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過一篇文章。介紹的是膜法SBR技術處理皮革廢水。可以做到達標排放版,COD去除率可達80%以上權,比起一般的活性污泥法要好不少。但是要達到中水回用的標准很難,皮革廢水除了要調節PH值,還要脫除重金屬離子,除油,脫除表面活性劑和染料。處理成本較高,經濟可行性較差。如果這樣做,可以設計基本流程如下:進水——格柵(革除較大雜質)——油水分離裝置(隔油)——中和池(因鞣製皮革,造成進水偏酸性,加鹼劑中和)——樹脂交換裝置(脫除重金屬離子)——好氧曝氣池(內設膜組件)——加葯消毒(具體何種葯劑視排放要求而定)。
差不多就是這樣。如果要脫磷,可能還要加上厭氧池。
㈡ 凈水活性碳在污水處理中的作用
你還是問我得了
有些工藝是直接投加活性炭對於有機物進行吸附 例如回PCB電路板的油墨答廢水
有些污水處理工藝為了保證污水出水達標在出水以後加活性炭吸附的
還有一些將活性炭加到生化池裡作為微生物固化劑使用的。
PCB電路板 等大量使用純水的工廠在生產純水一般採用反滲透 電滲析工藝進行生產純水 水在進入反滲透之前必須進行預處理 其中就使用活性炭吸附的。
當然自來水廠也使用活性炭吸附的。
㈢ 凈水器的廢水如何處理
日常生活中,刷鍋洗碗擦桌子、洗衣服、拖地板、沖廁所等需要大量回的水,剛好可以把答濃縮水回收利用在這些地方,所以說這些濃縮水並不是廢水,而是大有用途。
方法三:雙壓力桶配置,收集濃縮水。
在RO凈水機上安裝電氣程序控制,在台盆上安裝兩個水龍頭,一個出直飲水,一個濃縮水,在櫥櫃下面也安裝兩個壓力桶,一個較大的壓力桶存儲濃水,連接濃水水龍頭,一個較小的壓力桶存儲純水,連接直飲水水龍頭。這樣,任意一個出水水龍頭打開,反滲透凈水器都會制水,任意一個壓力桶制滿水,機器都會停止工作。
方法四:雙壓力桶配置,收集濃縮水。
在RO凈水機上安裝電氣程序控制,在台盆上安裝兩個水龍頭,一個出直飲水,一個出濃水,在櫥櫃下面也安裝兩個壓力桶,一個較大的壓力桶存儲濃水,連接濃水水龍頭,一個較小的壓力桶存儲純水,連接直飲水水龍頭。這樣,任意一個出水水龍頭打開,反滲透凈水器都會制水,任意一個壓力桶制滿水,機器都會停止工作。
㈣ 透析,微濾,超濾,納濾,反滲透,電滲析,滲透氣化等膜分離技術各自的特點
1.透析(dialysis)是通過小分來子經過半源透膜擴散到水(或緩沖液)的原理;
2.微濾適用於細胞、細菌和微粒子的分離,在生物分離中,廣泛用於菌體的分離和濃縮,目標物質的大小范圍為0.01-10 μm,一般用於預處理;
3.超濾技術的優點是沒有相的轉變,無需添加任何強烈的化學物質,可以在低溫下操作,過濾速度較快,便於無菌處理等,一般用於預處理;
4.納濾 特點是能截留小分子的有機物並可同時透析出鹽,集濃縮與透析於一體;
操作壓力低,因為無機鹽能通過納米濾膜而透析,使得納米過濾的滲透壓遠比反滲透為低,所以納米過濾所需的外加壓力比反滲透低得多;
5.反滲透法具有設備構型緊湊,佔地面積小、單位體積產水量及能量消耗少等優點;
6.電滲析的特點時可以同時對電解質水溶液起淡化、濃縮、分離、提純作用、可以用於蔗糖等非電解質的提純,以除去其中的電解質、在原理上,電滲析器是一個帶有隔膜的電解池,可以利用電極上的氧化還原效率高;
7.滲透氣化對共沸物系和近沸物系等難分物系的分離, 顯示特有的優越性。
㈤ 純水水處理工藝
說實話,工藝太多了,純水工藝沒廢水工藝多,下面只是部分廢水工藝參考,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節 活性污泥法工藝的原理
活性污泥法工藝是一種應用最廣泛的廢水好氧生化處理技術,其主要由曝氣池、二次沉澱池、曝氣系統以及污泥迴流系統等組成。廢水經初次沉澱池與二次沉澱池底部迴流的活性污泥同時進入曝氣池,通過曝氣,活性污泥呈懸浮狀態,並與廢水充分接觸。廢水中的懸浮固體與膠狀物質被活性污泥吸附,而廢水中的可溶性有機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用作自身繁殖的營養,代謝轉化為生物細胞,並氧化成為最終產物(主要是CO2)。非溶解性有機物需先轉化成溶解性有機物,而後才被代謝和利用。廢水由此得到凈化。凈化後廢水與活性污泥在二次沉澱池內進行分離,上層出水排放;分離濃縮後的污泥一部分返回曝氣池,以保證曝氣池內保持一定濃度的活性污泥,其餘為剩餘污泥,由系統排出。
第二節 厭氧處理工藝
厭氧處理技術是一種有效去除有機污染物並使其礦化的技術,它將有機化合物轉變為甲烷和二氧化碳。厭氧處理與好氧處理相比由許多優點:
⑴對於高/中濃度污水(COD>1000mg/L)厭氧比好養處理不僅運轉費用要省得多,而且可以回收沼氣,是一種產能工藝;
⑵採用現代高負荷厭氧反應器,處理污水所需反應器的體積更小;
⑶厭氧處理可以應用於各種不同規模的污水處理工程;
⑷厭氧處理能耗低,約為好氧處理工藝的10%~15%;
⑸厭氧處理污泥產量小,約為好氧處理工藝的10%~15%;
⑹厭氧處理對營養物需求低。
厭氧技術發展到今天,其早期的一些缺點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從微生物和化學角度來看,厭氧處理僅僅提供了一種預處理,它一般需要後處理以除去水中殘余的有機物。
第三節 氧化溝工藝
氧化溝是一種改良的活性污泥法,其曝氣池呈封閉的溝渠形,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在其中循環流動,因此被稱為「氧化溝」,又稱「環形曝氣池」。
其工藝特點為:⑴簡化了預處理 氧化溝水力停留時間和污泥齡比一般生物處理法長,懸浮有機物可與溶解性有機物同時得到較徹底的去除,排出的剩餘污泥已得到高度穩定,因此氧化溝不設初次沉澱池,污泥不需要進行厭氧消化。
⑵佔地面積少 因在流程中省略了初次沉澱池、污泥消化池,有時還省略了二次沉澱池和污泥迴流裝置,使污水廠總佔地面積不僅沒有增大,相反還可縮小。
⑶具有推流式流態的特徵 氧化溝具有推流特性,使得溶解氧濃度在沿池長方向形成濃度梯度,形成好氧、缺氧和厭氧條件。通過對系統合理的設計與控制,可以取得最好的除磷脫氮效果。
⑷不設二次沉澱池簡化了工藝 將氧化溝和二沉池合建為一體式氧化溝,以及近年來發展的交替工作的氧化溝,可不用二沉池,從而使處理流程更為簡化。
㈥ 反滲透廢水的處理方法
一種反滲透污水處理方法:把經過一級處理後的濁環水排 放到濁環水蓄水池,進行預處理,預處理的步驟依次為:
I測出濁環水的PH值,根據濁環水蓄水池引出水的PH值投加鹼液, 把濁環水的PH值調節到7-7.5;
II把調節好PH值的濁環水送入安裝著微孔曝氣盤的曝氣池,在曝氣 池內緩漫流動,停留25-35分鍾,採用曝氣氧化法除鐵離子,以滿足反滲 透對進水中鐵離子含量的要求,在曝氣池投放次氯酸鈉;
III把曝氣池的水經提升水泵送到安裝著攪拌機的機械反應池,在機 械反應池內投放絮凝劑聚合氯化鋁和助凝劑聚丙烯醯胺進行攪拌混凝,使 葯劑與水混合均勻,形成礬花;
IV機械反應池的水自流入安裝著泥耙和渣漿泵的斜板沉澱池,在斜板 沉澱池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懸浮物; 把經過上述預處理的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水送到內裝填無煙煤和石 英砂的過濾器濾去水中的雜質,送入勾兌水池;
另一部分水送入臭氧反應 池,依次進行下述的處理;
a在臭氧反應池與臭氧混合,對水中的有機物採用臭氧殺菌、消毒、 除色,氧化水中少量有機污染物;
b水經過臭氧化應池與多介質過濾器的 聯接管道時由加液泵投加絮凝劑聚合氯化鋁;
c臭氧反應池內引出的並加 有絮凝劑聚合氯化鋁的水送入裝有石英砂和無煙煤的多介質過濾器,多介 質過濾器出水綜合污染質數SDI值在5以下;
d多介質過濾器的出水利用 余壓自動流入裝有濾芯的微濾器,截留多介質過濾器過濾後水中20μm以 上的顆粒;
e從微濾器出來的水到保安過濾器之間的管道上,安裝有管道 混合器,由計量葯泵從計量箱中分別抽取還原劑和阻垢劑加到管道混合器 中使水在流動過程中與葯劑混合,還原水中氧化性物質;
f加有還原劑和阻 垢劑的水進入內裝濾芯的保安過濾器,由保安過濾器截留水中5μm以上的 顆粒,使水質符合反滲透進水的要求;
g從保安過濾器出來的水用高壓泵 打入裝有過濾膜元件的壓力容器的一級反滲透機組,進行初步除鹽,初步 除鹽的水,一部分水直接輸出,一部分送入勾兌水池與過濾器出來的水進 行勾兌後,作為凈環水。
㈦ 工業廢水處理車間是化水處理室嗎
不是。污水處理工藝分三級:一級處理:物理處理,通過機械處理,如格柵、沉澱或氣浮,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塊、砂石和脂肪、油脂等。二級處理:生物化學處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轉化為污泥。三級處理:污水的深度處理,它包括營養物的去除和通過加氯、紫外輻射或臭氧技術對污水進行消毒。可能根據處理的目標和水質的不同,有的污水處理過程並不是包含上述所有過程。
一級處理
機械(一級)處理工段包括格柵、沉砂池、初沉池等構築物,以去除粗大顆粒和懸浮物為目的,處理的原理在於通過物理法實現固液分離,將污染物從污水中分離,這是普遍採用的污水處理方式。機械(一級)處理是所有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必備工程(盡管有時有些工藝流程省去初沉池),城市污水一級處理BOD5和SS的典型去除率分別為25%和50%。在生物除磷脫氮型污水處理廠,一般不推薦曝氣沉砂池,以避免快速降解有機物的去除;在原污水水質特性不利於除磷脫氮的情況下,初沉的設置與否以及設置方式需要根據水質特性的後續工藝加以仔細分析和考慮,以保證和改善除磷除脫氮等後續工藝的進水水質。
二級處理
污水生化處理屬於二級處理,以去除不可沉懸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機物為主要目的,其工藝構成多種多樣,可分成活性污泥法、AB法、A/O法、A2/O法、SBR法、氧化溝法、穩定塘法、土地處理法等多種處理方法。日前大多數城市污水處理廠都採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處理的原理是通過生物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完成有機物的分解和生物體的合成,將有機污染物轉變成無害的氣體產物(CO2)、液體產物(水)以及富含有機物的固體產物(微生物群體或稱生物污泥);多餘的生物污泥在沉澱池中經沉澱池固液分離,從凈化後的污水中除去。
三級處理
三級處理是對水的深度處理,是繼二級處理以後的廢水處理過程,是污水最高處理措施。現在的我國的污水處理廠投入實際應用的並不多。它將經過二級處理的水進行脫氮、脫磷處理,用活性炭吸附法或反滲透法等去除水中的剩餘污染物,並用臭氧或氯消毒殺滅細菌和病毒,然後將處理水送入中水道,作為沖洗廁所、噴灑街道、澆灌綠化帶、工業用水、防火等水源。
由此可見,污水處理工藝的作用僅僅是通過生物降解轉化作用和固液分離,在使污水得到凈化的同時將污染物富集到污泥中,包括一級處理工段產生的初沉污泥、二級處理工段產生的剩餘活性污泥以及三級處理產生的化學污泥。由於這些污泥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病原體,而且極易腐敗發臭,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消除污染的任務尚未完成。污泥必須經過一定的減容、減量和穩定化無害化處理井妥善處置。污泥處理處置的成功與否對污水廠有重要的影響,必須重視。如果污泥不進行處理,污泥將不得不隨處理後的出水排放,污水廠的凈化效果也就會被抵消掉。所以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污泥處理也是相當關鍵的。
㈧ 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工作原理
系列污水處理設備去除有機污染物及氨氮主要依賴於設備中的AO生物處理工藝內。其中工作原理是在容A級,由於污水有機物濃度很高,微生物處於缺氧狀態,此時微生物為兼性微生物,所以A級池不僅具有一定的有機物去除功能,減輕後續好氧池的有機負荷,有機物濃度降低,但仍有一定量的有機物及較高NH3-N存在。為了使有機物得到進一步氧化分解,同時在碳化作用下硝化作用能順利進行,在O級設置有機負荷較低的好氧生物接觸氧化池。在O級池中主要存在好氧微生物及自氧型細菌(硝化菌)。其中好氧微生物將有機物分解成CO2和H2O;自養型細菌(硝化菌)利用有機物分解產生的無機碳或空氣中的CO2作為營養源,將污水中的NH3-N轉化成NO-2-N、NO-3-N,O級池的出水部分迴流到A級池,為A級池提供電子接受體,通過反硝化作用最終消除氮污染。
㈨ 常用幾種膜分離法污水處理方式
常用來的幾種膜分源離法污水處理方式:
一、超濾膜分離方法。根據分子的形狀和不同性質利用大氣壓力的作用,將其進行有效的篩選和分離。這項技術通過我國的多年研究和使用,除污效果顯著,能有效的對污水中的bing原體進行處理。因此超濾膜分離技術在我國各項污水處理中得到廣泛的使用。
二、納濾膜分離方法。在20世紀70年代的中後期形成的納濾膜分離技術就是在保證無機鹽分離時不受電勢和化學梯度的影響,通過(實際壓力小於或等於1。5MPa)的作用將直徑大約為1納米的分子進行有效的篩選和分離,從而達到污水處理的效果。
三、液膜分離方法。在20世紀60年代被提出一直到80年代中後期才被廣泛應用的液膜分離技術,分為乳狀液膜和支撐液膜,其中乳液液膜在污水處理技術中被廣泛應用。第四、膜生物反應器。就是原水在進入生物反應器與生物發生充分反應之後,利用循環泵,使水流經膜組件,水得到排放的同時生物相又重新流入生物反應器,該技術是通過把膜件與生物反應器進行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去污技術。
㈩ 食品加工廢水COD超標如何進行生物處理
可以使用反滲透膜設備;反滲透是用一定的壓力使溶液中的溶劑通過反涉透膜(或稱半透膜)分離出米。因為它和自然滲透的方向相反,故稱反滲透。反滲透是採用高分子選擇性透過,它能去除原水中的離子范圍和分子量很小的有機物和無機鹽類反滲透技術特點:在常溫條件下,可以對溶質和水進行分離或濃縮,因而能耗低;雜質去除范廣,可去除無機鹽和各類有機物雜質,系統脫鹽率95%以上,單支脫鹽率超過99%;較高的水回用率;分離裝置簡單,容易操作和推修標準的RO系統是組架式的,包括精密過濾器、高壓、膜清洗、壓力容器、膜組件、流量壓力溫度/電導率儀表、PLC控制面板等。在純水制備處理工藝中,一般放在工藝的末端作為水質的把關工藝來進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