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淝水之战的淝水在哪里是谁的支流
淝水也叫淝河,古代就简称“淝” 。现在流量没有以前大,它的源头出自将军岭。下游分为二支,一支向西北流去,经过了二百里,于寿县注入了淮河。一支向东南方向流动,最后注入巢湖。淝水之所以知名,主要是在这里东晋和前秦爆发了著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苻坚有主要责任:他傲慢、主观武断、不听劝阻、执意鲁莽作战;内部不稳、众说纷纭、人心惶惶、人浮于事;战线长、兵力分散、不分胜负、缺乏协调;首战受挫,即丧失信心;再加上对军事情报一无所知,肆意退却,脱离混乱,为敌人提供机会;他对东晋的间谍活动一无所知,使对手能够掌握自己的情况,把自己置于被动地位。
东晋军队胜利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临危不惧;君臣和谐;能果断指挥;能了解敌人的真实情况,了解敌友;精通兵法,一以贯之北方政府的兵员要有十个,要知道有利的时机和地点,充分发挥军队的力量,在第一次战斗中就击溃敌人,鼓舞士气,用智慧诱使敌人陷入混乱,趁机杀掉敌人;坚决执战略追求,扩大成果。
『贰』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什么河的支流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河道并不宽。
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分为二支:其一,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其二,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淝水之战中的淝水也是指它。
《资治通鉴》虽然没有记录淝水河道宽度,但是据其他史料记载,河道最窄处不过十几米,深度大约过腰,军马可以泅渡过河。时值初冬季节,属于枯水期。这些条件显然对渡河作战的一方有利。
淝水之战主要事迹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叁』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谁的支流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淝水也被叫做肥水,它的源头是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以后南朝宋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但是部队将领在关中发生内讧,得而复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焘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推进到长江北岸,但是北人难以适应南方气候,将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驻。
侯景反复叛变,先叛北齐而投奔南梁,后又叛梁自立为主,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
(3)淝水之战的废水是什么河的支流扩展阅读:
战争背景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
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肆』 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淝水也被叫做肥水,它的源头是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以后南朝宋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但是部队将领在关中发生内讧,得而复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焘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推进到长江北岸,但是北人难以适应南方气候,将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驻。
侯景反复叛变,先叛北齐而投奔南梁,后又叛梁自立为主,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
战争背景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
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伍』 淝水之战中的淝水是什么的支流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淝水之战其实是出现在公元383年,这场战争是前秦讨伐东晋的一次战役,当时的前行已经统一了北方的各个政权,于是向南进攻向东晋发起了侵略战争而淝水之战就是这两个国家对峙的一次关键性的战役。
当时前秦出兵,双方就是在淝水的这个位置交战的,当时的这个淝水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寿县,准确的位置是在东南方。当然这次战役是以东晋的胜利而告终,当时的东晋只是8万兵力,但是却战胜了前秦的军队80万,所以在历史上这次战役是很有名气的,是典型的以少胜多战役。
战争背景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晋朝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1-2]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前凉、代等割据国家,统一中国的北方。
前秦寿光三年(公元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坚,苻坚先下手为强,杀掉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不称皇帝)。
『陆』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什么的支流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河道并不宽。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分为二支:其一,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其二,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淝水之战中的淝水也是指它。
《资治通鉴》虽然没有记录淝水河道宽度,但是据其他史料记载,河道最窄处不过十几米,深度大约过腰,军马可以泅渡过河。时值初冬季节,属于枯水期。这些条件显然对渡河作战的一方有利。
淝水之战主要事迹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柒』 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
淝水是淮河的支复流,制淮河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它的水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淮河全长约有一千公里,流经河南、安徽、湖北、江苏这几个省,它和秦岭被看作是我国南、北地区的分界线。
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分为二支: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的淝水也是指它。淝水也为合肥的护城河提供了源头。
(7)淝水之战的废水是什么河的支流扩展阅读:
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以后南朝宋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但是部队将领在关中发生内讧,得而复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焘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推进到长江北岸,但是北人难以适应南方气候,将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驻。
侯景反复叛变,先叛北齐而投奔南梁,后又叛梁自立为主,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
『捌』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
淮河。
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分为二支: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的淝水也是指它。
『玖』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里的支流
淝水是淮河的支流。
淝水的源头就是肥西与寿县之间的将军岭,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淮河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它的水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淮河全长约有一千公里,流经河南、安徽、湖北、江苏这几个省,它和秦岭被看做是我国南、北地区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