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純化水在制水崗位監測是否有電導率這一指標若有,應控制在什麼范圍為好依據什麼
現行葯典抄沒有規定使用此項檢測方法,但許多技術標准中建議使用此指標監控水質.去離子法製得的純化水,其電阻率>0.5兆歐•厘米,電導率≤2μS/cm,每班檢測一次.USP24葯典規定,電導率測定規定,就生產使用的制葯用水用電導率測定替代氯化物、硫酸鹽、鈣鹽、氨及二氧化碳5項檢測.而電導率代表各種離子在水溶液中的導電能力,可用來表示各種離子的總量,既精確、簡化了檢測方法,又能在線測量、隨時監測水處理系統的工作情況.
❷ 總有機碳(TOC)和微生物濃度對應關系
葯典法規與TOC分析技術
回溯至20世紀80年代末,TOC分析作為一種在線水質監控技術已經在半導體超純水制備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在當時的制葯用水質量控制領域,廣大制葯用水質量控制工作者才剛剛開始意識到大部分檢測技術手段早已落後不堪,甚至有一部分沿用20世紀50年代的方法,這些實驗室分析測試方法不僅工作強度大、結果穩定性差,而且極易受到取樣容器、取樣過程、周圍環境、樣品等待和人為操作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制葯法定檢測項目以及檢測方法已不能滿足飛速發展的制葯用水制備技術以及質量控制的需求。因此,從1989年開始,美國葯典(USP)和美國葯品研究和製造商協會(PhRMA)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考慮採用總有機碳TOC和電導率檢測方法替代原來的制葯用水濕法化學檢測方法。在當時的制葯用水設備製造領域,TOC和電導率分析儀器已經開始被制葯用水設備製造商用於水純化設備性能的監控。
USP經過近8年的激烈討論與漫長的實踐論證過程,於1996年11月在USP 23的增補條款第五條中官方公布:TOC分析技術可以用於純化水和注射用水中有機雜質的監測和控制,對於純化水和注射用水中的有機物監測,TOC檢測和總不穩定性氧化物檢測二者可以任選其一。隨著1998年5月USP<643>總有機碳檢測章節的公布實施,TOC檢測成為USP用於制葯用水(含純化水和注射用水)質量控制的強制檢測項,同時取消總不穩定性氧化物檢測。
伴隨著USP發起的全球葯典法規「一致化」倡議,歐洲葯典EP和中國葯典也分別在2000年和2010年針對制葯行業純化水和注射用水提出了TOC的檢測要求,同時,這些葯典法規也詳細規定了純化水和注射用水TOC檢測的檢測極限值以及對TOC分析儀器的最低要求。對於制葯用水質量控制,日本葯典JP也於2007年在USP制葯用水專家委員會的幫助下完成了制葯用水質量控制改革,JP在其《制葯用水綜述》章節中規定,參照USP <643> 總有機碳檢測章節規定的TOC檢測方法,對制葯用水進行TOC檢測,同時JP推薦對於純化水和注射用水的TOC檢測採用更低的TOC檢測極限值:在線TOC測量的極限值為300 ppbC,離線TOC測量的極限值為400 ppbC。各國最新版葯典對制葯用水的TOC檢測要求見表1。
各國最新版葯典對制葯用水的TOC檢測要求
TOC和微生物檢測
制葯用水的TOC檢測項目用於檢測制葯用水中有機物的含量,而有機物含量與微生物污染水平息息相關,微生物污染可能會導致數以百萬美元計的產品損失,因此微生物檢測項是現代制葯行業中最普遍、要求最為嚴格的檢測項目之一。由於有機物和微生物之間的關系如此密切,人們很自然聯想到如下這些問題:對於注射用水質量控制,TOC檢測是否可以代替微生物檢測?TOC和微生物含量之間是否有固定的對應關系?500ppbC的TOC檢測極限值所對應的微生物活性水平是多少?
我們對於水中的微生物進行如下假設:水中的微生物密度為1 g/cm3,微生物的平均含碳量為10%,微生物為球形微生物並且半徑為5 μm。那麼:
微生物體積 = (4/3)πr3 = 5.2 × 10-10 cm3,
微生物中的含碳量 = 微生物體積×微生物密度×微生物的平均含碳量 = 5.2×10-11 g C,
1 ppbC TOC = 10 × 10-9 g C/ml,
1 ppbC TOC中的微生物數量 = 10 × 10-9 g C/ml ÷5.2×10-11 g C ≈ 19 /ml,
500 ppbC TOC中的微生物數量 ≈ 10000 /ml。
如果我們進行另外一種假設:水中的微生物密度為1g/cm3,微生物的平均含碳量為10%,微生物為球形微生物並且半徑為0.5 μm。那麼:
微生物體積 = (4/3)πr3 = 5.2 × 10-13 cm3
微生物中的含碳量 = 微生物體積X微生物密度X微生物的平均含碳量 = 5.2×10-14 g C
1 ppbC TOC = 10 × 10-9 g C/ml
1 ppbC TOC中的微生物數量 = 10 × 10-9 g C/ml÷5.2×10-11 g C ≈ 19000 /ml
500 ppbC TOC中的微生物數量 ≈ 10000000 /ml
通過上面兩個簡單的理想計算模型,我們很容易發現500 ppbC 的TOC濃度對於不同的微生物種類、微生物大小則意味著不同的微生物含量,因此TOC濃度檢測不能替代微生物檢測。另外,TOC和微生物之間也不存在某種
❸ 美國葯典純水與CP純水有什麼區別
純水一號水處理為您解答:
目前世界上比較通用的純水標准主要有以下幾個: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美國臨床病理學會(CAP)試葯級用水標准,美國測試和材料實驗社團組織(ASTM),臨床試驗標准國際委員會(NCCLS),美國葯學會(USP)等。同時,我國也有相應的純水標准:中國國家電子級超純水規格GB/T11446-1997和中國國家實驗室用水規格GB6682-2008等。
中國國家實驗室用水規格GB6682-2008標准
PH
25°C 電導率
25°C μS/cm 電阻率25°C MΩ*cm 可氧化物質 以(O)計 mg/L 吸光度 254nm,1cm 蒸發殘渣 mg/L(105±25°C) 可溶性硅 以(sio2)計,mg/L
一級 -- ≤0.1 ≥10 -- ≤0.001 -- <0.01
二級 -- ≤1.0 ≥1 <0.08 ≤0.01 ≤1.0 <0.02
三級 5.0-7.5 ≤5.0 ≥0.2 <0.40 -- ≤2.0 --
中國國家電子級超純水規格GB/T11446.1-1997
電阻率
25°C
MΩ*cm 硅 ≤μg/L 銅 ≤μg/L 鋅 ≤μg/L 鎳 ≤μg/L 鈉 ≤μg/L 鉀 ≤μg/L 氯 ≤μg/L >1μm顆粒 ≤個/ml 細菌 ≤個/ml 硝酸根 ≤g/L 磷酸根≤μg/L 硫酸根≤μg/L TOC≤μg/L
EW-I ≥18* 2 0.2 0.2 0.1 0.5 0.5 1 0.1 0.01 1 1 1 20
EW-II ≥15 ** 10 1 1 1 2 2 1 5 0.1 1 1 1 100
注*(95%時間不低於17),**(95%時間不低於13)
美國臨床病理學會CAP試葯級用水標准/美國臨床檢查標准化委員會NCCLS用水標准
電阻率25°C
MΩ*cm 氧化矽 mg/L.max 重金屬 mg/L.max KMnO4消毒 分.min 鈉 mg/L.max 氨 mg/L.max 微生物 PH值
CAP-Ⅰ ≥10 0.01 0.01 60 0.1 0.1 微少 6.0-7.0
CAP-Ⅱ 0.5 0.01 0.01 60 0.01 0.01 微少 6.0-7.0
CAP-Ⅲ 0.2 0.01 0.01 60 0.1 0.1 微少 6.0-7.0
NCCLS ≥10 0.05 -- -- -- -- 10 --
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水質標准
TypeI TypeII TypeIII
比電阻(MΩ.cm.25°C) ≥16.66 1.0 1.0 氧化硅(mg/L.max) - - - 重金屬(mg/L.max) - - - 高錳酸鉀試驗(分.min) 60 60 60 鈉(mg/L.max) - - - 氨(mg/L.max) - - - 微生物 - - - PH值 - - 6.2-7.5
更詳細信息,可以看看http://www.purewaterone.com或者http://www.cncsyh.com
❹ 符合美國FDA標準的純化水設備有什麼要求
FDA用水標準是和中國葯典純化水有些不同的如下:
項目
中國葯典 2010
歐洲葯典 6
USP31
來源
符合國家標準的飲用水經蒸餾法、離子交換
法、反滲透法或其他適宜方法製得
為符合法定標準的飲用水經蒸餾、離子
交換或其它適宜方法製得。
由符合美國環保署、歐共體、日本法定
要求或 WHO 飲用水指南的飲用水經
適宜方法製得。
性狀
無色澄清液體,無臭,無味
無色澄清液體,無臭,無味
/
酸鹼度
符合規定
/
/
氨
≤0.3μg/ml
/
/
亞硝酸鹽、不揮發物
符合規定
/
/
硝酸鹽
≤0.06μg/ml
≤0.2μg/ml
/
重金屬
≤0.1μg/ml
≤0.1μg/ml
/
鋁鹽
用於生產滲析液時方控制此項其值應不超過
10ppb。
用於生產滲析液時方控制此項其值應不
超過 10ppb。
/
易氧化物
符合規定
符合規定
/
總有機碳 (TOC)
≤0.5mg/L (≤500 ppb 碳 )
≤0.5mg/L (≤500 ppb 碳 )
≤0.5mg/L(≤500 ppb 碳 )
電導率
符合規定
(4.3 us/cm@20℃
5.1us/cm@25℃)
符合規定
(4.3 us/cm@20℃
5.1us/cm@25℃)
符合規定
(1.1 us/cm@20℃
1.3us/cm@25℃)
細菌內毒菌
/
≤0.25EU/ml(生產滲析液時)
/
無菌檢查
/
/
只有滅菌純化水才需要無菌檢查,貯罐
中的水只有微生物限度檢查
微生物糾偏限度
≤100CFU/ml
≤100CFU/ml
≤100CFU/ml
所以要根據不同點來選擇設備。
❺ 問問大家,美國葯典中關於純化水和注射用水質量標准中是否有有關微生物限度檢測
現把國內、歐盟、FDA或日本葯典的情況說下:
1、無菌檢查GMP、歐盟沒有要求,FDA要求只有滅菌回純化水才需要無菌檢查答,貯罐
中的水只有微生物限度檢查
2、總有機碳 (TOC) 國內目前檢查限度還是和易氧化物選一項TOC和其他都一樣≤0.5mg/L (≤500 ppb 碳 )
3、細菌內毒菌 只有歐盟要求/ ≤0.25EU/ml(生產滲析液時)
4、微生物糾偏限度都是一樣 ≤100CFU/ml
希望能給你幫助!
❻ 關於實驗室用水標准
實驗室用水的標准
實驗中的用水,由於實驗目的不同對水質各有一定的要求,如儀器的洗滌、溶液的配製,以及大量的化學反應和分析及生物組織培養,對水質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天然水中常常溶有鈉、鈣、鎂的碳酸鹽、硫酸鹽、沙土、氯化物、某些氣體以及有機物等雜質和一些微生物,這樣的水不符合實驗要求。因此需要把水提純,純水常用蒸餾法、離子交換法、反滲透法、電滲析法等方法獲得。用蒸餾方製得的純水叫做蒸餾水;用離子交換法等製得的純水叫去離子水。
(一)蒸餾法制備純水 蒸餾法製取純水的原理是把水加熱至沸,殺死微生物,並使水化成蒸汽,水中的不揮性物質,如大多數無機鹽類不隨水蒸發,而達到水與雜質分離的效果,然後把水蒸汽冷凝並收集起來。水中溶有的氣體雜質可隨水一起蒸發而逸出。將最初收集的冷凝水棄去,就可得到比較純的水,這種水叫蒸餾水。欲想得到更純凈的水可在蒸餾水中加入少量高錳酸鉀溶液再蒸餾一次,可以又除去殘留水中的有機物雜質,但不宜作痕量分析用水。經過再次蒸餾的水稱為重蒸餾水。對於要求較高的實驗還可進行第三次蒸餾,有時用亞沸蒸餾法。
(二)離子交換法制備純水 用離子交換法制備的純水通常稱作「去離子水」或「無離子水」。由於離子交換法製取純水具有出水純度高。操作簡單。已為實驗室廣泛採用:有條件的實驗室均應設立離子交換設備。
❼ 在制葯水系統中,純化水和注射用水是什麼關系
純化來水與注射用水二者的區源別還在於制水工藝,純化水的制備工藝可以有各種選擇,但各國葯典對注射用水的制備工藝均有限定條件,如美國葯典明確規定注射用水的制備工藝只能是蒸餾及反滲透,中國葯典則規定注射用水的生產工藝必須是蒸餾。這些是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用以保證注射用水質量的必要條件。
❽ 純化水設備系統設計規范及執行標准
1.工藝標准
《水處理設備 技術條件 JB/T 2932-1999》
《美國海德能膜反滲透膜技術手冊》2011版回
2.容器標准
《鋼制焊接壓答力容器GB150,GB151》
《食品工業用不銹鋼薄壁容器 QB/T 2681一2004》
《鋼制焊接常壓容器 NB/T 47003.1—2009》
3.電氣安裝標准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69-2006)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盤/櫃及二次迴路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71-92)
《低壓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成套裝置》IEC439-1
4.水質標准
《中國葯典》2010版「純化水」要求
《歐盟葯典》GMP7.0 版
《美國葯典》USP36「PW」要求
❾ 微生物實驗室管理制度
USP葯典 《1117》章節就是這個:
良好的微生物實驗室操作規范
簡介
在微生物實驗室中,良好的實驗室操作規范是基於很多原則,包括以下活動:無菌技術、培養基的控制、菌種的制備、儀器設備的管理、細致的記錄和數據的評估、人員的培訓。眾所周知,微生物測定數據的可變性、可靠性和重現性是基於公認方法的使用和堅持良好的實驗室操作規范。
培養基的制備和質量控制-培養基的制備
培養基是微生物測定的基礎,培養基的質量因而成了保證微生物實驗成功的關鍵。培養基的制備、合理的貯存、培養基的質量檢驗,能確保提供持續高質量的培養基。在按照可接受的來源和標准中的配方制備培養基的過程中,重要的是選擇正確的培養基和成分。與脫水和制備好的培養基一起的還常常伴有供應商的配方和說明。因為不同的培養基可能有不同的制備要求(如:加熱、填加物、
ph值的調節等),按照說明確保制備可接受的培養基是重要的。一份描述效期和建議貯存條件的COA是同制備好的培養基一起的,同時附有用於培養基的促生長試驗和靈敏度測試的菌種。
水普遍用於微生物培養基的稀釋。純化水是最常用的,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也用去離子水和蒸餾水。稀釋用水的體積應該記錄。
使用脫水培養基和培養基組分來制備培養基時要准確稱量。使用己校正的具有適合的稱量范圍的天平。使用清潔的容器和工具,防止配方中帶入外來物質,改變培養基的最終組成。稱量也應該記錄。
脫水培養基先在水中分散,並完全溶解和滅菌。如果必要可以加熱使溶解,但要防止過度加熱,因為所有的培養基或多或少有對熱敏感的。用於培養基制備的設備應適於加熱控制,持續攪拌,溶質混合。培養基變黑(梅特拉反應和非酶的棕色著色劑)通常顯示過度加熱。當需要向培養基中添加補充物時,添加後應充分混合。
制備好的培養基應放在清潔無菌的玻璃器具中,也可以加入抑制性物質。抑制性物質可以由器具清潔時產生也可由先前貯存在此器具的物質產生。必須確保清潔過程能有效去除殘留和異物,確保清潔劑用純化水充分清洗。參見《1051玻璃器具的清洗》。
培養基的滅菌應根據供應商提供的參數或用戶自己的驗證。買來的制備好的培養基應提供其使用的滅菌方法的文件。理想的供應商應提供培養基的滅菌保證水平(SAL),此水平是依靠公認的生物指示劑確定的。濕熱高壓滅菌是首選的滅菌技術,除了一些為避免培養基中的熱敏物質遭到破壞而採用的煮沸方法。通過過濾滅菌對有些配方也是合適的。
培養基的滅菌方法、滅菌條件的效果應通過培養基的滅菌和促生長試驗來驗證。另外,如果通過濕熱滅菌,滅菌周期應經過驗證,對選擇合適的負載和體積來確保合適的熱分布。通常供應商建議採用一個已校正過的滅菌高壓鍋,在121°滅菌15分鍾。通常指培養基達到溫度的時間。當滅菌鍋負載結構影響加熱的速度是時,越多的負載就需要越長的滅菌周期。然而,滅菌的時間取決於培養基的體積和高壓鍋的負載。滅菌周期中,當溫度是慢慢上升時,可能導致培養基的過度加熱。因此,必須仔細確認能達到最小的SAL要求的滅菌周期,在過度加熱時,抑制培養基降解的趨勢。在流體循環完成後,不主張放冷後的培養基中放在滅菌鍋中貯存,因為這樣可能破壞培養基。不合適的加熱或滅菌(對買來的培養基或是內部制備的培養基)可能導致顏色的不同變化,不透明,改變培養基的規格,或是PH發生漂移(與供應商的提議范圍)。
通過無菌技術為測試制備的每一批培養基其PH在放冷至室溫(25°)後,都應測定。一個扁平的pH計用於培養基表面pH值的測定,浸入式的pH計用於液體的測定。各供應商提供的培養基的pH應該在規定的±0.2的范圍內,除非通過驗證得到更寬的范圍。
制備培養基應對培養皿和試管進行適當如下的檢查:
有裂紋的容器和蓋子;
容器內不同的填充體積;
有裂紋容器內可導致脫水的結果或是固體培養基表面起皺;
溶血;
額外黑或顏色改變;
可能過冷引起的結晶;
過量的氣泡;
微生物的污染;
氧化顯示的情況;
批號、效期的檢查和記錄;
培養基的滅菌。
培養基的貯存
在培養基銷售給最終的使用者之前,供應商和生產商是如何運輸和貯存培養基應謹慎考慮。生產商在運輸和貯存培養基時,應使用那些能盡可能減少失水,溫度控制,機械保護裝置的條件。
培養基的標識應包括批號、制備,有效期和證書。培養基應根據供應商的說明書貯存。實驗室制備的培養基應根據驗證的條件貯存。不能將培養基貯存在零度以下,因為太冷的條件下會破壞培養基的結構。保護培養基避免在光照和過高的溫度下保存。培養基若要延長貯存,應將培養皿放在密封包裝或容器中避免水分流失。
制備的固體培養基在初始容器中的再熔化,只能熔化一次,避免因過度加熱和潛在污染影響培養基的質量。推薦採用加熱水浴或蒸氣加熱來熔化培養基。微波爐和加熱板經常使用,但是要小心,避免過度加熱破壞培養基,避免實驗室人員受到玻璃的碎片和燒傷的危險。熔化的培養基應在45°至50°保存不超過8小時。當從浸在水浴中的培養基容器中傾倒時,要小心操作防止水浴產生的水與己滅菌的培養基混合。在傾倒前將容器外表面擦乾是明智的。
處理使用過的培養基和過期的培養基應遵守當地的微生物危害安全操作。
質量控制測試
生長培養基可以在實驗室中由單獨的成分來制備,很多實驗室因為他們的使用情況,使用脫水培養基或購買商業化的制備好的裝在平皿或玻璃容器中的培養基。生產者企圖標准化制備來源於生物的培養基的原料,但是必須經常不可避免的處理這些從生物來源得到的原料的不同,因而批與批之間的不同必須考慮。實驗室制備的或是供應商提供的培養基的性能更多的是依靠其制備過程。不適當的培養基的制備對微生物的生長、復壯能引起令人不滿意的結果並導致可疑結果。
應對所有的制備培養基進行質量控制測試。工廠內制備的培養基的常規質量測試包括pH、促生長試驗和為確定有效期的定期的穩定性測試。
當工廠內制備的微生物培養基是採用適當的制備和已驗證過滅菌方法,促生長試驗可以僅限於購入的脫水培養基,除非相關葯典方法另有說明。如果培養基的制備沒有經過驗證,每一批的培養基都要進行促生長試驗。測試的微生物應根據合適的葯典方法選擇,或基於供應商的對特殊的培養基的提議,或基於典型的環境中微生物。
培養基的有效期能支持促生長試驗顯示其性能,滿足可接受的標准至到或包括有效期。每一批培養基的貨架壽命將依據規定條件組分和配方的穩定性和容器和密封件的型號。
當一批培養基不能滿足促生長試驗的要求時,應該啟動調查,找到原因。調查應包括糾正措施來防止問題的再發生。如果未找到可指認的原因或關於不生長糾正決定是不確定的,則問題批不能使用。
用於診斷目的的試劑,如支持微生物鑒定用的革蘭氏染色和氧化酶測試。其擁有的特性與微生物的培養基在質量控制測試中是相似的。根據供應商的說明,選擇正確的質量控制用標准微生物進行測試優先於未知樣品的診斷測試。
在環境監測中用到的培養基應特別小心。用於關鍵區域環境監測的培養基更適合雙層打包,並最終滅菌。如果關鍵區域用培養基沒有最終滅菌,應進行預培養,並在使用前進行100%檢查。防止帶入的外來的污染,並防止假陽性。用於表面接觸皿的表面凸起培養基應被驗證。
微生物菌種的維護
生物樣本是最靈敏(delicate)的,因為他們生存能力和特性是依賴於適當的處理和貯存。菌種的處理和貯存的標準是使用者的實驗室制定的,採用減少污染的機會和減少生長特性變更。小心一致的處理貯存用菌種是微生物測試結果一致性的重要因素。按葯典方法方法使用的菌種應該取自國家菌種保藏中心。可以包括冷凍的、凍乾的、斜面培養的或是馬上使用的形式。在質量控制測試使用前應進行菌種純度的確定和菌種的鑒別。馬上使用的菌種要求確定純度、鑒別、接種體大小。鑒定的確認,對通常用的實驗室菌種,理想的是進行基因水平的分析(如:使用合適的經過驗證的探針進行DNA指紋,RNA基因排序,PCR光電導繼電器)
菌種的制備和復壯應該參照供應商的說明書或採用己驗證批準的方法。種子批技術被推薦用於貯備用菌種的保存。
從國家菌種保藏中心得到的初始菌種在合適的培養基被復壯、培養。部分的貯備菌種(第一次接種或是傳代)是懸浮在抗冷凍培養基中,分裝至小瓶中,在零下30°或更低的溫度下冷凍,直到使用。如果冷凍在零下70°,或是凍干形式,菌種可以持續的保存。這些冷凍的貯存菌種可以每月或每周接種用作工作菌種。一旦打開,制備了工作懸浮液,不能再冷凍。不能用的部分應該丟棄,以減少繁殖能力損失帶來的風險和貯存污染帶來的風險。
工作用菌種的接種量應該記錄,以防止過量接種增加表型變種。一代的定義是從具有繁殖能力的菌種接種微生物到一新鮮制備的具有促微生物生長能力和培養基中。任何形式的接種都被當做是一次轉移傳代。
實驗室儀器的維護
多數的儀器(培養箱、水浴、滅菌鍋)必須遵從標准驗證程序包括安裝確認、操作確認和性能確認。另外還要求有定期的校驗(通常每年一次)。新的設備,實驗室關鍵的,應該根據QCU 批準的方案進行確認。
用於微生物實驗室儀器(如:pH計和分光光度計)應按規定的進度表進行定期的校驗和測試,以保證其性能。校驗的頻率和性能的確認是基於儀器的型號的不同和能產生實驗室數據的設備的重要程度的不同。
實驗室的布局和操作
實驗室的布局和設計應考慮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本質是最大程度的減少微生物菌種的交叉污染,微生物樣本的處理環境也是重要,因為環境也能引起也污染的可能。
一般情況下,實驗室應分成潔凈區、無菌區和陽性室。如果可能,處理和培養滅菌產品的周圍的環境區域應與陽性區完全分離。但是要將陽性和潔凈區完全分開是不可能的,那麼有必要採取隔離和無菌操作來減少可能的意外污染。這些隔離包括:防護衣、清潔、消毒程序和僅用於潔凈無菌的生物安全櫃。對於活的菌種引起的溢出和災禍的程序應放在現場,所有相關技術人員進行上述方法的培訓。
部分樣品會出現微生物的生長,要求進一步分析來確定污染源。當發現有菌生長,樣品應從潔凈區立即轉入陽性區。接種,著色、菌種鑒定或其它的調查操作應在實驗室的陽性室操作。如果可能,發現有菌落生長的樣品在實驗室的潔凈區是不能被打開的。小心隔離污染的樣品和原料將減少假陽性結果。
正在進行取樣操作活動的人員不能進入陽性室或在陽性室操作處理除非特別小心,包括穿防護服和手套,退出後仔細清凈手。理想狀態,受權人員進行樣品取樣操作時,特別是無菌過程的,不能在陽性操作室附近工作。同樣,所有微生物樣品都應採用無菌取樣技術,包括非無菌樣品的取樣。如果可能,在規定的完全無菌的條件的取樣區域進行操作。
要重點考慮的是樣品的污染,它能導致假陽性的出現,除非在過程中特別注意無菌操作。取樣間應設計好,這要原料和輔料的取樣就可以在受控條件下進行,包括無菌衣和無菌取樣設備。對於公用系統的取樣,如水系統,在完全無菌的條件下是不太可能的;然而,當樣品未採用無菌技術取樣時應有記錄,其可靠性不可避免的下降。
環境監測的取樣方法要求對取樣的設備(負載或未負載)進行最小化的無菌處理。如果可能,在對取樣環境進行取樣時,取樣的設備應同時配備培養基,。
實驗室中所有的測試,對關鍵的測試操作,如:最終劑型的無菌測試,散裝產品,生物產品用菌種培養,或是生物產品用細胞培養都應在受控的條件下進行,隔離技術也是可以採用的,無菌的微生物測試。己在顯示,隔離技術比人為的潔凈區域具有更低的環境污染水平,因此,更能減少假陽性結果的產生。隔離系統的驗證是重要的,既能保證環境的完整又能防止假陰性結果的產生,假陰性的結果是由化學消毒物質帶入。
人員的培訓
從事葯品生產所有階段的每一個人員應進行教育,培訓,工作經驗。微生物測試的要求,對人員,主管,經理的核心教育背景應是微生物專業或是與生物學相關的專業。同時有職責保持技能和經驗水平。
操作程序的連貫性在微生物實驗室中是必要。這些程序在培訓程序中提供了二個目地。第一,這些SOPS描述了一種方法論,微生物學家按照這些SOPS能得到准確的和可重復的結果,同時也能得到培訓的基礎。第二,通過跟蹤這些程序,微生物專家能證明其熟練程度,程序的編號或是標題也能提供鑒別,微生物學家獲得的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專門培訓。
應對每個人員建立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培訓課程。在具有微生物測試資質之前,不能獨立進行相關操作。培訓記錄應當場記錄,在專門的SOP版本中,應有微生物學家的培訓證明。
階段的性能評估在數據記錄中是比較明智的。這些性能測試證明了在微生物實驗室操作的資質,如衛生,鋪平皿,無菌技術,文檔和其它微生物學家提意的。
微生物學傢具有監管和管理的職責,應具備適當的教育廠內監管技能的培訓,實驗室安全,進程,實驗室調查,寫技術報告,相關SOP,和其它與公司流程相關的關鍵方面如實驗室管理職能中提到的。
記錄
記錄應能充分證明測試是在實驗室中通過受控的方法完成的。這包括,但不僅限於以下:
微生物培訓和熟練程度的確認;
設備的驗證,校驗和維護;
測試中的性能(如24小時至7天的流程記錄);
培養基的制備,無菌檢查,促生長試驗和選擇能力;
培養基的目錄和控制測試;
關鍵組分的測試應按規定的程序執行;
數據和計算的復核;
報告的復核由QCU或有責任的經理);
偏差的調查;
實驗室記錄的維護
合適的數據記錄和研究對成功的微生物實驗室是重要的。最重要的原則是按照SOP規定操作,SOP應是書面化的,並能反映測試的實際操作是如何進行的,實驗室筆記本應能提供所有詳細的記錄,並保證記錄的完整。實驗室書寫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
日期;
測試物料
微生物測試人員名稱
操作程序的號碼
記錄測試的結果
偏差
參數的記錄(使用的設備,使用微生物菌種,培養基的批號)
管理員,第二個復核人簽名
每一台關鍵儀器的使用都應在台帳上記錄,所有都應根據SOP的要求記錄在校正進度表和維護記錄上。日誌和其它記錄形式對實驗室記錄本起到支持和幫助。設備的溫度(水浴,培養箱,滅菌鍋)應有記錄並可以追蹤。
己簽發的SOP及其版本應有清楚的記錄。數據的改變應用單錢劃去並簽上日期和縮寫。初始的數據不應抹去或復蓋。
測試結果應包括初始記數,允許復核者根據最終結果重新計算。數據的分析方法在SOP中應詳細描述。
所有的實驗室記錄應存檔避免遺失,現場中應有正式的記錄保存和查閱程序。
檢驗結果的解釋
微生物試驗結果難以解釋,因為下列原因:
微生物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又存在於通常的環境污染,由人類支配的很多類型的特殊的有機物。
實驗室分析人員在樣品分析和操作中可能引入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可能不是均勻的分布在樣品和環境中。
微生物的分析結果存在相當大的可變性。
因此,從預期結果中獲得的微小的不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因為微生物分析的這些特性,實驗分析應非常小心以避免外來的污染,正如本章前面討論的。同樣重要的,從主要微生物觀察考慮,結果必須要解釋。不僅包括假定污染的種類,而且包括葯物成分、輔料或測試環境中存在的有機物。另外,其微生物的生長特性也應該考慮。
當出現的結果與葯典正文或其它建立的質量標准不一致時,就應該進行調查。沒有滿足標准要求的微生物污染,通常有兩個明顯的原因:可能是實驗室的錯誤或是實驗環境產生無效的結果,也可能是產品有一定污染或其它形式的污染使得超出規定的標准或限度。另外一種情況,實驗室操作,在多數情況下,應立即通報。
應該對圍繞結果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所有實驗條件和因應充分考慮,包括數據的漂移,與建立的限度和標准比較。重要的是根據結果的可變性知道觀察的統計意義。
實驗室環境,對現場取樣的保護裝置,測試條件下物料的歷史數據,物料的種類,特別注意物料中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在調查中應被考慮。另外,與實驗員進行討論,分析中的實際操作可以得到有價值的信息。來決定結果的可靠性和決定採取和措施。如果可以確定得到不一致結果的明確原因,那麼應該採取糾正措施,並記錄問題所在。跟蹤正式批准和執行的糾正措施,並進行仔細的檢查。
如果分析結果是無效的,基於一個可指出的錯誤,必須記錄。實驗室應該有證實測試(再測試)的SOP規定,如果必要,再取樣。關於再取樣,法規和葯典沒有給出分析結果調查的操作
❿ 美國FDA認證標准對水的要求是什麼
FDA教育是美國食品葯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國際醫療審核權威機構回,由美國國會即聯邦答政府授權,專門從事食品與葯品管理的最高執法機關。FDA是一個由醫生、律師、微生物學家、葯理學家、化學家和統計學家等專業人士組成的致力於保護、促進和提高國民健康的政府衛生管制的監控機構。通過FDA認證的食品、葯品、化妝品和醫療器具對人體是確保安全而有效的。在美國等近百個國家,只有通過了FDA認可的材料、器械和技術才能進行商業化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