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取水工程类型有哪些
按工程特点分类
(1)蓄水工程:
定义:为解决或缓和供需水矛盾,对径流进行调节采取的工程措施。
常见的蓄水工程:灌区面积外河川径流的水库工程,调蓄地表径流的塘堰工程等。
(2)自流引水工程:不经调蓄,利用水的重力作用即可满足灌区用水要求所
采取的取水措施。一般分无坝和有坝两种。
无坝自流引水工程:不在河流中修建拦河建筑物,只需选择适中位置修建渠首引取河水自流灌溉。
有坝自流引水工程:河流水量较丰富而水位不能满足灌区自流灌溉要求时,在河流中间拦河坝、
闸等挡水建筑物,使水位抬高至适当高程引水灌溉。
(3)扬水工程:在高近水源处建水泵站抽水,由输水管道送入干渠,然后分配到田间的工程。
扬水工程的首部组成:一般由取水井、泵站、压力池和分水闸等建筑物组成。
扬水工程特点:需要增加能源消耗和运行管理费用,因而灌溉成本较高。
适用条件:水源高程低而需灌溉区域高程高,不能满足自流引水条件。
(4)地下水开发工程
①定义:利用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的开发工程。
②分类(根据取水方式不同)
垂直取水:由地面向下开挖或钻孔,直至含水层成井,使地下水流聚集在井内,
利用深水泵或其它措施垂直取水。
水平取水:是在地表径流匮乏的山丘或沙漠地区,地表以下横向开挖、穿凿渠道或隧洞,
水平方向延伸至含水层截取地下水。
(5)调水工程:从外流域引水补充本流域水源的工程。
⑵ 净水设备分为哪几类
按照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根据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器卫生安全与功能评价规范的评审要求,将饮水水质处理器分为三类:一般水质处理器、矿化水器与反渗透处理装置,其定义分别如下:一般水质处理器:是指以市政自来水或其他集中式供水为水源,经过进一步处理,旨在改善饮用水水质,去除水中某种有害物质为目的的饮用水水质处理器;矿化水器:是指在市政自来水或其他集中式供水为原水,经过进一步处理,旨在改善饮水水质,增加某种对人体有益成分为目的的饮用水净水器;反渗透处理装置:是指以市政自来水或其他集中式供水为原水,采用反渗透技术净水,旨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获得纯水的纯水处理装置。
⑶ 灌溉系统的分类
分为喷灌系统、滴灌系统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等,主要由首部取水加压设施、输水管网及灌溉出水装置三部分组成,通常按其可动程度将管道灌溉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类型。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经济作物区和部分大田作物区开始修建喷灌系统,70年代开始修建滴灌系统。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于60年代先后出现在上海市和江苏南部的一些提水灌区以及河南省温县的井灌区,以后逐渐得到推广。管道灌溉系统具有节省灌溉水量、减少渠道占地、提高灌溉效率和灌水质量等优点,在提水灌区和井灌区,已成为技术改造的方向。
⑷ 大中小型灌区是如何划分的
大、中、小型水库的等级是按照库容大小来划分的。
大(一)型水库库容大于10亿立方米。
大(二)型水库库容大于1亿立方米而小于10亿立方米。
中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0.1亿立方米而小于1亿立方米。
小(一)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100万立方米而小于1000万立方米。
小(二)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10万立方米而小于100万立方米。
根据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丘、丘陵区部分)(SDJ12-78)的试行规定,水利水电枢纽根据其工程规模、效益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划分为五等。
型水库的组成部分:
小型水库工程,一般由大坝、溢洪道、放水建筑物等部分组成。
1、大坝。大坝的作用是拦截河流,抬高水位,以形成水库。相对同一个坝址的水库,坝愈高,水库的库容愈大,可存蓄的水量愈多。坝是组成水库的主体工程,不仅要求修筑的质量要好,而且要求管理养护得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大坝安全,不允许发生垮坝事故。
2、溢洪道(包括泄洪洞)。溢洪道是用来排泄水库在汛期难以拦蓄的多余洪水,以免库水位过高发生漫过坝顶溢流而垮坝。因此,它是确保水库安全的“太平门”,是水库工程的关键性工程。不论水库大小,即使水库的大坝很高,库容很大,能够拦截大量洪水,也都必须修建具有足够泄洪能力的溢洪道,确保水库安全。
3、放水建筑物。放水建筑物的作用是将库内的蓄水按计划下放出去,以供生活用水和灌溉、发电用水。放水设施必要时也可用作防洪预泄,降低库水位。它是水库工程的咽喉部分。只有修好、管好放水建筑物,才能将库水按时、按量地放出去,发挥水库的效益。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小二型水库
⑸ 各灌区地下水水质对比分析
由于不同的灌溉水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而在长期灌溉的条件下,易迁移的PAHs很可能会造成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为了探讨不同灌区地下水水质情况,判别是否遭到了污染,这里对3个灌区的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见表4.8。
表4.8 3个灌区地下水水质的对比结果(单位:ng/L)
需要说明的是再生水灌区ZSJ-2,在2008年8月和11月的两次检测过程中,PAHs总量很高(表4.8黑体部分数据),前已述及该采样井距离再生水钻孔剖面较远,紧邻014县道和一个轮胎修理店铺,且井深比较浅,大约30m,因此交通污染源和石油的泄漏很可能贡献了一定比例的PAHs,导致其检出PAHs浓度较高。以下讨论时将不考虑这两次的测试结果。由表4.8可以看出,3个灌区的地下水在不同时期检出的PAHs种类和浓度略有差异。3个灌区地下水中检出PAHs的种类分别为污灌区3种,再生水灌区6种,清灌区5种。其中萘、芴、菲是3个灌区地下水中检出率和检出浓度最高的PAHs,荧蒽仅在再生水灌区和清灌区中有所检出,二氢苊和屈仅在再生水灌区中有检出。从检出浓度来看,污灌区地下水PAHs总量平均20.08ng/L,再生水灌区69.15ng/L,清灌区72.41ng/L。3个灌区的地下水中PAHs总量均没有超过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限值(0.002mg/L)。因此,尽管不同灌区灌溉用水水质差异很大,土壤剖面PAHs污染程度也不相同,但地下水中PAHs的含量差异并不是很大,相比而言土壤剖面污染最严重的污灌区比清灌区地下水PAHs总量浓度还低,尽管污灌历史长达50年,但此地段地下水水质并没有受到严重的PAHs污染。这就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土壤介质的理化参数是影响PAHs垂向迁移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PAHs能否通过垂向渗滤进入地下水。接下来将进一步讨论PAHs的垂向剖面分布特征与土壤理化参数的关系。
⑹ 水处理设备的分类是什么
用于自来水处理。通常自来水中含有氯、钙、镁和其版他金属离子。小型生活水处权理设备的原理与工业纯水设备基本相同。水经过活性炭、石英砂过滤、软水器和反渗透膜处理后,水中的钙、镁和重金属离子在浓水中沉淀,水中保留微量元素有利于人体健康,是追求健康家庭的好选择。
与家用水处理设备相比,基本原理基本相同,后端水质也较高。除前端预处理系统和反渗透系统外,还设有杀菌消毒系统和电去离子系统。可用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表面清洗、抛光、染料添加剂、清洗剂等。几乎所有的工业过程都使用这种设备。
制药系统中设有专用设备系统,蒸馏水设备称为蒸馏水装置,可从名称上判断;水处理行业称为多效蒸馏机;水处理工业用于蒸馏水的制备;所生产的蒸馏水可用于输液瓶的液体添加剂、各种光学仪器镜片的清洗等。
主要用于生活污水和类似工业有机废水,如纺织,啤酒,造纸,皮革,食品,化工等行业的有机污水处理。污水处理设备的主要目的是处理生活污水和类似行业。处理有机废水后,重复使用水质要求,处理和利用废水。
⑺ 节水灌溉的技术类型有哪些
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种:①输水系统节水。主要是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减少水的无效损耗;②田间节水技术。主要是雨水集流、地面灌溉技术改进和提高(如沟灌、畦灌、波涌灌、膜上灌等)、喷灌、微灌、滴灌以及化学、农学、生物学等保水技术;③水源优化调配。其中包括灌溉预报、灌区水量调配、节水灌溉制度(灌水定额、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关键水等)、劣质水和污水的利用
⑻ 简述给水系统的分类 组成和给水方式
给水系统分类方式根据系统的性质,可分为:
一、按水源种类分为:地表水(江河,湖泊,蓄水库,海洋等)和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泉水等)给水系统;
二、按供水方式分为:自流系统(重力供水),水泵供水系统(压力供水)和混合供水系统;
三、按使用目的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给水系统;
四、按服务对象分为:城市给水和工业给水系统,在工业给水中,又分为循环系统和复用系统。
给水系统(watersupplysystem)给水的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等设施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总体。按照建筑物和用户的生产,生活和消防的需要有组织的输送到用水地点的网络。
室内给水方式有室外给水管网直接供水,高位水箱供水,由加压水泵和高位水箱供水,用气压罐供水,水泵连续运转供水。
确定因素:
1、水质。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所在地区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生产用水水质按工艺要求确定。为节约用水,应尽量取用非饮用水质的水冲洗卫生器具等。
2、水压。指在水中某点的压强。在工程上常以造成同样压强的水柱高表示水压,故又称水头。各种用水设施的结构和使用要求需要不同的流出水头。
3、用水量。生活用水量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卫生设备完善程度和地区条件按设计规范中有关规定确定;生产用水量按工艺要求确定。
⑼ 冷水机分为哪几种类型
冷水机组的分类有多种形式。
(1)按压缩机形式分类
中央空调使用的压缩机有活塞式、螺杆式和离心式三种,以活塞式压缩机为最多。
(2)按冷凝器冷却方式分类
按冷凝器冷却方式可分为水冷式、风冷式和蒸发冷却式三种。
(3)按能量利用方式分类
按能量利用方式可分为单冷型、热泵型、热回收型单冷、冰蓄冷双功能型等,常用的中央空调一般为热泵型。
(4)按密封方式分类
按密封方式可分为全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启式三种。
(5)按能量补偿不同分类
按能量补偿可分为压缩式和吸收式两种,压缩式即利用电力补偿,吸收式即利用燃气补偿。目前我国使用的空调几乎都为电力补偿式。
(6)按热源分类
在吸收式空调系统中,按其热源的不同可分为热水泵、蒸汽型和直燃型三种。所使用的燃料有柴油、煤油、重油和天然气。
(7)按制冷剂分类
中央空调使用制冷剂有氟制冷剂(R22、R123和R134a)和氨制冷剂两种,目前使用R22的机型为最多。
(8)按冷水出水温度分类
按冷水出水温度可分为7℃、10℃、13℃和15℃几种。
⑽ (一)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类型与特征
节水灌溉工程是实现节水灌溉的基础,我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开始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经过40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日趋完善,出台了如《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喷灌工程设计规范》、《微灌工程设计规范》等,为正确实施节水灌溉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节水灌溉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己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数量上基本能满足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需求。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
渠道是大多数灌区的主要输水手段。渠道输水灌溉关键是做好渠道防渗。渠道防渗灌溉技术采用混凝土护面、浆砌石衬砌、塑料薄膜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渗处理,减少从水源到田间输水损失,提高渠道输水效率。土渠输水的渗漏损失一般为20%~40%,使水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与土渠相比,渠道防渗可降低渗漏损失60%~90%(海生,2003),渠道防渗技术的关键是确定适宜的防渗材料和合理的断面结构形式。
渠道防渗技术可减少输水渠道渠床的透水或者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面来减少渗漏,使渠道输水损失降低到5%~10%。这种技术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节水技术之一,是目前大中型灌区较理想的输水灌溉技术,其断面形式有矩形、梯形和U形。使用的材料由浆砌石、预制板发展到混凝土现浇。这种灌溉技术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可达到70%~80%,利用地形的高差,把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但是渠道防渗只减少了在输水过程的水量损失,要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还需要做田面节水工程。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为管灌,是利用机泵抽取河水,通过泵提供的较低压力经过塑料或混凝土等管道代替土渠输水把水直接输送到田间沟、畦灌溉农田,再接末级输水软管来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不接软管的管灌称为不完全管道系统,接软管的称为完全管道系统。后者节水效果比前者更好,但是灌水比较麻烦。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对水的利用率可达95%,另外,还能有效提高输水速度。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已经普及,但大型自流灌区尚处于试点阶段。
3.喷灌工程技术
喷灌技术即喷水灌溉技术,这种灌溉技术是利用水泵或水源的天然落差加压,通过管道、喷头将有压力的水喷射到空中,均匀的散布到田间,对作物进行灌溉。喷灌技术是大面积机械化解决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在喷灌机械中,平移(包括中心支轴)式全自动喷灌机、软管卷盘式自动喷灌机及人工移管式喷灌机是世界上应用的三种主要机型。喷灌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兴建在起伏不平、土壤透水性较强的地块经济效益最好。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除灌溉主功能外,还可以喷洒农药和肥料,创造与改善田间小气候,调节空气、土壤及作物的温度、湿度,可用于农作物防霜冻和干热风。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增产10%~30%(海生,2003)。喷灌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移动式投资最少,但是浇地管理麻烦。在一个区域内种植多种农作物使用喷灌灌水并不合适,而且喷灌受风力和空气湿度影响较大,对设计要求还比较高,其设备投资大,耗能高,同时大型设备构造较为复杂,操作及维修技术要求高,操作运行管理人员须经专门培训。
4.微灌工程技术
微灌是一种新型的用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和地下渗灌,是现代化、精细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特点,灌水同时可兼施肥,灌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朱丽,2002)。微灌已由果树、蔬菜等少数经济作物向行播大田作物发展。
微灌技术是根据植物的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植物生长中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相对于地面灌和喷灌而言,微灌属局部灌溉、精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程度最高,约比地面灌节水50%~60%、增产20%~30%(潘云明、张永峰,2005),比喷灌省水15%~20%。但微灌的工程投资也高,在国外被称之为昂贵的灌水技术(杨少俊,1998),另外此技术也容易造成管道堵塞。为了支撑高投入,微灌一般只用于水果、蔬菜、花卉等产值高、收益高的经济作物。严格地说,微灌不太适合大田粮食作物。
5.覆膜灌工程技术
覆膜灌包括膜上灌和膜下灌。膜上灌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把以往的地膜旁侧灌水改为膜上灌水,水沿放苗孔和地膜旁侧入渗对作物进行灌溉。通过调整膜畦首尾的渗水孔数及孔的大小,来调整畦首尾的灌水量,可获得较常规地面灌水方法相对较高的灌水均匀度。膜下灌是在地膜下用滴灌供水灌溉,比膜上灌更省水。覆膜灌操作简便,便于控制灌水量,可大幅度减少土壤的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因此能显著提高水的利用率。覆膜灌适用于实行地膜种植的中耕作物,与常规沟灌玉米、棉花相比,可省水60%~80%,并有明显增产效果。
6.地面灌溉工程实用技术
小畦灌。畦灌是耕地经平整后,利用畦埂将田块划分成小块进行灌溉。小畦灌灌水方法为“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小畦灌灌水技术的要点是确定合理的畦长、畦宽和畦单宽流量。畦田宽度,自流灌区为23m,机井提灌区以1~2m为宜。地面坡度1/400~1/1000 时(侯菊平,2002),单宽流量为2~4.51m3/s;畦长,自流灌区以30~50m为宜,最长不超过80m,机井和高扬程提水灌区以30m左右为宜。畦埂高度为0.2~0.3m,底宽0.4m左右,地头埂和路边埂可适当加宽加厚。
小块灌。在北方应用块灌灌水方法的大多数灌区,普遍在块田上采用大块地大水漫灌和大块地大水串灌,以块田代替田间输水渠和输水沟,浪费灌溉水量相当大,不仅灌水质量很差,还影响作物的产量,导致土壤沼泽化和盐碱化。近年来,随着缺水问题突出,广泛采用了“大块改小块、宽块改窄块和长块改短块”的“三改”灌水技术,称为小块灌,有显著的节水和增产效果。小块灌技术的块田宽度一般不宜大于5m,块田长度应在5m左右,块田面积最好小于334m2,最大也不要超过667m2,对于无坡块灌时,块田面积、长度和宽度均可比有坡块灌的大一些。一般块田面积仍不宜超过667m2,块田长度不宜大于60m(侯菊平,2002),宽度应小于10m。
长吐分段灌溉。将一条长畦分成若干个没有横向畦埂的短畦,采用地面纵向输入沟或塑料薄壁软管,将灌溉水输入畦田,然后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依次逐段向短畦内灌水,直至全部短畦灌完为止的灌水方法,称为长畦分段灌或长畦短灌。长畦分段灌溉若用输水沟输水和灌水,同一条输水沟第一次灌水时,应由长畦尾端短畦开始自上而下向各个短畦内灌水;第二次灌水时,应由长畦首端开始自上而下向各分段短畦内灌水,输水沟内一般仍可种植作物。
7.波涌灌溉工程技术
波涌灌溉是对地面沟、畦灌水方法的重大发展,是把灌溉水断续的按一定周期向灌水沟(畦)供水,逐段湿润土壤,直到水流推进到灌水沟(畦)为止的一种节水型地面灌溉新技术。波涌灌溉供水不是连续的,其灌溉水流也不是一次灌水就推进到灌水沟(畦)末端,而是灌溉水在第一次供水输入灌水沟(畦)达一定距离后,暂停供水,过一定时间后再继续供水,如此分几次间歇反复地向灌水沟(畦)供水的地面灌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