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磁化杯到底有什么作用
日常生活中来饮用水自,其中水分子的分子链排列紧密,水的活性较低,溶解性较差。若将水倒入磁化杯中进行磁化处理,水的活性就会有所提高,同时溶解度、浸润性也会得到改善。磁化后的水可以激活人体内部部分酶的活性,使营养物可以充分的溶解,有利于人体的吸收。
水分子排列得到改变,促进了水的渗透能力和溶解能力,易渗透到人体的结石之中以及内脏层与壁层之间。可以将血管、血液、脏器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并排出体外。相较于普通水,磁化水中的溶解氧有所提高,饮用后使人精力充沛。
(1)利用磁化效應處理污水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首次使用杯子请用软布加温水清洗即可。
2、如长时间使用后,内胆产生较重茶垢时,可倒入少量84消毒液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清水冲洗即可光亮如新,外表面请直接用温和洗涤剂及软布清洁即可。
3、每次使用后均须将每一部件清洗干净。
4、请以温和的中性洗涤剂清洗,为避免杯体划痕影响美观,请勿用粗糙的金属丝球等擦拭杯体。
㈡ 康普顿效应与拉曼散射的区别
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光通过介质时由于入射光与分子运动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频率发生变化的散射。又称拉曼效应。1923年A.G.S.斯梅卡尔从理论上预言了频率发生改变的散射。1928年,印度物理学家C.V.拉曼在气体和液体中观察到散射光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拉曼散射遵守如下规律:散射光中在每条原始入射谱线(频率为v0)两侧对称地伴有频率为v0±vi(i=1,2,3,…)的谱线,长波一侧的谱线称红伴线或斯托克斯线,短波一侧的谱线称紫伴线或反斯托克斯线;频率差vi与入射光频率v0无关,由散射物质的性质决定,每种散射物质都有自己特定的频率差,其中有些与介质的红外吸收频率相一致。拉曼散射的强度比瑞利散射(见光的散射)要弱得多。
以经典理论解释拉曼散射时,认为分子以固有频率vi振动,极化率(见电极化率)也以vi为频率作周期性变化,在频率为v0的入射光作用下,v0与vi两种频率的耦合产生了v0、v0+vi和v0-vi3种频率。频率为v0的光即瑞利散射光,后两种频率对应拉曼散射谱线。拉曼散射的完善解释需用量子力学理论,不仅可解释散射光的频率差,还可解决强度和偏振等一类问题。
拉曼散射为研究晶体或分子的结构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光谱学中形成了拉曼光谱学的一分支。用拉曼散射的方法可迅速定出分子振动的固有频率,并可决定分子的对称性、分子内部的作用力等。自激光问世以后,关于激光的拉曼散射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强激光引起的非线性效应导致了新的拉曼散射现象。
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通过实物物质发生散射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l0的x光外,还产生了波长l>l0 的x光,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用经典电磁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遇到了困难。康普顿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从光子与电子碰撞的角度对此实验现象进行了圆满地解释.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也曾对康普顿散射实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康普顿散射现象的研究经历了一、二十年才得出正确结果。
康普顿效应第一次从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这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时,可能使得光向任何方向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他认为这是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康普顿假设光子和电子、质子这样的实物粒子一样,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也守恒.按照这个思想列出方程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长差,结果跟实验数据完全符合,这样就证实了他的假设。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发现
1922~1923年康普顿研究了X射线被较轻物质(石墨、石蜡等)散射后光的成分,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有波长与原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较长的成分。这种散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或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将0.71埃的X光投射到石墨上,然后在不同的角度测量被石墨分子散射的X光强度。当θ=0时,只有等于入射频率的单一频率光。当θ≠0(如45°、90°、135°)时,发现存在两种频率的散射光。一种频率与入射光相同,另一种则频率比入射光低。后者随角度增加偏离增大。
实验结果:
(1)散射光中除了和原波长λ0相同的谱线外还有λ>λ0的谱线。
(2)波长的改变量Δλ=λ-λ0随散射角φ(散射方向和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的增大而增加.
(3)对于不同元素的散射物质,在同一散射角下,波长的改变量Δλ相同。波长为λ的散射光强度随散射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康普顿利用光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些实验结果。X射线的散射是单个电子和单个光子发生弹性碰撞的结果。碰撞前后动量和能量守恒,化简后得到
Δλ=λ-λ0=(2h/m0c)sin^2(φ/2)
称为康普顿散射公式。
λ=h/(m0c)
称为电子的康普顿波长。
为什么散射光中还有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谱线?内层电子不能当成自由电子。如果光子和这种电子碰撞,相当于和整个原子相碰,碰撞中光子传给原子的能量很小,几乎保持自己的能量不变。这样散射光中就保留了原波长。的谱线.由于内层电子的数目随散射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波长为λ0的强度随之增强,而波长为λ的强度随之减弱。
康普顿散射只有在入射光的波长与电子的康普顿波长相比拟时,散射才显著,这就是选用X射线观察康普顿效应的原因。而在光电效应中,入射光是可见光或紫外光,所以康普顿效应不明显。
解释
(1)经典解释(电磁波的解释)
单色电磁波作用于比波长尺寸小的带电粒子上时,引起受迫振动,向各方向辐射同频率的电磁波。经典理论解释频率不变的一般散射可以,但对康普顿效应不能作出合理解释!
(2)光子理论解释
X射线为一些e=hν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散射的光子能量减小,频率减小,波长变长。这过程设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仍成立,则由
电子:P=m0V;E=m0V2/2(设电子开始静止,势能忽略)
光子:P=h/λ
其中(h/m0C)=2.34×10-12m称为康普顿波长。
注意
1.散射波长改变量lD 的数量级为 10-12m,对于可见光波长 l~10-7m,lD<<l,所以观察不到康普顿效应。
2. 散射光中有与入射光相同的波长的射线,是由于光子与原子碰撞,原子质量很大,光子碰撞后,能量不变,散射光频率不变。
康普顿效应的发现,以及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一致,不仅有力地证实了光子假说的正确性,并且证实了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也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
发现者
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 1892年9月10日康普顿出生干俄亥俄州的伍斯特,1962年3月15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逝世,终年70岁。
康普顿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曾任伍斯特学院哲学教授兼院长。康普顿的大哥卡尔(KarL)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后来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他是康普顿最亲密的和最好的科学带路人。
康普顿中学毕业后,升入伍斯特学院。该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对康普顿一生的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里,他所受的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决定了他一生中对生活、科学的态度。在学院以外,康普顿熟悉许多感兴趣的事物,诸如密执安的夏令营、卡尔早期的科学实验,等等。所有这些对康普顿以后的科学生涯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913年,康普顿从伍斯特学院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14年取得硕士学位,1916年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起先由里查逊(O·W·Richardson)指导,后来在库克(H·L·Cooke)指导下完成。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康普顿在明尼苏达大学(1916—1917)担任为期一年的物理学教学工作,随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匹兹堡威斯汀豪斯电气和制造公司担任两年研究工程师。在此期间,康普顿为陆军通讯兵发展航空仪器做了大量有独创性的工作;并且还取得钠汽灯设计的专利。后面这一项工作跟他以后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内拉帕克创办荧光灯工业密切相关;在内拉帕克期间,他跟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指导佐利·杰弗里斯(Zay Jeffries)密切配合,促进了荧光灯工业的发展,使荧光灯的研制进入最活跃的年代。
康普顿的科学家生涯是从研究X射线开始的。早在大学学习时期,他在毕业论文中,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见解,其大意是:在晶体中X射线衍射的强度是与该晶体所含的原子中的电子分布有关。在威斯汀豪斯期间(1917——1919);康普顿继续从事X射线的研究。从1918年起,他在理论在获得X射线吸收与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X射线的散射。散射数据之间的定量吻合之后,根据J·J·汤姆逊的经典理论,康普顿提出了电子有限线度(半径1.85×10-10”cm)的假设,说明密度与散射角的观察关系。这是个简单的开端,却导致了后来形成的电子以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康普顿波长”概念。这个概念后来在他自己的X射线散射的量子理论以及量子电动力学中都充分地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时期他的第二项研究,是1917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跟奥斯瓦德·罗格利(Oswrald Rognley)一起开始的,这就是关于决定磁化效应对磁晶体X射线反射的密度问题。这项研究表明,电子轨道运动对磁化效应不起作用。他认为铁磁性是由于电子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引起的,这是一个基本磁荷。这一看法的正确性后来由他在芝加哥大学指导的学生斯特思斯(J·C·Stearns)用实验得出的结果作了更有力的证明。
第—次世界大战后,1919至1920年间,康普顿到英国进修,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正处于最兴旺发达的年代,许多年青有为的英国科学工作者从战场转到这里跟随卢瑟福、J·J·汤姆逊进行研究。康普顿认为它是一个最鼓舞人心的年代,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限卢瑟福建立了关系;而且也得以与汤姆逊会面。当时,汤姆逊对他的研究能力给以高度的评价,这极大地鼓舞了康普顿,使他对自己的见解更加充满信心。康普顿跟汤姆逊的友好关系二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剑桥期间,由于高压X射线装置不适用,康普顿便改用γ射线进行散射实验。这—实验不仅证实格雷(T·A·Gray)其他科学家早期研究的结果,同时也为康普顿对X射线散射实验作更深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之后,康普顿于1920年回到美国,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韦曼·克劳(Wayman Crow)讲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在这里他作出了对他来说是最伟大的一个发现。当时,康普顿把来自钼靶的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以观测被散射后的x射线。他发现其中包含有两种不同频率的成分,一种频率(或波长)和原来人射的X射线的频率相同,而另一种则比原来人射的父射线的频率小。这种频率的改变和散射角有一定的关系。对于第一种不改变频率的成分可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来说明,因为根据光的波动理论,散射不会改变入射光的频率。而实验中出现的、第二种频率变小的成分却令人费解,它无法用经典的概念来说明。面对这种实验所观测到的事实,康普顿于1923年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光量子和电子的相互碰撞引起的。光量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某些类似力学意义的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减少了它的能量,因而也就降低了它的频率。另外,根据碰撞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守恒,可以导出频率改变和散射角的依赖关系,这也就能很好地说明了康普顿所观测到的事实。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承认:光除了具有早巳熟知的波动性以外,还具有粒子的性质。这就说明了一束光是由互相分离的若干粒子所组成的,这种粒子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和通常物质的粒子具有同样的性质。康普顿的这一科学研究成果,陆陆续续发表在许多期刊上。1926年他又把先后发表的论文综合起来写成《 X射线与电子》一书。
1923年,康普顿接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职位(R·A·密立根曾经担任过这一职位),同迈克尔逊共事。在这里担,他把自己的第一项研究定名为“康普顿效应”。由于他对“康普顿效应”的一系列实验及其理论解释,因此与英国的A·T·R威尔逊一起分享了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时他年仅35岁。同年,他被选为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1929年成为C·H·斯威夫特(C·H·Svift)讲座教授。
1930年,康普顿改变了自己的主要兴趣,从研究X射线转为研究宇宙射线。这是因为宇宙射线中的高能γ射线和电子的相互作用是“康普顿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高能电子与低能光子相互作用的反康普顿效应是天文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物理学家都关心“铀的问题”,康普顿更不例外。1941年l1月6日,康普顿作为国立科学院铀委员会主席,发表了一篇关于原子能的军事潜力的报告,这篇报告促进了核反应堆和原子弹的发展。劳伦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钚,不久,曼哈顿工区冶金实验室负责生产钚,这些方面的工作主要也是由康普顿和劳伦斯领导的。费米设计的第一个原子核链式反应堆,也曾受到康普顿的支持和鼓励。
战争末期,康普顿接受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职位。二五年前,他正是在该校做出了最大的物理发现——“康普顿效应”。1954年,康普顿到了应从大学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年龄了。退休后,他继续讲学、教书并撰写著作。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原子探索》一书。这是一部名著,它完整而系统地汇集了战争期间曼哈顿计划中所有同事的研究成果。
康普顿是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是发展量子物理学的核心。他的这一发现为自己在伟大科学家的行列中取得了无可争辩的地位。
㈢ 磁化效应的结论
磁处理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养殖、工业等诸多领域,尤其生命科学。基于这些经验,我们提出将磁处理技术与人工生态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有机废水的净化处理,并着重对磁处理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分析和实际应用,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认识。
(a)有机废水磁处理,在水体有氧条件下,污水瞬间通过合适的磁场 (0.315~0.368T)后,视水质成分的差异,可直接去除COD8%~25%,且不受水温影响,但连续反复磁化,每次的去除率会随磁化次数急剧下降。实际应用初步表明,磁处理器相隔的水力滞留时间以2~3d为宜。磁处理直接去除COD的原因,是污水被磁化中产生的h2O2等强氧化剂所致,并非生物酶作用或有机物分子结合键直接断裂的结果。
(b)厌氧条件下,污水磁化对COD降解也很显著,实验表明,水温40℃在上述适宜磁场下,可使COD的去除率比不磁化的提高21 %~28% ,但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c)污水磁化,直接灭菌率可达 70%~80%(可能是形体很小的病毒、细菌等),但不能使所有的微生物死亡,尤其功能微生物,生存下来的还会被激活,以更大的活力提高污水净化能力 (初步实验约17%)。
(d)磁处理的污水,有利于菌藻系统生长和光合作用,可使水体产氧率和藻类 (绿藻 )生产力增加一倍之多,从而促进生物链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e)磁处理宜与人工生态系统联合使用,上述污水处理站就是这一结合的成功范例,处理效率高,运行费用低,污水资源化和变废为宝,为可持续发展和推广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磁化效应在含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由于各工厂含酚废水的具体生成过程千差万别,其组成和性质各不相同,并非任一处理方法都适用,需相应地根据实际情况寻求和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技术。由于磁化效应能够改善混凝效果和促进化学反应(8),所以采取先将含酚废水经过微弱磁场的磁化后,再运用絮凝氧化法进行处理会提高其处理的效果。含酚废水在经过微弱磁场的磁化作用后,再运用絮凝氧化法处理,处理效果与未经磁化的废水相比略有差别,而且随着磁化条件的改变存在不同的变化规律。
主要结论就是废水经磁化后,与未经磁化相比絮凝效果和氧化处理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而言,较小的磁化流量对提高絮凝沉淀处理效果有利,而较大的磁化流速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氧化去酚率。增加废水的磁化次数能够使絮凝去酚率略有提高,对氧化去酚率的增加不很明显。一般地可使废水经过3~ 4个磁化器即可。无论磁化与否,氧化去酚率均随着氧化剂ClO2使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废水比较高的流速经磁化后,在相同的氧化量条件下,其氧化去酚率均比未磁化的要高。这有利于减少氧化剂消耗量和处理费用,而不影响总处理效果。磁化效应能够改变水的微观状态和结构从而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明显改善污水的处理效果。因此将磁化技术和工业废水处理过程相结合的新处理手段值得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
磁化在的Fe3O4吸附溶液中的铬的应用
关于Fe3O4吸附阴离子的机理已有研究,Fe3O4在水中由于水解呈正电性,对阴离子的的吸附平衡可以用形式与Langmuir等温式相类似的的函数关系式描述,但吸附很难得到最大值。将Fe3O4粉末和磁性介质置于磁场中,磁化Fe3O4粉末聚集在具有磁力线密度不等的磁束的磁性介质附近,导致磁化的Fe3O4对Cr6+产生了磁力,通过提高磁场强度,增大Fe3O4的磁力,从而增加对Cr6+吸附量。但另一方面,在磁化Fe3O4的表面吸附量的增加,因为被吸附的粒子电性相同,斥力增大,抵消了一部分磁力,造成了在较小的磁场强度下,吸附质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吸附量反而下降。由此可见,在磁场作用下,磁化的Fe3O4表面的吸附量是磁力和电性斥力作用的结果,并形成多分子吸附。
㈣ 磁化效应的介绍
磁化效应,是来用磁铁将铁变得有磁性源的效应。铁均有磁性,只因内部分子结构凌乱,正负两级互相抵消,故显示不出磁性。若用磁铁引导后,铁分子就会变得有序,从而产生磁性,这一现象就是磁化效应。磁化,就是物体从不表现磁性变为具有一定的磁性,其根本原因是物质内原子磁矩按同一方向整齐的排列。现有的磁化物体的装置及方法要通过外加电磁场的作用,才能对物体的磁化。
㈤ 安泰效应的效应理论扩展
十大趣味教育理论
理论并非都是枯燥的,教育理论也并非都是板着面孔的。用教育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反之,用富有趣味的生活原理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也会得到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其它较长板子的优势作用常常因那块较短板子而被忽略,而加长这块较短板子的长度所带来的效果成级数增长。
学生某一学科的能力缺陷将会影响其整体水平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最弱项往往影响其整体形象,并可能影响其整个人生;个别学生的所作所为常常影响一个班集体的形象;一小部分老师的形象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对其所属的教师群体的整个评价。因此弥补弱势学科,改革性格中的致命弱点,不让集体中的任何一员落伍掉队,意义重大。也正因为如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切实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破窗理念建筑物的一扇窗子或一块玻璃被人砸碎,如果不及时补上,其它的玻璃将碎得更快。因为,在别人看来,反正是破窗子,再多碎一块也无所谓。
个别学生未被教育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一个知识点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会有更多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忽略或原谅自己偶尔的一些小过错,也就会继续为新的过错找理由,最后难免悔之晚矣,即所谓的“小洞不补,大洞受苦”。因此,我们在自我管理、班级教育中,应懂得防微杜渐。
磁化效应一般,普通的铁都具有磁性,但通常情况下其磁性不能像磁石、磁铁那样显现出来,因为其内部分子结构凌乱,正负两极磁性互相抵消了,而用磁石加以引导后,铁分子变得井然有序,铁也就具有磁性,具有吸引力了。
一个优秀集体的形成,同样也需要一种良好的外力作用加以引导。校长有人格魅力,才会有一个团结上进的教师集体;班主任有人格魅力,才会有一个和谐奋进的班级;老师有人格魅力,学生才会喜爱所教的学科。“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亲其师,信其道”,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安泰效应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盖娅所生。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继续作战,直至打败对手。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
学生失去了班集体,生活学习因孤立无助而事倍功半;老师失去了学生的拥护和支持,能力再强也会马上变得软弱无力;校长失去了老师、集体的拥护和爱戴,只能孤掌难鸣。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我为人人”才有可能“人人为我”。失去了力量的源泉,能力再强,也终有失败的时候。
80/20法则公司80%的利润是20%的人创造的,对20%的人的管理却要花费80%的时间和精力。有些20%的付出可能给你带来80%的业绩,而付出80%的劳动可能只有20%的回报。
班级管理中,80%的学生可能只要你花费20%的时间,而20%的学生你却要投入80%的精力;学习上,80%的知识点只要你花费20%的时间,而某些20%的知识点却需要80%的投入。80/20法则告诉我们,工作学习要善于抓重点,一些小的失误可能给你带来较大的影响。实施素质教育中,既要培优,又要转差,“一个都不能少”。 拍球效应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得越高。
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取得的成绩也会越好;反之,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教师的火气越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也会越强烈。优秀的老师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而批评则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暗示效应艺术作品比应用文更具魅力,在于其主题和情感的委婉含蓄,如“回眸一笑百媚生”,正因为“回眸一笑”具有心理暗示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含蓄的肯定总是比直接的表扬更能让人反复回味;委婉的批评比严厉的指责则更容易让人接受。优秀的老师不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总会有意无意地使用某些特定意味的手势、表情、眼神等辅助手段交流信息,暗示对学生的信任、提示与鼓励。
皮革马利翁效应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年轻的国王皮革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注视“她”,迷恋“她”,后来象牙少女竞真的活了起来。
爱,是最好的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善于鉴赏别人,自己也会被人赏识。大凡成功的老师,无不以“爱学生,爱教育,爱生活”为起点。对学生,惩十过不如奖一长。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不够资格的学生。
食盐效应做菜时缺了其他任何调料都勉强可以吃,惟独缺了盐,手艺再高的厨师再怎么调和其他调料都没法食用。盐,不可或缺。但是放得太多呢?舀一勺往嘴里送,只能使人反胃呕吐;想吃甜食却端来咸菜,同样让人皱眉。所以,好东西也应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实践中,经常有老师批评学生之后说:“我是为了你好!”但是学生并不怎么领情,原因在此。
焠火效应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
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得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