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设备说明 > 我国古代水设备

我国古代水设备

发布时间:2021-12-30 17:28:14

A. 中国古代一有那些节约用水的设施

北京北海团城就是古人节约用水,节水灌溉的智慧典范:
北京北海团城共有九口渗水井,呈椭圆环走向排列。借助先进的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明,九个渗水井口都跟地下涵洞相通,地面上渗水井口处位置正好是涵洞走向的转折点,从1号井口起,按顺时针方向经2号、3号井口,依次到九号口为止,整个涵洞走向呈“C”字母形。这样,每当大雨降临时,雨水顺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形成一条暗河,使树木在雨水多的情况下不致于因积水浸泡造成烂根,在干旱的情况下又不致于因缺水而干枯。
北京北海团城地面有5900多平方米,除建筑物所占地外,其余地面都铺有地砖。这些地砖因用途不同,选择的砖形和质地不同,铺设样式也大有讲究。为游人设置的甬道,用方砖铺砌,砖质细密,不渗水,占全部砖面的一小部分。其余绝大部分,铺砌的是倒梯形方砖,这样砖与砖之间就形成一条上窄下宽的缝隙,供渗水集雨用。团城的地势北高南低,下大雨时,雨水从北往南流淌,古树多在南边,根据这种情况,铺砌在城北和城南的倒梯形方砖在尺寸与质地上有区别——城北的方砖较厚,上面还有一层两三厘米厚的致密层;城南的方砖稍薄,上面没有致密层,砖体遍布气孔,其吸水性能比城北的方砖要强。此外,城南的方砖比城北的方砖表面积要小,这样,城南地面上的缝隙就比城方更多更密,更利于渗水集雨。由此可见,古代工匠们的科学思维是多么的缜密细致。

B. 中国古代的城市供水

何寿平

(中国水网顾问)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考古学证明: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就位于长江与黄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恒河和尼罗河等广大流域中。近代有人制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点状水资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线是一个围绕水源的同心圆,而在线形水资源(如河、江等)附近则与之平行分布在两岸的环绕带。而且流域气候条件越干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趋近水源。“择水而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点,这无疑表明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

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供水设施,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

几千年来,人类的聚居、市井城镇的形成、古代城镇供水等随着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一、水井是我国先民的重要水源

水井作为水源有着比江河湖泊更大自由度的选择,可以在近距离内取到水,而且水井星星点点分布更广。基于这样的情况,即使紧临地面水源的城镇,人们仍然离不开“水井”。

自古以来,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井。几千年来,水井是我国先民乃至现代人们的重要水源。

中国很早就有关于掘井和凿井技术的记载。《吕氏春秋·勿躬》“伯益作井”(前约2200年),为世界上最早较可靠的掘井记载。1~2世纪的西汉时代出现深井钻井机械。这些钻井机械在南北宋时期经过较大的改进后,一直沿用到明清,并在11世纪左右传入西方。

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七有“伯益作井,亦云黄帝见万物,始穿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八家为井”。我国凿井取水自黄帝创始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而且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就掌握了穿凿深井的技术。在升水设备方面,我国古代创造有轱辘、简车、桔槔,此外,还有流传至今的龙骨车和龙尾车等。

二、古代遗址中的水井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文化层,发现原始木构水井遗迹。在一个直径约600厘米的不规则圆形坑边,发现环绕布置的桩木残段。桩木残存28根,间距不等。朽木直径一般约5厘米,垂直入地约100厘米,最深者为142厘米。其中两根柱较为特殊,朽木直径各8厘米左右,南北对峙,斜向入地,与水平成55°角。

坑呈锅底状,深处不足100厘米,坑内为黑色淤泥。坑底中央稍偏西北有一方坑,边长约200厘米,方坑底距当时地表约135厘米。方坑壁四周密排圆桩或半圆桩,并加水平方框支护。

根据出土遗迹和遗物情况判断:锅底形圆坑内沉积黑色淤泥,说明此坑原来是一个水塘。聚落内的水塘,自然形成当时居民的一个方便的生活用水的水源。水塘的水位不定,枯水时仅在锅底状的坑底稍有积水,所以在底部中央掏一个小深坑,以保持集中的一定水量的积水。淤泥中掏坑,需要先设四壁的支护结构。方坑外所见平面朝上安置的大石块,显然是步石,它证明枯水季节人民正是蹋着这些步石到中央方坑取水的。中央方坑内出土带耳可以系绳的汲水陶罐之类,可以进一步证明这是一处生活水源。这一水源的使用方式是:水塘水满时,在塘边取水;枯水时,踏步石到塘底方坑内取水。

发掘所见的大圆坑底部设有支护结构的方坑,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它是高水位地区的一种木构支护水井的雏形,其结构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写的“井”和“#”的形象。《释名·释宫》说:“井者,清也”。对照这种地表水源的原始水井来看,确是由于有了木构方框的支护,才避免了坑壁泥土造成的混浊,从而保持了水质的清净。

在黄河流域,近年在河南汤阴白营的一座龙山文化晚期(与河姆渡第二文化层时代相近)的聚落中发现一口水井,其深度已达3米左右,下部残存叠置的木构井干。

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的两口商代水井,其支护结构也是采用木构井干方式。台西村一号水井,井口直径295厘米,深为590厘米。井口以下450厘米开始直径缩减,形成一个二层台。井底设木构井干,共叠置四层,高82厘米,节点为搭口交接。井干周围尚有30余根桩木加固。这口井中也遗存有当时汲水失落的完整或破碎的陶罐,有的颈部尚系有绳索。

以上各例说明,我国的“原始水井”历史悠久,在井干结构上得到逐步改进。

我国考古挖掘的各个朝代的水井众多,不胜枚举。从筑井的材料上来看,就有土井、陶井、瓦井、石井、砖井、木井等。

河北邯郸市西郊涧沟遗址(前2000~2800年)中发现的房屋建筑边有水井3口,均成筒状。井的上部有缺口与沟相通,从井口往下深1米处,径长2.30米,往下逐渐缩小,到5.50米处,径长1.15米,下部为黄沙堆积。《周书》中虽有记载:“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但未见实物资料,而在涧沟遗址中发现的古井建筑,为《周书》提供了实物依据。

北京在东周时即有大量的土井、瓦井,汉、唐、辽、金时又建有砖井。历史上,北京城区居民大多自打土井,取用浅层地下水。元、明、清时的北京城,尽管不断开渠引水,使城市供水从未间断,但遍布全城的水井也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源泉。今天北京城内的无数条胡同,就是居民区的地域名称。据考证,“胡同”一词来自蒙古文,也就是蒙古文“水井”的意思。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京内外城已有土井1245眼。但水质多数咸苦。

南京是六朝古都,虽然背靠长江,但城内古井星罗棋布,不但井栏千奇百怪,而且以井取名的也有不少,如金沙井、杨公井、铜钩井、板井、锁井、双井、白云井、邀贵井、胭脂井。有史料统计,到清朝(19世纪),南京有水井5000余口。直到20世纪80年代,南京仍有水井3000多口。

我国城市给水之制在诸多史籍的记载中,以钱塘六井最为详细。苏轼之记略中提及: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810年左右)治湖浚井,刻石湖山。这是当时官方为解决百姓饮水、用水的城市公共工程。

三、古代都城的水源

水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作为都城,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人口众多,对水的需求就更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古代夏、商、周三朝的都城多数在河流沿岸。从秦以后,各统一王朝的都城也毫不例外都在大河的沿岸。首都是全国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众多,建设宏伟,园林如画,用水量巨大,如果没有地面供水,仅靠地下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都城城址必须选择在河流沿岸,就几乎成为不可抗拒的规律。

在今西安建都的有十个朝代。四个城址都在河流的沿岸。随着城址的转移,愈加靠近渭河的重要支流,城市供水也愈加丰沛。

洛阳号称九朝古都,三个城址都离不开洛河。

在南京建都的有八个朝代,三处城址均位于今南京市区、长江岸边,互相重叠或相距不远。明南京城规模宏大,包上述城址于城内,不仅横跨秦淮河,而且更靠近长江。

在开封建都的有六个朝代,城址位于黄河之南、汳水岸上。

杭州建都的有两个朝代,城址不断向东展出,靠近钱塘江。

北京最早的城址位于灅水(今永定河)以北的洗马沟岸上。元代把城址转移到蓟城东北,另建大都城,横跨高梁河。明代中叶时建北京外城,城址南移,不仅横跨高梁河,更靠近洗马沟和灅水。

六大古都的城址很典型,其他古都也不例外,城址均位于河流岸上。譬如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都城就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建都都毫无例外位于河流的沿岸,可见中国的都城离不开河流,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和水路交通问题。

四、古代城市供水工程

我国古代城市供水工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水源、输配水系统、净化处理等方面都有着瞩目的成就。这对城市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早在公元前1600年商城(位于现在的郑州)是盘庚迁殷之前商朝的都城。考古发现城内北部和东北部为宫殿区,宫殿区东部建有蓄水池和输水管道等贮水设施,保证了该区域的用水。

西安是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建都的地方,城市地面水供水系统十分完备,开创了中国都城以地面供水为主的先河,成功地解决了古代大城市供水的问题,为中国都城解决水源树立了样板。

周代丰镐横跨沣水,自然靠沣河供水。秦咸阳横跨渭水,引渭河水开凿兰池,是都城咸阳的人工蓄水库,供给咸阳城东南地区用水。

西汉长安城的水源主要来自城西潏水,同时凿井,引用地下水。到了中叶,人口大增,大规模地开辟水源,开凿渠道,引用地面水。开辟了中国都城地面水供水的新格局。

唐长安城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引水入城,渠道密如蛛网,使西安地区诸河大都被加以利用,为解决西安城市发展中的供水问题,奠定了东、西两个方向供水的格局。长安四周有泾、渭、灞、沣、涝等河流。由于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在城市供水方面,唐朝初期,整修了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渠道,把水从长安城外引入城内。这几条渠道穿过长安城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网,东西长18里115步(约10.6千米),南北长15里175步(约8.9千米),周长67里(约38.6千米),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百万人口的供水问题。

古代广州受海潮的影响,井泉水偏咸。到宋朝,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剧增,供水矛盾突出,被贬惠州途经广州的苏轼向广州太守提出了引水入城的建议,他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规划蓝图。苏轼当时亲自参与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广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

考古专家论证,长沙市坡子街现已发掘出的3000平方米地下“屋脊”形木构,系南宋时期一处规模庞大的城市供水系统。其东西走向,全部由黑褐色厚木板筑成,每块木板长、宽各约1米。与木槽垂直相连的木制“屋脊”长约30米,西高东低,一直延伸到发掘基坑之外。这是一种掩盖式的输水渠道。考古现场同时还发现了20多口古井。

金代的中都城位于今北京市西南广安门一带,城市供水主要利用洗马沟水系。金人扩建中都城时,有计划地把发源于城西一片天然湖泊(即今莲花池)中的一条小河圈入城内。同时开凿护城河:引入宫苑,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元代的大都城充分利用了高梁河水系。高梁河水系中的瓮山泊,也就是今天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为明清北京城的水源奠定了基础。明初扩大了皇城,供水主要靠汇集玉泉山诸泉的瓮山泊供水。积水潭为主要的蓄水库,并与西苑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和南海)相通,为皇城、宫城(紫禁城)提供水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增加运河水量,开拓瓮山泊,把西山碧云寺、卧佛寺的泉水经玉泉山麓也导引入泊,建成了北京西北最大的人工蓄水库,这就是今天的昆明湖。使北京城的水源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北京城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仅举以上几个城市供水工程的范例,可见我国古代十分重视水在城市中的作用,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五、古代净水技术

我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有一段关于饮茶用水处理的阐述:“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这漉水囊,就是作为滤水用的滤水器,供清洁净水之用。

中国是首先采用明矾降低水的浊度,正式文字记载最早见明宋应星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刻印的《天工开物》一书。在1744~1746年出版的西班牙教士纳瓦雷特撰写的《中国帝国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所看到的,普遍应用的明矾使黄河水变为清水的情况,并说这是自然的秘密,为当时西方所不知。

2004年浙江永嘉溪口乡溪二村考古发现了一套400多年前明朝晚期保留完好的古代净水系统。它由5个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水池组成。大的水池8.00平方米,小的仅1.56平方米。考古人员赶赴现场发掘后发现,整个水池的四壁均用大块鹅卵石垒砌而成,5个水池深度不一,最深的0.75米,最浅的0.58米。原水从距村700~800米远的山麓用陶制水管引入1号池。这是一个铺满沙石、瓦砾的池子,长1米多,宽约50厘米。水经过过滤后,再流进2号池。这个池子全部用砖头砌成,里面铺的是木炭。这是否是最早采用的“过滤—活性炭”处理的工艺,有待考证。不过,这具有现代净水处理工艺雏形的发现,让人惊叹不已。水流过这两个池子后,通过池底的水管流进3号池。3号池是5个池中最大的一个。它是一个边长约2米的正方形池子,深约1米。可能是储水用的“清水池”,亦可作为“消防水池”使用。这个池的水溢出后,再流进第四个池子。该池呈 “凹”字形。水池周边用砖镶嵌,底下用3块圆形的石块铺平,储存的水用于饮用,它的造型最为精致。5号池则是用来洗涤物品的,池底有小排水孔专用于排放污水。400多年前交通闭塞的山区,当地村民就设计建造了功能齐全的“净水系统”,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处理工艺上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人类的发展、人类聚居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让我们更加珍惜水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C. 古代水上交通工具有哪些

一、独木舟

是一种用单根树干挖成的小舟,需要借助桨驱动。独木舟的优点在于由一根树干制成,制作简单,不易有漏水,散架的风险。它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水域交通工具之一。

二、楼船

楼船,中国古代战船,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而得名。因其船大楼高,远攻近战皆合宜,故为古代水战之主力。

三、筏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具有取材容易,制造简单,稳性好,装载面积大,能穿过急流浅滩等优点。

四、乌篷船

乌篷船,是江南地区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狭小,船篷低矮。船板上辅以草席,可坐可卧,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故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则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险。

五、羊皮筏子

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

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

D. 古代装水的东西叫什么

古代装水的东西叫水囊。
水囊 :古代城防消防器材。“以猪牛胞盛水。设若积薪城下,顺风发火,则以囊掷火中,古军法作油囊亦便。”这里所说的油囊,既然是用来救火,当是盛的不易燃烧的油。
水囊也是古代出行途中用来装水的容器,多用猪、牛、羊皮或膀胱制作。

E. 我国古代水力的利用有哪些

我国古代人民在有水资源的地方,很早就懂得利用水力代替人力的工作,如图2-35所示。公元31年,在冶炼工业中已利用了水力鼓风机。图2-36是水力驱动的连机杵臼;图2-37是水力驱动的水磨;图2-38是水力驱动的水碾。

图2-38水力驱动的水碾

图2-39古代风车

F. 我国古代的水中有什么型和什么型

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常识科技篇。

G. 我国古代水力的利用是怎样的

水力的利用是我国古代对自然力利用的第二个方面,最迟到汉代,我国已利用水力为农业生产服务。西汉桓谭《桓子新论》说:“宓牺之制杵舂,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功,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赢、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所谓“役水而舂”就是利用水力舂米,也就是后世所说水碓。这是我国农业上有关利用水力的最早记载。水力在农业上的利用,主要是二个方面,一是用于灌溉,二是用于加工。在灌溉方面,如水转翻车,水转筒车,高转筒车等,都是利用水力提灌的机械;在加工方面,如水碓、水磨、水碾、水砻等。此外还有“水轮三事”,一种农具利用水力能完成磨、砻、碾三项工作,水击面罗、水转大纺车等,这些水力农具主要用于劳动强度大、耗力多、操作比较机械的工序上。

水碓

H. 水排开始出现于哪个朝代谁发明主要用于哪一生产部门

水排开始出现于汉光武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主要用于冶炼部门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如图1),由南阳太守杜诗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而成。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极大地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三国时的韩暨把它推广到了魏国官营冶炼作坊中,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歇。


I.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为什么至今仍然有效

世界上最宏伟的古代下水道当属伊达拉里亚下水道了。伊达拉里亚人于公元前8至6世纪在意大利中北部盛极一时,罗马的兴盛使得他们最终被吸纳到罗马帝国之中。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挖掘了排入台伯河的下水道,其主干道宽度超过16英尺,尔后又为罗马人扩建。下水道的7个分支流经城市街道,最终汇入主道马克西姆下水道。暴风雨来临时,下水道被流水的巨大冲力清洗干净。罗马学者普林尼将其誉为罗马“最引人瞩目的成就”。直至建成2500年后,该下水道在现代罗马仍在投入使用。

我国古代在城市建设中也讲究一个城市的供水与排水系统的规划。我国古代有关下水道的名称有好几种,诸如沟、窦、续、石渠、埔墁等。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也有多种,有用陶管铺设,有用石块修造,或用砖块砌成。据《考工记》记载:“窦,其崇三尺”,表明当时的下水道已有3尺高度。据《左传》"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这里的恶指污秽),可见当时人民已发现积存污水今致人疾病,要排除污水以保障人体健康。后来的记载更为明朗,如宋代《养生类纂》引《鲁般宅经》说:“厅前天井停水不出主病患”;同书又引《琐碎录》说:“沟渠通浚,屋字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根据这些记载,说明古人对污水处理,基本上是从卫生学角度来考虑的。

隋唐时代,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当时的城市建设和卫生设施,较前代更加进步。唐代的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的都城,整个城市的设计布局,合理整齐,皇宫、百官的衙署、住宅、市场都分区设立。当时,把外廓城规整地划分为108个坊(居民区),王室所占的宫城和国家机构所在的皇城,位于北部正中,整个长安城不但街道宽敞,两旁还栽种整齐的树木,街道两侧普遍建有排水沟。从发掘到的朱雀街的排水沟来看,沟宽3.3米,深达2.3米。考古工作者又在东西两市的巷道下面,发现有砖砌的排水暗沟,这些暗沟最后都通向大街两侧的明沟。唐代长安的城市规划及卫生设施,在世界古文明史上无疑是领先的。

明、清都城北京的设计,即是参照唐代长安的城市规划。据清昭涟《哨亭杂录》记载,明宫廷内下水道工程更为壮大,或用生铜铸成,或用巨石砌成,管径粗达数尺。这在当时世界范围来说,也属少有的卫生工程。解放后在北京调查古代的下水道,发现五、六百年前明代建筑的下水道,大都是用砖石砌成。据工程技术人员估计,这些下水道即使再使用几十年,也是没有问题的。

J. 中国古代有哪些节约用水的设施

北京北海团城就是古人节水灌溉的智慧典范。
北海团城共有九口渗水井,呈椭圆环走向排列。借助先进的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明,九个渗水井口都跟地下涵洞相通,地面上渗水井口处位置正好是涵洞走向的转折点,从1号井口起,按顺时针方向经2号、3号井口,依次到九号口为止,整个涵洞走向呈“C”字母形。这样,每当大雨降临时,雨水顺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形成一条暗河,使树木在雨水多的情况下不致于因积水浸泡造成烂根,在干旱的情况下又不致于因缺水而干枯。
北京北海团城地面有5900多平方米,除建筑物所占地外,其余地面都铺有地砖。这些地砖因用途不同,选择的砖形和质地不同,铺设样式也大有讲究。为游人设置的甬道,用方砖铺砌,砖质细密,不渗水,占全部砖面的一小部分。其余绝大部分,铺砌的是倒梯形方砖,这样砖与砖之间就形成一条上窄下宽的缝隙,供渗水集雨用。团城的地势北高南低,下大雨时,雨水从北往南流淌,古树多在南边,根据这种情况,铺砌在城北和城南的倒梯形方砖在尺寸与质地上有区别——城北的方砖较厚,上面还有一层两三厘米厚的致密层;城南的方砖稍薄,上面没有致密层,砖体遍布气孔,其吸水性能比城北的方砖要强。此外,城南的方砖比城北的方砖表面积要小,这样,城南地面上的缝隙就比城方更多更密,更利于渗水集雨。由此可见,古代工匠们的科学思维是多么的缜密细致。

阅读全文

与我国古代水设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格尼星净水机哪个是废水管 浏览:494
饮水机热水堵了是怎么了 浏览:619
树脂罐树脂容量计算 浏览:736
用树脂补牙为什么容易掉 浏览:295
居住小区污水官网采用什么材质 浏览:771
净水器超滤和纯水到底哪个好 浏览:342
空气净化器f8什么故障 浏览:906
饮水机过滤芯用什么土办法代替 浏览:646
鱼密封在树脂中会腐烂吗 浏览:205
丰田汉兰达如何更换空气滤芯 浏览:11
超滤浓缩管浓缩外泌体 浏览:558
辽宁广州生活污水检测去哪里做 浏览:766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法律制度 浏览:873
淋雨水龙头的除垢 浏览:309
污水问题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463
污水提升器电机不转 浏览:779
邵阳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浏览:947
碧云泉净水器滤芯属于什么垃圾 浏览:254
爱惠浦净水器滤芯是什么材质 浏览:645
反渗透水硬度是什么原因 浏览: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