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二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人体血液的pH必须保持在7~8之间;B 不同的农作物有不
答案是A。具体原因你们高三的生物书上面有讲。A选项,简单来说,当你剧烈运动后,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这是你的血液是呈酸性的。不过也是暂时的,经过身体的内环境调节,PH会恢复至7-8。所以PH不是一定得保持在7-8之间。而其他选项无明显常识性的错误,对于前面的朋友提到的C选项,中和处理是其中的一个过程,不算错。所以选A。
② 高二化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搞不懂怎么办
首先声明,我是一位高三学生.
也许我不能有老师讲的那么好,但我还是愿意与你分享学习经验!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应该是选修4的内容吧!Let me see...第三章!
这一章有四节,我现在从头说起: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是什么?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注意,是化合物!
这是我的笔记:
电解质:酸,碱,盐,H2O,熔融下的金属氧化物(强)
非电解质:大多有机物,SO3,CO2,NH3,SO2等
纯液态Hcl,浓H2SO4,不导电,为共价键,受范得华力.
CO2为什么不是电解质呢?原因是它通入水后,导电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与水生成的碳酸导电.同理,SO3(硫酸的酸酐),SO2(亚硫酸的酸酐)等不是电解质也是这个道理.
首先强调水解和第二、三步电离是极微弱的过程,后面详谈。
这节内容应该是不难的,该注意的还有强电解质的电离不用可逆符号,弱电解质则要;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要知道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的,切忌一次就到最后一步!如H3PO4的电离:
第一步电离K1:H3PO4<==>H2PO4^- + H+
第二步电离K2:H2PO4^-<==>HPO4^2- + H+
第三步电离K3:HPO4^2-<==>PO4^3- + H+
还有要注意的是K1>>K2>>K3,是远大于.
因此计算多元弱酸溶液的C(H+)及比较弱酸酸性相对强弱时,通常只考虑第一步电离(书本原话).
补充一点,电离平衡常数如何写?
其实,对于任何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都是把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作分母,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则作分子(蜜汁鸡).切记!浓度这个概念是指溶液与气体的!纯净的液体与固体是无浓度可言的!当它们用于计算时,当1来使用(不写也可以).
K越大,电离程度越大,K只与温度度有关,只与温度度有关!!!
规律:1\越热越电离(因电离的正方向是吸热反应)
2\越稀越电离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书上讲得还是挺清楚的,我就把一些需要注意的说出来吧.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Kw=K电离 . C(H2O)=C(H+) . C(OH-),叫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要求记住室温下Kw=1.0*10^-14,
其中C(H+)=C(OH-)=1.0*10^-7,100摄式度时 Kw=1.0*10^-12,其中C(H+)=C(OH-)=1.0*10^-6
关于PH值,课本有句话: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电解质的水溶液.这句话可用两个式子表示:1、酸溶液 Kw=C酸(H+) . C水(OH-)
2、碱 溶液 Kw=C碱(OH-) . C水(H+)
常温下,PH>7 的溶液显碱性
PH=7 中
PH<7 酸
有关PH值的计算,是围绕着PH=-lgC(H+)来进行的。
1酸与酸混合的PH计算方法(已知两酸的浓度与体积):
为了方便,与酸1和酸2有关的数据简化为C1,V1,C2,V2
C混(H+)= C1*V1 + C2*V2
---------------
V1 + V2
后再根据PH的定义式计算.
2同理,碱相混和
C混(OH-)= C1(OH-)*V1+C2(OH-)*V2
----------------------
V1+V2
有个公式,你老师应该讲了吧? POH=-lgC(OH-)
常温下 PH= 14-POH 3酸与碱混合: 首先,看哪个过量. (1)酸过量:
C混(H+)= C1(H+)*V1-C2(OH-)*V2 ---------------------------------------------------------- V1+V2
(2)碱过量:
C混(OH-)= C2(OH-)*V2-C1(H+)*V1
-------------------------
V1+V2
然后转化为C(H+)再算即可.
还有一个实验很重要,就是酸碱的中和滴定实验(常考)
要知道酸式滴定管不可装碱性溶液,但可装酸性或强氧化性的溶液
碱式滴定管则只可装碱性溶液.(看是否会发生反应来判断)
还有,要记住仪器与操作过程(仔细看书),以及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颜色变化
有关计算是围绕着溶液的稀释规律来进行的.
根据C浓*V浓=C稀*V稀可知: C待*V待*N1=C标*V标*N2
(待侧液与标准液,N指酸或碱的元数)
故 C待= C标*C标*N1
------------
V待*N2
题目一般会让你做一元酸与一元碱的滴定,所以N就约去了.
有 C待= C标*C标
------------ V标=V末-V始(注意滴定管0刻度上)
V待
误差分析就是用这个式子来判断的!!!!!!
PH试纸的运用:操作,在测溶液PH值时不可用水将其润湿(相当于稀释)!
好好回想你在做实验时的情景,其实无论是那一个实验(物、化、生),你都应该好好体会,反想.
三、盐类的水解
记住,是盐类的水解!盐类!!!!!!(易与电离混淆)
盐的酸碱性是看阴阳离子来判断的.
口诀:谁强显谁性,两强显中性(用于正盐)
课本两句重要的话:1\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所含离子在水中与水电离出的H+或OH-能否生成弱电解质有关.
2\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溶与水时,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阴离子可分别与水电离产生的OH-或H+生成的弱电解质--弱酸或弱减,使得溶液中的C(H+)=/=C(OH-),因而这两类盐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
强酸强碱盐溶液则无此作用,故显中性.
记住,所有的溶液都显电中性,酸碱性另谈!电性与酸碱性是不同的!
盐类的水解式如何写?
首先,盐是强电解质,一步电离.
其次,写水解式.
如Na2CO3: Na2CO3==2Na+ + CO3^2-
CO3^2- + H2O<==>HCO3^- + OH-
HCO3^- + H2O<==>H2CO3 + OH-
同样,水解第一步远大于第二步.
越弱越水解 ,越热越水解
针对越弱越水解,我们来说一下:
越弱越水解不是看弱碱阳离子或弱酸阴离子所对应的酸、碱性强弱(如 CO3^2-对应H2CO3),而是......不好描述,举例吧.
比较Na2CO3(苏打)与NaHCO3(小苏打)的酸碱性
实验表明,苏打的碱性强于小苏打.
为什么?
根据越弱越水解,CO3^2-对应HCO3-,HCO3-对应H2CO3
其中,HCO3-的酸性弱于H2CO3,越弱越水解,酸性越弱,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所以苏打的碱性强于小苏打.
当你学到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时,会遇到苯酚钠,醋酸钠,等你学了先吧.
下面是关于守恒式(常考):
1 电荷守恒
原理:所有的溶液都显电中性,阳离子电荷数=阴离子电荷数
方法:把电离与水解的方程式一一写出,然后根据第一步电离远大于第二步
举例:Na2CO3的电荷守恒
C(Na+) + C(H+)=C(OH-) + 2 C(CO3^2-) + C(HCO3-)
C(CO3^2-)前的系数为2,自己好好体会.
2 物料守恒
方法:抓住元素(如S元素)
举例:Na2SO3的物料守恒
C(Na+) = 2(C(SO3^2-) + C(HSO3^-) + C(H2SO3))
右边系数为2的原因是Na2 SO3,两倍。
3 质子守恒
原理:C水(H+)= C水(OH-)
举例:Na2CO3的质子守恒
C(OH-) = C(HCO3-) + 2 C(H2CO3) + C(H+)
H2CO3前的系数为2,因为一个H2CO3有两个H
4 由以上3种守恒式通过代数运算得到的新等式
这种一般出现在双选题中,不要轻易排除!
另外,酸式盐的水解是一个难点。我们举例说明。
酸式盐要考虑其电离和水解,很多人在这里晕了。
(1)大多酸式盐水解大于电离。以NaHCO3为例
电离:1 NaHCO3 == Na+ + HCO3-
2 HCO3- <==> H+ + CO3^2-
水解:3 HCO3- + H2O <==> H2CO3 + OH-
因水解大于电离,所以过程3 > 过程2,该溶液显碱性。
各粒子浓度大小:C(Na+) > C(HCO3-) > C(OH-) > C(H2CO3)> C(H+) > C(CO3^2-)
(2)一些酸式盐水解小于电离。以NaHSO3为例
电离:1 NaHSO3 == Na+ + HSO3-
2 HSO3- <==> H+ + SO3^2-
水解:3 HSO3- + H2O <==> H2SO3 + OH-
因水解小于电离,所以过程3 < 过程2,该溶液显酸性。
各粒子浓度大小:C(Na+) > C(HSO3-) > C(H+)> C(SO3^2-) > C(OH-) > C(H2SO3)
因为还有H20 <==> H+ + OH-,所以C(H+)> C(SO3^2-) ,C(OH-) > C(H2SO3)
弱减阳离子的水解,因太复杂,高中阶段只考虑一步完成。
Al^3+ + 3 H2O <==> Al(OH)3 + 3 H+
因为有了水解,所以一些盐的保存要加相应的强酸或强碱,加热后根据高沸点酸或低沸点酸来判断生成物也是常考的内容,这不难,你懂了吧?
四、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终于到最后一节了......
我们知道,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我们常说的不溶是指难溶。
这节内容要求不高,只要知道沉淀的转化规律(难溶的向更难溶的方向转化)以及 Ksp 的比较。
Ksp 也是平衡常数的一种,它是指一定温度下,沉淀溶解平衡时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Qc 是离子积常数,它的算法和 Ksp 一样,只不过是 Qc 表示的为一定温度下任意时刻离子......
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我不多说了。
值得注意的是, Ksp 的大小可判断同类物质的溶解度,但非同类物质则不可。如Mg(OH)2 可与 Cu(OH)2 比较,但不可与AgCl比。
要比的话就必须通过计算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来比较了。
还有,沉淀的颜色要记准,尤其是可转化的,如Fe(OH)2和Fe(OH)3;AgCl,AgBr,AgI和Ag2S
我不敢说全部知识点都说到了,但我可以说这是这一章内容的精髓了!
后面的电化学基础也不是很好学,愿你能多问老师或同学,争取把这本高中阶段最难的一个摸板搞懂!好好体会书上,练习册上的内容和笔记(听课时和做题后)
最后,我希望你能将我所说的保留。慢慢体会,这对你高三复习还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累了,再见。
③ 高二化学会考纲要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说明(化学)
一、命题指导思想
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为依据,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指必修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的教学实际,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以化学必修科目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主要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测试内容和要求
(一)测试范围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二者选一,以及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其内容本说明中不再列出)。
(二)测试能力要求的表述
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及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对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三类学习目标的分类方法、水平层次划分和各层次中的行为动词,本说明相应地将认知性测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D四个水平层次,技能性测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三个水平层次,体验性测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Ⅰ、Ⅱ、Ⅲ三个水平层次。高水平层次的测试要求包含低水平层次的测试要求。
1.认知性测试要求的水平层次
A.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B.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C.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D.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2.技能性测试要求的水平层次
a.初步学习、模仿
b.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c.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
3.体验性测试要求的水平层次
Ⅰ.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Ⅱ.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Ⅲ.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三)测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化学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A
Ⅰ
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关注现代化学发展的新成就
B
Ⅱ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A
Ⅰ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B
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B
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B
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
B
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B
认识并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B
Ⅱ
了解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等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B
Ⅱ
知道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A
Ⅰ
知道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常用方法
A
Ⅰ
认识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关注化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B
Ⅱ
认识化学在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B
Ⅱ
认识并赞赏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B
Ⅱ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知道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能识别和绘制简单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A
b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根据试题有关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D
Ⅰ
以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等有关实验为例,初步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B
b
初步学会常见物质的检验
D
b
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B
b
初步学习蒸馏、萃取等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A
a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B
b
树立安全意识,初步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常见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A
Ⅲ
能说明有关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现象等
C
能根据实验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正确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D
b
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A
Ⅰ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C
了解物质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B
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A
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A
关注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B
Ⅲ
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B
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分别与氧气、水、酸、碱、盐等物质反应的情况
B
了解氧化钠、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分别与水、酸、碱等物质反应的情况
B
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了解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铜的受热分解
B
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
B
初步学会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
D
b
了解Fe3+的氧化性,认识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
B
了解钠、钾的焰色反应
B
b
能列举钢、铝合金等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A
Ⅰ
通过对钠、铝、铁、铜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认识和比较,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B
Ⅱ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A
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大部分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B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B
初步学会Cl-、SO42-、CO32-、Fe3+、NH4+、Na+、K+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D
b
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C
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物质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
C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B
能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初步学会用单线桥、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B
b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A
Ⅰ
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B
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其与水、与碱的反应
B
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
A
了解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
B
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中以SiO2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知道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A
知道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主要用途
A
Ⅰ
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了解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硅与氢氟酸、与碱性氧化物、与强碱的反应
B
了解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成分以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了解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性质
B
了解次氯酸、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硝酸分别与铜、木炭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铁、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
B
了解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
B
Ⅰ
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了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认识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B
Ⅱ
通过对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C
Ⅱ
学生实验测试内容①
1.粗盐的提纯
2.蒸馏水的制取
3.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或碘水中的碘)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常见物质的检验
6.探究金属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7.探究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8.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9.探究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0.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
①各模块中学生实验的测试要求参见《化学1》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
化学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涵义
A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B
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
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认识元素周期律
B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B
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知道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A
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A
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A
Ⅰ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B
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A
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A
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A
能写出结构简单的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B
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B
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B
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限于含5个及5个以下碳原子的分子)的同分异构现象
A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A
知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
A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B
Ⅰ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A
Ⅰ
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知道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B
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B
Ⅱ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
B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
B
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B
Ⅱ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B
Ⅱ
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知道甲烷的来源
A
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其主要用途
B
Ⅰ
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和工业制法
A
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和乙烯的可燃性、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等化学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B
Ⅰ
知道苯的分子结构,知道苯的来源
A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苯的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等化学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B
Ⅰ
认识苯的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B
Ⅱ
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及其可燃性、与金属钠的反应、催化氧化等性质
A
认识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
Ⅰ
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酸性、酯化反应等性质
A
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
Ⅰ
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主要性质
A
认识糖类、油脂、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
Ⅰ
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
B
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A
Ⅰ
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B
Ⅰ
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B
Ⅱ
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B
Ⅱ
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A
Ⅰ
知道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A
Ⅱ
学生实验测试内容
1.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
2.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3.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4.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5.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6.探究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7.探究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化学与生活
主题1 化学与健康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了解食物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几种常见的有机物,知道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B
Ⅰ
了解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
B
知道人体必需的几种常见的氨基酸
A
知道哪些常见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
A
知道常见的几种维生素及其主要来源、摄入途径
A
知道维生素C的重要性质
A
了解常见的维生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B
Ⅰ
知道人体所需的常见微量元素及其主要来源和摄入途径
A
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B
Ⅱ
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B
Ⅱ
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B
Ⅰ
了解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如淀粉、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的消化和吸收
B
Ⅰ
知道几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作用
A
Ⅰ
通过实例知道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A
Ⅰ
知道安全用药常识和医疗保健的重要性
A
Ⅰ
主题2 生活中的材料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知道生活中的常用材料及其主要类别
A
知道化学是生活中常用材料发展的基础以及化学科学对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A
Ⅱ
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B
知道居室装修材料可能对居室环境造成的影响
A
Ⅰ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B
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A
知道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
A
知道金属防腐的常用方法
A
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B
Ⅱ
知道常用的硅酸盐材料(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A
Ⅰ
列举玻璃、陶瓷制品的新进展(光导纤维、新型陶瓷等)
A
Ⅰ
知道生活中常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重要性能
A
Ⅰ
认识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B
Ⅱ
主题3 化学与环境保护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通过典型实例,知道水污染造成的危害
A
Ⅱ
知道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A
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A
Ⅱ
知道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A
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
A
知道甲醛、一氧化碳、氡等空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A
Ⅱ
知道“白色污染”的涵义及成因
A
Ⅰ
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A
Ⅰ
知道防治土壤污染、保护环境的有关要求
A
Ⅰ
举例说明废水处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处理的方法
A
Ⅰ
学生实验测试内容
1.淀粉的水解
2.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
3.确定易拉罐的主要成分
4.区别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纤维
有机化学基础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了解用李比希法定量分析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一般方法,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B
知道质谱法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
A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
B
能列举按碳的骨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A
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典型代表物
B
知道根据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A
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B
知道有机化合物某些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与其结构的关系
A
知道可运用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谱及化学实验等方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A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B
能辨认或写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B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B
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A
以具体有机化合物为例,认识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B
Ⅱ
主题2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B
能根据上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B
知道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
A
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B
Ⅰ
知道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A
Ⅰ
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B
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A
Ⅰ
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之间的转化关系
A
从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上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B
知道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的发生条件
A
知道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开发替代能源的意义
A
Ⅱ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B
Ⅱ
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知道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识别单糖、二糖和多糖
A
知道糖类的化学性质
A
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A
Ⅰ
知道常见的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谷氨酸)
A
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两性和成肽反应
B
知道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A
Ⅰ
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B
知道蛋白质的水解、盐析、变性和颜色反应
A
知道酶催化的特点
A
知道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A
Ⅱ
主题4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测 试 内 容
测试要求
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A
知道合成高分子的线型结构与体型结构,及其性质上的区别
A
能根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识别其链节、聚合度和单体
A
知道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A
能根据化学方程式正确区别简单的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A
知道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A
Ⅰ
知道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A
Ⅰ
学生实验测试内容
1.溴乙烷的取代反应
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
3.乙醛的性质
4.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
5.糖类的性质
三、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分比例约为7︰3。
(二)难易题比例
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其占分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比例
《化学1》和《化学2》占分共约85%,《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占分约15%。
四、测试方式和时间
(一)测试方式
闭卷笔试。
(二)测试时间
75分钟。
(三)试卷满分值
100分。
④ 错过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统一采集信息怎么办
这个你肯定是赶紧跟你们班主任说啊
还等着网友们给你解决呢!
⑤ 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 ,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 北纬30度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 北纬43-48度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 温带季风 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 水稻土 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 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 水稻 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 旱地 耕作业,主要种植 小麦 等,一年 一熟 。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 水产业 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 等资源发展 工业,成为我国的 重化工业 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 (RS)
⑴概念:人们在 航空器 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 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 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 (GPS)
⑴概念:利用 卫星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 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 三维坐标 、 速度和时间 。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 (RS) 获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信息的空间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 干旱 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 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质荒漠化 、 次生盐渍化 。我国 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 ;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 放在第一位。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 非可再生 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 、 神黄线 、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
煤铁钢 、 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 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 沉淀净化 。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 、航运、 发电 、 旅游 、 供水 、 养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 化学 等 高耗能 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 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 长白山 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三河牛 、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 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 机械化程度 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 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 、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和 市场腹地 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 市为基地,发展 汽车 、钢铁、 石化 、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 不具流动性 。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 ,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 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 ,发展战略是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 开发期或增长期 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 污染 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⑥ 希望高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过关要怎么办
可以做一下配套的那本信息评价手册,里面的题目都比较典型,不会的可以去问老师,至于操作题,可以利用家里的电脑多操作一下,唉,大家都是参加学测的倒霉孩子。
⑦ 什么废水需三级处理
,废水处理系统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
一级处理只除去废水中的专悬浮属物,以物理方法为主,处理后的废水一般还不能达到排放标准。
对于二级处理系统而言,一级处理是预处理。二级处理最常用的是生物处理法,它能大幅度地除去废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物,使废水符合排放标准。但经过二级处理的水中还存留一定量的悬浮物、生物不能分解的溶解性有机物、溶解性无机物和氮磷等藻类增值营养物,并含有病毒和细菌。因而不能满足要求较高的排放标准,如处理后排入流量较小、稀释能力较差的河流就可能引起污染,也不能直接用作自来水、工业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水源。 三级处理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如磷、氮及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病原体等。废水的三级处理是在二级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化学法(化学氧化、化学沉淀等)、物理化学法(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等)以除去某些特定污染物的一种“深度处理”方法。显然,废水的三级处理耗资巨大,但能充分利用水资源。
⑧ 如果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没过,怎么办考大学是不是没希望了
分数小于60分,是D级,在60-75间是C,在75-90,是B,在90-100,是A,过关,指的是可以有资格考本科吧,我们老师说是全部C级以上,不能有C,但是要考江苏的前10大学,必须至少2A2B,所谓95%,大概是你们老师评估的全省能拿到C以上的人。A、B是按分数评的不是按人数排序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