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见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有哪些
放射性废水的主要去除对象是具有放射性的重金属元素,与此相关的处理技术,简单地可分为化学形态改变法和化学形态不变法两类。
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
其中化学形态改变法包括:
1、化学沉淀法;
2、气浮法;
3、生化法。
化学形态不变法包括:
1、蒸发法;
2、 离子交换法;
3、吸附法;
4、 膜法。
化学沉淀法是向废水中投放一定量的化学絮凝剂,如硫酸钾铝、硫酸钠、硫酸铁、氯化铁等,有时还需要投加助凝剂,如活性二氧化硅、黏土、聚合电解质等,使废水中的胶体物质失去稳定而凝聚何曾细小的可沉淀的颗粒,并能于水中原有的悬浮物结合为疏松绒粒。改绒粒对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从而净化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胶体和悬浮物。引起放射性元素与某种不溶性沉渣共沉的原因包括了共晶、吸附、胶体化、截留和直接沉淀等多种作用,因此去除效率较高。
化学沉淀法的优点是:方法简便、费用低廉、去除元素种类较广、耐水力和水质冲击负荷较强、技术和设备较成熟。缺点是:产生的污泥需进行浓缩、脱水、固化等处理,否则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化学沉淀法适用于水质比较复杂、水量变化较大的低放射性废水,也可在与其他方法联用时作为预处理方法。
蒸发浓缩法处理放射性废水:除氚、碘等极少数元素之外,废水中的大多数放射性元素都不具有挥发性,因此用蒸发浓缩法处理,能够使这些元素大都留在残余液中而得到浓缩。蒸发法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去污倍数高。使用单效蒸发器处理只含有不挥发性放射性污染物的废水时,可达到大于10的4次方的去污倍数,而使用多效蒸发器和带有除污膜装置的蒸发器更可高达10的6次方到8次方的去污倍数。此外,蒸发法基本不需要使用其他物质,不会像其他方法因为污染物的转移而产生其他形式的污染物。
尽管蒸发法效率较高,但动力消耗大、费用高,此外,还存在着腐蚀、泡沫、结垢和爆炸的危险。因此,本法较适用于处理总固体浓度大、化学成分变化大、需要高的去污倍数且流量较小的废水,特别是中高放射性水平的废水。
新型高效蒸发器的研发对于蒸发法的推广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许多国家进行了大量工作,如压缩蒸汽蒸发器、薄膜蒸发器、脉冲空气蒸发器等,都具有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另外,对废液的预处理、抗泡和结垢等问题也进行了不少研究。
离子交换法处理放射性废水的原理是,当废液通过离子交换剂时,放射性离子交换到离子交换剂上,使废液得到净化。目前,离子交换法已广发应用于核工艺生产工艺及放射性废水处理工艺。
许多放射性元素在水中呈离子状态,其中大多数是阳离子,且放射性元素在水中是微量存在的,因此很适合离子交换出来,并且在无非放射性粒子干扰的情况下,离子交换能够长时间的工作而不失效。
离子交换法的缺点是,对原水水质要求较高;对于处理含高浓度竞争离子的废水,往往需要采用二级离子交换柱,或者在离子交换柱前附加电渗析设备,以去除常量竞争离子;对钌、单价和低原子序数元素的去除比较困难;离子交换剂的再生和处置较困难。除离子交换树脂外,还有用磺化沥青做离子交换剂的,其特点是能在饱和后进行融化-凝固处理,这样有利于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处置。
吸附法是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处理放射性废水,使其中所含的一种或数种元素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上,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在放射性废液的处理中,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沸石等。
天然斜发沸石是一种多孔状结构的无机非金属矿物,主要成分为铝硅酸盐。沸石价格低廉,安全易得,处理同类型地放射性废水的费用可比蒸发法节省80%以上,因而是一种很有竞争力的水处理药剂。它在水处理工艺中常用作吸附剂,并兼有离子交换剂和过滤剂的作用。
当前,高选择性复合吸附剂的研发是吸附法运用中的热点。所谓“复合”是指离子交换复合物(氰亚铁盐、氢氧化物、磷酸盐等)在母体(多位多孔物质)上的某些方面饱和,所以新材料结合天然母体材料的优点,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高的交换容量以及适宜的选择性。
离子浮选法属于泡沫分离技术范畴。该方法基于待分离物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力与捕集剂结合在一起,在鼓泡塔中被吸附在气泡表面而富集,借泡沫上升带出溶液主体,达到净化溶液主体和浓缩待分离物质的目的。例子浮选法的分离作用,主要取决于其组分在气-液界面上选择性和吸附程度。所使用捕集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和适量的起泡剂、络合剂、掩蔽剂等。
离子浮选法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效率高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它适用于处理铀同位素生产和实验研究设施退役中产生的含有各种洗涤剂和去污剂的放射性废水,尤其是含有有机物的化学清洗剂的废水,以便充分利用该废水易于起泡的特点而达到回收金属离子和处理废水的目的。
膜处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不断推广应用的阶段。它有可能成为处理放射性废水的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方法。目前所采用的膜处理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反渗透、电渗析、电化学离子交换、铁氧体吸附过滤膜分离等方法。与传统处理工艺相比,膜技术在处理低放射性废水时,具有出水水质好,浓缩倍数高,运行稳定可靠等诸多优点。
不同的膜技术由于去除机理不同,所适用的水质与现场条件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对原水水质要求较高,一般需要预处理,故膜法处理法宜与其他方法联用。
如铁凝沉淀-超滤法,适用于处理含有能与碱生成金属氢氧化物的放射性离子的废水。
水溶性多聚物-膜过滤法,适用于处理含有能被水溶性聚合物选择吸附的放射性离子的废水。
化学预处理-微滤法,通过预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微滤处理放射性废水的效果,且运行费用低,设备维护简单。
『贰』 我国放射性污水排放标准
在正常运行工抄况下的剂量袭限值和排放量控制值
3.1 每座核电站项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公众中任何个人(成人)造成的有效剂量当量,每年应小于0.25MSV。
3.2 每座压水堆型核电厂气载和液体放射性流出物的年排放量,除满足3.1的规定外,一般还应低于下列控制值。
表1
气载放射性流出物 控制值
惰性气体 2.5×1015Bq
碘 7.5×1010 Bq
粒子(半衰期≥8d) 2×1011 Bq
表 2
液体放射性流出物 控制值
氚 1.5×1014 Bq
其余核素 7.5×1011 Bq
『叁』 衰变池处理放射性污水的原理是
通过放射性衰变,使得放射性废水中短半衰期的核素衰变掉,降低废水活度浓度。这个专方法通常用于处理属含有大量短半衰期核素的废水。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处理废气。
其实核电厂的乏燃料水池就有类似的功能,不过处理对象是乏燃料,水有冷却和屏蔽的作用。通过衰变去除短半衰期的核素,当然,乏燃料这样堆放在水池里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一些锕系元素衰变成钚,从而可以提高钚回收效率。
『肆』 医院那些放射性的废水是不是有有害气体啊
射性废物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放射性废物尽管有各种各样,但却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①含有放射性物质。它们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靠放射性核素自身的衰变而减少。
②射线危害。放射性核素释放出的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电离和激发作用,对生物体会引起
放射性废物固化处理装置
辐射损伤。
③热能释放。放射性核素通过衰变放出能量,当废液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时,这种能量的释放会导致废液的温度不断上升甚至自行沸腾。
放射性废物的危害包括物理毒性、化学毒性和生物毒性。通常主要是物理毒性。有些核素如铀还具有化学毒性,此外,对于混合废物含有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至于生物毒性,仅来自医院的个别废物才可能掺有。物理毒性指的是辐射作用。大剂量照射可出现确定性效应,小剂量照射会出现随机性效应。
放射性废物是指放射性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随着原子能工业发展和放射性同位素日趋广泛应用,放射性废物日趋增多,如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当而外排,会使环境遭受放射性污染,不仅影响动植物的生长,恶化水体,且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
『伍』 放射性物质的废液如何处理
.放射性“三废”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一是浓缩倍数;二是去污倍数或净化倍数专。(1)浓缩倍数:放射属性废物的原有体积与处理后放射性浓集物体积之比。浓缩倍数越大,说明浓缩后的体积越小,贮存也就越经济、越安全。(2)去污倍数或净化倍数:放射性废物的原有放射性浓度与处理后的剩余放射性浓度之比。去污倍数越大,说明处理后废物中剩余放射性浓度越低,排放、贮存就越安全。2.放射性废液的处理(1)稀释排放:低活度的放射性废水,稀释至限值以下排入下水道。(2)放置衰变:对于短半衰期的低活度放射性废液,放置10个半衰期后,作一般废液排放。(3)浓缩贮存:对于长半衰期高活度的废液,以化学沉淀、离子交换、蒸发等方法,将放射性物质浓集,缩小体积,以利长期贮存。(4)固化贮存:经浓缩处理后的放射性残渣,可与水泥、沥青等融合成固态废物,再以贮存。3.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主要有放置衰变和压缩贮存等方法。 4.放射性废气的处理:主要有稀释排放和净化排放等方法。
『陆』 排放含有放射性污水对管道有啥要求
SICOLAB整理排放含有放射性污水的管道应采用机制含铅的铸铁管道,水平横管应敷设在垫层内或专用防辐射吊顶内,立管应安装在壁厚不小于150.00mm的混凝土管道井内。
放射性污水所含的放射源有可能穿透管道并污染放射性污水管道经过的室内环境,为此要求排水管道为含铅管道,并要求立管敷设在有一定壁厚的混凝土管道井内,以提高安全性。
『柒』 放射性废液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很专业的 可以网上查询到很多书籍和学术文章专门介绍研究这方面的
伴随着核工业的生产研究以及核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扩大,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核废物或称放射性废物正逐步增加。按放射性水平分类核废物可划分为低放废物中放废物和高放废物。目前已有较成熟的技术对低中放废物进行最终安全处置,而对于高放废物由于其含有毒性极大半衰期很长的放射性核素对其安全处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高放废物的最终处置是发展核电与核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近40年来,经过国内外多方面研究公认的是基于“多重屏障原理”的深地质处置方法。即设置一系列天然和人工屏障于废物本身和生物圈之间,以增强处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些屏障包括:废物包装(废物,固化材料,废物罐和可能的外包装),工程屏障(处置库工程建筑物和回填材料)和天然屏障(主要指地质介质本身)。高放废物的深地质处置实际上是将高放废物固化体放入地下一定深度(200 ~1 5 00m)的空洞中,固化体周围充填人工屏障(固化体包装容器与缓冲回填材料),利用人工屏障与天然屏障(天然地质介质)阻滞放射性核素迁移,达到不危害生物圈的目的。
安全处置高放废物战略重视保证核能工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保护环境。它不仅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的科学和技术课,而且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国家核能核废物国防和环境保护事业中大型科学研究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经费保障及工程建设等提出了立法和政策方面的要求。在利用深部岩石洞室作为永久储存库方面,虽然科学家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迄今未获圆满解决。因为放射性核废物的地质处置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问题,是一个涉及放射性化学、原子物理、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土木工程学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英N.A.查普曼. The geological disposal of nuclear waste. 核废物的地质处置. 1992年
2. 王驹、陈伟明等.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及其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
3. 温志坚. 中国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缓冲材料选择及其基本性能. 岩石矿物学杂志.2005
4. 王青海、李晓红等. 放射性废物处置中的地质学问题及研究现状. 重庆大学学报.2003
5. 崔玉军、陈宝. 高放核废物地质处置中工程屏障研究新进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
6. 郭永海、王驹、金远新等. 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及国内研究进展. 工程地质学报.2000
『捌』 放射性物质的三废处理
放射性废来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采用一般源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都不能将其消灭或破坏,只有通过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变才能使放射性衰减到一定的水平。而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长,并且衰变的产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废物与其它废物相比在处理和处置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1)、放射性废水的处理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稀释排放法、放置衰变法、混凝沉降法、离子变换法、蒸发法、沥青固化法、水泥固化法、塑料固化法以及玻璃固化法等。
2)、放射性废气的处理
(1)、铀矿开采过程中所产生废气、粉尘,一般可通过改善操作条件和通风系统得到解决。
(2)、实验室废气,通常是进行预过滤,然后通过高效过滤后再排出。
(3)、燃料后处理过程的废气,大部分是放射性碘和一些惰性气体。
3)、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放射性固体废物主要是被放射性物质污染而不能再用的各种物体。
(1)、焚烧; (2)、压缩; (3)、去污; (4);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