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不断提升浓缩铀丰度,丰度指的是什么
丰度这个词一般专门用来描述核燃料的纯度。特别是铀235,其实美国在日本投下的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就是铀235。其实如果想理解的话,你就把它理解成铀235的纯度就可以了。丰度值越大,那么铀235的纯度就越高。离核武器就越近。
或许正是因为美国的态度,伊朗终于明白如果没有核武器,那么美国迟早有一天会蹬鼻子上脸,甚至发动战争。所以可以说伊朗核问题也是被美国逼出来的。
② 铀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沿着对称轴折叠就会重合.
③ 铀、钍矿石的伽马射线仪器谱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γ射线谱多是复杂谱,其γ射线仪器谱就更为复杂。铀、钍矿石就是具有多组能量的复杂γ源,因此用γ能谱仪测得的仪器谱也是非常复杂的。
图4-4和图4-5分别是用高分辨率的锗(锂)[Ge(Li)]半导体探测器在800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上测得的平衡铀矿石的γ射线仪器谱与小块钍矿石的γ射线仪器谱。
图4-4 用Ge(Li)半导体探测器测得的平衡铀矿石的γ射线仪器谱
峰值处数字为特征峰能量,单位MeV
图4-5 用Ge(Li)半导体探测器测得的钍矿石的γ射线仪器谱
峰值处数字为特征峰能量,单位MeV
在表1-4与表1-5中所列出的主要能量的γ射线在图4-4与图4-5上大都有较明显的显示。所不同的是钍的仪器谱上出现了2.11MeV和1.60MeV能量的特征峰,而表1-5中钍系核素并没有这两种能量的原始γ射线谱,这是钍的仪器谱中出现了单逃逸峰(2.62-0.51=2.11)和双逃逸峰(2.62-1.02=1.60)的缘故。目前野外γ能谱测量中,一般常用NaI(Tl)晶体探测器,其能量分辨率(ε)较之Ge(Li)半导体探测器要差些。所谓能量分辨率(ε)就是用闪烁探测器测定
放射性勘探技术
如图4-6所示,由式(4-1)与图4-6可见,ε愈大,曲线越平缓,则分辨率愈低;ε愈小,曲线越尖,则分辨率愈高。因此我们总是希望ε小些,即所测得能量分布曲线窄些。这样就有可能将两种能量相近的谱线分辨开。野外γ能谱仪的分辨率一般为10%~15%。
图4-6 计算分辨本领的振幅微分曲线
根据四道γ能谱仪在U、Th、K矿石模型表面中心测得铀、钍、钾微分谱线,可得如下结论。
1)康-吴散射的散射γ射线为连续谱。该连续谱虽然掩盖了很多组分的全能峰,但不论是铀道谱线还是钍道谱线,铀系、钍系、钾在高能区的几个主要γ特征峰仍清晰可辨。这几条谱线是:铀系:1.12MeV,1.38MeV,1.76MeV,2.20MeV;钍系:2.62MeV以及单逃逸峰2.1MeV、双逃逸峰1.60MeV;钾,1.46MeV。这就为钾、铀、钍道的道中心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2)铀、钍微分谱在能量为几千电子伏至8MeV的相当宽的范围内连续分布,而钾的微分谱能量分布不超过1.46MeV。所以在1.0~1.60MeV能谱段内,钾对铀、钍的干扰不容忽视。
3)对比铀、钍、钾的微分谱线,在不同能谱段内它们相互间的影响是有差别的,或者说,在选定谱段内各谱线与横轴所夹的面积相差很大。这就为野外γ能谱测量谱段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④ 铀源条件
在特吉达阿泽里克矿区的西部约100km左右区域范围内(图8-9),大面积岀露花岗岩基底,该基底的形成时代、含铀性、分布面积,以及它的物质成分均可为研究区多个时代的地层提供沉积物源和铀成矿的物质来源。
阿泽里克位于阿加德兹盆地中,其东部的阿依尔地块从石炭纪维宪期开始抬升遭受剥蚀,出露大面积各个时期的花岗岩,其铀含量高,可达(8.4~9.7)×10 -6 ,钍含量为(46~74)×10 -6。阿泽里克地区的奇雷兹林组、阿萨乌阿组和戴加玛组砂岩的成分为石英和长石,部分为石英岩岩屑。长石主要为微斜长石,次为斜长石,说明其物源主要是花岗岩,其次为变质岩。在沉积物形成过程中和其后的成矿改造过程中,花岗岩中的铀会随沉积物或后期地表、地下水的改造而带至盆地岩石中。另外,该区在白垩纪时期处于干旱炎热的古气候条件,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岩石在旱季强烈机械风化,形成松散层,有利于地表水的淋滤,而且植被发育差,黏土矿物少,水中的铀免于分散,加上地下水水位低,氧化作用和水的淋滤作用加强,大量铀转入地下水中,并能以较稳定的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进行较长距离的迁移。同时,由于蒸发作用,水中的铀含量不断提高,可达到 n×10 -5 g/L,甚至更高,进入盆地中,在有利的条件下被沉淀到地层中。这是该区地层中铀的主要来源。
图8-7 IR矿阿萨乌阿组砂体等厚图
图8-8 IR矿矿层厚度等值线图
另一方面,铀也可能从深部带来。前面讨论热液性质时提到,矿区岩石受到碱性热液蚀变作用,这种碱性流体能把沿途经过的岩石中的各种金属元素(包括铀)活化,由固态转入流体并迁移成矿。阿泽里克矿床的岩石中富Cu、W、Zr、V、Ba等元素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成矿元素可能是碱性流体从深部带来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认为,阿泽里克地区白垩系,既有东面阿依尔地块大面积花岗岩提供铀源,又有碱性热液流体从深部带来的铀,从铀源条件角度考虑,此处应是铀成矿的有利地段。
⑤ 26个英文字母中哪些是铀对图案
A B CDEHMOTUVWXY
⑥ 世界铀资源生产变化
据IAEA红皮书统计资料,2008年世界有20个国家生产铀,生产总量约为43750tU,排名前8位的有专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属澳大利亚、纳米比亚、俄罗斯、尼日尔、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仅占总量的7%(图1-3)。2009年的生产总量有所增加,即为50500tU,生产量排名顺序除了前两位的加拿大与哈萨克斯坦交换位置,即哈萨克斯坦排名第一位外,其他各国的顺序基本不变。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尼日尔的生产总量始终保持在世界第六位(伍浩松,2009;敏玉,2009)。尼日尔的铀矿勘查工作主要集中在阿加德兹盆地的一些现有矿山及周边地区,旨在扩大以阿尔利特为主的西部地区资源基地,目前正在开采的有Ebba、Tamgak、Tabele和Azelik矿床,新的勘查和开发项目有伊姆拉伦和特吉达等地区。
图1-3 2008~2009年世界铀资源生产量
⑦ 铀表图片
(1)图A中数值238.0表示铀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名称是铀,属于金属元素;铀原版子的核权内质子数是92,用化学符号表示两个铀原子2U;故填:铀的相对原子质量;金属;92;2U;
(2)①②③④中,②③质子数相同,都是12,属于同种元素;①中质子数=8<电子数=10,属于阴离子;②为镁离子,离子符号为Mg 2+ ;是;①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氧离子;③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镁,其化学式为:MgO.故填:②③;①;Mg 2+ ;MgO.
⑧ 铀(系)物质呈纳米微粒直接上升至地面
过去曾认为氡是惰性气体,像一切气体一样(氦、CO2、H、烃等),可以从地下迁移到地表,放射性异常是氡及其子体形成的。但是222Rn与其他稳定核素气体不同,其半衰期只有3.825 d,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它从几百米(铀矿)乃至几千米深(油田)处如何迁移至地表。
1983年,瑞典的波利登公司和捷克的布尔塔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野外实施“地气法”寻找隐伏矿床,即地下几百米深的金属矿产的元素(微粒)直接迁移至地面,在地面可以采样。到1988年,他们已经采集到与地下矿产有关的金属元素达20多种,其中有K、U、Ra、Pb等涉及放射性系列的元素。他们认为只要有更灵敏的分析仪器,可以做更多的元素。他们还报告说:近几年这一方法的大部分调查工作放在调查深部断裂构造、用于油气藏勘查、核电站和隧道选址等。1985年苏联学者C·B·格里戈里和E·M·柯雪提出“离子晕”法,在地面20cm高处收集地下来的金属离子。1997年,第十九届国际化探会议各国学者提出有:“活动态金属离子法”,“元素分子形态法”等,都是属于从地下隐伏矿体元素微粒直接迁移至地表为基础。
图7-1-2 美国克萨斯特里州韦尔曼油田某建造上方γ场强度等值图
(一)实测资料证明铀的迁移
1)1995年进行了模型试验,如图7-1-3所示,底部放一层含铀混凝土砖块,在25cm河沙上铺半层2cm厚稠油,在上面安置16个“地气”采样器,8个CR-39径迹片,8个LiF热释光采样器。不仅氡及其子体有异常,而且铀也有异常。
模型试验(图7-1-3)在64d累积采样证明(1995年7月11日~9月15日)在油层边界之外,不仅氡穿过模型砂层(95cm);而且铀微粒也同样穿过砂层,被采样器收集,形成高值异常。2000年又做了一次类似的模型试验,同样收集到氡和铀的异常。
2)某盆地甲南隆起带南端,侏罗纪和第三纪砂岩为储油层,埋深2~3km,氡高值异常成环状分布在油田周边。其中若干剖面作了取样用放射化学方法分析铀、镭和平衡系数,将铀镭剖面示于图7-1-4。铀、镭异常与油田对应很好。
以上地表实测资料说明,地下隐伏矿体的铀、镭、氡、铅等都在地表采集到样品,证明它们可以直接迁移到地面。由此可以概括地认为铀系元素(含同位素)都可以直接迁移到地表,不仅是氡,而且氡的子体也可能迁移至地表。
图7-1-3 油层与放射性异常形成模型实验
(据刘庆成,王南萍等,1995)
a—泡塑吸附铀;b—泡塑加活性炭吸附铀;c—LiF剂量片γ热释光;d—CR-39径迹片;模型长2m,宽1.5m;高1m
(二)油田“地气”金属元素异常为纳米微粒形成
油田“地气”金属元素异常(秦大地,王栽明,1991)。不仅放射性核素在油田周边呈高值,上方呈低值异常;而且 Ni、V、Co、Hg、Mo和Cu也有相同的异常形态(如前苏联тетеревское油田)。
四川宣汉气田,储层深 4500m,穿过储气构造长轴方向作三条剖面“地气”采样,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分析金属非金属元素,其分布异常与放射性核素在油气田的异常形态类似,与已知气田对应很好。
在地气采样装置内同时封装采样膜片,使“地气”自然沉淀,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采集的微粒直径5~20nm,如图7-1-5所示。
纳米固体是指由粒度为1~100nm组成的固体物质微粒。排成一维的叫量子线,排成二维的叫量子面,排成三维的叫纳米固体。它不同于原子团簇。纳米颗粒可以是晶态或非晶态。纳米级微粒的界面上原子的比例极大,一般占总原子数的50%左右。具有这样原子结构的微粒既不同于长程有序的晶体,也不同于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非晶体,而是一种长短程均无序的“类气体”(gas like)固体结构。纳米固体具有巨大的表面和界面,对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十分敏感。它自身具有量子尺寸,具有很高的小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可以穿过势垒和晶格。
关于纳米固体,由地下深部矿体向地面迁移问题,虽然很少直接观察到,但油田放射性异常由深到浅的连续性,已经间接或直接地作出了回答。正如德国学者所认为的:“元素(应是纳米固体),能穿过地质构造层,有向上发射现象,在地质体构造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元素都能发射到上方土壤和大气中。”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固体金属、非金属微粒是被上升气流(气或水)带上来的。
图7-1-4 甲南油田铀、镭分布图
(引自吴慧山等,1997)
图7-1-5 四川宣汉气田“地气”采样的纳米微粒
(据童纯菡,2002)
(三)纳米微粒的扩散系数可能很大
1987年J.Horvath和R.Birringer首次研究了纳米微晶Cu样品中的自扩散,测定了自扩散系数。采用的纳米微晶铜样品的平均颗粒直径为8nm,以67Cu(半衰期262h)作为放射性示踪。将含67Cu的纳米微晶蒸发到抛光的Cu块样品表面上,然后密封于真空石英瓶中,加热使之向铜块体内扩散,控制扩散时间,使晶界扩散占优势。经过一定(扩散)时间后,用离子溅射办法,对Cu块样品的表面进行层层剥离。同时用Ge(Li)探测器的多道γ谱仪测量每次剩层的活度。由此得到67Cu的纵剖面(扩散)分布图。图7-1-6为两块不同Cu样品的测量结果。两者退火温度和时间不同,即扩散条件和时间不同。纵轴为67Cu覆盖面到被测面的比活度(距离为x处)。
图7-1-6 纳米微晶Cu样品中(67Cu示踪)自扩散剖面图
A—经393 K退火15min和293 K退火64h;
B—经353 K退火30min和293 K退火26h
对于多晶物质(Cu块样品),纳米微晶可沿三个方向进行扩散,对应于三种扩散动力学类型,即晶格扩散(扩散系数很小),晶界面扩散和自由表面(界面)扩散。这两者扩散系数都很大,由于晶界浓度很大(近50%),晶界扩散将占绝对优势。该段物质的比活度正比于x处截面的放射示踪剂(67Cu)平均浓度C(x,t)。
对于初始时(即t=0)示踪原子67Cu沉积于样品表面(x=0)为一薄层面源,则根据费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的晶界扩散的解为
C(x,t)=C0(2δi/g)(πDit)-1/2exp[-x2/(4Dit)]
式中:C(x,t)为扩散t时间后x处的示踪剂67Cu的平均浓度;C0为t=0 时单位面积67 Cu的浓度;δi为晶界宽度;Di为晶界面扩散系数;g为晶粒尺寸。则根据费克第二定律上式的扩散解和图7-1-6曲线的直线部分斜率,当温度在小范围变动时,计算得到纳米微晶的自扩散系数,列于表7-1-1。可见纳米微晶Cu的自扩散系数比微粒晶粒Cu的自扩散系数大12~16个数量级。
表7-1-1 纳米微晶铜、单晶铜和多晶铜自扩散系数
地层的温度梯度变化也是不大的,同样满足上述条件。可以推论,纳米微粒在地下的扩散系数应当是比较大的。
地下深部(矿体岩石)纳米微粒是如何产生的,目前难以具体说明。根据目前采用的纳米微粒的主要物理、化学制造方法,如蒸发法、研磨法、水热法、水解法和溶融法等;应当说,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包含有这些作用过程。
地下形成的气体分子,离子和固体纳米微粒的运移方式主要是浓度梯度造成的扩散作用和温度与压力与梯度造成的对流作用。运移的快慢,取决于温度、压力和土壤(岩石)的渗透性,也就是流体运移的通道和动力。
⑨ 中国铀资源图片编研的理论与实践
杜建农郭安北江成泽李新明曹泽欣
(核工业地质档案馆石家庄050002)
摘要本文对《中国铀资源图片陈列馆》建设项目中的图片、解说词编研理论依据和编研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核工业地质档案大型展览的编研方法步骤。这种集历史资料和专业技术工作、展览艺术与行业写实为一体的地质档案编辑研究尚属首次,突出的展览效果印证了编研的技术路线可行,为今后的核地质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铀资源图片档案编研理论与方法
由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策划,核工业地质档案馆(石家庄)、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档案馆承担的核工业地质档案编研项目,中国铀资源图片陈列馆,历经三年时间完成建设任务,编绘出陈列画面180余单元,编制展板面积520平方米,展览内容9个部分,涵盖了铀矿地质队伍的创建及其沿革演变,介绍了中国铀资源分布和中国铀成矿区划,总结了中国铀矿田、中国铀矿床典型特征,展示了中国核工业地质雄厚的找矿力量和先进的找矿技术,概括了铀矿地质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及其科技交流与合作。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发布的红皮书,编制了世界铀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世界典型的铀矿床。这是核工业地质行业首次通过对档案资料编研,以图片为主要表现形式,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铀矿地质勘探的丰硕成果、找矿模式的成功探索、铀成矿理论的科学总结,实现了全国铀资源概况的全新展示,是核工业地质档案编研的成功实践,是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重点项目、优秀成果。
1 中国铀资源图片编研依据
1.1 编研的任务依据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以2007-77号任务书,要求对馆藏地质档案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和编研,采用图片形式总结铀矿地质队伍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全国各省区铀矿资源分布状况、铀成矿区划理论及状况、中国铀矿田、铀矿床概况及典型铀矿床展示、中国铀资源勘查技术、中国铀资源勘查科技成就、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及世界典型铀矿床等。图片陈列还要兼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示中国铀资源勘查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勘查成果。
1.2 编研的理论依据
(1)档案信息理论。档案信息理论是信息论与档案学基础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档案信息理论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核工业地质档案馆的技术方案研究,为中国铀资源图片的编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编研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次、三次加工同时为某些地质资料的保密做了恰当的处理,为中国铀资源图片展览消除了障碍。
(2)档案价值理论。档案价值理论在档案界有了大量的论述,而档案编研正是实现档案价值的途径和手段之一。对全国铀矿地质勘探技术和典型铀矿床的编辑,使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图片、表格表达一览无遗,不仅对新入门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较高参考价值,也可以方便新、老技术人员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并可提供最新的数字化图件资料,促进了数字核工业地质档案馆的建设。
1.3 编研的铀矿地质技术依据
(1)铀矿地质基础理论。中国铀资源图片编辑以铀矿床学、铀矿床放射性勘探、放射性地球化学、放射性水文地质学、遥感地质学、中国铀成矿区划概论、大地构造学等理论为指导,进行铀矿床的分布和分类、铀成矿分析、铀矿床特征分析等编图作业。
(2)铀矿勘探成果报告资料。遵循档案编研“存真、适应”的工作原则,对资料进行压缩、归纳、总结。使用最新勘探资料,采用一线勘探技术观点为原则,参考科研资料和专题研究资料,加以专家系统的咨询和审校。
(3)矢量化图件制作依据。基于国标GB 958—99、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规范和核工业地质档案馆《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设计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之“核工业地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指南”,确保编研项目图件符合数字铀矿地质档案馆建设的要求。
2 编研技术方法
2.1 资料整理
对相关的档案资料进行集中整理,建立目录数据库(与档案馆检索系统同时进行),录入案卷目录和附图目录约300万字。对一万多盒、三十多万件(本)档案资料核实登记,增加到计算机查询系统之中。对素材资料进行分类选择登记,一是档案资料共分5个类型,即:铀矿储量报告、铀矿勘探科研报告、以往铀矿地质成就展览资料、“七五”—“十五”及部分“十一五”科技成果报告、有关声像档案等;二是著作、文件10个方面,即:五大区(华东、华南、西北、中南、西南)铀矿地质志、铀矿放射性勘探理论、中国铀成矿理论、铀矿床学、铀矿勘查技术交流论文汇编、遥感地质学及其铀矿遥感图集、专题科研学术专著、中国军事工业铀矿地质勘查史、铀矿地质大事记、相关行政文件等。
2.2 素材提取
(1)历史资料提取。根据编研大纲的需要,按时间顺序查阅机构变革相关文件,查阅人事任命文件。对于无法查找到文件依据的,则采取上查和旁证、访问等办法给予补全。此次编研工作收集补全了一些历史资料和声像档案,丰富了档案馆藏。
(2)典型铀矿田、铀矿床资料的提取。根据中国铀矿床学的理论,对全国铀矿床按照十大类进行制表统计,然后按类型查阅铀矿地质志、铀矿床勘探报告、有关学术专著等,提取每一矿床突出的特征,编辑简要文字描述。
(3)数据资料的提取。查阅铀矿储量报告档案,储量批准文件、铀矿勘探成果报告和军工史,查阅铀矿地质志,外协核查部分矿床经济数据。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制表统计,如矿床(田)数统计、矿床类型统计、坐标统计、分省统计、探明资源量统计、成矿省数据统计、成矿带数据统计、矿田(床)经济数据统计等。
(4)矿田、矿床景观照片、勘探工作照片提取。外协收集各核地勘单位的野外工作照片档案,部分补拍矿床景观照片,从专题材料、勘探成果报告、军工史等档案中扫描照片,对所有照片列表说明待用。
2.3 素材粗选和初加工
(1)图件的加工。根据编研大纲,概略选取矿田、矿床进行地质图、典型剖面图、交通位置图和矿床局部特征插图进行初步加工以达到符合清晰展示画面的要求,突出重点地质特征如控矿构造等,突出重要地名、主要交通。
(2)照片的加工。一是扫描获取的历史照片,采用“魔术手”、“photshop”等工具进行编辑加工,去除影响主题内容的部分。部分效果较差又无可替代的照片,则通过精细洗印后高清晰翻拍,取得新的底片的二次处理方法。二是收集的照片,因为拍摄机器、技术等因素质量参差不齐,粗选后同样进行上述方法的二次处理。
(3)解说词的初步编辑。根据历史顺序和铀矿地质区划、类型的逻辑顺序编写出初稿。
(4)图片的初步编辑。根据解说词,采用粗选图片资料编制小幅面的送审稿。
2.4 陈列图片的编制
第一,为了达到美术与地质专业的有机融合,在地质图件的色彩上要进行适当的处理,既不能脱离地质专业规范的图谱色系,又不能完全照搬规范而影响视觉美观,先对有关图件进行整体色彩搭配,然后对全部图片的章节内容进行分配;第二,对被选图进行矢量化加工,按照在陈列图片中所需的实际大小尺寸输出;第三,选取特征性矿床剖面三维制图和模拟三维作图,特征矿田采用DEM和遥感图像数据合成,制作精确的立体图件;第四,矿床景观照片分配到适当的章节中;第五,各画面中的图件、照片大小和整体色彩、美观的调整;第六,电子书、触摸式液晶展示屏、自助式计算机查询屏、数字液晶相框、网络多媒体液晶播放宽屏、铀矿分布沙盘电子查询等的分配;第七,解说词的进一步修改、精炼;第八,领导、专家审校。
3 编研成果
(1)展览成果。编制陈列图片180余单元,建设了520平方米、由9个部分组成的《中国铀资源图片陈列馆》。集背景音乐和解说扩音设备、背景灯光与艺术灯光、静态电子展示与动态滚动演示、平面展览艺术与浮雕立体技艺、传统展览手法与现代最新展材结合为一体的行业陈列馆。
(2)图片、资料成果。整理加工、修饰、矢量化图件550余幅,统计计算形成了全国最新铀资源情况统计资料和重要矿田、矿床的统计资料。
(3)铀成矿特征电子图件成果。根据铀矿地质志和铀矿勘探档案资料编辑出全国各铀矿床矿区地质特征和铀矿成矿特征等多媒体查询资料。
(4)铀成矿区划数字文件资料。根据《中国铀成矿区划概论》编辑并录入各成矿省、成矿带概况及其主要特征描述等多媒体查询资料。
(5)视频资料。根据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和核地质声像档案资料等编写出《走向辉煌(暂名)》的电视专题文稿,介绍中国铀资源勘探发展历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中国铀资源勘探发展的美好前景。拍摄的专题片将为陈列馆网络播放设备量身定做。
(6)收集归档新资料。在陈列图片的编研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图件、照片,购买了部分重要地理、地质信息数据,根据真实地质情况创作了一些三维模型和模拟三维图件。这些原始资料将整理归档,从而为档案增添新的内容。
4 结语
《中国铀资源图片陈列馆》建设的立项,是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领导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第一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编研可以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陈列馆可以成为一般民众铀矿知识和铀资源国情普及的场所,也可作为新入门的大学生提供专业辅导第一课堂,为铀矿地质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第二,对档案管理而言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陈列图片的编研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编研方法,加深了对档案编研理论的理解;第三,对今后的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特别是如何发挥档案为地勘生产服务的作用,如何主动为地勘生产所需、所急,得到了一些思想上的启发和指导;第四,《中国铀资源图片陈列馆》建设,参考了大量国内外行业陈列、展览形成了内容新颖、方式多样、主题突出、灵活可变(全部标题磁吸可变,全部展布简便可换)的特点,处在行业展览的前列。
参考文献
葛荷英.档案编研的理论与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4)
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葛荷英.档案鉴定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5)
⑩ 铀矿形成深度
矿床形成深度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生产实际的问题,因此,研究者广 为关注。
下庄矿田的矿体埋藏深度,可以通过下庄石英断裂带上各矿床的矿体埋藏深度的纵投 影剖面图(图8-9)看出:
1)矿体出露地表的高度与地形线的变化是一致的;
2)矿体埋藏深度多集中在标高200~880 m;
3)矿体规模随地形标高降低而变小。
矿体埋藏深度随地形线变化的现象在当时曾为人们作为浅成、下降水循环成矿的依 据。但从目前开采情况看,660矿床已经开采到11水平,它的标高为97 m,而且可以见 到沥青铀矿、黄铁矿胶结的角砾状构造的富矿石。这就是说660矿床目前已知的成矿深 度已经将原来矿床勘探的矿体埋深,下推了110 m,故已经勘探矿床的矿体埋藏深度并不 能代表矿床实际的成矿深度。从热点铀成矿作用认识出发,成矿作用的产生是成矿流体 上升到近地表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造成的。铀元素沉淀富集是受自身的化学位 制约,而化学位又是压力位的变数,故具体分析构造性质特征是判别铀矿化深浅的关键。铀矿成矿于300 m以上的看法已成历史,深部应具有铀成矿的潜力。
图8-9 下庄矿田矿体埋藏深度纵投影图
热液矿床形成的深度反映了热液流通循环系统的压力和元素的地球化学位状态,一种 元素的化学位是与压力有关的,这种关系是元素的化学位与其质量数和压力成反比。这就 是说质量数大的铀元素,在迁移到压力位较其他质量数小的金属元素相对小的压力条件才 能成矿。在现代地貌上,铀矿产出的地形都相对低洼,而钨矿则产生在相对高的山岭。这种 地貌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地质工作者都认为:铀矿是产生钨矿的矿根相。从上述地 球化学角度考虑,将两个不同质量的元素,即化学位不同的元素,在形成时间上相差甚远的 成矿作用和在空间上又没有叠置的成矿作用,投影在一个剖面上来分析它们之间关系,看来 是违背了元素化学位与质量数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许多矿山开采所揭示的实际 素材。如中国广西的四零锡矿,上部锡矿开完后,下部接着开采黄铁矿,这一事实说明不同 质量数的金属元素在有利的流通系统中富集成矿时,质量数大的金属元素,在构造流通系统 上部相对富集,质量数小的金属元素在其下部富集。当然,元素质量数与系统之间的压力位 的关系,不只有四零锡矿一例,像广东的钨矿和日本黑矿中的黑矿、黄矿、白矿的矿石量在垂 向的统计资料中都呈现了这种垂向上分布规律。
下庄矿田铀成矿的深度,由于成矿后的热动力及蚀变作用的影响,沉淀矿物中包裹体的 压力-温度的稳定性关系遭到破坏或改变,所以包裹体的证据用于推断的深度也是一个大致 的参考。根据1982年“下庄矿田矿物包体研究”报告中的资料,下庄矿田的许多矿物包体 中普遍可以见到沸腾现象。如果根据沸腾包裹体的证据,下庄矿田铀成矿深度在近地表 1 km以内,实际成矿深度则应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