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污水处理设计过程中的流量计算及几个概念
实际的污水处理过程一般需要进行实际celiang的水量,根据测得的水量确定Qdim, Qmakdim等参数,这些参数的选择一般是根据一段时间内的实测小时水量数据,选择50%分位数的值作为Qdim,95作为Qmakdim,下游的水力计算还有管道计算一般需要通过这些参数进行设计计算。然而实际的工程项目特别是新建城区,往往很少有具体的监测数据,因此就需要对相关区域的水量进行预测。在预测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下几个概念,
1. 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2.居民生活污水定额
3综合生活用水定额
在计算污水量的时候,一般可以用服务区的人口数量乘以居民用水定额再乘以污水产生率(可取85%)得到平均污水流量
另外还要搞清楚
设计流量
小时变化系数
总变化系数
日变化系数
最大小时流量
平均小时流量
最高日平均时流量等具体概念。
对于工业污水特别是各班产生污水量不同的时候,需要采用最大污水量的班次的数据进行设计计算。
一般来说城市污水管道的污水设计流量包括城市生活污水流量+工矿企业生活产生的污水量+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水+水位高得地区还应该考虑入渗得地下水。
B. 城市污水处理率计算中“城市污水产生总量”从哪里得到
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部分合流制的雨水量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3.1.1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dr=Qd+Qm (3.1.1)
式中:Qdr-截留井以前的旱流污水设计流量(L/s);
Qd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Qm -设计工业废水量(L/s);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考虑入渗地下水量,其量宜根据测定资料确定。
3.1.2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可按当地相关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3.1.3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可按当地实际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资料采用,没有测定资料时,可按本规范表3.1.3的规定取值。
表3.1.3 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平均日流量(L/s) 5 15 40 70 100 200 500 ≥1000
总变化系数 2.3 2.0 1.8 1.7 1.6 1.5 1.4 1.3
注:当污水平均日流量为中间数值时,总变化系数可用内插法求得。
3.1.4工业区内生活污水量、沐浴污水量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
3.1.5工业区内工业废水量和变化系数的确定,应根据工艺特点,并与国家现行的工业用水量有关规定协调。
C. 污水比流量怎么计算
首先,关于“取水指标”,请提供该数据的单位,以便进行准确计算。假设“取水指标”是指《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中规定的最高日的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其数值为0.35立方米/(人·天),则污水面积比流量的计算方法可能如下:
污水面积比流量 = 0.35 × 人口密度 × 0.85 × 1.1 ÷ 1.2
在此公式中,0.35代表综合生活用水定额,0.85考虑了给水系统中85%的水量最终转化为污水,1.1则考虑了大约1%的水量因地下水入渗而未能计入给水系统。分母1.2用于将最高日的污水流量调整至平均日平均时的水平,因为污水面积比流量是指在平均日平均时的污水产生情况。
然而,如果0.35已经是平均日的综合生活用水定额,那么1.2这个系数就是多余的。此时,需要知道人口密度才能进一步计算污水比流量。
具体的污水比流量计算公式,请参考下图。
D. 保定市水资源状况
保定市城市水资源概况
我国在世界上属缺水国家,而河北省在全国范围内又是缺水省份。保定市城区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
我国地表与地下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8124亿立方米/年,占世界总量的8%,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400立方米/年人,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以占世界8%的水资源供养着22%的人口。河北省水资源总量为237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量311立方米/年人,在全国位居第28位。保定市区(315平方公里)水资源量15654.78万立方米/年,人均占有量282立方米/年人,仅及我国人均占有量的7%,可见保定市区缺水的严重程度。
一、基本情况
保定市区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平原中部,辖南、北、新三个市区和高新区,面积31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1万。市区地势西高东低,境内主要河流有漕河、府河、界河、唐河。多年平均气温12.3oC,多年来平均降水是545.6mm,是一个以纺织、印染、化工、造纸、机械为主的轻工业中等城市。
在50年代以前,保定市还是一个“群泉涌,河纵横”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在五六十年代,全国一百多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8项建在保定,就是为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而甘冽的一亩泉水。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和大量排放污水,自六十年代开始,泉水干涸、河水断流,府河、漕河已成为名存名符其实的排污河,界河常年干涸,唐河下游在白洋淀入口处储存着大量污水。昔日鱼儿畅游鸟儿飞翔的美景已不复存在。
二、水资源采补状况
保定市区(315平方公里)地下水补给来源有邻区地下流入(侧向补给)、降水入渗、河流入渗、污水灌溉入渗,总补给量为14054万立方米/年。由于保定市区已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开采漏斗,水位比周围水位低,至使周围地区(满城、清苑、徐水)地下水均向市区汇集补给,这部分补给量最大,高达11387万立方米/年,占总补给量的81%;河流入渗量居第二位,达1215万立方米/年,但其中污水河入渗就达921万方米/年;占第三位的是降水补给,达1065万立方米/年;井水农灌与污水农灌入渗补给分别为368万立方米/年/和19.2万立方米/年。可见,保定市区地下水大部分是袭夺了邻近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污水入渗量总计940万立方米/年,占总补给量的6.7%。
保定市区总补给量虽然高达14054万立方米/年,但是天然状态下的补给量为8240万立方米/年,因此地下水资源量应为8240万立方米/年。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水位较深,因此使地下水蒸发量为零。又因为开采漏斗的作用,使地下流出量也几乎为零。因此,保定市区地下水的排泄途径99.8%为人为开采。据测算,西大洋引水实施前,市区(126平方公里)地下水开采总量为15706万立方米/年,相对水资源量超采7365万立方米/年,超采率近一倍。西大洋引水实施,适时缓解了保定市区水资源的紧缺程度,改变了市区唯一依赖地下水源的历史。西大洋引水设计入市量26万立方米/日,自2000年6月实施以来,每日实际入市水量十几万立方米,大量减少了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养蓄恢复。西大洋水库库容量13亿立方米,由于连年干旱,近年来实际蓄水量多在3亿立方米左右,而其中还有近1亿立方米的死库容。西大洋水库同时肩负着保定市区、定曲电厂、唐河灌区的供水任务,可谓“僧多粥少”,因此,保定市的水资源形势还不能盲目乐观。
三、地下水动态特征
自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水位迅速下降。至90年代,由于开采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使水位也逐渐趋于稳定,市区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稳定在40米以内。从大区域上来讲,市区(包括西北相邻地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为:有市区、一亩泉水源区、大册营造纸工业区三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和电厂贮灰场、西庄、平陵三个地下水污水反漏斗(即形状象倒置漏斗的地下水鼓包)。
一亩泉漏斗形成于1967年,80年代漏斗迅速发展,平均水位以每年2米的速度下降。90年代,漏斗发展趋缓并逐渐稳定。据监测,2000年低水位期漏斗中心水位埋深33.37米,封闭面积36平方公里。
市区漏斗规模要比一亩泉大得多,它的迅速发展期也在80年代,平均水位下降速度达2.24米/年。90年代该漏斗也逐渐稳定。据监测,西大洋引水实施前的1999年低水位期漏斗中心水位埋深38.63米,封闭面积122.6平方公里。2000年6月西大洋引水实施后,由于大量减少了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位迅速回升,据监测,2000年高水位期漏斗中心水位相对1999年同期上升11.62米,封闭面积缩小了28.9平方公里。
大册营漏斗主要是由于当地造纸业大量开采地下水而造成,形成于90年代初,并迅速发展扩大。据监测,2001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接近50米,创下保定市区最深记录。
电厂贮灰场反漏斗是由西北郊工业污水在此汇集并部分渗入地下而造成,形成于1972年。由于积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漏斗中心水位由原来的4米左右下降为13米左右,封闭面积由原来的20平方公里缩小到10平方公里以内。
西庄反漏斗主要是由于大册营造纸等污水排入漕河,并顺流而下至西庄一带,通过采砂坑下渗而形成。它与大册营漏斗有着共同的发展历史。据监测,2000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7-8米,封闭面积近40平方公里,其规模已大大超过了电厂贮灰场反漏斗历史最大规模。
平陵反漏斗位于市区东部,是由于市区大部分污水向东流至此地汇集并部分渗入地下而形成。该漏斗出现于80年代中期,反漏斗内水位埋深5-15米,封闭面积100平方公里。该反漏斗虽然面积大,但比较平缓分散。
E. 实现城市的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是城市中各种污水和废水的统称,它由各种生活污永、工业废水和入渗地下水三部分组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是指收集、输送、处理、再生和利用城市污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将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好坏十分重要。 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迅速,成绩巨大 一直十分关注和重视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1998年以来,污水处理事业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付出了相当代价,发展有快有慢。据了解,到2004年底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巴西仅为38%%,俄罗斯为90%,英国为100%,韩国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国家污水管理计划。当时人均GDP大约为7000美元。经过了20年的时间。韩国污水处理率达到了80%。 尽管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效率、水平与环境要求差距很大,但必须看到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发展速度很快,成绩巨大。1978年全国只自3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约为64万立方米;1998年全国有398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583万立方米;即使在“九五”末的2000年,也只有427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158万立方米。 应该说。与世界各国比,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是世界所有国家中最快的,这也是中国政府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主要是由于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不可否认的是1998年起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发行国债的一部分投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特别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受求,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为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城市污水处理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取得以上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但是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还相当艰巨。 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十一五”期间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500万吨、再生水日利用能力680万吨,形成COD削减能力300万吨;今年设市城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200万吨,再生水能力100万吨,形成COD年消能力60万吨。整个任务与“十五”末的能力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目前,要实现上述目标,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1)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繁重。计划今年设市城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吨,参比2006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需要翻一番。各级财力投入不足,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工程建设的突出问题。(2)污水收集管网与厂区建设不配套,运行经费不落实,使部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项目负荷率偏低甚至不能正常运行。(3)相关处理技术设施改造有待加强。现有污水处理工艺需要改造,增加脱磷除氮设施,污水污泥处置问题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4)政策法规不健全,部分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难度大。再生水利用重视不够,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的监管体系没有建立,监管力度亟待加强。(s)在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化,有关用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两个基本点: 第一,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城市污水处理是地方政府的事权,也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既是最终的实施主体,也是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因此,要实现城市污水减排的目标,除了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之外,关键还是要通过政策的制定,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参与和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没有积极性,只靠中央政府的号召和要求是无法落到实处的。相反。只要地方政府想干的事情,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动员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干成干好。 第二,如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的作用是巨大的,市场发挥作用也是有规律的。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要增加4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300万吨削减COD能力,专家估算,约需投资人民币3300多亿元。这些投资,仅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很难做到。更重要的是,投资主体不转变,效率难以提高。即使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也难以正常运转。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型作用。通过开放市场,理顺价格和收费,制定优惠政策等,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收益,以最大程度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城市污水处理行业上来。 三、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必须实现八个转变 面对新的形势,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为了促进城市的司持续发展,在城市污水处理发展上必须实现八个根本转变: 1、在认识上。变废水为资源 在对城市污水的认识上,人们经历过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技术手段和以识的限制,人们曾经把城市污水看作是“废水”。既然是废水,自然就是简单处理完后向下游排掉就可以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越来越大,追究城市水危机的根本原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是水的社会循环超出了水的自然循环可承载的范围。因此,只有充分尊重水的自然运动规律,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使上游地区的用水循环不影响下游水域的水体功能、社会循环不损害自然循环的客观规律,从而维系或恢复城市乃至流域的良好水环境,才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从“取水-输水-用户-排放”的单向开放型的用水模式转变为“节制地取水-输水-用户-再生水”的反馈式循环流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这一重大用水模式的转变,加强污水再生利用是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污水已不再是废水,而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既然是一种资源,就要最大程度的利用。提高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率,一是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节约了有限的水资源。 2、在规划上,变大集中为合理布局 正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过去在城市污水处理的规划布局上,一般都是把城市污水处理厂安排在城市的下游,靠管网拦截,重力自流,把城市污水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到下游的自然水体中去。现在城市污水是一种资源了,必须重复利用。如果仍采取过去的规划布局,城市污水处理完,如要利用就需要再重新铺设新的管道,采用分级提升的办法,输送 到城区用户。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工程建设成本和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形成极高的运行成本,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此,没有合理的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就没有水资源保护目标的实现,也不可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所以,必须改变过去“大集中,大排放”的规划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处理,有利使用”的原则,重新审视和调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适当采取分散、小型、多级、循环的方法,合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促进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 3、在工艺上,变单一为综合 同样是由于过去对城市污水认识上的偏差,不仅形成了规划布局上的不合理,而且也造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上的先天不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是一级处理或一级强化处理,部分二级处理工艺中也没有考虑除磷脱氮功能,出水没有消毒工艺,不适应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要求。 因此,在城市污水处理的工艺上必须按照”最大化利用”的原则,从当地实际情况需要出发,争取由单一的处理工艺改造为综合处理工艺,通过积极推广各种膜分离技术、臭氧氧化技术以及安全消毒技术的应用。努力改善城市污水处理水平。达到再生水的指标要求,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同时要努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的技术进步,推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4、在建设上,变政府为主为社会为主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保护好水环境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政府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卸应承担的责任。但政府的责任不等于政府包办,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凡是企业能够做的,都应该让市场和企业去做。 过去,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不够,社会经济水平不高,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很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城市污水处理行业上来。现在,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为了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在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改变以往政府在城市污水处理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逐步让社会力量成为建设的主体。政府投入的建设资金主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建设。在实践中有些地方创造的“社会建厂,政府配网,加强监管,按处理量付费”的政企合作模式值得推广。 5、在运营上,变事业单位为企业 目前,许多城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还仍然是事业单位。这不仅造成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还形成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府和污水处理单位由于共同利益关系,难以相互监督与制约。因此,必须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企业化改造,并彻底与当地政府脱钩。在转企改制工作中,要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加强政府监管,切实做到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改变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直接管理的模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市场监管等方面。 6、在投资上,变拨款为补贴与奖励相结合 不可否认国债资金对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往的投资方式,容易造成地方上“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的心理,争项目,跑投资,效率不高、铺张浪费。部分欠发达地区还存在建设标准过高,管网投资不配套等问题,这种传统的投资方式需要彻底改变,以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7、在考核上,变以量为主为量、质结合 在以往的考核体系中。只是注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水量和出水标准,而对进水水质基本不监控。重“量”而不重“质”的考核方式,带来了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稳定、城市水体污染物削减效果不理想的后果,甚至出现了抽取河道污水进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入原来河道的消极现象。 因此,要改变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考核方式。要变以量为主为以量质结合为主,要把主要污染物削减的效率作为评价城市污水处理成效的主要指标。逐步建立“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削减与污水处理费的核拨挂钩”机制。不仅要督查实际处理的污水量,还要考核COD、氨氮、总磷的削减量。并和污水处理企业的经济利益密切结合,促进企业切实提高污水处理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8、在监管上,变临时为常态 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与正常运行,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管。目前,在城市污水处理监管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落后,监管工作明显滞后。在工作方法上基本是临时抽查,“事后评价”,这种监管方式使得监管工作时常处于被动状态。 必须尽快建立起“事先、事中、事后”为一体的常态监管机制,全面、系统地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仪器,完善进出水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十四小时监控,形成灵敏高效准确的监管机制。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F. 请问图中污水处理图纸三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您好!从图上看,三个数字应该指的是下图中管线的长度(下图箭头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