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純水知識 > 張錫純水平如何

張錫純水平如何

發布時間:2022-07-09 02:14:40

㈠ 張錫純的大氣下陷是什麼意思

沒有大氣下陷的說法,只有大氣層的說法。我們平時所說的天空,就是地球的大氣層。
大氣層(atmosphere),地質學專業術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氬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
一、對流層。
對流層(troposphere;convection zone)大氣最下層,厚度(8~17公里)隨季節和緯度而變化,隨高度的增加平均溫度遞減率為6.5℃/公里,有對流和湍流。天氣現象和天氣過程主要發生在這一層。應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大氣(二級學科)。
位於大氣的最低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對流層頂,即平流層的起點為止。平均厚度約為12公里,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公里,在赤道上空為17公里,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其下界與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它的高度因緯度而不同,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7~18公里,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10~12公里,高緯度地區平均為8~9公里,並且夏季高於冬季。
在高緯度的地區,因為地表的摩擦力會影響氣流,形成了一個平均厚2公里的行星邊界層。這一層的形成主要依靠地形而有所不同,而且亦會被逆流層的分隔而與對流層的其他部份分開。
英語里的對流層一字「Troposphere」的字首,是由希臘語的「Tropos」(意即「旋轉」或「混合」)引伸而來。正因對流層是大氣層中湍流最多的一層,噴射客機大多會飛越此層頂部(即對流層頂)用以避開影響飛行安全的氣流。
在宇宙中恆星也有對流層, 太陽內部能量向外傳播除輻射,還有對流過程。即從太陽0.71個太陽半徑向外到達太陽大氣層的底部,這一區間叫對流層。這一層氣體性質變化很大,很不穩定,形成明顯的上下對流運動。這是太陽內部結構的最外層。
大氣中的水汽幾乎都集中於此,是展示風雲變幻的「大舞台」:刮風、下雨、降雪等天氣現象都是發生在對流層內。對流層最顯著的特點是有強烈的對流運動。

該層有如下特點:
(1)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這是因為該層不能直接吸收太陽的短波輻射,但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長波輻射而從下墊面加熱大氣。因而靠近地面的空氣受熱多,遠離地面的空氣受熱少。每升高1公里,氣溫約下降6.5度。
(2)空氣對流:因為岩石圈與水圈的表面被太陽曬熱,而熱輻射將下層空氣烤熱,冷熱空氣發生垂直對流,又由於地面有海陸之分、晝夜之別以及緯度高低之差,因而不同地區溫度也有差別,這就形成了空氣的水平運動。
(3)溫度、濕度等各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勻:大氣與地表接觸,水蒸氣、塵埃、微生物以及人類活動產生的有毒物質進入空氣層,故該層中除氣流做垂直和水平運動外,化學過程十分活躍,並伴隨氣團變冷或變熱,水汽形成雨、雪、雹、霜、露、雲、霧、霾等一系列天氣現象。
二、平流層:
對流層上面,直到高於海平面50公里這一層,氣流主要表現為水平方向運動,對流現象減弱,這一大氣層叫做「平流層」,又稱「同溫層」。這里基本上沒有水汽,晴朗無雲,也沒有霧霾,很少發生天氣變化,適於飛機航行。在20~30公里高處,氧分子在紫外線作用下,形成臭氧層,像一道屏障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紫外線及高能粒子的襲擊。
三、中間層。
自平流層頂到85公里之間的大氣層。
該層內因臭氧含量低,同時,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陽短波輻射已經大部分被上層大氣所吸收,所以溫度垂直遞減率很大,對流運動強盛。中間層頂附近的溫度約為190K;空氣分子吸收太陽紫外輻射後可發生電離,習慣上稱為電離層的D層;有時在高緯度地區夏季黃昏時有夜光雲出現。
物質組成:氮氣和氧氣為主,幾乎沒有臭氧。該層的60-90公里高度上,有一個只有在白天出現的電離層,叫做D層。
四、電離層。
電離層是地球大氣的一個電離區域。60公里以上的整個地球大氣層都處於部分電離或完全電離的狀態,電離層是部分電離的大氣區域,完全電離的大氣區域稱磁層。也有人把整個電離的大氣稱為電離層,這樣就把磁層看作電離層的一部分。大約距地球表面10~80公里。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該層特點是:
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電離層。電離層從離地面約50公里開始一直伸展到約1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高層大氣空域,其中存在相當多的自由電子和離子,能使無線電波改變傳播速度,發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產生極化面的旋轉並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
在電離作用產生自由電子的同時,電子和正離子之間碰撞復合,以及電子附著在中性分子和原子上,會引起自由電子的消失。大氣各風系的運動、極化電場的存在、外來帶電粒子不時入侵,以及氣體本身的擴散等因素,引起自由電子的遷移。在55公里高度以下的區域中,大氣相對稠密,碰撞頻繁,自由電子消失很快,氣體保持不導電性質。在電離層頂部,大氣異常稀薄,電離的遷移運動主要受地球磁場的控制,稱為磁層。
電離層的主要特性由電子密度、電子溫度、碰撞頻率、離子密度、離子溫度和離子成分等空間分布的基本參數來表示。但電離層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電子密度隨高度的分布。電子密度(或稱電子濃度)是指單位體積的自由電子數,隨高度的變化與各高度上大氣成分、大氣密度以及太陽輻射通量等因素有關。電離層內任一點上的電子密度,決定於上述自由電子的產生、消失和遷移三種效應。在不同區域,三者的相對作用和各自的具體作用方式也大有差異。
中間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500公里,叫做「熱層」。在這兩層內,經常會出現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極光、流星等。
五、外大氣層。
外層(Exosphere),又名散逸層,熱層頂以上是外大氣層,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處。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通常把1000公里之內,即電離層之內作為大氣的高度,即大氣層厚1000公里。也就是說,天高1000公里。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佔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大氣體積成分: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塵埃、氣溶膠及大粒度懸浮顆粒。由於地磁場的保護作用,使得大氣層在太陽風及宇宙高能射線流的刮蝕作用下得以保存。
自然狀態下,大氣是由混合氣體、水汽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汽和雜質的空氣稱為干潔空氣。 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為78.09%的氮,20.94%的氧,0.93%的氬。這三種氣體占總量的99.96%,其它各項氣體含量計不到0.1%,這些微量氣體包括氖、氦、氪、氙等稀有氣體 。在近地層大氣中上述氣體的含量幾乎可認為是不變化的,稱為恆定組分。
在干潔空氣中,易變的成分是二氧化碳(CO2)、臭氧(O3)等,這些氣體受地區、季節、 氣象以及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影響。正常情況下,二氧化碳含量在20km以上明顯減少。
大氣中組分是不穩定的,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影響,會使大氣中出現新的物質,或某種成分的含量過多地超出了自然狀態下的平均值,或某種成分含量減少,都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發育和生長,給人類造成危害,這是環境保護工作者應研究的主要對象。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㈡ 鐵棍山葯的價格是多少

先看看是不是正宗的,兩年才能長成,四年一個輪回,不能重茬!大小不一樣,品質不一樣,陳年和本季不一樣!土質不一樣,本地和外地的不一樣,真的和假的不一樣,所以鐵棍山葯價格更不一樣,一分價格一分貨!貨好才是硬道理,不要光看價格!即使看價格也是相當的優惠了,如果是同樣的貨!!!自己吃可選:有長有短大概在30--45公分左右,,10元左右

㈢ 醫學衷中參西錄的作者相關

張錫純,近代中西匯通醫家。反對崇古泥古,固步自封,並崇尚實驗。畢生從事臨床與研究著述,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影響頗大。重視葯物研究。其於臨床的主要貢獻,是在中西醫匯通思想基礎上充分發揮生石膏治療熱病的功效,創「升陷湯」治大氣下陷。在治療急證、防治霍亂等方面,有所建樹。
張錫純,字壽甫,先世原籍山東諸城,明初遷居直隸(今河北省)鹽山邊務里,遂為鹽山人。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業儒,父彤元(字丹亭)為庠生,以訓蒙終其生。其家訓教子孫宜訓蒙兼習醫而益世潤身。錫純天資穎悟,遵家訓,誦讀之暇,游藝方書,後兩赴秋闈不第,竟以醫名於時。
張錫純青壯年時代,中國內憂外患頻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義此起彼伏,清王朝統治風雨飄搖。他雖伏處草莽,亦漸知僅習舊學考科舉,難以經世濟民。1881年,補博士弟子員,首次赴北闈鄉試落第,為慰藉祖、父願望,徑赴天津正式進學。後即長期在鄉間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參加鄉試。這期間其中醫水平不斷提高,常為人疏方看病,教學時文醫兼授,弟子中日後有多人以醫為業。1885年,他治癒邑中名醫高魯軒、毛仙閣束手的危重症,頗受二人稱道,自此應診幾無虛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訓蒙、教書為職業。第二次鄉試後,張錫純開始接觸西醫及其他西學。1904年,中國廢科舉,興學校,張錫純成為鹽山縣唯一可教代數和幾何學的教員。 受時代思潮的影響,接觸西學之後,張錫純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主要潛心於醫學。1900年前後十餘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於成熟。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開始在《紹興醫葯學報》發表文章,醫名漸著於國內。
1912年,德州駐軍統領黃華軒聘張錫純為軍醫正,從此他開始了專業行醫的生涯。任軍醫正期間,曾隨軍至武漢,後輾轉於大名、廣平、邯鄲、邢台、德州等地,醫術頗受一些軍政要人重視。其著作漸為人知,傳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陽)袁澍滋(字霖普)閱後勸其呈內政部申請著作權。1918年,奉天天地新學社蘇明陽等代為注冊,奉天醫學研究會高振鐸予以校正,由該社資助首次印行第一期。同年,奉天設中醫院——「立達醫院」,聘張錫純為院長。
《醫學衷中參西錄》出版後迅速脫銷,次年春再版,同時印行第二期。張錫純方展其抱負,適值直奉戰爭爆發,不得已於1923年回關內於滄縣開業。
1924年,張錫純自費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三、四期,醫界竟購,先後共印四版,作者聲望雀起。1926年,前清道尹胡珍簠邀他赴天津為專館教員(家庭教師)。張錫純攜眷至天津,於授徒的同時開業行醫。1927年春,正式開業行醫,診所名「中西匯通醫社」。
1928至1933最後5年中,張錫純之學術和事業達到高峰。他先是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應診的同時傳播學術。次年重訂《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合編再版,共5次印刷方滿足需求。1931年又出版該書第六期,計兩次印刷。為迅速培養較多高水平的中西醫匯通人才,他不顧73歲高齡,於1933年春創辦四年制函授學院,親訂講義,兼及教務,遂因勞瘁過度至秋天一病不起。
張錫純成名較晚,而桃李半天下。及門弟子如隆昌周禹錫,如皋陳愛棠、李慰農,通縣高硯樵,祁陽王攻酲,深縣張方輿,天津孫玉泉、李寶和,遼寧仲曉秋等均為一方名醫。私淑其學問者不可勝計。當時國內名中醫如漢口冉雪峰,嘉定張山雷,奉天劉冕堂,泰興楊如侯,香山劉蔚楚,慈溪張生甫,紹興何廉臣等均常與張錫純討論學術,為聲氣相孚之摯友。近代影響較大的中醫雜志多聘其為特邀撰稿人。
醫著之外,張錫純尚撰有《代數鑒源》、《易經圖說》(未刊行),另有詩作《種菊軒詩草》曾附編於《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六期。
張錫純有三子一女。長子蔭潮繼父業,曾任京畿衛戍司令部軍醫官,1939年卒。次孫銘勛承祖業,行醫於原籍,1954年將《醫學衷中參西錄》版權及遺稿獻給國家,實現了祖先的宏願。
1957至1985年,河北省4次整理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總發行量近50萬套,為近代任何一家之言的醫著所不及。 19世紀60年代,近代科學開始緩慢地、有系統地傳入中國。張錫純生長於窮鄉僻壤,青年時代很難接觸西學。他說自己「年過三旬始見西人醫書,頗喜其講解新異,多出中醫之外。僅又10餘年,於醫學研究功深,乃知西洋新異之理原多在中醫包括之中,特古籍語意含渾,有賴後人闡發耳」(此語出自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一篇醫論「論中醫之理多包括西醫之理溝通中西原非難事」)。至於匯通中西醫何以要衷中參西,1909年他在其書自序中說:「今百事皆尚西法……吾儒生古人之後,當竟古人未竟之業。而不能與古為新,俾吾中華醫學大放光明於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斯編於西法非僅采其醫理,恆有采其化學之理,運用於方葯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貫為一,又非若採用其葯者,僅為記問之學也」。參西顯然是時勢的需要,然張錫純的學問和經歷均告訴他中醫尚多優勢,溝通當以中醫為主,即吸取西說發揚中醫,使之放光明於全球。
甲午之戰,中國慘敗,國人上下震動。為求富強免危亡,知識界多認為必須向日本學習,積極引進西學。1893年後,張錫純絕意於功名,益加留心西學。1897年,他年近40,竟開始刻苦自學代數和幾何,後又及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為全面參考西醫學術建立了較厚實的基礎。
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的思想使張錫純找到全新的治學觀點和方法。第一是拋棄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觀點,敢於創新,不全於故紙中求學問。張錫純說:「吾人生古人之後,貴發古人所未發,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實貴以古人之才智啟我,然後醫學有進步也」。類似觀點在其書中隨處可見。如他主張:「讀《內經》之法,但於其可信之處精研有得,即能開無限法門。其不可信之處,或為後世偽托,付之不論可也」。對《傷寒雜病論》中的錯誤,他也主張偽托或錯簡說,認為「古經之中,猶不免偽作,至方術之書,其有偽作也原無足深訝」。張錫純原最推崇《神農本草經》,因其中載石膏性微寒,是其特別推崇石膏治寒溫的文獻依據。然而他說:「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經》,然亦難盡信」。怎樣發古人所未發,與古為新呢?當時在基本理論方面,中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陰陽五行說與自然科學基本原理難通;藏象說與解剖生理難通;六氣六淫說與微生物病因說難通;氣化說與細胞說難通。張錫純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作了大量的匯通探討,其中至今仍有參考價值者為他對心力衰竭與腎不納氣、腦充血與薄厥相通的看法。至於具體問題的中西互參則幾乎見於其書的每一篇章。
從文獻出發匯通中西醫基本理論,並不足以解決當時的臨床問題。這方面的與古為新主要得益於他的第二種觀點和方法,即反對空談的觀點,崇尚實驗方法。張錫純雖無利用儀器進行實驗室研究的條件,而他卻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長期臨證實踐的條件,盡一切可能通過切身體會去尋求知識。
張錫純的實驗精神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葯物的切實研究,二是臨床的細致觀察,以及詳細可靠的病歷記錄。他認為,學醫的「第一層功夫在識葯性……仆學醫時,凡葯皆自嘗試」。自我嘗試仍不得真知,則求助於他人之體會。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恥下問廚師。其他葯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細辛、麻黃、花椒等,均驗之於己,而後施之於人。對市葯的真偽,博咨周訪,親自監制,務得其真而後己。因此張錫純用葯之專,用量之重,為常人所不及。特別是他反復嘗試總結出萸肉救脫,參芪利尿,白礬化痰熱,赭石通腸結,三七消瘡腫,水蛭散症瘕,硫黃治虛寒下利,蜈蚣、蠍子定風消毒等,充分發揚了古人學說,擴大了中葯效用。他對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葯的研究,可謂前無古人。
《醫學衷中參西錄》全書逾百萬言,學者多感百讀不厭,關鍵在於其內容多為生動詳細的實踐記錄和總結,而絕少鑿空臆說。其中張錫純自擬方約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間驗方亦約200首,重要醫論百餘處,涉及中西醫基礎和臨床大部分內容,幾乎無一方、一葯、一法、一論不結合臨床治驗進行說明。重要方法所附醫案多達數十例,重要論點在幾十年臨證和著述中反復探討,反復印證,不斷深化。因此,張錫純被尊稱為「醫學實驗派大師」。
張錫純全書載案逾千,輕淺之病記載稍略,重病、久病或專示病案者,觀察記載無不詳細貼切,首尾完整。當時國內西醫病案及論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資料翔實。文中以中醫立論者,必征諸實驗;溝通中西者多發人深思。讀其書者或不能盡服其理,但必不以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虛以湊篇幅。勤於實踐,切身體會,仔細觀察,隨時記錄,不斷整理提高,就是張錫純的實驗方法。 張錫純精通內、外、婦、兒、五官諸科。其中有創造性的成就主要有六方面。
充分發揮生石膏治熱病的功效。本世紀40年代前,熱病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當時西醫療效不滿意,中醫證治雖早有傷寒溫病兩說,但一般醫家難以熟練運用。傳統學說對石膏及有關方劑闡發不夠,張錫純則發揮了石膏的功用,簡化了熱病辨證論治的原則,提高了可重復性。他認為,生石膏性微寒,涼而能散,透表解肌,善清上焦及中焦實熱。外感病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然醫家多誤認為其性大寒而煅用,是變金丹為鴆毒。古方用生石膏者以大青龍湯、白虎湯為代表。此雖為重證而設,但禁忌頗多。若適當變通,則生石膏治熱病有實熱者無往不適。白虎湯變通適當尤能廣泛應用,挽救危重症。其原則為熱盛脈實即原方加重石膏,以勝病為准;熱實正虛宜原方加人參,間需以山葯代粳米或元參代知母;病危急,患者又不耐服葯,竟可單煎石膏或用鮮梨片和石膏末嚼服。
張錫純闡發此說不厭其繁,僅「石膏解」後所附醫案即達38例。其中多系危重證,按西醫診斷可知的病種有痢疾、瘧疾、重症頜下膿腫、肺炎、產褥熱、產後大出血、風濕熱、猩紅熱等,同時伴昏迷、休克或全身衰竭者近半數。時過近一世紀,今日單用西法處理上述一些病例仍感棘手。但張錫純當年常常得心應手,曾說「愚臨證40餘年,重用生石膏治癒之證當以數千計。有治一證用數斤者,有一證用至十餘斤者」。1954年,石家莊組織中醫運用張錫純重用石膏的經驗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獲得良好的效果,衛生部門曾作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國推廣。張錫純的這一寶貴的見解和經驗在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創升陷湯治大氣下陷證胸中大氣下陷證的提出,是張錫純診斷上的發明。其理論略謂:「人之一身,自飛門至魄門一氣主之」。「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也」。此氣包舉肺外,司呼吸之樞機。大氣下陷最典型的症狀即患者自覺氣短不足以息,似乎喘而非喘,診關脈不實。其他見證變化多端。以今日西醫診斷為勘,此證多屬官能證,無可靠療法。而升陷湯對大多數病例卻效如桴鼓。後人多以為此方可重復性很強。
防治霍亂的貢獻張錫純行醫時常有霍亂流行。當時西醫對該病長於預防而短於治療。為此,他創用了治療霍亂的急救回生丹及防治兼用的衛生防疫寶丹。查其葯味及製法則系衷中參西的成果,而經濟簡便,效果又在中西醫之上。1919—1920年,此兩方曾在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大面積試用,據較可靠的報告分析,治癒數萬人。
中醫為主治腸結張錫純所治者多屬於機械性或動力性腸梗阻。古人有大承氣等方法,但多禁忌,療效亦不甚滿意。張錫純所創之法一為赭遂攻結湯,一為蔥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長又有新意,後者為外治法,適於動力性腸梗阻。考其醫案確系典型梗阻,而療效甚好。近年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梗阻的原則,仍不出張錫純所用之法。 搶救急證的發明張錫純長於救治危急大證,除前文已述外,尚有重用萸肉救脫。脫證在西醫稱為休克,至今常見且難治。中醫古方救脫以人參為主,但有禁忌,張錫純以萸肉為主基本無禁忌。其理論略謂,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且斂正氣不斂邪氣。張錫純所附醫案中幾乎包括各種休克,尤以大汗致脫為最效。其法為,當緊急時急煎萸肉一味60克(2兩)左右急服,病稍緩或以下脫為主則配以人參、山葯等。又生山葯一味救脫之輕者亦效。再有小青尤湯加減治外感痰喘。小青龍湯系經方,原適應證不以痰喘為主,後人有所發明用以治痰喘,但不如張錫純精到。外感痰喘即西醫之哮喘性支氣管炎或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多伴有嚴重呼吸困難或心力衰竭。張錫純以為治此病重症惟小青龍湯加減最效,並屢試不爽。加減中主要是熱重加生石膏。為鞏固療效,張錫純又擬從龍湯等以求根治,其法至今仍值得研究。此外,張錫純對各種大出血及先兆中風等急證的搶救亦多有闡發。
張錫純敢於救患者於殮服在身,足示其學識與責任心均非尋常,亦可知其何以能享盛譽而歷久不衰。
關於慢性頑症的主要闡發張錫純之書治虛勞的內容甚多,其中出現最多的葯物為生山葯。張錫純對此葯的研究僅次於生石膏。其餘最有價值的闡發即重用三七、雞內金、水蛭等治症瘕積聚等慢性病。結核病在中醫亦歸入虛勞,張錫純治結核病除繼承前人活血化瘀法外,又多伍以生山葯、黃芪、人參等補氣葯,至於滋陰、寧嗽等法反居其次。 張錫純為人忠厚,志行高潔。其書自序雲:「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這種志向基於「不為良相,必為良醫」的思想,張錫純雖終生未直接參與政治,仍常於詩文中流露出憂患的心情。1924年,他自題其書第五期卷首雲:「自命生平願不凡,良醫良相總空談。坎坷無礙胸懷闊,遭際常憐國運艱。憂世心從灰後熱,活人理向靜中參。軒岐奧理存靈素,化作甘露灑大千。」詩中委婉地表達了未能醫國的遺恨。
為濟世活人計,張錫純治醫不計私利,凡有心得發現,必於醫界公布。刊印書籍有贈送慣例,每難盈利。至於他對靜坐吐納術(當時特風行於學校)的體會,更多向醫界提倡,以為不僅益於養生且利於治學。他的朋友和病人既有軍政界要人,也有城鄉貧民,相處中均一視同仁,不見傲下媚上形跡。他不置產業,日常業務僅足維持生計。1913年,黃河泛濫,有一災區孤兒流落至大名,病餓垂危,張錫純攜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鄉貫里居,即收為義子,取名張俊升,成人後為其家立業,使謀生於天津。張錫純逝世前終於查清其為河南滑縣盧姓,遂改名盧俊升,一時傳為義舉。
張錫純治學雖多創論,然措詞婉轉,鮮直斥前人之非,與同道多友善,不好貶人貴己,不好大言傲人。中西醫論爭勢若冰炭時,仍本其夙志,撰文論中西醫理相通,醫界不宜作意氣之爭,人且以為系中庸之道。但張錫純對誤人至死的庸醫卻當面斥之為投井下石者,毫不留情。此雖激於義憤,亦可見其忠厚至誠,對患者極端負責。他處世為學以「志誠」為信條,故書屋名「志誠堂」。
張錫純不避勞苦,自奉甚儉,常念學與年俱進,終生治學不輟。雖至晚年,每為人合葯餌,必躬自監制;修訂著作及復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醫不叩門之說,每遇疑難重證,輒輾轉籌思,查考書籍,一旦有定見,雖昏夜立命車親赴病家調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盡人力,每救療至殮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時人稱之為一代大師,實當之無愧。 1860年3月出生於直隸(今河北省)鹽山縣。
1874年開始學醫。
1879年開始行醫。
1909年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前3期。
1912年應德州駐軍統領黃華軒之邀,任軍醫正。
1918年應聘任沈陽立達醫院院長。
1924年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期
1927年在天津開業行醫。診所名中西匯通醫社。
1928年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
1931年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六期。
1933年創辦中醫函授學院。
1933年9月卒於天津。

㈣ 現在在國內中醫界最有名的人物

賀普仁教授,字師牛,號空水,河北省淶水縣人。14歲從師於京城針灸名家牛澤華,深得老師真傳。八年後,以精湛的醫術獨立應診,解放後聲名鵲起。1956 年,調入北京中醫醫院,任針灸科主任達26年之久。現任中國科協全國委員、中國針灸協會高級顧問、北京針灸學會會長、北京針灸三通法研究會會長、原中國國際針灸考試中心副主任。此人屬於現在在國內中醫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㈤ 中醫摸脈是怎麼來診斷病症的,請細說些,中醫博大精深感覺很神奇

中醫認為全身血管四通八達,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環周身,只要人體任何地方發生病變,就會影響氣血的變化而從脈上顯示出來,中醫通過診脈也可以了解全身氣血的情況。
中醫斷病四診望、聞、問、切,相互關聯、內外照相。望形色、聞聲息、問環境習慣,皆以觀察外顯之現象為主。而查內部(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盛衰、虛實、寒熱等)現象則需以切脈為主。望聞問三診診病之現象,而切脈才是診病內部之根本,才是醫生下葯制方的決斷依據。當然也要綜合望、聞、問三診,但中醫的特點是以內治為主,因此准確的掌握切脈尤其重要。
要掌握切脈這一中醫基本功,除從書本上(理論上)認識種種脈象以及主病外,重要的是通過臨床實踐領悟其中奧妙才能達到見微識著指終而瞭然在胸,指下定乾坤。否則易被外部現象所惑,或以區部之現象充為整體之現象,或只醫區部之疾而與整體不符。掌握了切脈才能洞察人體臟腑之消長盛衰因郁因邪種種病因,才能制定出確切的醫病方略,對症用葯達到標本兼治、治病為主之目的。總之只問病不切脈而下葯是庸醫,不解切脈認為切脈是江湖手法做樣子是無知。掌握了切脈查里,綜合三診查外,才能做出整體的全面的而不是區部的片面的正確診斷。
切脈之要,需明正邪、表裡、虛實、盛衰,當審胃、神、根、三要。近代大醫學家張錫純以三部總看,配合診尺部以侯腎,診脈之根;注重浮沉二侯,以有力無力審脈之神;認為五行之中,土參四行,六部脈應顯胃氣,和緩為貴,確是切脈之精要。但如能細研三部九候、分部主病、兼脈主病或更顯精通。願吾輩同行精鑽細研自能臨證如皰丁解牛清晰透明病症,有的放夭用葯,何慮病疾不除。
切脈注意: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近同一水平線上,手掌心向上,前臂平放。2、運用三種指力。先浮取(舉),再重取(按),後中取(尋)。3、寸關尺三步,每部有浮中沉三候,謂之三部九侯。4、環境要安靜。5、診脈時間不少於一分鍾。
5.正常脈象(平脈)三部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五至,和緩有力,節律均勻。
病脈與主病:
1、浮脈
脈象:輕取即得,如水上浮木。 特點是脈搏顯現部位 表淺。
主病:表證。有力為表實證,無力為表虛證。
2、沉脈
脈象: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 特點是脈搏顯現部位深沉。
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證,無力為里虛證。
3、遲脈
脈象:一息脈來不足四至。特點是脈搏次數少。
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4、數脈
脈象:一息脈來五至以上。特點是脈搏次數多。
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5、虛脈
脈象:舉之無力,按之空虛,應指軟弱。
主病:虛證。
6、實脈
脈象:脈來堅實,三脈有力,來去俱盛。
主病:實證。
7、滑脈
脈象:往來流利,應指圓滑。特點是如珠走盤。
主病:痰飲、食積、實熱。
8、澀脈
脈象:脈細行遲,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主病:氣滯血瘀、痰食內停—有力;精傷、血少—無力。
9、弦脈
脈象:端直如長,如按琴弦。特點是脈的硬度較強。
主病:肝膽病,諸痛、痰飲。
10、細脈
脈象:脈細如線,應指明顯。特點是脈窄、幅度小。
主病:諸虛勞損,濕證。
11、結脈
脈象:脈來緩中時止(止無定數)。
主病:陰盛氣結,寒痰血瘀,氣血虛衰。
12、代脈
脈象:脈來緩慢而止有規則(止有定數)。
主病:臟氣衰微,痹證,痛證,驚恐,跌撲損傷。
切脈的意義
1 推斷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
2 推斷疾病的預後。

㈥ 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對後世有何重要意義

《醫學衷中參西錄》是河北鹽山縣已故名醫張錫純所著,書中收錄了大量的病例及方劑,以及張錫純先生的評點文章。張錫純先生是我國醫學史上一位捍衛與發揚中醫學的傑出人物,醫界稱其為”執全國醫壇之牛耳者”。

一、重要價值

而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堪稱理論聯系實際的典範,當時《山西醫學雜志》稱之為“醫書中第一可法之書”,《紹興醫報》稱為“醫家必讀之書”,據《奉天醫學雜志》記載,朝鮮人稱為"至貴至寶之救命書”,而且當時各省立醫校多以此為教材。幾十年前,該書不失為站在時代前沿的偉著,時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傑作。對於指導臨床防病治病、科學研究,仍是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受時代思潮的影響,接觸西學之後,張錫純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主要潛心於醫學。1900年前後十餘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於成熟。1909年 ,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 ,開始在《紹興醫葯學報》發表文章,醫名漸著於國內。

㈦ 張錫純的升陷湯能治脫肛嗎

本文理論依據:《中葯毒性手冊》、《中葯炮製學》、《臨床實用中葯學》、《中葯葯理與臨床運用》

你好,我是中醫內科趙醫生。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跟你說說中醫里頭的「提氣葯」。

什麼提氣葯呢?你記住,最具代表性的,是張錫純留下的經典配伍——炙黃芪和炙升麻。

別著急,你聽我給你講個小故事。

很早以前,我工作的地方,有一個人姓黃,女性,早年患有胃下垂。

後來,她的胃下垂逐漸嚴重。而且在走路的時候,她常常感覺心慌、氣短,渾身乏力,必須坐下來休息。

她到醫院檢查過,除了胃下垂之外,沒有別的大問題。

這怎麼辦?她來找我。

我仔細觀察她,發現她這個人瘦瘦高高,脈象偏細弱。

我問:你的血壓是不是偏低?

患者說,確實偏低,但也算是正常水平,是正常水平的下限。

我一聽,點點頭,給她出了一個主意——

用蜜黃芪10克,配上蜜升麻3克,放在水杯里頭,用沸水反復沖泡、代茶飲。記住,一定是蜜黃芪和蜜升麻,絕對不要用生的。連續喝7天,停用2天,然後接著喝。一旦出現胃部不適就停用。

患者問我:「就這么兩味葯,能幹啥」?

我說,幫你提氣啊。提氣的中成葯、湯劑有很多,但都不如這么用方便。你現在這個階段,可以先用此類的葯茶調一調。如果不見效,那必須用成葯和湯葯了。

她點點頭,說好吧。

結果,這個人用了兩個多禮拜,反饋說走路心慌氣短、乏力的現象有所改善,胃裡頭的沉重、發脹的感覺也似乎減輕了。

這里頭怎麼回事呢?我跟你從頭說吧。

其實,像她這個問題,中醫里講就是中氣下陷之症。什麼叫中氣下陷?說白了,就是脾氣虧虛嚴重,托不住了,所以胃下垂、子宮下垂,甚至還會有人脫肛。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虧虛,肺氣不足,於是人就氣短、心慌、乏力。因此,要想解決這個人的問題,根本之道在於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具體怎麼操作?拋開中成葯、湯劑不談,黃芪和升麻配伍應用,算是經典的葯對。我們用它們泡水喝,可以起到一定的緩慢調養作用。

其中的黃芪,性味甘溫,入肺經和脾經,可以補氣固表,利尿托毒、生肌斂瘡。黃芪在經過蜜炙之後,補中益氣、固本舉陷的作用就增強了。所謂蜜黃芪,就是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然後加入黃芪片攪拌均勻,稍悶一會兒,然後放在炒鍋內炒,文火加熱,炒到深黃色,取出來放涼。這個蜜黃芪,升陽舉陷的作用就比較突出了。

其中的升麻,也是傳統中葯。升麻生用,可以解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麻如果經過炮製,形成蜜升麻,那升陽舉陷、補中益氣的效果就突出了。而且,生升麻容易對胃產生不良刺激。蜜炙升麻,在這方面就好多了。

因此我說,要想黃芪和升麻配合代茶飲,最好是用蜜黃芪、蜜升麻。它們更適合補脾肺之氣,升中焦之陷。

其實,這兩味葯配伍用,在李東垣的《脾胃論》里頭經常能看到。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則是現代中醫臨床家、中西醫結合領域的創始人,張錫純。張錫純有一張配伍,叫做「升陷湯」,主要就是用黃芪和升麻,治療大氣下陷、氣不得續、危在旦夕。可以說,是從張錫純開始,黃芪和升麻配伍,作為固定的葯對搭配,逐漸被人重視起來。這是中醫先輩的寶貴遺產,值得我們繼承。

這里頭的升麻,我要說一下。中醫臨床應用,普遍認為升麻無毒。但是從葯理實驗來看,升麻有毒。嚴重的中毒,會導致死亡。為了避免毒性,一把能主張升麻的用量為3到9克,盡量不去超量服用。有部分人在常規量下服用升麻,也會有胃部的不良反應。升麻和黃芪配伍用,有表邪、積滯的人,陰虛陽亢,以及肝腎功能不全、過敏體質者,要慎用或禁用。

2.5萬閱讀
疾病自測

胃下垂自測
1分鍾 | 10道題
點擊測試
搜索
羅大倫講張錫純全集
張錫純治療白發
羅大倫張錫純醫案七
南懷瑾談腎氣虧損
張錫純治口臭奇方
羅大倫雞內金的妙用

與張錫純水平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佛山工業污水檢測 瀏覽:248
洗照片的廢水含銀多少 瀏覽:66
輕鋼樹脂瓦斜屋頂 瀏覽:192
鞭毛蟲為什麼能凈化污水 瀏覽:666
大學廢水水質 瀏覽:605
疏水性除菌過濾器 瀏覽:777
飲水機燙小孩怎麼處理 瀏覽:784
貝殼工藝品清洗廢水 瀏覽:945
y柚子皮能去除水垢 瀏覽:750
靜電式油霧凈化器怎麼修 瀏覽:486
分辨蒸餾水與澄清石灰水 瀏覽:449
污水井底應比排出管低多少 瀏覽:493
怎麼去掉電熱水壺裡面的水垢 瀏覽:401
凈水機電量多少合適 瀏覽:547
噴淋廢水直接排放 瀏覽:961
水處理樹脂多長時間再生 瀏覽:926
易一水洗凈水器怎麼清洗濾芯 瀏覽:301
四季沐歌凈水器暢享多少錢 瀏覽:35
污水管異性管件圖片 瀏覽:488
研究半透膜的透性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