生高钾血症从而诱发心律失常,但相当罕见。透前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由于透析中血钾浓度下降及酸碱度变化,可发生洋地黄中毒诱发心律失常。防治措施有:饮食控制含钾食物以防透前高血钾,严格限制透析患者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以及使用含钾>3.0mmol/L的透析液。发生心律失常时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根据药物代谢情况调整剂量。
(五)心包填塞
血透中及透后短时间内发生的心包填塞多为出血性,常在原有尿毒症性心包炎基础上由于应用肝素引起心包出血。临床表现为:①血压进行性下降,伴休克征象;②颈静脉怒张、肝大、奇脉、中心静脉压升高;③心界扩大,心音遥远;④B超见心包大量积液等。治疗措施:透析中发生者应立即停止透析,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填塞症状严重者可予心包穿刺引流减压或直接行外科引流减压。预防措施主要是对疑有尿毒症心包炎患者,尤其是心前区闻及心包摩擦音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无肝素透析。
(六)溶血
多由透析液失常及透析机故障引起,如果透析液低渗、温度过高、氯和氯胺或硝酸盐含量过高等,其它还见于异型输血,消毒剂残留等。急性溶血时患者出现回血静脉疼痛、胸闷、心悸、气促、烦躁,可伴严重腰痛及腹部痉挛,严重者有发冷、寒战、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血红蛋白尿甚至昏迷。透析液低渗引起者还可同时出现水中毒或脑水肿。少而缓慢的溶血则仅表现为贫血加重。
(七)空气栓塞
由于透析机有完善的监控措施,空气栓塞很少发生,多由操作失误或管道破损引起。
一次进入5ml以上空气即可引起明显栓塞症状,坐位时主要引起脑栓塞,卧位时主要引起肺动脉高压及急性右心衰,也可出现冠脉栓塞或脑栓塞,体查闻及心脏搅拌音。
(八)脑出血
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主要由高血压及抗凝引起,临床表现与非透析患者脑出血类似,治疗亦相同。
(九)硬膜下血肿
常见原因有:头部外伤、抗凝、过度超滤、高血压等。临床表现与失衡综合征类似,但更为持久。头部CT可明确诊断。治疗上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7~10天内须继续透析者应行无肝素透析或改为腹膜透析。 血透技术使慢性肾衰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然而血透并非完全的肾脏替代治疗,它不能完全清除体内尿素症毒素、不能完全纠正尿毒症引起的代谢紊乱、也不能替代肾脏内分泌功能。随着透析时间延长,毒素积累,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问题逐渐加重,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
1、高血压
主要由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上升等原因引起。
治疗首先应限制水钠摄入,注意保持干体重,75%患者可控制血压。无效者可加用降压药物,ACEI类及钙通道阻滞剂为首选。3%~5%患者为难治性高血压,改行腹透或血液滤过可能有效。
其病因除高血压、水钠潴留外,还与贫血、酸中毒、内瘘、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有关。充分透析脱水,保持干体重是主要治疗方法,其他还须纠正贫血,控制血压及进行营养治疗。
多由原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过度超滤造成冠脉缺血引起。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纠正贫血,保持透析间期体重避免过多脱水等可有效预防其发生。治疗与非透析患者相同。透析中发生心绞痛者,应减慢血流量,停止超滤,并予吸氧和含服硝酸甘油,有低血压者应予扩容。处理无效者应予停止血透再行治疗。反复发作者可改行腹透或血液滤过。
透析开始后2周内出现的心包炎称早期心包炎,2周后出现的 称迟发性心包炎,发病机制均未明确。早期心包炎多有胸闷胸痛症状及心包摩擦音,加强透析可有效治疗。迟发性心包炎多无症状,仅在透析中反复发作低血压,部分加强透析有效,部分需改行腹透。
多由于水负荷过重引起,其它原因有充血性心衰,低蛋白血症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充分超滤水分可迅速改善症状。严格限制水分摄入,充分透析及纠正低蛋白血症可有效预防。
渗出性为主。多由心衰、水钠潴留、肾综、感染等引起,部分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尿毒症性胸腔积液。治疗应加强透析和超滤,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状态,必要时行胸穿抽液治疗。
包括食道炎、胃炎、胃溃疡、胃排空延迟及消化道出血等。多由尿毒素潴尿损害自主神经造成胃肠运动紊乱;胃泌素代谢异常导致胃酸分泌增多;贫血、营养不良等减弱粘膜保护因素等原因引起。治疗上加强透析多有效,还可使用促进胃肠活动药物、不含铝镁的胃肠粘膜保护剂、抗酸剂等。有消化道出血时应注意抗凝方法的选择。
高血压、高血脂、心衰、糖尿病等血透患者常见病和倍他乐克、血管扩张剂等常用药物均可减少肠道血流,一旦超滤过多,即可诱发肠缺血及肠梗死。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休克等。早期快速补充血容量可缓解肠缺血,如无效应怀疑肠梗死,一旦明确诊断即应手术治疗。
血透患者由于肾性贫血而反复输血,增加了乙肝和丙肝感染率,可致铁质于脏脏沉积,引起肝硬化;铝及透析管路中的硅酮也可沉积于肝脏造成损害。血透患者肝损害时黄疸少见,且消化通症状被尿毒症掩盖,难以早期发现。治疗重在预防,如使用促红素以减少输血,避免使用铝制剂等。
绝大部分发生于曾行腹透的患者,其原因包括水钠潴留,腹膜通透性增高,感染,低蛋白血症,心衰,心包疾患,肝硬化等。治疗前应排除结核、肿瘤及肝性腹水。治疗包括限制水钠摄入,充分透析超滤,腹水浓缩回输以及腹腔放液,局部糖皮质激系治疗等。肾移植是解决顽固性腹水的根该方法。
肾促红细胞素(EPO)产生不足是主要原因。其它因素有:造血原料缺乏,透析失血,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纤维化和铝中毒等。EPO是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手段,一般 3000u皮下注射2~3次/周,HCT达到30~33%时可减少剂量并保持HCT于此值,其它治疗包括加强透析,补充造血原料,减少透析失血等,严重贫血可少量输血。
12.继发性甲旁亢与肾性骨病
一般认为血透患者由于钙磷代谢紊乱、活性维生素D3缺乏以及酸中毒等可引起继发性甲旁亢(2-HPT),而2-HPT导致破骨细胞增多、骨胶原纤维合成减少、骨矿化障碍等又引起肾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痛、骨折、骨变形、关节肿痛和变形、肌力肌张力下降、转移性钙化及肌腱断裂等。诊断多依靠临床症状、血钙、血磷、I-PTH浓度及骨X线表现等。骨活检是诊断肾性骨病的金指标。治疗主要是补充活性维生素D3,其它还可行血液灌流及手术切除甲状旁腺等。
13.泌尿生殖系统
血透患者泌尿系结石、感染、恶性肿瘤及阳痿、性欲减退等发生率均明显增高。此外获得性肾囊肿多见,其由肾脏本身病变引起,与透析无关,可并发出血、感染及恶变。治疗均为对症,严重时予肾切除。
14.神经系统
主要由铝中毒,尿毒症毒素、甲状旁腺激素潴留,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水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引起。中枢病变表现为注意力障碍、淡膜、妄想、智力衰退,重者有语言和运动障碍,甚或痉挛,痴呆。周围神经病变重要表现为深浅感觉障碍,晚期少数患者出现运动障碍甚至弛缓性瘫痪。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低血压,性功能紊乱,汗腺分泌失调,胃肠功能紊乱等。治疗包括避免铝接触,加强透析,改善营养状况,纠正贫血等,必要时改行血滤或腹透。肾移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15.皮肤
主要表现为皮肤色泽变化、瘙痒、干燥、毛发指甲变化及口腔病变等。其中部分加强透析有效,大部分只能对症处理,无特殊治疗。
E. 血液透析病人老掉压,透析中及平时。生脉饮和管通都在用,但效果不太好,干体重也在加,还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采用高- 低钠低温透析(透析液钠浓度在透析治疗中前设定为150mmol/L,逐渐下降到版138mmol/L,将透析液的温权度调至35~36 ℃),同时在设定合理的脱水量后,采用超滤程序脱水,即脱水超滤率先快后慢。但每小时超滤率不宜超过1000ml/h ,超滤速度过快致使超滤率大于毛细血管再充盈率(0.25ml/kg•min),就会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脏灌注及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发生低血压。如果是使用导管的患者,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监测下中心静脉压,根据CVP情况来评估容量指导透析脱水。
F. 透析技术与超滤技术在生物制品中去除杂质的优缺点对比
透析和超滤基本原理差不多,都是利用半透膜分离大小不同的分子。但是也有一些区别,主要是应用范围不同。具体介绍如下:
透析
自Thomas Graham 1861年发明透析方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透析已成为生物化学实验室最简便最常用的分离纯化技术之一。在生物大分子的制备过程中,除盐、除少量有机溶剂、除去生物小分子杂质和浓缩样品等都要用到透析的技术。
透析只需要使用专用的半透膜即可完成。通常是将半透膜制成袋状,将生物大分子样品溶液置入袋内,将此透析袋浸入水或缓冲液中,样品溶液中的大分子量的生物大分子被截留在袋内,而盐和小分子物质不断扩散透析到袋外,直到袋内外两边的浓度达到平衡为止。保留在透析袋内未透析出的样品溶液称为"保留液",袋(膜)外的溶液称为"渗出液"或"透析液"。
透析的动力是扩散压,扩散压是由横跨膜两边的浓度梯度形成的。透析的速度反比于膜的厚度,正比于欲透析的小分子溶质在膜内外两边的浓度梯度,还正比于膜的面积和温度,通常是4℃透析,升高温度可加快透析速度。
透析膜可用动物膜和玻璃纸等,但用的最多的还是用纤维素制成的透析膜,目前常用的是美国Union Carbide (联合碳化物公司)和美国光谱医学公司生产的各种尺寸的透析管,截留分子量MwCO(即留在透析袋内的生物大分子的最小分子量,缩写为MwCO)通常为1万左右。商品透析袋制成管状,其扁平宽度为23 mm~50 mm不等。为防干裂,出厂时都用10%的甘油处理过,并含有极微量的硫化物、重金属和一些具有紫外吸收的杂质,它们对蛋白质和其它生物活物质有害,用前必须除去。可先用50%乙醇煮沸1小时,再依次用50%乙醇、0.01 mol/L碳酸氢钠和0.001 mol/L EDTA溶液洗涤,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即可使用。实验证明,50%乙醇处理对除去具有紫外吸收的杂质特别有效。使用后的透析袋洗净后可存于4℃蒸馏水中,若长时间不用,可加少量NaN2,以防长菌。洗净凉干的透析袋弯折时易裂口,用时必须仔细检查,不漏时方可重复使用。
新透析袋如不作如上地殊处理,则可用沸水煮五至十分钟,再用蒸馏水洗净,即可使用。使用时,一端用橡皮筋或线绳扎紧,也可以使用特制的透析袋夹夹紧,由另一端灌满水,用手指稍加压,检查不漏,方可装入待透析液,通常要留三分之一至一半的空间,以防透析过程中,透析的小分子量较大时,袋外的水和缓冲液过量进入袋内将袋涨破。含盐量很高的蛋白质溶液透析过夜时,体积增加50%是正常的。为了加快透析速度,除多次更换透析液外,还可使用磁子搅拌。透析的容器要大一些,可以使用大烧杯、大量筒和塑料桶。小量体积溶液的透析,可在袋内放一截两头烧园的玻璃棒或两端封口的玻璃管,以使透析袋沉入液面以下。
检查透析效果的方法是:用1% BaCl2检查(NH4)2SO4,用1% AgNO3 检查NaCl、KCl等。
为了提高透析效率,还可以使用各种透析装置。使用者也可以自行设计与制作各种简易的透析装置。美国生物医学公司(Biomed Instruments Inc.)生产的各种型号的Zeineh 透析器,由于使用对流透析的原理,使透析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超滤
超过滤即超滤,自20年代问世后,直至6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很快由实验室规模的分离手段发展成重要的工业单元操作技术。超滤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化实验技术,广泛用于含有各种小分子溶质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酶、核酸等)的浓缩、分离和纯化。
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地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超滤根据所加的操作压力和所用膜的平均孔径的不同,可分为微孔过滤、超滤和反渗透三种。微孔过滤所用的操作压通常小于4×104 Pa,膜的平均孔径为500埃~14微米(1微米=104埃),用于分离较大的微粒、细菌和污染物等。超滤所用操作压为4×104 Pa~7×105 Pa,膜的平均孔径为10-100埃,用于分离大分子溶质。反渗透所用的操作压比超滤更大,常达到35×105 Pa~140×105 Pa,膜的平均孔径最小,一般为10埃以下,用于分离小分子溶质,如海水脱盐,制高纯水等。
超滤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不需增加任何化学试剂,尤其是超滤技术的实验条件温和,与蒸发、冰冻干燥相比没有相的变化,而且不引起温度、pH的变化,因而可以防止生物大分子的变、失活和自溶。
在生物大分子的制备技术中,超滤主要用于生物大分子的脱盐、脱水和浓缩等。
超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它不能直接得到干粉制剂。对于蛋白质溶液,一般只能得到10~50%的浓度。
超滤技术的关键是膜。膜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规格,可根据工作的需要来选用。早期的膜是各向同的均匀膜,即现在常用的微孔薄膜,其孔径通常是0.05mm 和0.025mm。近几年来生产了一些各向异的不对称超滤膜,其中一种各向异扩散膜是由一层非常薄的、具有一定孔径的多孔"皮肤层"(厚约0.1mm ~1.0mm ),和一层相对厚得多的(约1mm )更易通渗的、作为支撑用的"海绵层"组成。皮肤层决定了膜的选择,而海绵层增加了机械强度。由于皮肤层非常薄,因此高效、通透好、流量大,且不易被溶质阻塞而导致流速下降。常用的膜一般是由乙酸纤维或硝酸纤维或此二者的混合物制成。近年来为适应制药和食品工业上灭菌的需要,发展了非纤维型的各向异膜,例如聚砜膜、聚砜酰胺膜和聚丙烯腈膜等。这种膜在pH 1~14都是稳定的,且能在90℃下正常工作。超滤膜通常是比较稳定的,若使用恰当,能连续用1~2年。暂时不用,可浸在1%甲醛溶液或0.2% 叠氮化钠NaN3中保存。
超滤膜的基本能指标主要有:水通量(cm3/(cm2·h));截留率(以百分率%表示);化学物理稳定(包括机械强度)等。
超滤装置一般由若干超滤组件构成。通常可分为板框式、管式、螺旋卷式和中空纤维式四种主要类型。由于超滤法处理的液体多数是含有水溶生物大分子、有机胶体、多糖及微生物等。这些物质极易粘附和沉积于膜表面上,造成严重的浓差极化和堵塞,这是超滤法最关键的问题,要克服浓差极化,通常可加大液体流量,加强湍流和加强搅拌。
国外生产超滤膜和超滤装置最有名的厂家是美国的Milipore公司和德国的Sartorius公司。国内主要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家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杭州淡化和水处理开发中心、兰州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无锡化工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天津膜分离工程研究所、北京化工厂、常熟膜分离实验厂、无锡市超滤设备厂、无锡纯水设备厂、天津超滤设备厂、湖北沙市水处理设备厂等。从膜的品种,以及从某些研究工作的深度方面看,我国与世畀先进国家的差距不很大,但在膜的质量能及商品化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在生物制品中应用超滤法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例如供静脉注射的25%人胎盘血白蛋白(即胎白)通常是用硫酸铵盐析法、透析脱盐、真空浓缩等工艺制备的,该工艺流程硫酸铵耗量大,能源消耗多,操诈时间长,透析过程易产生污染。改用超滤工艺后,平均回收率可达97.18%;吸附损失为1.69%;透过损失为1.23%;截留率为98.77%。大幅度提高了白蛋白的产量和质量,每年可节省硫酸铵6.2吨,自来水16000吨。
超滤技术的应用有很好的前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G. 透析患者,上机体重是77公斤脱水是1.4公斤下机体重是75.45请问这是脱了多少水
你说的脱水1.4公斤。可以理解是透析机脱水量。透析不光脱水,还有其他杂物?呼吸等也可排出水分减轻体重。0.15的误差也不大。
H. 血液透析病人为什么要固定透析机拜托各位了 3Q
没有听过这种说法。 血液透析的原理是什么? 透析是指溶质从半透膜的一侧透过膜至另一侧的过程,任何天然的(如腹膜)或人造的半透膜,只要该膜含有使一定大小的溶质通过的孔径,那么这些溶质就可以通过弥散和对流从膜的一侧移动到膜的另一侧。人体内的“毒物”包括代谢产物、药物、外源性毒物,只要其原子量或分子量大小适当,就能够通过透析清除出体外。其基本原理是弥散和对流。弥散就是半透膜两侧液体各自所含溶质浓度梯度及它所形成的不同渗透浓度,溶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低的一侧移动。对流也称超滤,是指溶质和溶剂因透析膜两侧的静水压和渗透压梯度的不同而跨膜转运的过程。 血液透析的禁忌症有哪些? 血液透析并无绝对禁忌症,但为减少透析意外,下列情况应列为相对禁忌症:①严重出血或贫血;②严重低血压或休克;③严重心脑并发症,如明显心脏肥大伴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严重高血压或脑血管病变;④终末期尿毒症并出现不可逆性并发症;⑤未控制的糖尿病;⑥严重感染;⑦同时已有癌肿等恶性疾病;⑧大手术后未过3天;⑨老年高危患者,精神病,不合作的婴幼儿。由于肾功能衰竭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血液透析常是病人所迫切要求的治疗,也是临床可供选择的基本措施,加之透析装置的不断完善及普及,透析技术与条件不断改进,近年透析的禁忌症有所放宽,透析单位应结合自己的具体条件与经验来选择应用。 透析过程中应注意进行哪些监测? 透析过程中主要的监测项目包括:①危重患者每隔15~30分钟,一般患者每隔30~60分钟记录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和体重一次;②严密观察疗效和透析副反应,一般要求透析液流量每分钟500mL,温度38℃~40℃,负压在-6.67~-20.0kPa,使用醋酸纤维膜负压不超过-20.67kPa为宜,以免破膜;③观察血流量、有无血液分层、静脉压、血液透析液颜色;④防止管道接头松脱出血;⑤一次透析超滤脱水量应控制在2 ~3L左右,或不超过体重的4%。 每次透析应进行多长时间? 透析时间根据患者病情、透析器的种类和透析过程中的反应而定。首次诱导透析时间为3~4小时,一般少尿或无尿的维持性透析患者,每周透析3次。每次应用空心纤维型或小平板型透析器时间为4~5小时,标准平板型透析器时间为6~8小时。预定结束时间前应详细检查患者体液潴留情况,以决定是否需要延长透析时间。
I. 如何避免血液透析中反超
当血液侧压力低时,透析液侧压力可大于血液侧,此时即出现反超滤,可导致患者透析后体重内增加,也可容能出现热源反应,主要出现在高通量透析时。故高通量透析应设置超滤脱水,如患者干体重正常,设置超滤后予补充超滤量,另外使用超纯透析液以避免透析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