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为什么要做两组实验知道者请回复!
一组为了证明DNA能够进入细胞细胞内;
另一组是为了证明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细胞内。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为什么上层清液中存在放射性
(1)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培养液中培养的生物是大肠杆菌.
(2)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3)图中上清液中蛋白质外壳的放射性高.
(4)在理论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则沉淀物细菌中的放射性应该为0.
(5)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细胞中,要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需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2P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则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细菌)中.
(6)用32P标记实验时,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的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
C. 高中生物,为什么噬菌体实验沉淀物会有
1.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却比理论值略低。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旦丁测股爻噶诧拴超茎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D. 为什么噬菌体可以去除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
噬菌体可以去除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噬菌体可以吞噬微生物。
E. 高中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果为什么一个上清液
该实验至少分两组,一组是验证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另一组是验证DNA是不是遗传物质。验证蛋白质的话要标记S,在实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在搅拌和离心后,蛋白质外壳比细菌个体轻(或者噬菌体的子代是全部在细菌体内,所以蛋白质外壳就比细菌轻),这样上清液就有放射性,若搅拌不充分,附着在细菌上的蛋白质外壳没和细菌分开,就会随细菌留在沉淀物那。
验证DNA的话要标记P,在实验过程中,DNA进入细菌体内,噬菌体的DNA复制就合成了子代的DNA,随子代留在细菌体内,也就是留在沉淀物那,而上清液还有比较低的放射性有可能是部分噬菌体的DNA没进入到细菌体内而停留在外面随外壳跑到上清液去了。
F. 噬菌体如何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
将绿色环保、无副作用的噬菌体作为灭菌剂用来防控污水中的病原菌。
详情见这篇文献《污水处理系统中噬菌体筛选及鼠伤寒沙门氏菌防控试验研究》
G. 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
首先,是由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决定的,外壳是蛋白质,内部是DNA,便于用同位素标记法
可大量繁殖,并且便宜
繁殖周期短
H.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为什么用S32和P35
基本上
噬菌体
核酸上只有P,而外壳上却有S。最后看这两种元素所在的位置可能知道是什么物质进入了细胞。而O和C在核和壳上都有,分不出是哪部分进了。
I.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为何要染细菌,光染噬菌体不行吗
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因为噬菌体是病毒,专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生存,所以要用细菌来培养噬菌体,那么就得先标记细菌,用噬菌体去侵染,噬菌体在细菌中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之后就可以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因为病毒的这一特性我们也没有办法将其独立培养在生物体外,所以才要借助一个载体。
J. 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为什么要用P32和S35标记噬菌体
用S35标记蛋白质外壳,用P32标记噬菌体的DNA,然后看噬菌体子代中是否含有S35和P32,来确定DNA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