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回防治法》,保答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氨氮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氨氮的蒸馏-中和滴定法。本标准适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氨氮的测定。本标准是对《水质
铵的测定 蒸馏和滴定法》(GB7478-87)的修订。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年3月14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质 铵的测定
蒸馏和滴定法》(GB7478-87)废止。
2. 在进行中和滴定时,为甚麼要用标准酸液润洗酸滴定管2-3次 用酸溶液润洗後的滴定管,如果再用蒸馏水润洗,
酸碱滴定的一般计算方法是:C标准·V标准=C待测·V待测,当然如果计量系数不版同还要对应成比例的权。所以C待测=C标准·V标准÷V待测,在这个表达式中,C标准 一定是有具体数据,V待测一定是提前取好放入锥形瓶中的,也有具体数据,只有 V标准 是根据滴定过程而定的,有偶然性,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 C待测 的误差,一般紧扣 V标准 来分析,特别要注意的是——两者变化趋势相同。
如果标准酸液不去润洗滴定管2-3次,那么滴定管内壁上会挂有蒸馏水,直接加入标准液,相当于将标准液冲稀,在滴定过程中就会导致标准液多加,引起滴定结果误差偏大。
如果酸溶液润洗过后的滴定管,再用蒸馏水润洗,当然就跟蒸馏水洗滴定管一样,会有水滞留挂壁,导致加入的标准液浓度变小。虽然标准液浓度变小了,可是你代入计算的时候用的还是原数据,因为根本无法确定变小了多少,但是标准液的体积一定多加,即 V标准 变大,待测液浓度偏大。
3. 氨氮 蒸馏-中和滴定法 HJ537-2009
最近我刚刚采用蒸馏-中和滴定法进行了氨氮测试,馏出液滴加两滴混合指示剂后呈内绿色,只是终点颜色淡紫容色很浅。出现你说的没有绿色的情况,我认为有两种可能:①指示剂时间长了,里面的有效物质随着乙醇的挥发流失了;②混合指示剂是甲基红和亚甲基蓝按体积比2:1混合得到的,得确认比例没有出错。
希望对你有用。
4. 高中酸碱中和滴定 哪些仪器需要润洗哪些不需要分别有怎样的影响说说原理,详细点的。谢谢!
1.洗涤滴定管后要用标准液洗涤2~3次,并排除管尖嘴处的气泡;
2.锥形瓶专:只用蒸馏水属洗涤,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仪器润洗不当
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分析:这时标准液的实际浓度变小了,所以会使其用量有所增加,导致待测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测定值偏大。
2.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或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分析:这时实际所取待测液的总物质的量变少了,所以会使标准液的用量减少,导致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少。
3.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测液润洗。
分析:这时待测液的实际总量变多了,使标准液的用量增加,导致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大。
5. 蒸馏-中和滴定法中盐酸浓度的问题
一般这种过低的样品不需要重新配置标准溶液理由如下:
1、环境卫生版比较关注超标问题,也就权是说超标或者过高的样品需要复测。
2、过低的检测值一般是由试剂空白、样品空白引起的。
3、每个方法都有定量范围,是从定量下限到定量上限。而定量下限一般为3.3倍的检出限,如果过于接近检出限其相关系数会不好。
tips:如果使用你这个方法进行检测,相关系数很差,其方法的线性范围也不适用这种样品。
6. 蒸馏-中和滴定法测氨氮含量时为什么用氧化镁调节至微碱性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蒸馏预处理的目的是让氨氮在加热条件下缓慢逸出,便于内让硼酸溶液容彻底吸收,如果pH中性或偏酸,氨氮以离子态存在根本无法逸出,如果pH过高,氨氮可能不经加热就部分逸出到空气中,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而且加热时逸出速度过快也可能导致硼酸溶液吸收不完全,导致结果不准。氧化镁加到水中的时候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这是一种溶解度很低的氢氧化物,能比较稳定地维持水体的pH始终在微碱性条件。设想下如果改用氧化钙,一来反应放热量大,二来碱性强,很可能还没加热,氨氮已经逸出不少了。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7. 下列实验操作中,肯定不用酒精灯的是() A.蒸馏 B.蒸发结晶 C.焰色反应 D.中和滴定
A.蒸馏需要对蒸馏烧瓶加热,用酒精灯,故A错误;
B.蒸发结晶需版要加热蒸发皿,权用酒精灯,故B错误;
C.焰色反应是要使用酒精灯,故C错误;
D.中和滴定不需要加热,不用酒精灯,故D正确.
故选D.
8. 《水质 氨氮的测定 蒸馏-中和滴定法》征求意见稿中已经用硫酸代替盐酸滴定,为什么正式稿中又改回用盐酸滴
可能是担心硫酸的强氧化性吧
9. 在氨氮的测定 蒸馏-中和滴定法中溴百里酚蓝指示剂的作用是什么,可以不加吗
加溴百里酚蓝指示剂是为了调节样品的PH值(在6.0-7.4之间),加轻质氧化镁使样品蒸馏时呈微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