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流量为50000m3/d,经一级处理污水BOD为160m
氨氮浓度多少?
氨氮不高于20mg/l的话,鼓风机供气量在422-483m3/min之间。
需风量与处理工艺、海拔、设备布置都有关系。
⑵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流量Q=4167M3/h,曝气池混合液悬浮浓度NW=3Kg/m3,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流量Q=4167M3/h,曝气池混合液悬浮浓度NW=3Kg/m3我倒是有几篇!
⑶ 10万人口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设计流量日平均污水量是多少
按照每人180L~220L的手册标准测算一般是 1.8~2.2万吨/日。这个算法其实忽略了管网因素专,对管网污水截排属率太乐观的结果,而且太高估用水和排水量了,很保守,非常保守。
但是,按照本人实际经验常用的速算公式(前提是已经铺设管网了,而且尽力做好管网了):
1)在市区内一般是1.6万吨/日(10÷6=1.6);
2)在城乡结合地区是1.2万吨(10÷8=1.2);
3)工业经济不发达的远郊区及乡镇地区应该是1.0万吨/日(10÷10=1.0);
4)在纯粹农村山村(本题人口貌似不属于农村),应该是5000吨/日(10÷20=0.5)。
按这个规律去估计吧,一般在除了西部地区,基本准些,南方比北方稍高10~15%左右。
⑷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最大设计污水量为30000m3/d,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为1.4,采用栅距为30mm的格栅,请计算每
假设:每1000 m3污水的栅渣产生量为0.06 m3则:栅渣产生量为:30000/1000=30*0.06=1.8*1.4=2.52m3
⑸ 请问这个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流量怎么求
第一个 因为你的第二个公式就是为了求80000 和 3000 4000那些的
⑹ 采用a/o法设计30000立方米每天的污水处理厂
生活污水处理简介一、 概述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目前已相当成熟,其核心技术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的改进及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在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已较少使用。根据污水的水量、水质和出水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处理费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主要生活污水处理常用的工艺作简单介绍。
二、 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典型的生活污水处理完整工艺如下:污水——前处理 —— 生化法—— 二沉池——
| |
-——-——污泥处理系统--
消毒—— 出水
前处理也称为预处理技术,常用的有格栅或格网、调节池、沉砂池、初沉池等。
由于生活污水处理的核心是生化部分,因此我们称污水处理工艺是特指这部分,如接触氧化法、SBR法、A/O法等。用生化法(包括厌氧和好氧)处理生活污水在目前是最经济、最适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根据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及现场的条件而选择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对及运行成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面就目前常用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作一简介。
1、 无能耗地埋式小型生活污水装置
即改进型化粪池,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厌氧水解池 —— 厌氧过滤池—— 氧化沟——出水
厌氧水解池即为国标化粪池,厌氧过滤池即为厌氧接触氧化池,内置填料,氧化沟即利用排水沟及强制通风,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污水中的过程为自然进行。这一污水处理工艺适宜单个住宅楼的生活污水处理,且可与国标化粪池组合使用,其最大的优点是运行费用为零。出水水质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该工艺适宜于污水量小于20m3/d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在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使用。
2、 A/O法
即厌氧—好氧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前处理——厌氧水解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
|_______ 污泥回流___|
——过滤池——出水A:厌氧水解池采用上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形式,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2~4小时。
厌氧池下部为污泥床区,污泥床厚度通常控制在1~1.2M之间,进水系统可采用脉冲进水中阻力布水系统,底部设布水沟,保留污泥不沉积底部,呈悬浮状态。
污泥床平均浓度为30~35g/l,则污泥负荷为0.35~0.30kgCODcr/kg(ss).d。
B: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是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之间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池内设有填料,微生物一部分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于填料表面,一部分则以絮状悬浮生长于水中,因此它兼有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的特点。曝气系统可采用鼓风或射流曝氧增氧系统(设计时必须考虑及运行成本)。为培养微生物的不同的优势菌种,将接触氧化池分为两格是行之有效的。第一格有效水力停留时间为2.5小时,有机负荷为1.15kgBOD5/m3.d。第二格有效水力停留时间为1.5小时,有机负荷0.768kgBOD5/m3.d。
A/O法的主要特点是:适应能力强;耐冲击负荷;高容积负荷;不存在污泥膨胀;排泥量非常少;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
由A/O法衍生的A2/O、A3/O污水处理工艺,原理上是相似的。
3、SBR法
即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由于它具有一系列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的特征,目前已普遍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中。SBR法中曝气池兼具沉淀的作用,厌氧、好氧也在同一池进行。其运行操作由流入、反应、沉淀、排放、待机五个工序组成。通过调节每个工序的时间,可达到除磷脱氮的效果。
前处理——SBR反应器 ——过滤——出水
|
污泥处置
设计要点:理论上SBR反应器的容积负荷有一个较在的范围,为0.1~1.3 kgBOD5/m3.d,但为安全计,一般取低值,如0.1 kgBOD5/m3.d左右。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最高水位即反应时的水位,最低水位是指排放工序结束时的水位,最低水位必须保证在排水在此水位时,沉淀污泥不随上清液而流失。
SBR工艺的主要特点有:出水水质较好;占地少;不产生污泥膨胀;除磷脱氮效果好。
4、氧化沟
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形,其池体狭长,故称为氧化沟。氧化沟有多种构造型式,典型的有:A:卡罗塞式;B:奥巴尔型;C:交替工作式氧化沟;D:曝气—沉淀一体化氧化沟
氧化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其规模从每日几百立方米至几万立方米,工艺日趋完善,其构造型式也越来越多。其主要特点是:进出水装置简单;污水的流态可看成是完全混合式,由于池体狭长,又类似于推流式;BOD负荷低,处理水质良好;污泥产率低,排泥量少;污泥龄长,具有脱氮的功能。
设计要点: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5000mg/l;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去除BOD5时,取5~8天,当要求硝化反应时取10~30天;水力停留时间为20、24、36、48h,根据对处理水水质要求而定;BOD—SS负荷(Ns)为0.03~0.07kgBOD/(kgMLSS.d);BOD容积负荷(Nv)为0.1~0.2 kgBOD/(m3.d);污泥回流比为50~150%;混合液在渠内的流速为0.4~0.5m/s;沟底流速为0.3 m/s。
三、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各地迫于环境的压力,纷纷拟建生活污水处理厂,在环保工作者的努力下,新的污水处理工艺不断涌现。如:将SBR与氧化沟的优点相结合的往复式活性污泥法;CASS污水处理工艺;HCR高效生物水处理技术;膜生物法等等。新的污水处理工艺的出现,围绕着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总少、自动化程度高等因素,各地可按实际情况而选用适合本地区的污水处理工艺。
⑺ 11. 已知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平均流量Q=20 000 m 3/d,服务人口100000人,初沉
沉砂池和初沉池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相关内容很容易设计,本人谈些不同的概念供参回考。砂多产答生于水量大尤其是雨水初期,须按照最大小时流量设计沉砂;后接初沉池,则初沉池因此会较大。可否不用分开来设计:初沉池前端设一区域,按可以满足大流量沉砂用;平时则以初沉为主。另外,初沉泥沙量25g/(人.d),建议设水力(或空气)清洗,将有机部分洗脱下来,分流进入污泥消解,而洗脱下的泥沙则另行利用。
⑻ 某污水厂最大设计流量2450 设计人口34万试设计格栅
这个问题,提问的知识面和回答面比较多,这里一般很难给你满意的回答。但能帮你给你提出一些污水厂常规设施和设备的参数,建议你多去参考相关图册去完成这些问题。
按你的最大流量,一般的城市污水厂,从进水的粗格栅一般最少要安装2台,一般1用1备,或2用1备,你的粗格栅应该在进水端,按你的流量建议你使用高链式或反捞式,格栅渠道建议在1.5-2米之间,池深在10-13米之间,格栅角度75度,栅条间隙20-30mm,你没有提出水泵类型这里就不说了,细格栅要看你后续工艺情况,但一般城市污水厂建议你采用反捞式或转鼓式细格栅,使用1用1备或2用1备,格栅渠道一般在1.5-2米,转鼓式渠道深在1.5-2米之间,反捞式渠道深4-6米,栅条间隙建议在5-7mm,这些设计都是为了保证你的过水流量及水力负荷。
曝气沉砂池建议建成长50米,宽20米,深5米,一分为2的两个曝气沉砂池,采用1用1备或2用1备的1000方每小时的罗茨鼓风机进行曝气,还需要设计吸沙车及砂水分离器。
你提出的平流沉淀池可能说明你是南方人,我们北方一般多采用辐流式沉淀池,北方的泥沙量及悬浮污染物量比较大,平流沉淀池应该根据你的后续工艺设计大小来确定停留时间和排泥方式,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应该和曝气沉砂池大小相近。
⑼ 已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Qmax=1.03m3
这个好像是作业,我运行过几个污水厂,类似你这个7万方的日处理量的污水内厂,一般粗格栅都用容15—20毫米的间隙,因为南方水质比较好一般细点,北方水质、管路差些所以多用20毫米左右的,有的污水厂比如工业或者渠道进水多设一道中格栅一般间隙都在10毫米左右,然后就是细格栅看你是什么类型的格栅,但一般都用6—8毫米以下的间隙,主要看你工艺,如果活性污泥的一般6毫米绝对够用,如果是膜工艺那么就可以在4毫米以下了。
不知道你各部分尺寸还说什么,深度要看你的构筑物,角度看设备类型,书上很多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