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耗材问题 > 半透膜可以过滤细菌吗

半透膜可以过滤细菌吗

发布时间:2023-02-16 21:32:14

『壹』 RO净水能过滤细菌么

RO(Reverses Osmosis)即抄反渗透的水---亦即市售纯净水.其原理为在原水一端施加大于渗透压力,而产生反渗透作用,此时溶解与非溶解无机盐、重金属、有机物菌体颗粒等无法透过半透膜,使水分子及较小分子之盐类渗过半透膜,流向净水的一边,简单来说反渗透的功能原理,就像是一支筛子,水被逼迫过一张像是玻璃纸的薄膜,其中只有极小的有机颗粒(粒子)才能通过。
优点在于没有细菌、病毒,干净、卫生,是软水,口感好,而且是小分子团水,易于被人体吸收。
--------就是说,只要RO净水后的储存设备不被污染,是没有细菌的。

『贰』 反渗透膜能过滤AIDS病毒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关键要看AIDS的大小,如果在反渗透膜的过滤范围之内就没有问版题,反之则不可以。权
Reverse Osmosis Film 反渗透技术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依据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 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离开来。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表面微孔的直径一般在0.5~10nm之间,能截留大于0.0001微米的物质,能有效截留所有溶解盐份及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
正常来说,离子的大小最小,也是最不容易被过滤掉的。其次为富理酸、腐殖酸、蛋白质、酶制品,接下来为病毒,然后是细菌、粘土,最后就是一些藻类、淤泥了。从这里可以参考看出反渗透膜式可以过滤掉AIDS病毒的。
但是凡事没有绝对性,保险起见,最好通过增加双波长紫外杀毒,将病毒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为你的试验的精准性做到最好!
供参考!

『叁』 净水器有用吗 能够过滤掉细菌什么的吗

弄得五颜六色的,是误导你
水中有很多矿物质,也有有害物质,基本上矿物质超过95%,五颜六色的,基本上都是矿物质,对人体有好处。
他这样做,肯定是向你推纯水机,因为纯水机出来的水是纯水H20,什么都矿物质都没有,这种水在国外不会用来饮用的,都是工业用水。现在很多地区的学校都禁止装纯水机。美国也出的研究报告,长饮软水比硬水得心脏病的机率高10%~15%,越纯的水越软。

过滤细菌现在的科技己经是很简单的事的,现在很多大城市的路边,公园都有直饮台就知道了,做不到的事政府敢用吗?我同事上个星期对他家里的渌维净水器检了一下细菌,还是行的。

『肆』 有个问题不懂,希望大家帮忙解答,谢谢。血液是胶体,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但可以通过滤纸对吧而在血液透

半透膜透过粒子的尺寸不是固定的,透析用的膜仿造的是人体肠胃的膜,这个尺寸就会滤过血细胞

『伍』 微孔滤膜是什么

微孔滤膜
微孔滤膜是利用高分子化学材料,致孔添加剂经特殊处理后涂抹在支撑层上制作而成。在膜分离技术应用中,微孔滤膜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膜品种,使用简单、快捷、被广泛应用于科研、食品检测、化工、纳米技术、能源和环保等众多领域。微孔滤膜主要由精制硝化棉,加入适量醋酸纤维素、丙酮、正丁醇、乙醇、等制成,亲水,具有无毒卫生,是一种多孔性的薄膜过滤材料,孔径分布比较均匀穿透性的微孔,微孔率高达80‰的绝对孔径。主要用于水系溶液的过滤,故也称水系膜。
中文名
微孔滤膜
第一条
概述
第二条
性状
第三条
分类
快速
导航
应用
简介
性状
孔径比较均,孔隙率高,无介质脱落,质地薄,阻力小,滤速快,吸附极小。
易燃,保存时应注意密封,防潮湿,防火。
分类
微孔滤膜,有亲水性和疏水性之分。
微孔滤膜从结构上分析,乃一极薄滤膜,内呈多孔海绵状之结构。一般常见之孔径范围为0.1微米至10微米。时下微孔滤膜之制造者,又按其形态差异,将其分类为:
平板薄纸型滤膜(Flat Sheet Membrane) 、中空纤维型滤膜(Hollow Fiber Membrane) 和管状型滤膜(Tubular Membrane)。其中,平板薄纸型滤膜又依其结构差异,可再细分为“无支撑物之平板薄纸型滤膜”(Unsupported)与“有支撑之平板薄纸型滤膜”(Supported)两种。根据两者制造所需科技的要求,“无支撑物之平板薄纸型滤膜”比“有支撑物之平板薄纸型滤膜”的生产工艺更为精密与复杂。

『陆』 陶氏纳滤膜运行中是如何杀菌

陶氏纳滤膜运行中是如何杀菌
1、物理方法:
加热、渗透压、辐射和过滤
超纯水系统氯处理是杀灭水中细菌有效的方法。氯和水反应会生成次氯酸:臭氧、氯、酒精、去垢剂等等
CL2 + H20 = HOCl + H+ + Cl-
低pH值更有利于次氯酸的生成。在pH较高的时候,次氯酸会解离出次氯酸根离子:
HOCl = OCl- + H+
次氯酸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它能够通过穿透细菌的细胞壁从而瓦解细胞。次氯酸根离子的氧化能力是次氯酸的100倍,因此pH过高不利于杀菌(因为次氯酸根会被很快还原,来不及杀灭细菌)。等效的杀菌方法还包括臭氧处理以及紫外光氧化。
2、化学方法:
臭氧、氯、酒精、去垢剂等等。
3、紫外光氧化:
细菌的DNA暴露在紫外辐射之下会被改性。这一过程不可逆。细菌的DNA非常容易被紫外辐射照射到,从而整个细菌都会失活。紫外灯使细菌失活的功率取决于紫外灯的类型和照射时间,同时和水通过紫外灯的驻留时间以及流速相关。
以上就是陶氏纳滤膜运行中的杀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柒』 生物(6)

实验一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白色)、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白色),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 实验注意事项

(1)还原糖(单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

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

②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  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 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记准混合后加入—— 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且A液比B液多)。两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

(6)若用大豆做材料,必须提前浸泡;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其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涮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显微镜使用的一般程序: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并略偏左;装好目镜和物镜。

②、对光:扭动转换器,使镜头(低倍镜)、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

③、放置标本:玻片标本放置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固定

④、调焦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应当看到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在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⑤、善后整理: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旁边,下调镜筒至最低,送回镜箱。

3、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先低后高: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先放低镜筒,再向上调节(高的只要细L,无粗)

成像规律:上下、左右颠倒(如何移动玻片)变化规律:图像变大、数量减少、视野变暗

放大倍数:物x目 指的是长度上的放大倍数

高放大倍数的表现: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目短物长距离近)

污点位置判断:分别转动镜头、移动装片,看污点是否随之而动

实验四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染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手腕自己比比就知道了)。

实验五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1.渗透系统的组成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

膜,如玻璃纸。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浓度差的实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

数的差,即物质的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

①若溶质分子能通过半透膜,则先是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低浓度到高浓度),随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达到渗透平衡。

②上图中,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Δh,则S1溶液的浓度仍大于S2溶液的浓度。

③若S1为10%蔗糖溶液,S2为1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不能透过半透膜),则水分子由漏斗进烧杯使漏斗液面下降。

④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多(低浓度)溶液流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少(高浓度)溶液(低 到  高,倾向于消除膜两侧的浓度差)。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2、流程

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细胞壁的伸缩性(怪自己细胞壁咯)小于原生质层

                                                            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4、特别提醒

(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

(3)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细胞壁是全透性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4)若用50%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5)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因外界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实验七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高效性——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2、酶的专一性

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过程分析             

(2)实验注意事项

①因为过氧化氢酶的反应底物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所以用其做温度探究的实验,会对实验结果带来干扰。

②因为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加热,这对温度探究带来干扰,而使用碘液无需加热,对实验无干扰。

4、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淀粉酶做探究pH的实验?

答: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这对于判断淀粉酶能否使得淀粉水解出现干扰。故不能使用。

实验八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脂溶性物质)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胡黄ab},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6H2O  + 6O2 →6CO2 (666)+ 12H2O + 能量(一丙二碳三水)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总反应)(第二阶段分解丙酮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有1与无1相同能量(能量要转化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2、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含铵根和金属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

        (2)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答: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放大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答: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十一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方法步骤: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高不动粗,只能细)→绘图

3、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答: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含子染色体)。

实验十二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杀死并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是一样的: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区别: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成功率高于低温处理;低温处理比秋水仙素要安全,方法更简便。

实验十三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 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除以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实验十四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2,4-D,,苯乙酸,吲哚丁酸

2、方法: 浸泡法: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

          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自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则

实验十五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十六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2、注意事项

①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至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

②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实验十七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实验十八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1、实验目的:探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2、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3、实验方法: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将上述装置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每天用吸管吸取少许水族箱内的水,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连续观察7天,并做好记录)→进行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

『捌』 超滤膜能过滤掉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吗

一般现在抄采用超滤膜或袭RO膜作为过滤介质的比较多。当然,这两样过滤膜出来的水都是可以达到无菌的,因为他们的过滤孔径都是比细菌小10倍以上,细菌经过膜的时候,是没办法钻过过滤孔的,这个原理就跟家里的蚊帐一样,因为蚊帐的孔一般都小于蚊子,这样蚊子就没办法进入里面,

『玖』 请问酵母菌等一些微生物能否通过半透膜,如果能,能通过什么半透膜

真菌肯定是通不过半透膜的
鸡蛋里面那几层膜就是半透膜,小心点就能弄下来

『拾』 半透膜敷料一般不用于

渗液较多的伤口。半透膜敷料可渗透气体和水蒸汽细菌和液体不能通过,可以保持湿润环境促进肉芽生长。一般用于表浅伤口、小量渗液或无渗液的伤口以及坏死或脱皮伤口。一般不用于渗液较多的伤口避免伤口外耐感染。

阅读全文

与半透膜可以过滤细菌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进口离子交换纤维 浏览:180
污水中cn比是指什么 浏览:97
水族店过滤没计 浏览:216
陈台子污水处理厂动工了么 浏览:265
纯水的英文有多少种 浏览:536
城达树脂耐力板阳光板怎么样 浏览:545
减压蒸馏100元 浏览:335
光固纳米树脂寿命 浏览:330
软化器树脂需要建立质量标准吗 浏览:281
车内空气滤芯总成怎么拆下来 浏览:170
污水处理工艺粗格栅 浏览:156
净化水蒸馏法基本过程 浏览:574
如何区分净水器滤芯的进口和出口 浏览:860
污水处理氧化池中的填充料有哪些 浏览:251
树脂使过用的有用吗 浏览:262
废水除油 浏览:792
美的超滤膜滤芯作用 浏览:103
清净超滤化学清洗装置 浏览:26
纯水净水怎么用 浏览:116
3m树脂高清图片 浏览: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