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污水处理中氨氮高是什么原因呢
B. 污水氨氮高了怎么处理
氨氮(NH3-N)是总氮其中一种的存在形式,是硝化细菌的降解主要底物之一。
方法一:
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硝化反应,所以硝化细菌利用自身分泌的酶进行硝化反应,是降解氨氮的成本较低的一种方法。就是把氨氮降解成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但是该方法不能把去除总氮,所以是治标不治本。
方法二:
厌氧氨氧化,该方法是利用亚硝态氮和氨氮开展氨氧化反应,从而形成氮气到空气中。该方法成本更低,主要因为不需要曝气,剩余污泥产生量少。缺点是菌种适应条件苛刻,同时氨氮和亚硝态氮必须形成一定的比例,或者说都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反应,污水系统中亚硝态氮是一个中间环节,所以难以控制。
所以这么考虑的话,你的系统中菌种出现了问题,需要把系统中的硝化菌群更换改善下,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就想中医治病一样,要去根的话,还能把菌种更换成优势菌种。
针对上述的问题,新尔特生物从全程硝化反硝化,到短程硝化反硝化,再到氨氧化去除总氮,形成了菌种的封闭链条降解,所以,去除总氮还需要从微生物核心反应机理上进行处理,新尔特生物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话可以联系看看,他们给做实验,并且一直是用数据说话,所以行不行拿出实验数据就知道了。
C. 污水处理中氨氮升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活性不高
D. 污水处理氨氮高怎么办
不知道你的工艺,常见的就是增加去氨氮单元,改变工艺,增加设备,加去氨氮效果好的填料。
E. 污水氨氮的超标原因有哪些
可为污水氨氮超标发生该类异常现象的污水处理厂提供参考。
1、出水氨氮异常时系统工艺数据的变化
该厂在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出水氨氮往往能保持较低的水平,但硝化菌一旦受损,出水氨氮浓度短期内将迅速上升。出水数据监测往往受监测频次、监测速度等影响,数据结果反馈滞后。借助硝化效果短期内急剧变化的特点,分析各项表征硝化影响因素的工艺数据,以此判断系统的健康度,进而及时采取相关补救措施。
1.1 氧浓度变化判断耗氧速率快慢
在忽略细菌自身同化作用的条件下,硝化过程分两步进行:氨氮在亚硝化菌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被氧化成硝酸盐氮。根据硝化反应公式每去除1g NH4+-N需消耗4.57g O2。利用上述结论,王建龙等人通过测量OUR表征硝化活性来了解反应器中的硝化状态。在曝气量固定,进水负荷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硝化是否完全直接影响生化池内溶解氧浓度的高低,因此发现出水氨氮异常时,操作人员需充分利用中控系统好氧池实时DO曲线的变化规律,根据氧消耗情况来判断硝化效果,短期内DO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的需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系统的进一步恶化。
1.2 出水pH变化碱度消耗快慢
生物在硝化反应进行中伴随大量H+,消除水中的碱度。每1g氨被氧化需消耗7.14g碱度(以CaCO3计)。反之,随着硝化效果的减弱,碱度的消耗会有所下降。因此可以通过对出水在线pH的变化情况判断氧化沟的硝化效果。在线pH计,数据准确可靠,实时反馈,在实际运行中尤为有效。
2、常见原因
2.1 客观因素影响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梅雨季节和汛期雨水尤为充沛。收集范围越广,短时间内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变化系数越大,水量过度负荷,缩短了硝化停留时间。此外,温度也对硝化的影响明显,在低温条件下硝化细菌的繁殖速度降低,体内酶活力受到抑制,代谢速度较慢。一般低于15℃硝化速率降低,12~14℃下活性污泥中硝酸菌活性受到更严重的抑制。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上海气温最低。该厂氧化沟水温最低仅12℃,因此冬季容易造成氨氮超标现象。
2.2 进水浓度过高
该厂进水包括精细化工废水,常受高浓度的废水及进水CODcr、氨氮、有机氮等高浓度的冲击。CODcr对工艺过程中硝化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异养菌与硝化菌对氧的竞争方面。CODcr高时利于异氧菌生长,异养菌占优势,硝化菌少从而导致硝化效果不好。有机氮在经过水解酸化后可转化成氨氮,对硝化的影响等同于氨氮。氨氮负荷过高对活性污泥系统有巨大的冲击作用。此外,过高的氨氮会导致游离氨浓度的增加,游离氨对亚硝酸转化为硝酸的抑制性影响是很明显的,因为游离氨的升高导致亚硝酸氮的积累。
2.3 其它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硝化作用。例如:pH值过高会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增加水中游离氨的浓度抑制硝化菌。硝化菌还对重金属、酚、氰化物等有毒物质特别敏感。因此,可对水样进行硝化菌毒性试验来判断废水是否对硝化菌有抑制作用。
3、发现氨氮异常情况时的控制措施:
若主体生化处理单元,若出现 NH4-N有上升态势,针对不同的原因,可选择如下应急措施防止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3.1 减小进水氨氮负荷
减少进水氨氮负荷,一是降低进水氨氮浓度,二是减少进水水量。由于该厂接纳部分化工废水,容易受氨氮(或有机氮)的冲击,因此在线仪显示有高浓度氨氮进入时需及时启用应急调节池,同时加大对排污企业的抽样监测力度,从源头控制进水氨氮浓度。减少进水水量是促进硝化菌恢复的强有效手段,但实际运行中,受调节池停留时间、外部管网外溢风险等制约,仅可实施几小时。平日需积累各泵站输送规律,合理调度争取减负时间。
3.2 维持硝化必须的碱度量
氨氮的氧化过程消耗碱度,pH值下降,从而影响硝化的正常进行,因此溶液中必须有充足的碱度才能保证硝化的顺利进行。实验研究表明,当ALK/N<8.85时,碱度将影响硝化过程的进行,碱度增加,硝化速率增大。但当ALK/N≥9.19(碱度过量30)以后,继续增加碱度,硝化速率增加甚微,甚至会有所下降。过高的碱度会产生较高的pH值,反而会抑制硝化的进行。故控制ALK/N在8-10较为合理。在实际工程中,可向氧化沟内投加溶解完成的碳酸钠以提高碱度。
3.3 合理控制氧浓度
氨氮氧化需要消耗溶解氧,但氧浓度并非越高越好。由氧气在水中的传质方程可知,液相主体中的DO浓度越高,氧的传质效率越低。综合考虑氧在水中的传质效率和微生物的硝化活性,调控好氧段的DO在2.5mg/L左右可以在不浪费能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对氨氮的去除效率。
3.4 投加消化促进剂
硝化促进剂是利用微生物营养与生理学方法进行合理配方,根据微生物营养生理及污水处理的共代谢原理,促进硝化细菌发生作用,提高污水处理的氨氮去除效率。笔者尝试在硝化效果减弱,氨氮逐步上升阶段投加,效果显著。但系统丧失硝化能力时投加,效果不明显,且该类产品往往价格昂贵,对处理大水量的系统实用性不强。
3.5 其它工艺上的微调
①减少氧化沟排泥量。一是因为硝化菌世代周期长,较长的SRT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二是硝化效果降低时,大量的硝化菌被流失,排泥会加速硝化菌的流失。
②增加氧化沟内、外回流。前者是为系统提供更长的好氧时间,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后者一方面可维持生化单元相对较高的污泥浓度,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可降低进入氧化沟的氨氮浓度,进而减少高浓度氨氮或游离氨对硝化菌的抑制作用。
③加大取样化验分析频次, 检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对出水水质的改善效果, 否则应更换其他方法或多种方法联用,尽量缩短处理系统的恢复时间。
F. 污水处理出水氨氮忽然变高。。。。。。。。。。
lz的意思是以前出水挺正常的,只是现在氨氮突然变高?
如果是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好氧停留时间是否够用!我觉得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pH过低引起的,pH过低会抑制硝化作用,甚至完全停止!最佳pH范围是8~9
G.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COD突然增高怎么办
加大曝气,就这么简单。
以前出水氨氮11,这个就是一直超标的啊,什么环保部门内没有向你们开罚单容?看来你们的运气真不错,我了解到一家污水处理厂氨氮一直超标,结果环保局每个月定时上门开18万元的罚单!不过这家污水处理厂是当地政府建设并运行的,而且所有员工都是公务员,罚款由县财政出,所以厂里根本不在乎超标与否。
你就盯住出水氨氮就行,只要出水氨氮高于8,你就加大曝气就对了,绝对没错。非常时刻不能照搬什么溶解氧2-4之间。如果你的溶解氧探头就安装在曝气点附近,而氧化沟内存在溶解氧梯度,这时的溶解氧探头给你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你的实际需求。
H. 废水中的氨氮降不下来反而上升是怎么回事
只有硝化过程可将按氮转化为硝酸盐或是亚硝酸盐,也不至于升高,可能是污水只处理到碳化阶段,没有进入硝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某些有机氮转化为氨氮吧!
没有进入硝化阶段应该是比较笼统,有机氮在硝化阶段之前的氨化阶段将有机氮转化为了氨态氮,这样造成了前后的测量以后不降反升。
1.通过曝气生物滤池后废水中的有机氮被氨化为氨氮,所以监测氨氮会发现升高了;
2.曝气池内滤料和曝气方式的选择有问题,池内的污泥基本是一繁殖就随出水排出,没有污泥龄的保证自然硝化菌无法形成,也就是说NH4-N升高了,却没有被去除;
3.曝气生物滤池的气量不能大且必须均匀,对于进水COD较高的废水并不合适,当然接触氧化工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