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市和福清市有什么区别
1、行政级别不同
福州市的行政级别是地级市,福清市的行政级别是县级市。
2、行政管理上级不同
福州市隶属于福建省,由福建省直管,福清市隶属于福建省,由福州市代管。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福、榕,隶属于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省会,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福清(古属福州府福清县),福建省辖县级市,由福州市代管。简称“融”,雅称玉融。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处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和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南翼,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誉。
3、下辖区域不同
截至2019年,福州市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长乐6个区,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以及县级市福清。
截至2019年,福清市下辖7个街道、17个镇,设立52个社区、438个村:玉屏街道、龙山街道、龙江街道、音西街道、宏路街道、石竹街道、阳下街道,海口镇、城头镇、南岭镇、龙田镇、
江镜镇、港头镇、高山镇、沙埔镇、三山镇、东瀚镇、渔溪镇、上迳镇、新厝镇、江阴镇、东张镇、镜洋镇、一都镇。
4、政府驻地不同
福州市政府驻地为鼓楼区安泰街道乌山路24号;
福清市政府驻玉为屏街道一拂街114号。
5、气候条件不同
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
福清南近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1°C。
B. 福清市历史最长的雨季是哪一年
福建是历史上最长的雨季,在1965年。
C. 福清的地理环境
福清县南近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气候带,季风气候显著。全年受西风带及副热带环流交互影响,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因三面临海,海洋性气候尤为突出。夏长而无酷署,较内陆凉爽;冬短且少严寒,又暖于内陆。
福清年雨量充沛,雨季、干季分明,各季气候均有明显特征。每年3~6月降雨频繁。春雨季(3~4月)天气多变化,时有春寒出现;梅雨季(5~6月)阴雨连绵,升温缓慢,湿度大。梅雨后期暖湿空气势力不断增强,多雷阵雨 天气,大雨、暴雨常出现在梅雨高峰期。盛夏热带风暴(俗称台风)、雷阵雨季(7~9月)以晴热天气为主,常出现夏旱,也时有雷阵雨,往往连续三天出现在午后到上半夜,俗称三晡雨。影响福清的台风大部分出现在这一季节,台风带来的大风、暴雨常造成灾害。但台风降水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乃至解除夏秋旱情,少台风年经常旱情严重。10~12月中旬初为从夏到冬的过渡季节,多晴天,湿度小,气温高于春季,冷暖宜人,但少雨多旱。12月中旬末至次年2月为冬季风全盛时期,冷空气频繁南下侵袭,强冷空气影响时沿海一般有大风,并时常伴有短时降水。但因来自北方大陆的冷气团所含水汽较少,所以雨量不多。冷锋过境后,受冷高压 控制,天气一般晴冷。从10月到次年2月是少雨季节。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9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工业总产值34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农业总产值51.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4719元,比上年增长5.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11元,比上年增长6.9%。
2007年,我市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进一步繁荣,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增13.4%,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少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8.21亿元,比增6.1%;第二产业完成192.69亿元,比增16.5%;第三产业完成111.51亿元,比增11.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2:54.8:31.0调整为13.7:54.7:31.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8%、54.2%和34.9%。
2008年,市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进一步繁荣,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增13.0%,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少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0.6亿元,比增3.9%;第二产业完成228.2亿元,比增17.8%;第三产业完成122.8亿元,比增8.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3.7:54.7:31.6调整为12.6:56.8:30.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72.3%和23.0%。
2009年,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进一步繁荣,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35亿元,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5.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200.42亿元,增长5%;第三产业完成155.02亿元,增长11.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2.6:56.8:30.6调整为13.6:48.7:37.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37.29%和55.78%。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65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464.82亿元的10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8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42.01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工业增加值202.01亿元,同比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167.87亿元,同比增长8.7%。在工业增加值恢复性增长的拉动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6:51.0:35.4,与上年相比,一产比重持平,二产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
2011年,生产总值(GDP)559.15亿元,同比增长12.0%,完成年计划增速14.0%的85.7%。
农业总产值完成124.38亿元,同比增长4.9%,完成年计划110.44亿元的112.6%。
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85.09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7.84亿元,同比增长13.6%,完成年计划1251亿元的90.2%。
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2.04亿元,同比增长16.2%,完成年计划430亿元的93.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7.77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城镇项目投资325.26亿元,同比增长20.2%,房地产开发投资52.51亿元,同比增长7.6%。
全市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含基金)87.42亿元,同比增长22.67%;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49.22亿元,同比增长17.2%,完成年计划48.93亿元的100.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91亿元,同比增长21.7%,完成年计划29.60亿元的104.4%;税性收入42.72亿元,同比增长18.1%。
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48亿元,同比增长19.5%,完成年计划184.80亿元的100%。
全市出口总值(海关口径)45.54亿美元,同比增长2.1%,完成年计划49.42亿美元的92.1%。
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3290万美元,同比增长21.0%,完成年计划20220万美元的115.2%。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976万美元,同比增长15.7%,完成年计划14501万美元的110.2%。
全市内资实际到资103.74亿元,同比增长33.8%,完成年计划77.53亿元的133.8%。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380元,同比增长14.9%,完成年计划25251元的104.5%。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913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年计划11162元的106.7%。 2001—2005年出口分别增长9.9%、31.4%、48.7%、65.0%、9.4%,累计出口额达116.72亿美元。
2002年外经贸持续增长。合同外资、实际到资、外贸出口分别完成19474.8万美元、20009.4万美元和 13.86亿美元,分别比增49.7%、45.3%和26.2%,超额完成福州市下达的任务。
福清是全国著名侨乡,截至2012年,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新移民有86万人,遍布世界近120个国家和地区。广大融籍旅外乡亲致富不忘造福家园,共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约19亿元,全市在产在建三资企业中侨资企业约占一半。福清对台优势突出,与台湾新竹仅距84海里,是福建省对台经贸交流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全市已批台资(含台资)企业290家,总投资约20亿美元,其中在产在建的有164家。境内洪宽工业村因台资企业众多,被誉为“福建台湾村”。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成效也十分显著,共引进台湾优良农业品种300多种,推广种植面积达10多万亩。 福清市拥有电子、塑胶、食品、玻璃、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截至2009年,全市共有通过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家,企业技术中心21个;上市企业17家;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8项,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107项。
发展载体丰富
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87年,1992年10月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已形成电子、塑胶、汽车玻璃等支柱产业,2009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32亿元。
开发区
城区范围内开发区
城区范围内有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28平方公里,主要含宏路中心区、洪宽工业村、康辉工业村三个组成部分(根据1997年5月19日福建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通过的《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第二条)。
城区范围外开发区
城区范围外有元洪投资区(省级)、福州江阴开发区(市级)、龙田工业区(省级)、福州市镜洋工业园区(市级)、江镜华侨经济开发区(省级)、东阁华侨经济开发区 (省级)、友精工业区(省级)、高山工业区等。
D. 福清环境受到那些污染
龙江是福清的母亲河。它源于莆田,最后注入福清湾,干流全长62公里,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它途经福清5个乡镇,在福清境内长35.51公里,流域面积474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太城溪、大北溪、虎溪、关溪。
污染,一笔沉重的历史欠债
在省环保局全省环境状况公报中,龙江赫然是全省12条主要水系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水系。对此,当地有关部门领导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即这是福清前期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一笔历史债,现在清偿这“债务”已是刻不容缓了。
据了解,龙江水污染,包括企业点源污染和农业、社会生活面源污染。它的产生,既有着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也有资源配置制度不完善等更深层次的原因。
———工业点源污染。目前龙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大的工业企业,基本上都配套了污水治理设施。但问题是一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污水治理设施的运行费用,想方设法让治污设施“跑冒滴漏”。另一方面,由于现行资源配置制度不完善、税制设计不合理等一些深层次原因,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的意愿不强,所以难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当前龙江水体普遍呈现富营养化,主要富营养物质为氮、磷元素。这些物质的主要输入源是畜牧业和生活污水。例如,由于养鳗业普遍使用重铬酸钾作消毒剂,导致重金属铬污染了一些地方的水质。
———生活面源污染。龙江倪浦、大北溪西门桥断面之所以污染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段河流流经市区和阳下镇区,成为十几万居民的排污沟。
——垃圾污染。在融侨开发区清盛大道的龙江河畔,景翔电子附近的太城溪河畔以及大北溪沿线,都可以发现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虎溪沿线也曾发现一些建筑垃圾。
———水资源短缺。龙江上游有东张水库,大北溪上游有占坝水库,沿岸企业也抽取了大量的地表径流用于生产活动。因此龙江下游的天然径流很小。在枯水季节,一些河段基本没有天然径流,只有污水。今后如实行埋管截污,下游的径流量将更小。这样,即使工业企业排污都能稳定达标,但污染物排放问题的绝对基数仍然很大,仍会对龙江的污染负荷造成较大的冲击。
——河道底泥二次污染。大北溪的河床底泥长期处于污染积累状态,是一种潜在的、范围广泛的污染源。
“一号议案”,已初见成效
实际上,龙江污染问题早已引起当地有关领导的重视。早在1999年初,福清市人大即提出了整治龙江的“一号议案”。
目前51家污染点源中,治理情况可分为4类。一是已有35家单位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37套,其中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0套,生活污水治理设施8套,养猪污水治理设施5套,医疗污水治理设施4套,污水日处理能力可达3万多吨。二是顺进养猪场已被当地政府取缔,冠旺化纤、嘉贝利啤酒、富明养猪场、华龙农牧场已停产,合成氨厂、宏盛陶瓷已倒闭。三是多福、卓越、金鹰、海洋4家酒店经福清市政府同意,取消限期治理任务,但要求其缴纳一定数量的污水处理费用,其污水待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统一处理。但目前这4家酒店尚未向有关部门缴纳这笔费用。四是未动建污染治理设施的有5家,即万年养猪场、福清定点屠宰场、御景园大酒店、宏路侨联大酒店、诚丰家具有限公司。此外,茂山塑胶、聚兴包装、绿星家居、福舜家具等13家位于龙江流域内的企业,虽未列入福清市政府限期治理计划,但在当地环保部门督促下,也都配套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闽都纸厂也建成排污专管,其污水通过专管排到万利水库坝外。
今年,福清市政府将大北溪沿岸的7家工业企业列入了限期治理计划,把虎溪、大北溪的水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同时划定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该区划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治污,环保部门拟出“8招”
据当地环保部门的方案,在解决存量污染问题上,主要思路有:
———埋管截污,集中处理。大北溪水体黑臭现象,是从洪宽工业村高尔夫球练习场后面开始的。那里有洪宽工业村的两个总排污口,每天的污水排放量估计超过7000吨。因此,融元污水处理厂一期配套管网应延伸到洪宽工业村,将洪宽工业村、阳下工业小区的工业、生活污水,以及城区西门片的生活污水截住,一并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融侨开发区清盛大道排污干管应尽快动建,远期排污管网建设要考虑延伸到关溪周边地区,即宏路下曹一带。镜洋镇新设仙井园工业小区,位于福厦路东侧,应配套完善排污管网,并与位于福厦路西侧的镜洋排污总管相连接。该排污总管目前仅铺设到甘厝口下游,远期建设应考虑其与融侨开发区排污管网相衔接的问题。
———加强污染点源监管。近期环保部门加强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检查,尤其是加大夜间的突击性抽查力度,已查处了6家偷偷排污的企业。环保部门希望当地党委政府为他们做严格执法的重要后盾,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
———着力控制面源污染。龙江几个断面都存在富营养物质污染问题,因此环保部门将继续督促工业企业使用无磷洗涤剂,建议工商部门加大对销售含磷洗涤剂行为的查处力度。畜牧业污染治理必须从发展模式改革开始,实现“种养一体化”,即走“猪-沼-果(蔬)-渔-有机肥”的道路。有关镇(街)要做好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尽快划定畜牧业禁养区和宜养区。对污染严重一时又难以治理的养猪场,要有计划地予以限期搬迁或关闭。
———开展清洁生产。建议经贸部门按照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牵头组织计划、科技、质监、农业、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制定当地清洁生产推进规划,指导企业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督促企业改善管理,加强综合利用,尤其是造纸、染织等排污量大的企业,必须推行中水回用技术。
———科学调度水资源。建议近期考虑对位于龙江流域内的几个水库进行统一调度,科学调控丰、平、枯水期河道里的径流量,协调好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确保枯水季节河道里也能保持一定的径流量,维持一些基本的水生生态系统。远期考虑从低干渠渡槽或闽江调水工程等途径引水,以补充龙江或大北溪的地表径流,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对从河道直接取水或抽取地下水的企业,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浪费水资源。
———河道清淤疏浚和曝气复氧。龙江和大北溪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污泥膨胀现象,其中以圣帝桥至西门桥之间,西门桥至南门桥之间的河段最为突出。建议先期对这两个地方进行清淤疏浚,拆除两岸违章建筑,以清除潜在的污染源,使河道保持畅通。
河流黑臭现象主要是由于河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较低造成的。所以应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河段进行曝气复氧,升高底层水体的水温,增加溶解氧,在底泥表层形成一个以兼氧菌为主的环境,逐步刺激好氧菌群的生长,从而在短时间内增加河道的生物量,降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建议在大北溪以及龙江上建一些拦水坝,利用自然高差引河水流动曝气。
———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建议融侨开发区和江宽工业村尽快选择适当的地点作为工业垃圾处理场所,对现有堆放在龙江干流、大北溪和太城溪沿线的工业垃圾进行清理,并加强区内企业的管理,及时制止随意倾倒工业垃圾的行为。阳下镇区、西门片区要设立垃圾中转站,定点收集生活垃圾送处理场集中处理。建议城市管理执法局和有关镇(街)加强监督巡查,及时查处向河道倾倒各种垃圾的行为。
——加强领导,各镇(街)各部门齐抓共管。环保部门建议当地党委政府继续加强对龙江流域污染整治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各镇(街)、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听取整治工作进展汇报,加强组织协调,以形成合力。同时建议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投入到位,使各项整治工作能尽快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