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超滤膜是什么
你好,下面是有关超滤膜的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顺祝您学习进步,望采纳谢谢
超滤膜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超滤膜英文名称:ultrafiltrationmembrane;hyperfiltrationmembrane定义:膜状的超滤材料。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网络名片超滤膜,是一种孔径规格一致,额定孔径范围为0.001-0.02微米的微孔过滤膜。在膜的一侧施以适当压力,就能筛出小于孔径的溶质分子,以分离分子量大于500道尔顿、粒径大于2~20纳米的颗粒。超滤膜是最早开发的高分子分离膜之一,在60年代超滤装置就实现了工业化。
目录
简介超滤膜的工业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新型化工单元操作之一。用于分离、浓缩、纯化生物制品、医药制品以及食品工业中;还用于血液处理、废水处理和超纯水制备中的终端处理装置。在我国已成功地利用超滤膜进行了中草药的浓缩提纯。超滤膜随着技术的进步,其筛选功能必将得到改进和加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
B. 超滤膜的分类方法
按超滤膜材料分类
天然膜:生物膜、天然物质改性或再生制成的膜分类
合成膜:无机膜、高分子聚合物膜
按膜的结构分类:
多孔膜:微孔介质、大孔膜
非多孔膜:无机膜、高分子聚合物膜
液膜:无固相支撑型又称乳化液膜;有固相支撑型又称固定膜、液膜
按膜的功能分类
分离功能膜:气体分离膜、液体分离膜、离子交换膜、化学功能膜
能量转化功能膜:浓差能量转化膜、光能转化膜、机械能转化膜、分类转化膜、导电膜
生物功能膜:探感膜、生物反应器、医用膜
按膜的用途分类
气-相系统用膜:伴有表面流动的分子流动、气体扩散、聚合物膜解扩散流动、在溶剂化聚合物膜中扩散流动
气-液系统用膜:大孔结构 (移去气流中的雾沫夹带或将气体引相)、微孔结构制成超细孔过滤器)、聚合物(气体扩散进入液体或从液体中移去某种气体)
液-液系统用膜:气体从一种 液相进入另一液相、溶质或溶剂从液相渗透到另一液相
气-固系统用膜:用膜除去气体中的颗粒
液-固系统用膜:大孔介质过滤淤浆、生物废料处理、破乳
固-固系统用膜:基于颗粒大小的固体筛分
按膜的作用机理分类
吸附性膜:多孔膜(多孔石英玻璃、活性炭、硅胶等)、反应膜(膜有能与渗透过来的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
扩散性膜: 聚合物膜扩散性的溶解流动)、金属膜(原子状态扩散)、玻璃膜(分子状态的扩散)
离子交换膜:阳离子交换树脂膜、阴离子交换树脂膜
选择渗透膜:渗透膜、反渗透膜、电渗析膜
非选择性膜:加热处理的微孔玻璃、过滤型的微孔膜
C. 在制备超滤膜时为什么要加吐温80,有什么作用
土温80通常是作为表面活性剂来使用的。这座超滤膜的时候是作为镀膜清洗的作用。
D. 超滤膜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超滤膜的应用领域复
1.纯水和超纯水的制制备工艺用于超纯水的反渗透预处理和末端处理。
2.用于分离工业水中的细菌、热源、胶体、悬浮物和大分子有机物。
3.饮用水和矿泉水的净化;
3.发酵、酶制剂工业和制药工业的浓缩、纯化和澄清;
4.果汁浓缩和分离;
5.大豆、乳制品、制糖业、白酒、茶汁、醋等的分离、浓缩和澄清;
6.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净化和回收;
7.用于分离、浓缩和净化生物制品、医药产品和食品工业;
8.还可用于血液处理、废水处理和超纯水制备中的末端处理装置。
E. 超滤膜的简介
超滤膜是一种孔径规格一致,额定孔径范围为0.001-0.02微米的一种微孔过滤膜专。超滤膜采用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过属滤方法为超滤膜过滤。以膜的额定孔径范围作为区分标准时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过滤可区分为:微孔膜(MF)的额定孔径范围为0.02~10μm;超滤膜(UF)为0.001~0.02μm;逆渗透膜(RO)为0.0001~0.001μm。超滤膜的孔径只有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也就是说在膜的一侧施以适当压力,就能筛出大于孔径的溶质分子,以分离分子量大于500道尔顿、粒径大于2~20纳米的颗粒。
F. 膜蛋白具体合成线路
游离的核糖体合成多肽,内质网合成糖支链,高尔基体合成双S键.
膜蛋白是细胞质核糖体合成的.
糖蛋白和膜结构蛋白的合成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作用一样,都是细胞质核糖体合成的.
G. 超滤膜湿膜与干膜制备上的主要区别在哪
超滤膜干膜和湿膜是生产厂家为保证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使用的杀菌和防腐药品专.作用方面是完全一属样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区别差不多就是一个亲水,一个排水,各有利弊。湿膜亲水过滤效率高但是寿命短,干膜不亲水使用寿命长但是过滤效率低。
干膜和湿膜在用途和性能上没有区别,区别就是存储方式了,湿膜必须在摄氏5度以上保存,防止冰冻。因为湿膜里面的保护液冰冻后会对膜元件有损伤的,干膜就不怕了。产品核心材质是差不多的,干膜是没有试过水的膜,质量很难把控;湿膜是试过水的膜,内部含保护液,质量得到更严格的检测;因为湿膜内部有水,所以保存时间较短,不建议长期存放;干膜则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H. 您好,我看现在很多研究超滤膜制备的文章,为什么大部分都用相转化法,而用熔融-拉伸法的文章却很少呢
因为相转化法制备方法和设备日渐成熟了呗,生产都是要考虑成本的,要什么有什么总比要什么没什么容易,做的人多自然文章多,没什么人做的方法肯定各方面要求都高,没人这么做就文章少。
I. PVC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制备工艺
六、超滤膜在水处理应用中的工艺 1、前处理 超滤法在水处理及其他工业净化、浓缩、分离过程中,可以作为工艺过程的预处理,也可以作为工艺过程的深度处理。在广泛应用的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常作为深度净化的手段。根据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特性,有一定的供水前处理要求。因为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其他杂质会附于膜表面,而使膜受到污染。由于超滤膜水通量比较大,被截留杂质在膜表面上的浓度迅速增大产生所谓浓度极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很细小的微粒会进入膜孔内而堵塞水通道。另外,水中微生物及其新陈代谢产物生成粘性物质也会附着在膜表面。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超滤膜透水率的下降以及分离性能的变化。同时对超滤供水温度、PH值和浓度等也有一定限度的要求。因此对超滤供水必须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和调整水质,满足供水要求条件,以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降低水处理的费用。 A、微生物(细菌、藻类)的杀灭: 当水中含有微生物时,在进入前处理系统后,部分被截留微生物可能粘附在前处理系统,如多介质过滤器的介质表面。当粘附在超滤膜表面时生长繁殖,可能使微孔完全堵塞,甚至使中空纤维内腔完全堵塞。微生物的存在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危害性是极为严重的。除去原水中的细菌及藻类等微生物必须重视。在水处理工程中通常加入NaClO、O3等氧化剂,浓度一般为1~5mg/l。此外,紫外杀菌也可使用。在实验室中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进行灭菌处理,可以用双氧水(H2O2)或者高锰酸钾水溶液循环处理30~60min。杀灭微生物处理仅可杀灭微生物,但并不能从水中去除微生物,仅仅防止了微生物的滋长。 B、降低进水混浊度: 当水中含有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其他杂质时,都会使水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浊,该混浊物对透过光线会产生阻碍作用,这种光学效应与杂质的多少,大小及形状有关系。衡量水的混浊度一般以蚀度表示,并规定1mg/lSiO2所产生的浊度为1度,度数越大,说明含杂量越多。在不同领域对供水浊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一般生活用水,浊度不应大于5度。由于浊度的测量是把光线透过原水测量被水中颗粒物反射出的光量、颜色、不透明性,颗粒的大小、数量和形状均影响测定,浊度与悬浮物固体的关系是随机的。对于小于若干微米的微粒,浊度并不能反映。 在膜法处理中,精密的微结构,截留分子级甚至离子级的微粒,用浊度来反映水质明显是不精确的。为了预测原水污染的倾向,开发了SDI值试验。 SDI值主要用于检测水中胶体和悬浮物等微粒的多少,是表征系统进水水质的重要指标。SDI值的确定方法一般是用孔径为0.45μm微孔滤膜在0.21MPa恒定水流压水力下,首先记录通水开始滤过500ml水样所需的时间t0,然后在相同条件下继续通水15min,再次记录滤过500ml 水样所需时间t15,然后根据下式计算: SDI=(1-t0/t15)×100/15 水中SDI的值的大小大致可反映胶体污染程度。井水的SDI<3,地表水SDI在5以上,SDI极限值为6.66……,即需进行预处理。 超滤技术对SDI值的降低最为有效,经中空纤维超滤膜处理水的SDI=0,但当SDI过大时,特别是较大颗粒对中空纤维超滤膜有严重的污染,在超滤工艺中,必须进行预处理,即采用石英砂、活性炭或装有多种滤料的过滤器过滤,至于采取何种处理工艺尚无固定的模式,这是因为供水来源不同,因而预处理方法也各异。例如,对于具有较低浊度的自来水或地下水,采用5~10μm的精密过滤器(如蜂房式、熔喷式及PE烧结管等),一般可降低到5左右。在精密过滤器之前,还必须投加絮凝剂和放置双层或多层介质过滤器过滤,一般情况下,过滤速度不超过10m/h,以7~8m/h为宜,滤水速度越慢,过滤水质量越好。 C、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的去除: 对于粒径5μm以上的杂质,可以选用5μm过滤精度的滤器去除,但对于0.3~5μm间的微细颗粒和胶体,利用上述常规的过滤技术很难去除。虽然超滤对这些微粒和胶体有绝对的去除作用,但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特别是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是物质分子和离子的聚合体,胶体所以能在水中稳定存在,主要是同性电荷的胶体粒子相互排斥的结果。向原水中加入与胶体粒子电性相反的荷电物质(絮凝剂)以打破胶体粒子的稳定性,使带荷电的胶体粒子中和成电中性而使分散的胶体粒子凝聚成大的团块,而后利用过滤或沉降便可以比较容易去除。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电解质,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和氯化铁。有机絮凝剂如聚丙稀酰胺、聚丙稀酸钠、聚乙稀亚胺等。由于有机絮凝剂高分子聚合物能通过中和胶粒表面电荷,形成氢键和“搭桥”使凝聚沉降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而使水质得到较大改善,故近年来高分子絮凝剂有取代无机絮凝剂的趋势。 在絮凝剂加入的同时,可加入助凝剂,如PH调节剂石灰、碳酸钠、氧化剂氯和漂白粉,加固剂水下班及吸附剂聚丙稀酰胺等,提高混凝效果。 絮凝剂常配制成水溶液,利用计量泵加入,也可使用安装在供水管道上的喷射器直接将其只入水处理系统。 D、可溶性有机物的去除: 可溶性有机物用絮凝沉降、多介质过滤以及超滤均无法彻底去除。目前多采用氧化法或者吸咐法。(1)氧化法 利用氯或次氯酸钠(NaClO)进行氧化,对除去可溶性有机物效果比较好,另外臭氧(O3)和高锰酸钾(KMnO4)也是比较好的氧化剂,但成本略高。(2)吸附法 利用活性炭或大孔吸附树脂可以有效除去可溶性有机物。但对于难以吸附的醇、酚等仍需采用氧化法处理。 E、供水水质调整:(1)供水温度的调整 超滤膜透水性能的发挥与温度高低有直接的关系,超滤膜组件标定的透水速率一般是用纯水在25℃条件下测试的,超滤膜的透水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系数约为0.02/1℃,即温度每升高1℃,透水速率约相应增加2.0%。因此当供水温度较低时(如<5℃),可采用某种升温措施,使其在较高温度下运行,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当温度过高时,同样对膜不利,会导致膜性能的变化,对此,可采用冷却措施,降低供水温度。(2)供水PH值的调整 用不同材料制成的超滤膜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不同,例如醋酸纤维素适合PH=4~6,PAN和PVDF等膜,可在PH=2~12的范围内使用,如果进水超过使用范围,需要加以调整,目前常用的PH调节剂主要有酸(HCl 和H2SO4)等和碱(NaOH等)。 由于溶液中无机盐可以透过超滤膜,不存在无机盐的浓度极化和结垢问题,因此在预处理水质调整过程中一般不考虑它们对膜的影响,而重点防范的是胶质层的生成、膜污染和堵塞的问题。
J. 膜蛋白合成过程
膜蛋白合成步骤如下:
膜蛋白在内质膜上的核糖体中完成合成,合成后跨过内质网膜,直接进入内质网的囊泡腔中.
之后内质网会形成含有这些蛋白的转运囊泡,并移动到顺式高尔基网的膜层,到达高尔基体的顺面上.
这些蛋白移动穿过高尔基复合体到反面,进入反式高尔基网.
然后膜蛋白被分选到与细胞质膜融合的一类分泌囊泡中,之后与细胞膜融合,完成整个过程.
其实膜蛋白的合成过程和分泌蛋白类似,只是结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