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岩層的富水程度
地殼表層的岩層或岩石富含地下水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判斷岩層的富水程度可以根據岩層的空隙性進行初步判斷。空隙尺寸大的岩層其富水性一般也好。例如,由粗大顆粒的卵石、礫石組成的鬆散岩類孔隙含水層的富水性往往好於由細小顆粒的細砂、粉砂組成的孔隙含水層,發育粗大裂隙的基岩含水層的富水性好於裂隙發育微弱的基岩含水層,岩溶管道和溶洞發育的碳酸鹽岩含水層的富水性好於岩溶發育微弱的含水層。鬆散沉積物的孔隙度、堅硬岩石的裂隙率和岩溶化岩層的岩溶率,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幫助判斷岩層的富水程度。
圖 1. 32 儲水構造的組合
岩層的富水程度可以依據鑽井的涌水量進行評價。鑽井涌水量一般根據抽水試驗資料來確定。對於鬆散岩類孔隙含水層,依據鑽井涌水量,可以分為5個級別:單井涌水量大於5000m3/d時含水層水量極豐富,1000~5000m3/d者水量豐富,100~1000m3/d者水量中等,10~100m3/d者水量貧乏,小於10m3/d者水量極貧乏。有時,需要參考當地鑽井採用的井徑和抽水工具,換算成統一井徑和降深值下的涌水量即單位涌水量,以便取得統一標准。對於鬆散岩類孔隙含水層,鑽井單位涌水量是指採用8吋口徑的鑽井每降深1m時的涌水量,當鑽井單位涌水量大於720m3/(d·m)時含水層水量極豐富,240~720m3/(d·m)者水量豐富,120~240m3/(d·m)者水量中等,24~120m3/(d·m)者水量貧乏,小於24m3/(d·m)者水量極貧乏(國家地質總局,1979)。
圖 1. 33 某地區泉水和井孔分布圖
在山區分布有堅硬岩石組成的含水層,地下水在天然條件下多以泉的形式排泄出地表,有時可以用某一含水層的泉流量說明該含水層的富水程度。一般採用平水年的泉流量來劃分:泉流量大於1000L/s時含水層水量極豐富,100~1000L/s者水量豐富,10~100L/s者水量中等,1~10L/s者水量貧乏,小於1L/s者水量極貧乏。基岩含水層的富水程度也可以參照鬆散岩類含水層的鑽井涌水量或單位涌水量的分級標准來進行評價。
不同岩層的富水程度存在差異,即使是同一岩層,在不同地點其富水程度也存在差異。可以將實際觀測數據在平面圖或剖面圖上表示出來。圖1.33和表1.5顯示分布在某地區的砂岩、頁岩、花崗岩、片岩和石灰岩的富水程度資料。該地區石灰岩富水性最好,水量極豐富,其餘依次為花崗岩(水量中等)、砂岩(水量貧乏)、片岩(水量貧乏)和頁岩(水量極貧乏)。
表 1. 5 某地區泉水、井水觀測數據
㈡ 什麼是富水地層
可飲用的含水層,一般指潛水層
㈢ 盾構由穩定無水硬質黏土層進入富水粉細砂層,如何調整螺旋輸送機來適應地層變
減小螺旋輸送機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