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房黑松跟瑞寶黑松的具體區別
八房黑松跟瑞寶黑松的具體區別是樹形不同,枝節不同,針葉不同。八房黑它的針葉較多,枝樹也多特別容且長粗它在短時間內可以生長得很快,樹形非常的優美。
瑞寶黑松它的樹形非常的粗短矮胖而且它的枝節也比較短,所以一眼看不到它的枝節,就像是在樹根上長出來的針葉,它的枝葉也比較長又細軟做小型的盆栽效果。
黑松的主要價值
黑松不僅是盆栽的優秀植物,在園林綠化中也是使用較多的優秀苗木。黑松可以用於道路綠化,小區綠化,工廠綠化廣場綠化等等綠化效果好,恢復速度快而且價格低廉。
黑松為著名的海岸綠化樹種,可用作防風防潮防沙林帶及海濱浴場附近的風景林,行道樹或庭陰樹。在國外亦有密植成行並修剪成整齊式的高籬,圍繞於建築或住宅之外即有美化又有防護作用。
㈡ 日本藩國體制北海道問題
歷史
以前『日本書紀』作為渡島登場,與阿倍比羅夫有接觸,奈良時代,平安時代與出羽國進行了交易。當時的居民,與東北地方北部的居民同被叫蝦夷,兩者可能為同一民族,並且可能是現在的阿伊努族的祖先。
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新政府決定在蝦夷地設置箱館裁判所,隨即把名稱改為箱館府。1869年蝦夷地改稱北海道,設置11國86郡(地理分區)。同年7月設置北海道開拓使(箱館府因此廢除)之後,北海道的開拓正式進行。1882年廢止開拓使,設置函館縣、札幌縣、根室縣三縣取代開拓使。1886年取消3縣,改設置北海道廳。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許多日本人從內地的各地移住,開拓的熱潮湧入了道內各地。
在1869年,明治政府要求為「蝦夷地」取新的名稱時,松浦武四郎以北方的「北」(きた)、「カイナー」(阿伊努族對當地的稱呼)的「カイ」,以及日本對領土常使用的「道」(どう),合並為「きたかいどう」,翻成漢字為「北加伊道」;最後並獲得採用,但在考量配合律令制時代的五畿七道的「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因此轉為「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1]
1869年設置的北海道11國86郡
渡島國:龜田郡、茅部郡、上磯郡、福島郡、津輕郡、檜山郡、爾志郡
後志國:久遠郡、奧尻郡、太櫓郡、瀨棚郡、島牧郡、壽都郡、歌棄郡、磯谷郡、岩內郡、古宇郡、積丹郡、美國郡、古平郡、余市郡、忍路郡、高島郡、小樽郡
膽振國:山越郡、虻田郡、有珠郡、室蘭郡、幌別郡、白老郡、勇拂郡、千歲郡
石狩國:石狩郡、札幌郡、夕張郡、樺戶郡、空知郡、雨龍郡、上川郡、厚田郡、濱益郡
天鹽國:增毛郡、留萌郡、苫前郡、天鹽郡、中川郡、上川郡
北見國:宗谷郡、利尻郡、禮文郡、枝幸郡、紋別郡、常呂郡、網走郡、斜里郡
日高國:沙流郡、新冠郡、靜內郡、三石郡、浦河郡、樣似郡、幌泉郡
十勝國:廣尾郡、當緣郡、上川郡、中川郡、河東郡、河西郡、十勝郡
釧路國:白糠郡、足寄郡、釧路郡、阿寒郡、網尻郡、川上郡、厚岸郡
根室國:花咲郡、根室郡、野付郡、標津郡、目梨郡
千島國:國後郡、擇捉郡、振別郡、紗那郡、蕊取郡、※得撫郡、※新知郡、※占守郡
※得撫郡、新知郡、占守郡為1875年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中取得得撫島以北的千島群島領土後編入。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5/Hokkaidomap-jp.png
北海道許多地名為阿伊努族原住民語轉化而來。但後來又以漢字轉寫原住民語,造成北海道多「難讀地名」(難以漢字判斷發音)。
例「…內」、「…別」的地名即為阿伊努語中,近沼澤、河川之地;首府「札幌」等亦為原住民語轉變而來。
人口發展
1869年,人口約10萬人。
1920年,人口2,359,183人。
2004年,人口5,644,555人。
[編輯] 行政區劃
北海道各支廳位置圖北海道在行政上是「道」,也是目前日本唯一的道,和縣是平等的,下設有14個支廳,為第二級行政區;各支廳下有市、郡、町、村,不包含北方四島,全北海道現有180個市町村(35市130町15村)及64郡。
[編輯] 支廳
根據北海道支廳設置條例中,支廳的管轄區域是只有各郡所管轄的地區,並不包含市,不過實際上支廳的業務也確實在各市的區域內執行,因此一般都將各市當作支廳的管轄區域。
因為北海道範圍廣大,許多情形下僅列出町村名或郡名並不容易讓人知道確切位置,因此會使用支廳名作為輔助;例如新聞中會使用「網走管內的○○町」。
2008年北海道議會曾經議決通過北海道綜合振興局設置條例,內容包括取消支廳,改在各地區設置振興局取代,並預定於2009年4月1日施行;但由於部分地方之反對,目前已暫時擱置此計劃。
[編輯] 石狩支廳
札幌市:中央區、北區、東區、白石區、厚別區、豐平區、南區、西區、手稻區、清田區
市部:江別市、千歲市、惠庭市、北廣島市、石狩市
石狩郡:當別町、新筱津村
[編輯] 空知支廳
市部:夕張市、岩見澤市、美唄市、蘆別市、赤平市、三笠市、瀧川市、砂川市、歌志內市、深川市
空知郡:南幌町、奈井江町、上砂川町
夕張郡:由仁町、長沼町、栗山町
樺戶郡:月形町、浦臼町、新十津川町
雨龍郡:妹背牛町、秩父別町、雨龍町、北龍町、沼田町、幌加內町
[編輯] 後志支廳
市部:小樽市
島牧郡:島牧村
壽都郡:壽都町、黑松內町
磯谷郡:蘭越町
虻田郡:二世古町(原名:ニセコ町)、喜茂別町、京極町、俱知安町、真狩村、留壽都村
岩內郡:共和町、岩內町
古宇郡:泊村、神惠內村
積丹郡:積丹町
古平郡:古平町
余市郡:仁木町、余市町、赤井川村
[編輯] 渡島支廳
市部:函館市、北斗市
松前郡:松前町、福島町
上磯郡:知內町、木古內町
龜田郡:七飯町
茅部郡:鹿部町、森町
山越郡:長萬部町
二海郡:八雲町
[編輯] 檜山支廳
檜山郡:江差町、上之國町(原名:上ノ國町)、厚澤部町
爾志郡:乙部町
久遠郡:瀨棚町(原名:せたな町)
奧尻郡:奧尻町
瀨棚郡:今金町
[編輯] 膽振支廳
市部:室蘭市、苫小牧市、登別市、伊達市
虻田郡:豐浦町、洞爺湖町
有珠郡:壯瞥町
白老郡:白老町
勇拂郡:安平町、厚真町、鵡川町(原名:むかわ町)
[編輯] 日高支廳
沙流郡:日高町、平取町
新冠郡:新冠町
日高郡:新日高町(原名:新ひだか町)
浦河郡:浦河町
樣似郡:樣似町
幌泉郡:襟裳町(原名:えりも町)
[編輯] 上川支廳
市部:旭川市、士別市、名寄市、富良野市
上川郡(石狩國):鷹棲町、東神樂町、當麻町、比布町、愛別町、上川町、東川町、美瑛町
上川郡(天鹽國):和寒町、劍淵町、下川町
空知郡:上富良野町、中富良野町、南富良野町
勇拂郡:占冠村
中川郡(上川支廳):美深町、音威子府村、中川町
[編輯] 留萌支廳
市部:留萌市
增毛郡:增毛町
留萌郡:小平町
苫前郡:苫前町、羽幌町、初山別村
天鹽郡:遠別町、天鹽町、幌延町
[編輯] 宗谷支廳
市部:稚內市
宗谷郡:猿拂村
枝幸郡:濱頓別町、中頓別町、枝幸町
天鹽郡:豐富町
禮文郡:禮文町
利尻郡:利尻町、利尻富士町
[編輯] 網走支廳
市部:北見市、網走市、紋別市
網走郡:大空町、美幌町、津別町
斜里郡:斜里町、清里町、小清水町
常呂郡:訓子府町、置戶町、佐呂間町
紋別郡:遠輕町、上涌別町、涌別町、瀧上町、興部町、西興部村、雄武町
[編輯] 十勝支廳
市部 : 帶廣市
河東郡:音更町、士幌町、上士幌町、鹿追町
上川郡(十勝國):新得町、清水町
河西郡:芽室町、中札內村、更別村
廣尾郡:大樹町、廣尾町
中川郡(十勝支廳):幕別町、池田町、豐頃町、本別町
足寄郡:足寄町、陸別町
十勝郡:浦幌町
[編輯] 釧路支廳
市部:釧路市
釧路郡:釧路町
厚岸郡:厚岸町、濱中町
川上郡:標茶町、弟子屈町
阿寒郡:鶴居村
白糠郡:白糠町
[編輯] 根室支廳
市部:根室市
野付郡:別海町
標津郡:中標津町、標津町
目梨郡:羅臼町
以下為日本北方四島原有的町村,現在為俄羅斯管轄。
色丹郡:色丹村
國後郡:泊村、留夜別村
擇捉郡:留別村
紗那郡:紗那村
蕊取郡:蕊取村
[編輯] 地域區分
雖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北海道常區分為四個地區。
道南地方:包括渡島、檜山支廳轄區。
道央地方:包括石狩、後志、空知、膽振、日高支廳轄區。
道北地方:包括上川、留萌、宗谷支廳轄區。
道東地方:包括釧路、網走、十勝、根室支廳轄區。
另一方面,北海道廳把北海道分成六個「地域生活經濟圈」。將前述四區中面積較為寬廣的「道東地方」分成三個不同的生活經濟圈:
道南圈(人口49萬6370人):渡島、檜山支廳轄區。
道央圈(人口343萬3659人):石狩、後志·、空知、膽振、日高支廳轄區。
道北圈(人口67萬2609人):上川、留萌、宗谷支廳轄區。
鄂霍次克圈(人口32萬4719人):網走支廳轄區。
十勝圈(人口35萬4147人):十勝支廳轄區。
釧路·根室圈(人口34萬5918人):釧路、根室支廳轄區。
㈢ 日本北海道西南部八雲地熱地區地質構造的三維模擬實驗
魏強鈴木尉元川上則明高杉真司
(日本地熱技術開發株式會社)
小玉喜三郎
(日本地質調查所)
1引言
斷裂在流體和蒸氣的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遍布著第四紀火山的日本列島中央山脈以西、日本海以東的地帶被稱為綠色凝灰岩帶,該帶從中新世前期開始產生了許多斷裂(圖1)。這個綠色凝灰岩地帶的深部貯藏著地熱資源,為了地熱發電進行了許多探查工作。
深部的地質構造不同於比較平坦的淺部地層構造,不能用簡單的外插方法來描繪深部的地質構造。
為了研究深部的地質構造,我們試著用假想基底變位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2地質概要
作為研究對象的八雲地熱地區,位於日本北海道西南部的渡島的北端(圖1)。這個地區從地質學上講,處於日本列島的日本海沿岸的綠色凝灰岩地帶的延長線上,從中新世前期開始就有許多活火山活動,這一帶分布著許多溫泉,有些地熱發電站在運轉中。
這個地區的地質構造由於斷層和褶皺運動形成了復雜的地質構造——由侵入中生界和古生界的白堊紀花崗岩組成基底,上面覆蓋著新第三紀和第四紀地層(圖1)。
圖1日本北海道南西部八雲地熱地區的地質圖
基底分布在這個地區的西部。新第三紀和第四紀地層分布在基底的東部,以南北或北西-南東方向延伸,向著東方或北東方向平坦傾斜。
新第三紀和第四紀地層從下往上分為臼別組、左俁川組、八雲組、黑松內組和瀨棚組[1,2]。它的年代,岩相和層厚見表1。
臼別組是新第三紀的最下部地層,它與基底不整合接觸,在這個地區,大部分地方出露地表的是斷層接觸。這個地層分布在這個地區的西部,向東傾斜20°~40°。
左俁川組與臼別組整合接觸,這個地層分布在這個地區的西部,向東傾斜30°~60°。
表1層序表
八雲組與左俁川組整合接觸,該地層分布在這個地區的中部,傾角為10°~50°。這個地層的下面部分接近南北方向分布在這個地區的西部,地層的上面部分以北西-南東向分布在東北部,以北東-南西方向分布在南東部。這樣的構造是由於八雲組分布地帶所形成的鉛川隆起帶造成的。參考等厚線圖(圖2),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鉛川隆起帶處於八雲組沉積時的中心,可以推斷是八雲組沉積後轉化成隆起帶的。南北方向的短軸背斜向斜形成這個隆起帶。這些復雜的構造運動,其結果使得這個隆起帶和周圍地域形成復雜的地質構造。
黑松內組分布在這個地區的中部,在西北部與下部的八雲組、左俁川組形成不整合接觸,在中部與八雲組形成整合接觸。這個地層向北東方向傾斜20°~40°。
瀨棚組分布在這個地區的東北部,形成向北北西-南南東方向延伸的平坦的復向斜構造。
這些地層除臼別組以外都是海相地層。
在北西及南部的中心分布著比較大規模的侵入岩(圖1)。這些岩石的種類有安山岩、流紋岩和斑岩,侵入在左俁川組八雲組和黑松內組。在西南部,左俁川組的南北方向侵入有小規模的粗粒玄武岩。
在這個地區鑽有7口超過1000m的井,其中3口達到花崗岩類的基底[3]。根據地表露頭資料和這些鑽井資料,我們描繪了圖2的新第三系和第四系的等厚線圖。從這些圖可以看出堆積的中心是向東或北東向移動的。
圖2新第三紀和第四紀地層各組(層)等厚線圖
a—臼別組;b一左俁川組,c—八雲組下部層;d—八雲組上部層;e—黑松內組;f—瀨棚組(虛線)和上、下第三系基底等深線(實線)
3假想基底變位法
現在的地質構造是由過去的基底重復運動形成的,所以我們可以用小玉提唱的假想基底變位法(VBD法)來模擬這個運動過程,再現其復雜的地質構造[4]。VBD方法的最重要的參數是由基底的運動結果而形成的表面的變形,然後假定其表面的變形近似等於地層的層厚。
這個方法如圖3所示。最初設定任意深度為假想基底。然後在圖4所示的境界條件下利用彈塑性有限要素法讓假想基底變位,求得地質單元的表面的變位。讓表面的變位與等層厚線圖進行比較,直到兩者的差成為最小為止,調整假想基底的變位量而重復計算,最後求得最合適的基底變位。
圖3假想基底變位法程序圖
圖4模擬實驗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
像這樣,在假想基底上求得各個時期的累積變形,將這個過程重復積累到現在,就可以再現地層從古到今的地質活動過程和地質構造。
假如一個地質單元只形成部分的斷層,那麼從整體角度可以考慮看成是連續變形。當岩石的應變較小時為彈性變形,當應變超過一定限度時岩石的固有剛性低下而變成塑性。所以,在模擬實驗中假定岩石是與應變速度無關的彈塑性物體。從彈性到塑性的轉化點稱作降伏點,為了決定這個點使用Von mises法則。Von mises法則是:
數學地質和地質信息
式中:等價應力σ*,當超過降伏應力σy時發生降伏變曲;σx,σy,σz,τxy,τyz和τzx是地質單元內某一點的應力成分。在降伏點εy=σy/E處的應變定為1%。
模擬實驗的地質單元由一個長方形的六面體分割成許多正六面立方體組成有限要素。變位邊界條件是從基底表面到它下面的1000m。變位是在假想基底上每隔1000m組成的13×11的點上進行的(圖4)。
假想基底變位在垂直和水平都可得到向量變數。但是,這次模擬實驗是先給定最初的垂直變位然後在各點調整。結果得到表面變位與等層厚線圖的厚度差很小。如果由垂直變位的調整得到的差不是十分小的話,還要進行水平變位的調整。這次試驗之所以不要水平變位的調整,其原因是考慮到白堊紀花崗岩侵入後,由於褶皺和斷層所形成的牢固的中古生界的基底在水平方向沒有多大的變位。
4模擬結果
4.1應變、主應力和斷裂
從假想基底變位法的模擬實驗求得各個時期的變形增量的分布——應變、主應力、斷裂和各時期的累積變形的分布。
在臼別組沉積期,在西部形成沉積中心,應變集中在這沉積中心的西側,在這里形成南北走向的向東下落的斷層(圖5a)。接著在沉積中心的北側和南側形成東西方向的斷層,像沉積中心下落一樣發生變位。
在左俁川組沉積期,形成兩個沉積中心。大的沉積中心與臼別組沉積期的沉積中心相比,向東約移動了3km(圖5b)。圍著這些沉積中心,可以看到應變的集中部分沿著沉積中心的西部以南北走向向東下落的斷層在活動。在沉積中心的北側和南側東西走向的斷層在活動,北側的向南下落,南側的向北下落。
在八雲組下部的沉積期,形成南部的中央部和北東部兩個沉積中心。這些沉積中心與左俁川組沉積期的沉積中心相比,前者向東移動,後者向北東移動(圖5c)。在沉積中心的東西兩側,活動著南北走向的斷層。沿中央南部沉積中心的西北側,活動著東西走向的斷層。所有的斷層都是向沉積中心下落一樣發生變位。
在八雲組上部沉積期,形成北部中央、東南部和東北部3個堆積中心(圖5d)。在這個時期,發生了最強烈的構造運動,到以前為止,一直是沉降的鉛川隆起帶就是在這時開始隆起的。圍著第一個沉積中心可以看到大的應變集中部分形成東西走向的斷層。在第二個沉積中心南北走向的斷層更發育。這個時期所有的斷層都是像沉積中心下落一樣發生變位。
在黑松內組沉積期,形成北部中央、東北部和東南部3個堆積中心(圖5e)。這個時期激烈的構造運動在繼續,鉛川隆起帶在這個時期仍在隆起。圍著這些沉積中心可以看到應變的集中部分平行於這些邊界形成斷層,它們都是像沉積中心下落一樣發生變化。
最後的沉積期是各個構造單元完成其運動成為現在狀態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模擬實驗是以黑松內組現在的變位變形與基底的變位變形相吻合為基礎進行的。在這個運動中,伴隨有這個地區的東部向著北北西-南南東延伸的盆狀的沉降運動和這個地區的西部向西的上升運動,形成南北和北北西-南南東走向的斷層運動(圖5f)。
圖5各層完成堆積後的基底內的剪切斷層的分布a—臼別組;b—左俁川組;c—八雲組下部層;d—八雲組上部層;e—黑松內組;f—瀨棚組
4.2三維形態圖
地層的構造是由基底的變形引起自身的堆積過程的變形和它的上部地層的沉積過程所發生的變形而形成的。所以,下部地層的地質構造比上部地層的地質構造要復雜。由假想基底變位法求得各層的最後時期的基底形態如圖6所示。
圖6最終階段各組(層)基底形態a—假想基底;b—臼別組;c—左俁川組;d—八雲組下部層;e—八雲組上部層;f—黑松內組;g—瀨棚組
瀨棚組的基底形態,是在這個地區的東部顯示以北北西-南南東方向延伸的單純的向斜構造(圖6g)。
黑松內組的基底形態,是在這個地區的北東部顯示以北北東-南南西方向的陡向斜構造,在這個地區的南東部顯示以東北東-西南西方向的背斜構造(圖6f)。
八雲組上部層的基底形態,是在這個地區北部的中央顯示以東西方向的背斜、向斜構造,在這個地區南東部顯示以南北方向的向斜構造和北東-南西方向的背斜構造(圖6e)。在北部的中央形成向斜構造。
八雲組下部層的基底形態,是與上部地層基底為同樣形態,但是傾斜度更陡(圖6d)。
左俁川組的基底形態,與八雲組上部層和下部層的基底形態相似,但是比這些地層的變形的波狀來得更大(圖6c)。在南部中央可以看到一個背斜構造。
臼別組的基底形態,與左俁川層的基底形態相似。假想基底的形態也與這些地層相似(圖6b)。
圖6a顯示了假想基底的變形。
圖7是圖6所對應的各層的基底面的立體圖。
圖7最終階段各組(層)基底形態鳥瞰圖
a—假想基底;b—臼別組;c—左俁川組;d—八雲組下部層;e—八雲組上部層;f—黑松內組;g—瀨棚組
5斷層與貫入岩的關系
圖8顯示了最終階段的假想基底的變形形態和各時期形成的主要斷層。從這個圖可以看出,斷層是平行地沿著各個構造單元的走向、向著盆地的中心下落的。所以基底顯示了地塊狀的構造。
在地溫梯度比較高的鉛川隆起帶,其基底具有地塊狀的盆狀構造,分布著許多安山岩、玢岩和粗粒玄武岩等岩漿岩。
在盆地的邊緣形成許多斷層。在西部,臼別組、左俁川組和八雲組下部層的沉積期里活動著南北向的斷層。這個地區的基底向東急傾(圖8)。在東南部,呈南北向和北東-南西向的斷層在八雲組上部層和黑松內組沉積期里活動著。
圖8由假想基底變位法求得最終階段沉積盆地的變形形態、斷層以及侵入岩的分布
鉛川隆起帶顯示了高的地溫梯度。到八雲組下部層沉積期為止一直是沉降,以後轉化為隆起。從這個事實可以說明,伴隨著某種內在的熱轉化過程而開成了活動的構造運動。
6結論
為了闡明八雲地熱地區地質構造的發展過程和地質構造的三維空間,我們試著利用假想基底變位法來進行模擬實驗,從中我們得到了各個時期的應變、斷層分布以及最後階段各層的基底面形態(圖5、6、7)。
從斷層分布圖可以看出,西部的南北向斷層、中央部的北東向的斷層和東部的南北向斷層相對發育。基底受這些斷層的限制形成地塊狀構造。岩漿岩以這些斷層為依託活動著。
估計地熱資源埋藏在較高地溫梯度的鉛川隆起帶的下面,但是,鉛川隆起帶下面的斷層並不發育,所以在這地區需要作些高溫岩體型的地熱資源的探查。
由假想基底變位法求得地質構造的三維空間模型,由於是以地質構造的形成過程而求得的方法,所以比其他方法更加接近自然。
參考文獻
[1]M.Ishida.Geology of the Yurappu-dake District.Quadrangle series,scale 1:50,000,Geo1.Surv.Japan,1981(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M.Kato,Y.Katsui,Y.Kitagawa and M.Matsui.Hokkaido district,Geology of Japan.Kyoritsu-shuppan Co.,Tokyo,1993,(in Japanese).
[3]New Energy and Instrial Techno1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Geothermal development promotion survey at Yakumo district,Hokkaido.Rep.Geotherm.Devel.Prom.Surv.,1990,(19):1163(in Japanese).
[4]K.Kodama,Long Xueming and Y.Suzuki.Structural analysis of deep-seated volcanic reservoirs by tectonic.simulation.US ESCAP,CCOP Tech.Bull.,1985,16:61~79.
㈣ 盆栽黑松怎麼養
1、上盆。採掘後的黑鬆鬆樁一般宜用紫砂陶盆。上盆前,先剔除山土二分之一左右,剪去枯根爛根,剪短部分長根,同時剪去過多的枝幹、松針以減少受傷根系的負擔。最好在採掘時,多挖些當地山土,有利於黑松對土壤的適應。
2、放置場所。黑松適生於陽光充足、濕潤通風的環境,但小型盆景在盛夏高溫時,不宜強光曝曬。冬季可置於室外,最好連盆埋進向陽背風的地里,僅將枝幹露出土面。如放在室內越冬,則室內溫度不宜太高,並須在清明前出房。
3、修剪。黑松的修剪以摘芽為主。新上盆的黑松樁景一般一年內不摘芽,一般摘掉每根頂芽長的二分之一左右,如不需要增長枝條的樁景,可將頂芽全部摘去。對於影響樁景姿態美觀的枝幹,可在冬季休眠期剪除,並用蠟或膠封口。
4、澆水。黑松喜乾燥,澆水不可過多,宜干透再澆,但經常在葉面上噴水,對生長有利。在生長期適當控水,可使枝幹粗矮,針葉短小,增添觀賞價值。夏季高溫時,可經常噴葉面水,有利生長。春、夏季適當扣水,可使新枝低矮,針葉短小。
5、施肥。黑松還非常耐貧瘠,不喜歡大肥,每年春季生長旺盛期可施兩次稀薄腐熟的餅肥水,秋季再施一次經過發酵的餅屑即可。每年的春秋的肥即能滿足生長需要,春季施肥宜淡,如果肥液過濃,反而會造成枝葉生長過旺,影響造型。
6、翻盆。黑松的翻盆,可每隔3~5年進行一次,時期以2~3月間為宜,秋後亦可。翻盆時剔除舊土1B2左右,剪去枯根、爛根,剪短部分長根,最好同時進行枝葉的修剪。
7、病蟲害防治。黑松的病害主要有葉銹病、落針病、曲枝病和松瘤病等。常見的蟲害有蚜蟲、介殼蟲、紅蜘蛛和松梢螟等。
主要價值:
1、黑松不僅是盆栽的優秀植物,在園林綠化中也是使用較多的優秀苗木。黑松可以用於道路綠化,小區綠化,工廠綠化,廣場綠化等等,綠化效果好,恢復速度快,而且價格低廉。
2、黑松為著名的海岸綠化樹種,可用作防風,防潮,防沙林帶及海濱浴場附近的風景林,行道樹或庭陰樹。在國外亦有密植成行並修剪成整齊式的高籬,圍繞於建築或住宅之外,即有美化又有防護作用。
3、黑松是經濟樹種,可提供更新造林、園林綠化及庭園造景。木材有松脂,紋理直或斜,結構中至粗,材質較硬或較軟,易施工。可供建築、電桿、枕木、礦柱、橋梁、舟車、板料、農具、器具及傢具等用,也可作木纖維工業原料。
㈤ 黑松坨坨怎麼形成的
摘要 你好朋友,如果您指的是他這個樹脂的話,那是他樹乾的內漿分泌液逐漸流淌,受到枝叉的掛托,而一點一點形成的。這屬於是天長日久累積逐漸形成。
㈥ 黑鬆鬆果的功效與作用
黑鬆鬆果的功效與作用:
現代科學研究數據顯示黑鬆鬆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18種氨基酸(包括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多種維生素、鋅、錳、鐵、鈣、磷、硒等必需微量元素,以及鞘脂類、腦苷脂、神經醯胺、三萜、雄性酮、腺苷、松露酸、甾醇、松露多糖、松露多肽等大量的代謝產物,具有極高的營養保健價值。其中雄性酮有助陽、調理內分泌的顯著功效;鞘脂類化合物在防止老年痴呆、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抗腫瘤細胞毒性方面有明顯活性;多糖、多肽、三萜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勞等作用,可用於保健養身。
㈦ 黑松盆景,擁有頑強的生命力,黑松怎麼養
黑松盆景養護管理措施:
①環境:盆景可以放置在庭院中的台坡、陽台上,這里地方的光照充足、空氣可以流動,適合生長,冬天可以將盆景埋人向陽背風地方。
②澆水:黑松澆水不可過量,見幹才澆,澆則澆透。在生長期要適當控水,可使枝幹粗矮,針葉短小,增添觀賞價值。夏季時可經常噴葉面水就行。
③施肥:黑松在生長期適當施1~2次稀薄腐熟的餅肥水,有利於健壯生長,增加抗病蟲害能力。
㈧ 在家裡如何養好黑松盆景
現在最熱的盆景當屬松柏類盆景,在松柏類盆景里,黑松盆景是比較受歡迎的,除了它生命力強盛,適應力強,栽培簡單易打理之外,主要是因為黑松盆景四季常青,樹姿蒼古,枝幹橫斬,樹冠如羅傘,針葉蔥郁翠綠,賞玩價值極高,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也得到了大眾的肯定和認可。可很多人都說,黑松其實不好養,也有人說,黑松很好養。叫我說,說好養的,是掌握了黑松的生長習性,從而找到了養護訣竅。說不好養的,可能對黑松的認識還不夠深入,掌握不了一些養護要訣。
沒有養不好的盆景,只是你還沒找對方法,我是@花房姑娘娟子,為你分享盆景里的點點滴滴,有事評論區留言,順手點下一鍵三連,謝謝!
㈨ 黑松的栽培方法
以有性繁殖為主,亦可用營養繁殖,其中枝插和針葉束插均可獲得成功,但難度比較大,生產上仍以播種育苗為主。苗床播種、容器育苗應用都很普遍,以攀扎為主,修剪為輔。
黑松耐寒耐旱,可常年陳放在庭院中台坡和陽台、乎台上,光照充足、空氣流動之處。但小型盆景在盛夏時,不宜強光暴曬。冬季可露地越冬,最好連盆埋入向陽背風地方。若在室內越冬,室溫不宜太高。
黑松喜乾燥而忌積水,澆水不可過量,見幹才澆,澆則澆透。在生長期適當控水,可使枝幹粗矮,針葉短小,增添觀賞價值。夏季高溫時,可經常噴葉面水,有利生長。
黑松耐瘠薄,土壤缺肥,也能正常生長,且促使干矮、枝密、葉短。但在生長期適當施1~2次稀薄腐熟的餅肥水,有利於健壯生長,增加抗病蟲害能力。
黑松盆景為保持其優美古雅樹形,要進行適當慘剪,修剪在生長期以摘芽為主,每年3~4勻,當新芽伸長但尚未抽生針葉時,可摘去每個頂芽的1/2左右,如不需要增長枝條的盆景,可將頂芽全部摘去。
黑松盆景一般3~5年翻盆一次,以2~3月進行為宜。翻盆時要保持原來盆土完整倒出,去除1/2舊土,剪去過長根系,以及枯根、爛根,同時修剪部分不必要的枝葉,以保持盆土上下部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