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污泥龄剩余污泥量
污泥龄,即污泥在处理系统中的停留时间,对剩余污泥量有显著影响。污泥比产率,通常表示为 Y=YBOD5+YP,这个公式中,Y代表污泥的总产生量,单位是每千克BOD5的干固体质量;YBOD5,即剩余污泥的产生率,约为0.52至1.22千克干固体每千克BOD5,它受多种因素调控,其中包括污泥龄。
具体来说,剩余污泥产率YBOD5与污泥龄的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泥龄越长,剩余污泥量可能会增加。进水中的悬浮固体(SS)和BOD5浓度也会影响这个比率,浓度越高,产生的剩余污泥可能就越多。此外,温度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速率,从而改变污泥的生成量。
总的来说,要精确控制剩余污泥量,就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调整,以实现污水处理过程的高效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污泥龄是指在反应系统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到排出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从工程上说,在稳定条件下,就是曝气池中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数量的比θc。
Ⅱ 水处理技术总结:污水厂剩余污泥的排放量计算
剩余污泥排放是活性污泥工艺控制的关键环节,常用控制方法有污泥浓度(MLSS)、食微比(F/M)、污泥龄(SRT)及污泥沉降比(SV)法。下面详细解析这些方法及其应用。
1. 污泥浓度(MLSS)法
利用MLSS控制排泥是指维持曝气池内污泥浓度恒定,通过排除剩余污泥降低MLSS值。公式计算排泥量:Vw = (MLSS0 - MLSS) * V / RSS。通过调整排泥量保持MLSS在目标值2000mg/L,结合实际数据计算应排放污泥量1250m3。此法适用于进水水质变化不大。
2. 食微比(F/M)法
控制F/M,保持曝气池中微生物量,通过改变污泥浓度使F/M基本恒定。计算排泥量:VW = [(BODi * Q - MLVSS * Va) / F/M] - RSS * Q。适合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或含有大量工业废水的情况。控制F/M值需根据污水处理厂特点和温度调整。
3. 污泥龄(SRT)法
SRT控制排泥方法要求准确计算系统内总污泥量MT,通过控制泥龄确保处理效果。当处理效率要求高、水质严格时,SRT宜控制大些,温度高时可小些。MT包括曝气池、二沉池和回流系统内污泥量。计算公式:MT = Ma + Mc + MR。适用于处理要求较高的场合。
4. 污泥沉降比(SV)法
SV反映污泥沉降性能和浓度大小,通过调整SV控制排泥。当SV较高时,应排泥以降低浓度或改善沉降性能。控制排泥应逐渐进行,避免突然变化影响活性污泥系统。
以上控制方法各有侧重,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具体条件选择主控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辅助核算,以确保高效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