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经测定它的pH值小于7,并含有较多的Cu 2+ ,对农作物和人畜都有害.现考虑用化学方
A、NaCl和HCl不但来不能自回收可溶性铜盐而且会使废水酸性增强,故A错误; B、加入Na 2 SO 4 和AgCl既不能与废水中的酸反应,也不能和可溶性铜盐反应而达到回收铜的目的,故B错误; C、加入石灰石能与酸反应从而降低废水的酸性,银排在铜的后面,不能与含铜离子的盐反应,故不能回收铜,故C错误; D、加入铁粉可以与铜离子反应生成铜从而回收铜,加入的生石灰可以降低废水的酸性,故D正确. 故选D. |
㈡ 自来水公司废水浇地对农作物有影响吗
感觉影响不大,自来水公司净化水是为了日常饮用方面,不会加特别严重写的化学物质,专当然净化水属是需要一个过程和净化类的一些物质,比方石灰这里的物质来净化。
虽然也是化学类的东西,但注意还是为了使用水为目的的,所以一般不会有特别严重污染的化学物质。
当然这些物质还是废水有一定的影响的,来浇农作物,影响一般不大,只要农作物能正常生长的话;当然如果是直接入口的果蔬类,特别是蔬菜可能还是影响大的,所以具体还的看情况的…
㈢ 环境保护和白色污染的研究性学习总结,请有才的同胞们帮帮忙
(一)环境保护
加快防治“白色污染”的步伐 对(某地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
饮用水污染与自然人为因素的关系和控制对策环保筷的开发与推广
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 绿岛的保护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某某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
浅谈水资源的污染其治理 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
如何降低汽车尾气净化的成本 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
塑料及其回收利用 摘掉城市的毒瘤——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研究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汽车安全与环保问题
酸雨与人体健康 环保与产业的结合
光污染与光能节约 汽车与环境
无污染汽车 燃煤脱硫的简史及其发展
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 降解塑料的发展
关于口香糖的报告 水体的富营养化
土地沙漠化的防治 富营养水质的生物治理城市的供水、净水及水再利用 创造绿色电能
粉煤灰性能研究及综合利用 城市生活垃圾的绿色处理
无污染能源在家庭中的利用 绿色消费
杀虫剂使用的反思 氟利昂问题
核聚变、核裂变及环境污染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二恶英污染 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
日韩发生重大核事故 臭氧层破坏
太湖零点行动 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黄河断流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
绿色文明 淮河治污零点行动
苏州河综合整治 电磁辐射污染
环境与健康 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的探研
厨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吗 工业废水污染情况
农药污染的影响 石材石粉尘污染的调查
工厂密集度和生活环境的关系 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居室污染 食品污染
研究影响空气污染指数的因素及对策 常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研究和对策
洗涤剂、工厂废弃物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磷对水质的污染
小区环境对住宅和人的影响 北方沙尘暴又起的原因分析
沿海生态环境调查 手帕和餐巾纸的利弊研究
(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农用生物肥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生命之源——营养 家庭包装 以氢气(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正确提取热量及饮食
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 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
油烟革命 装潢材料的应用及改进
金属防锈的研究 关于低自由基、无毒香烟
有关饮料中非食用色素的调查 化学与农村经济
纯净水是否“纯净” 环保型防震材料的开发
维生素王国探秘 浅淡当今社会之健康饮食
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 洗涤用品的发展与前景
新型墙对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竹制品代替木制品的可行性研究
中学生营养与健康 研究特别环境下使用的救生衣
浅谈食盐与人体健康 食用油中过氧化值的分析
研究高二学生早上的饮食 关于含碘食盐的日常保存的研究
处处可见的动态平衡 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农村生活用水调查 生活中的化学
厨房里的化学 化妆用品的副作用
科技与生活——关于纳米技术 奶制品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于健康饮水方法的研究
(三)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太阳能发展前景及利用
创造绿色电能 未来能源技术
石油的开发与利用 绿色能源离我们多远
食品对大脑的营养供应研究 常见荤菜对大脑智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学附近不洁食品状况调查 浅谈可再生能源
利用太阳能对未来的积极影响 潮汐资源的调查研究
(四)化学实验(改进)探索与研究
亚硝酸盐在不同土壤中累积的研究 眼睛防水的实验
关于铵盐冷却性能的实验与探讨 利用废物制取活性炭
回收、利用旧电池中的有用物质 再生橡胶废水的胶色研究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最大化 干电池的实验探究及环境污染控制
酒精可燃与不可燃的临界浓度的研究 无污染氯气装置的研究
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有机消毒剂应用的初探
简析植物提取香水的可行性 对蛋白质性质的论证
高二研究性学习课题
环境保护
1、加快防治“白色污染”的步伐
2、对(某某地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
3、(某某地区)饮用水污染与自然人为因素的关系和控制对策
4、(某某地区)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
5、(某某地区)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6、环保筷的开发与推广
7、(某某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
8、浅谈水资源的污染其治理
9、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
10、如何降低汽车尾气净化的成本
11、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
12、塑料及其回收利用
13、绿岛的保护
14、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15、摘掉城市的毒瘤——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研究
16、汽车安全与环保问题
17、酸雨与人体健康
18、环保与产业的结合
19、光污染与光能节约
20、汽车与环境
21、无污染汽车
22、燃煤脱硫的简史及其发展
23、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
24、降解塑料的发展
25、关于口香糖的报告
26、水体的富营养化
27、土地沙漠化的防治
28、富营养水质的生物治理
29、城市的供水、净水及水再利用
30、创造绿色电能
31、粉煤灰性能研究及综合利用
32、城市生活垃圾的绿色处理
33、无污染能源在家庭中的利用
34、绿色消费
35、杀虫剂使用的反思
36、氟利昂问题
37、核聚变、核裂变及环境污染
38、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39、二恶英污染
40、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
41、日韩发生重大核事故
42、臭氧层破坏
43、太湖零点行动
44、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45、黄河断流
46、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
47、绿色文明
48、淮河治污零点行动
49、苏州河综合整治
50、电磁辐射污染
51、环境与健康
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1、农用生物肥
2、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3、生命之源——营养
4、家庭包装
5、以氢气(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
6、正确提取热量及饮食
7、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
8、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
9、油烟革命
10、装潢材料的应用及改进
11、金属防锈的研究
12、关于低自由基、无毒香烟
13、有关饮料中非食用色素的调查
14、化学与农村经济
15、纯净水是否“纯净”
16、环保型防震材料的开发
17、维生素王国探秘
18、浅淡当今社会之健康饮食
19、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
20、洗涤用品的发展与前景
21、新型墙对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22、竹制品代替木制品的可行性研究
23、中学生营养与健康
24、研究特别环境下使用的救生衣
25、浅谈食盐与人体健康
26、食用油中过氧化值的分析
27、研究高二学生早上的饮食
资源利用
1、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 太阳能发展前景及利用
3、 创造绿色电能
4、 未来能源技术
5、石油的开发与利用
化学实验(改进)探索与研究
1、 亚硝酸盐在不同土壤中累积的研究
2、 眼睛防水的实验
3、 关于铵盐冷却性能的实验与探讨
4、 利用废物制取活性炭
5、 回收、利用旧电池中的有用物质
6、 再生橡胶废水的胶色研究
7、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最大化
8、 干电池的实验探究及环境污染控制
㈣ 求一些关于水污染对农业的危害的资料
可能有点多,自己慢慢看吧
当今,在淡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利用污水灌溉农田。未经处理的污水,既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又含有有毒成分。盲目使用污水,不仅会污染土壤,而且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损害人体健康。为了科学利用污水,妨患于未然,现将国家颁布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中提到的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的超标对农业环境的危害分述如下:
1、五日生化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氧的条件下,温度为20 培养水样5天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常作为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灌溉水中的需氧有机污染物进入农田后,最终要被分解。在处于氧化条件的旱田土壤中,有机物质将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在水田处于还原条件的土壤中,将生产氨气、沼气、有机酸、乙醇类等中间代谢产物。在分解过程中,由于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及土壤中的氧化物的氧,从而使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下降,产生二价铁、硫化氢、二价锰等。
灌溉水中需氧有机物的含量不太高时,对作物生长一般无不良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有改良土壤,促进增产的作用。但是,需氧有机物的含量过高时,上述产生的过剩的二价铁、硫化氢等就要随同有机酸等一起被水稻吸收,阻碍植株体内的代谢活动,抑制根系生长,甚至引起烂根,以至影响地上部植株的发育。尤其是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受到阻碍后,必然造成作物减产。
需氧有机物污染对水稻的危害一般在水田入水口附近较明显,这是由于水中不溶性的有机物多半沉积在这里,土壤发生还原性危害所致。国标要求灌溉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含量:水作应小于80 mg/l,旱作应小于150 mg/l,蔬菜应小于80 mg/l。
2、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时,所消耗该氧化剂量相当的氧的质量浓度,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其中包括大多数有机物和部分无机还原物质。
作为灌溉水的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与五日生化需氧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质,只是化学需氧量除了包括需氧有机生物氧化所耗之氧外,还包括无机还原性物质化学氧化所耗的氧。国标要求灌溉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含量:水作应小于200 mg/l,旱作应小于300mg/l,蔬菜应小于150mg/l。
3、悬浮物
悬浮物系指水样经过虑后,截留在虑片上并于103~105 烘至恒重的固体物质。
含有大量的悬浮物的污水灌入农田后,由于流速减缓或胶体被破坏而使悬浮物大量沉淀,如果这些沉淀是由金属粉末、泥沙组成,则会覆盖在农田表层而影响农田的肥力;悬浮物还是水中各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剂,这些重金属污染物随着悬浮物一起沉淀在农田,造成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的积累。国标要求灌溉水中悬浮物的含量:水作应小于150 mg/l,旱作应小于200 mg/l,蔬菜应小于100 mg/l。
4、凯氏氮
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含了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被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氮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含量过高时会使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生长。国标要求灌溉水中凯氏氮的含量:水作应小于12 mg/l,旱作应小于30 mg/l,蔬菜应小于30mg/l。
5、总磷(以P计)
动物或植物内所含磷质,经过分解与氧化作用,最后生成硫酸盐。人每天从食物中得到的磷质,经过新陈代谢而排出硫酸盐。洗涤剂、磷肥及骨粉等工厂废水中也含有磷酸盐。天然水中磷酸盐含量一般较低,如果水中发现过量的磷酸盐存在可表明水被污染。若同时发现过量的硝酸盐和氯化物时,更可以进一步证实动物性物质曾经污染过水源。
天然水和废水中的磷以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以及与有机体相结合的磷酸盐3种形态存在。总磷量即水样中各种形态的磷经消解后转变成正磷酸盐的总磷浓度。
磷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含量过高时会使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生长。国标要求灌溉水中总磷的含量:水作应小于5.0 mg/l,旱作应小于10 mg/l,蔬菜应小于10 mg/l。
6、水温
水温过低会减缓植物生长,水温过高会造成植物根系腐烂、死亡,农灌水水温要求小于35 。
7、pH值
pH值除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外,还会使一些营养物质被淋失或被土壤固定,造成植物缺乏养分而致害;或吸收了有毒的元素,造成生理危害,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死亡的原因。pH值小于4,大于9时,对农作物均会产生不良影响。用pH低于3,高于11的水灌溉作物,作物很快死亡。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欢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生长。它们对pH的适应范围为4~9,最宜范围为5-8.5。不同作物对pH值的要求不同。小麦在弱酸性条件下比中性条件下生长的好。国标要求灌溉水的pH值允许范围是5.5~8.5。
8、全盐量
全盐,主要是钙、镁、钠、钾所形成的硫酸盐、盐酸盐和碳酸盐,它们对作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离子起作用。对作物危害最大的是钠盐,钙盐和镁盐对作物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灌溉水含盐量在1000mg/l以上,对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有使土壤积盐的可能性。含盐2000mg/l以上,使土壤积盐明显,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土壤盐分增加,使土壤溶液浓度提高,物质形态变化,造成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困难,植物因缺乏养料导致减产或最后死亡。因盐类对离子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在灌溉水中,必须注意多种盐类的存在,以防治单因子盐类对作物的伤害。国标要求灌溉水的全盐量在非盐碱地区应小于1000 mg/l,在盐碱地区应小于2000 mg/l,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放宽。
9、氯化物(以CL计)
氯化钠危害小麦发芽的临界浓度为2000mg/l,危害水稻发芽的临界浓度为1000mg/l。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氯化物的含量应小于250 mg/l。
10、硫化物(以S计)
地下水(特别是温泉水)及生活污水,通常含有硫化物,其中一部分是在厌氧条件下,由于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还原或由含硫有机物的分解而产生的。某些工矿企业,如焦化、造气、选矿、造纸、印染和制革等工业废水亦含有硫化物。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 、 、 ,存在于悬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酸可溶性金属硫化物以及未电离的有机、无机类硫化物。硫化氢易从水中逸散于空气、产生鸡蛋臭味,且毒性很大。硫化物是水体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
硫化物浓度即使很低也会使土壤有臭味,因此禁止采用含硫化物的废水灌溉作物。国标要求灌溉水的硫化物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11、汞及其化合物(按Hg计)
含汞0.005mg/l以上的水溶液灌溉水稻,糙米中含汞量均超过我国《食品中汞允许量》规定的0.02毫克/公斤的标准。汞在糙米及油菜中的残留量随灌溉液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汞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为根>茎叶>壳>糙米。
灌溉水中含汞0.005mg/l,则汞在土壤表层即稍有积累,长期灌溉可造成汞在土壤表层的积累,污染土壤,造成对作物的危害。土壤中含汞量随灌溉水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溉水进入土壤中的汞主要集中在表层0-5厘米处。农作物能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汞。作物中含汞量与土壤积累量成正相关。根据汞对农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及农产品中的残留,在土壤的积累,考虑到汞的毒性较大,长期灌溉能污染土壤,拟定汞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0.001mg/l。
12、镉及其化合物(按Cd计)
土壤对镉有很强的吸附力,特别是粘土和有机质多的土壤,易于造成镉含量的积蓄。当土壤的pH值偏酸时,镉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移动,可能污染地下水,同时也易被植物从根部吸收;当土壤pH值偏碱时,镉的移动性差,作物也难以吸收。在铜、锌、砷、镉这些元素中以镉最容易造成土壤污染。
当灌溉水中或土壤中含有一定镉时,均可被农作物吸收和在土壤中造成积蓄,其吸收量和积蓄量的多少随灌溉水中镉浓度、灌溉量和污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农作物吸收镉后,镉在植物体内的分布顺序是根>茎叶>籽实。各种作物吸收镉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小麦的吸收能力比水稻高,而玉米的吸收能力又低于水稻。由于镉大量地积累在植物根、茎叶中,因此,在受镉严重污染的农田里,农作物的茎叶不宜作家畜饲料,根茬也不宜沤制肥料。为了防治土壤及在其上生长的农产品中有镉的积累,建议灌溉水中镉的最高允许浓度不应超过0.005mg/l。
13、砷及其化合物(按As计)
砷在土壤中的残留主要集中在表层,自上而下的移动性小。
利用含砷污水灌溉农田,随灌溉水中砷含量的增高和灌溉次数的增加,砷在土壤和作物中累积增加,使作物受害,污染收获物。0.05mg/l以上的砷使水稻减产15.9%。0.1mg/l以上的砷使油菜减产10.3%。水稻、油菜减产百分率均随砷浓度的增高而增加。用含砷0.25mg/l的水灌溉水稻,开始在糙米中出现残留。含砷0.5mg/l水灌溉油菜,在油菜中开始出现砷残留。用含砷0.5mg/l以下的灌溉水对水稻、油菜生长影响不明显;含0.5mg/l以上砷的水对水稻、油菜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砷的浓度增高而加大,含砷0.5mg/l为危害浓度,100mg/l为致死浓度。因为砷及其含砷化合物毒性很强,对人、蓄的健康有较大影响。规定灌溉水中的砷含量:水作、蔬菜不得超过0.05mg/l,旱作不得超过0.1mg/l。
14、六价铬化合物(按Cr 计)
含六价铬的灌溉水对水稻、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其生长发育都有一定影响。水稻、小麦均能吸收灌溉水及土壤中的铬。铬对数种蔬菜及谷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铬浓度5mg/l对作物有害;浓度10mg/l时作物出现严重的萎黄病;铬与镍协同作用时,铬浓度仅2mg/l即对作物产生损害。铬还在作物内积累。吸收的铬主要积累在根中,其次是茎叶,少量积累在籽实里。
含铬污水灌溉后,土壤可以积累铬。植物吸收和土壤积累的铬都随灌溉水中铬的浓度的增加及灌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施用量和适当提高土壤的pH值来减少铬污染造成的危害。为防止铬对农作物、土壤造成的污染危害,灌溉水中铬的最高允许浓度控制在0.1mg/l以下。国标要求灌溉水的六价铬的含量应小于0.1 mg/l。
15、铅及其化合物(按Pb计)
含铅污水灌溉农田,其最高允许量应在1.0mg/l以下,否则抑制植物生长。进入土壤的铅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当污灌水中铅的浓度为50ppm左右时,对水稻产生毒害作用。但污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较多时,易生成硫酸铅,就没有危害了。铅对植物毒性比砷、铜小。作物可以通过根吸收土壤或灌溉水中的铅,并主要积累在根部,只有极少部分转移到地上部。国标要求灌溉水的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应小于0.1mg/l。
16、铜及其化合物(按Cu计)
含铜污水灌溉农田,其最高以允许量应在2.0mg/l左右。铜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缺铜时,幼叶尖端干枯,叶片脱落,生长受到抑制。谷类作物一般不能结实。土壤含铜过高时,作物主要积累在根部,造成根系发育恶化,减弱了根对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作物受害的程度,一般是随农业环境中铜的含量的增加而加重。铜被作物吸收后,以根部分布的最多,茎叶次之,籽粒中最少。国标要求灌溉水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17、锰
锰浓度1~10mg/l对豆类有害;达5mg/l对橙和柑桔幼苗有致毒作用;锰浓度5~10mg/l对西红柿有致毒作用;锰浓度10~25mg/l对大豆和亚麻有致毒作用。
18、锌及其化合物(按Zn计)
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可以间接影响植物生长素的形成,在缺锌的土壤里,作物生长常常受到抑制,并出现各种病症。含锌废水灌溉农作物,锌可以在土壤内累积,并能富集。土壤里含锌过高时,主要伤害作物的根系,使根的伸长受到阻碍,叶子呈黄绿色,并逐渐萎黄,而且分孽少,茎短。小麦受锌危害,叶尖上即出现黄褐色的条斑点。被吸收的锌主要积蓄在植物的根部,也有一部分向茎叶中转移。锌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居于中等水平,向籽实中的转移不如镉。我国规定灌溉水中锌及其化合物的含量为不超过2.0mg/l。
19、氟化物(按F计)
氟在植物体的积累随着植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氟化物含量在34.0mg/l以下,水稻生长发育未受影响;113.25mg/l以上,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453mg/l可致水稻死亡,但此浓度以下对茄子无影响。含氟污水中有一定的磷酸盐,污灌后硫化细菌增加,可促进磷酸盐的转化,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有利作物生长。含氟污水灌溉后细菌数量增大,生物学过程旺盛,产量增加。由于不同作物对氟敏感程度不同,为避免对地面水和渔业的污染危害,为保护整个农业环境和人民健康,规定氟的灌溉标准为高氟区应小于2.0mg/l,一般地区应小于3.0mg/l。
20、氰化物(按游离氰根计)
50mg/l以上氰对水稻、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并开始在糙米、油菜中有残留,残留量随灌溉浓度最高而加大。
根据不同生育期污灌氰残留量不同,在生产上利用含氰污水灌溉水稻宜在前期,不宜在后期。不同浓度氰在水稻根、茎、叶中有残留,残留量与浇灌浓度成正相关。残留量:根>茎叶>谷壳>糙米。根残留量占80%左右,茎叶占15%左右。不同浓度氰在土壤中有残留,残留量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但不与灌溉浓度成正比上升。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与气温和灌溉浓度有关,但无论在何种气温下,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都与灌溉氰的浓度成正相关。氰化物随水进入土壤后消失的速度较快,在土壤中不会逐年积累。一般大田土壤中,氰的年净化率都在90%以上。采取隔年清污轮灌,不会造成土壤和水稻的明显污染。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氰化物的含量应小于0.5mg/l。
21、挥发性酚
灌溉水中的酚,高浓度时(50-1000mg/l)可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甚至造成作物的死亡(1000mg/l)。低浓度时(30mg/l)可促使作物增产。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安全浓度在50mg/l左右。灌溉水中的酚可造成作物体内酚量的增加。作物体内的酚量随灌溉水中酚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作物体内酚积累量茎>根>籽粒。酚毒性较小,酚在作物中的积累问题,以及酚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问题,不会成为制定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限制因素。
含酚污水进入土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5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酚的含量极少。土壤对酚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酚在土壤中的年净化率在90%以上。因此,低浓度含酚污水灌溉后,不会影响土壤肥力,也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挥发酚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㈤ 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之间的关系 急!急!急!,考试题,字数最好多一点
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比如水污染影响居民饮水、土壤污染影响导致粮食受到污染、空气污染影响到人们地呼吸等等。
大气污染可以有风吹和降雨简单的消除,来实现污染转移:从甲地吹向乙地;降水变为酸雨变成水污染,渗入土壤,和地下水,形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物!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土地、河流,形成水污染。用这些水来灌溉农作物,也会形成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有哪些特点,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
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
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
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五是土壤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土壤污染对环境安全、人类健康与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与大气、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最不易发现,且最难治理。土壤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而且土壤污染物很容易渗透到农作物、饮用水中,通过食物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土壤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土地生产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导致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土壤污染致使农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近年来,土壤污染导致重大污染事故频发,损失惨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增加了环境保护治理成本,也使社会稳定成本增加。
土壤污染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
1、工业“三废”(废气、废渣、废水)的排放、废气中污染物随大气沉降使土壤酸化并受到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固体废物的堆放、废水灌溉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物和病原体等的污染。
2、污泥的农用或不当使用、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污染。
3、化学使用、化学品(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酚等)泄漏或遗弃导致土壤污染。
4、畜禽养殖业中,饲料添加铜、铅、生长激素化学品等,未被吸收随粪便排出体外,导致土壤污染。
5、土壤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铬)被植物吸收而得到的富集,导致污染。
据资料显示,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查阅2012年发布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关于土壤污染的部分,只是提到环保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共同组织编制《土壤环境保护规划(2011-2015)》,并没有关于土壤污染的任何调查结果。我们只能从国务院近日下发的工作安排中了解到,在长三角、珠三角、西南、中南、辽中南等地区,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有关地方要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开始实施。这表明在上述地区的确存在土壤污染现象,而这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
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多种:一是用于灌溉的水源遭受污染,由此影响土壤;二是重金属微粒进入空气,再沉降到土壤里;三是由于酸雨的作用,使土壤酸性增强,土壤里的一些原本相对稳定的重金属被活化,形成污染。由于粮食生产压力较大,生产模式较小,导致种植品种相对单一,且难以实行有效的休耕措施。土壤长期得不到休息,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机制被打破了。
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农民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群体。土壤中的一些重金属元素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农民不得已只能多用化肥,这又造成土壤环境进一步恶化,恶性循环。由于许多地表水,甚至地下水都遭到污染,许多农民长期生活在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饮用水、灌溉用水和土壤环境中,即便是自家种的粮食和菜,都未必能保证安全。加上一些企业违规排放,导致周边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癌症村”等名词也越来越常见。而被重金属污染后的农作物卖不出好价钱,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土壤、耕地似乎离城里人的日常生活有些远,但事实上被污染的土壤种出植物,一部分让城里人吃了,一部分喂了牲畜家禽,这些动物最后又以不同形式进了城里人的肚子。农作物里的重金属一点都没“浪费”。以镉为代表的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而土壤污染除了通过食品途径向人输送重金属外,还会通过空气、饮用水等途径对城市居民产生影响。如今许多城市周边开始流行开辟“有机庄园”,城里流行吃“有机菜”、“散养鸡”等,也不能避免土壤污染带来的影响。所谓“有机菜”,主要是指其生产方式上的有机,即不使用化肥、等。但如果这片耕地的土壤本身就是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只靠有机种植、养殖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㈥ 环境污染会对农产品安全产生哪些影响
一、 调查情况简介 环境污染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包括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农产品添加剂、化学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因素五大方面安全隐患 【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环境污染导致的农 产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上,即主要是化学污染物和农药残留所导致的。因此,此次调查主要以走访的方式对环境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进行的调查。 二、 调查内容 在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走访调查后,主要得出了以下几个结果: 1.环境污染的来源 1.1 大量未经过处理或处理后未达标的工业污水、城市生活用水直接排放到水源中,导致水污染现象严重。 1.2采矿、造纸等人为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未经处理或不达标排放,进入土壤和水,造成土壤和水重金属超标。 1.3 农药、化肥、生活垃圾不能集中处理等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另一种形式。 2.环境污染对农产品的安全的影响 2.1 环境污染使农作物减产,在不同程度上会对农民的经济、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我国矿山开采、冶炼和化工企业较多,重金属污染范围广,部分地区由于土壤、水源和大气等环境介质受到重金属污染,导致农产品减产或者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尤其是水源重金属污染问题,由于重金属不会从环境中自然消失,治理难度大,而且已经发现许多比较严重的污染事件 【2】 。 事例1 位于永陵镇红旗村的永陵造纸厂,主要经营箱板纸、汽车货运等产业。其工厂曾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造纸厂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苏子河内,因此河水一度为暗红色,河水中的鱼虾逐渐减少,更没法食用。但是由于此河水为当地主要干流,当地
- 2 - 农作物灌溉需从苏子河引水,所以对当地农作物的污染极为严重。使粮食、蔬菜等食物中镉、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灌溉水源污染会使污染物在农产品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经询问近年来村民中患癌症死亡人数已达到8人,之前若长时间在河水中,皮肤会出现红色的胞疹,类似于某些国民的症状,并且其他一些疾病发病率也有所增加。 2.2 农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可以导致环境的污染,进而对农产品造成影响。 据专家调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药使用量高达100万吨/年,数量如此大的农药真正到达目的物上的只有10%~20%,最多可达30%,落在地面上的占40%~60%,5%~30%飘浮于大气之中。这表明每年大约有70~80万吨农药进入环境,污染土壤、水体,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3】 。 目前,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为有机磷农药,广泛用于农作物的杀虫、杀菌、除草。如滴滴涕,敌百虫等,这些是农作物中残留最为严重的农药。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残留农药,会分布于全身组织,以肝脏最多。人大量摄入或接触后可导致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无力、胸闷、视力模糊等,中度中毒时有神经衰弱、皮炎、失眠、出汗、肌肉震颤、运动障碍等,重者则会肌肉抽搐、痉挛、昏迷、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3】 。 事例2 今年八月份,辽宁省康平、法库、铁岭昌图以及沈阳新民的玉米也遭了灾。经专家确认后为三代黏虫。为了挽救损失,村民采取了喷洒农药的方式。由于玉米地打药需往上打,会落到嘴和鼻子里去了,戴口罩作用也不大,很多人因此中毒都住进了医院。有村民说:“我打过,就打过一块地就不敢打了,背着药壶,寻思打一圈,进去一圈出来就迷糊了,就跟喝酒喝多了似的,脸通红,在外面坐一会儿也没缓过来。”村民们表示,因为打药中毒而住进医院的越来越多,“有的两口子一起打药,背对而走,打完药后两人分别躺在玉米地两端的路边,这边这个中毒了,那边也中毒了,后来被一起送进医院了。”尽管人工打药的危险极大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还是会有一些村民冒着危险,试图给玉米打药。 由此可见,农药对人体的影响不仅仅是间接吸收,直接接触也会造成严重后果,最重可导致生命危险。另一方面,随着农产品的加工出售,农药在农产品上残留会是更多百姓受到危害。并且农药会对当地的土壤、水流造成一定的残留污染,使以后多年的农作物会有部分吸收,通过毒素的富集作用,从而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2.3 生活垃圾在农村随处可见,尤其是河道田地边缘居多,因此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农产品的品质也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