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1世紀海洋的警鍾!
海洋的警鍾,因為人類的全面侵入而敲響了。我們時下所說的「面向海洋」,其實就是不同的國家依仗不同的實力,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佔領海洋。
如果說海洋歷經億萬之年後進入人類近代社會時,它還是一個「原始農場」的話,在隨後的一百多年中,便迅速地變成了可以規模生產的「農場」,而眼下,則將要成為以高科技為主導,高投入高產出的硝煙彌漫的「戰場」。
人類只為利益去拚命。
對海洋的更深入的了解中,那些本應啟迪人類智慧和文化的聲音,有時被忽略了。突現出來的是對食物、淡水、能源及礦產迫不及待的追求的實用的海洋。
深海鑽探正在鑽研著海洋的同時也是陸地的秘密。海洋學家現在已經知道,在大洋中脊兩旁的海底,是最年輕的,甚至可以說是「少年海底」-按地質年齡來說。在那裡,熔岩從兩個巨大板塊的裂縫中擠出來,這些板塊一直是活動的,並使大西洋逐漸擴大,而太平洋的海床正慢慢收縮。相比起來,太平洋是老資格的海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則是青春的海洋。西方的海洋學家預測認為,美國加利福尼亞海灣,將來可能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大洋。
當然,這個「將來」,不是可以預見的將來。
(滄海桑田、柔田滄海的互相活躍的變化期,早已成為遙遠的化石上的石頭記了,但這種變化從根本上來說,卻是不會終結的。)
海洋學家告訴我們,在潛水器的壓力艙中下降5200米,直面洋中斷裂,能真正聽到地球板塊移動時的隆隆聲和撞擦聲。
地球真是神奇的。
地球也真是脆弱的。
世界各國有不少的科學家仍然在傾聽地球板塊移動時的聲音,從這隆隆聲和撞擦聲中,尋找更遠的過去和將來的某些信息。
當然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海洋以及它的深處的誘惑,是物質的閃光。人類已經認識的海洋資源,包括兩大類,八門類。。
兩大類是:可以再生的資源類和不可以再生的資源類。
八門類是:生物資源門類、化學資源門類、礦物資源門類、水源資源門類、能源資源門類、空間資源門類、水文氣象資源門類以及旅遊資源門類。
在無數的海洋寶藏中,被稱為最重要的「鎮海四寶」的是:石油、錳結核、多金屬礦泥、海水提鈾。
2.8億平方公里的海床,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開採的也是最後的礦藏地,人類已經把地球幾乎掘遍了。
(地球在20世紀已經變得傷痕累累,唯一保存下來的便是這海床,海洋啊!人類應該怎樣感激你呢?誠如有的環境專家所說,浪濤,潮汐一層一層覆蓋著的沉睡在黑暗中的海床,本應是屬於我們子孫的,今天的人類或許不應該去打擾它,可是一切都來不及了,現代人已經迫不及待了,一口口海上油井矗立著,一種種海底礦藏被挖掘到了船上。)
錳結核,是海底寶藏中諸多結核的一種,統稱為「結核」。這些「結核」通常呈核塊狀,重約九分之一公斤,直徑為2.5cm至15cm之間。太平洋海底的結核尤為豐富,並且多半是錳礦,估計共有1.4萬億噸,價值為三億億多美格里。
海洋中除了海底石油與天然氣之外,還有140億億噸海水,它既是資源也是能源又是水源,海水中擁有5億億噸的鹽類,這些鹽類含有八十多種元素。海洋還儲有2100萬億噸鎂、137億噸鐵和鉬、50億噸鈾、41噸錫和銅、27億噸鎳和錳、4億噸銀、4億噸鈷、500萬噸黃金和大量的鉀、碘等。
也就是說,每1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含有至珍至貴的礦物達37500噸以上,人喜歡把它們換算成錢,價值十億美元。。
海水提鈾,海洋發電,海水淡化,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
距離海平面300米以下的深層海水,漸漸地被人們發現有著不同尋常的特性,水溫低而穩定,一般為2攝氏度~5攝氏度,而且終年不變,是進行溫差發電即「海洋熱能轉換」的理想場所,營養鹽類尤為豐富,是海水養殖業的理想原料,雜菌少水質清純,是淡化之後未來人類的飲用水新來源。
1991年10月5日,日本《鑽石》周刊發表文章說,8月日本首次舉辦了「海洋深層水國際研討會」,這個會議使以往被完全忽略的海洋深層水,攪起了一陣陣波瀾。
從此,海洋將沒有一個領域是平靜的了。
迄今為止,人類絕對是沿著在地球陸地上走過的開發發展---掠奪和破壞之路,走向海洋的。並且在已經形成日益宏大的規模的同時,又不斷地向著海水的深層和海底的深層挺進。開發與破壞都同時兼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
(如同際地的荒漠化一樣,生態學家已經在大聲疾呼了「海洋會不會變成荒漠?)
2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們都不缺乏這方面的例證,人類真正缺乏的是對大自然的關愛,以及對子孫後代的責任心。
英國在大規模開發北海油田之後,便從一個石油進口國成為石油出口國。據1978年至1982年間的統計,英國在北海此一時期的石油總收入為478億英鎊,純利潤329億英鎊,僅此一項佔英國同時期國民生產值的5%。
如此巨額的財富,可謂是財源滾滾了,然而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眾所周知的北海的污染,北海被稱為「廢海」、「骯臟之海」,北海不僅無清水而且無魚,這是北海的罪過嗎?
(一切都明白無誤的:北海的石油成為錢財滾到英國人的錢櫃里去了,北海的污染作為災難卻要由全人類來承擔。)
這是一個不等式。
這是一個總使少數人得益多數人受害的不等式。
因而,這也是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地球上,污染之所以在種種名義下實際上被保護的法門之所在的不等式。
地中海,到本世紀末污染將使這一大片水域不再有生物存在。地中海四周的海灘原本是沙明水凈清新怡人的,現在卻是污濁流行,斑駁不堪。每天,地中海的石油污染達272000噸,每年,工業廢物及生活拉圾高達17億噸,其中60噸合成洗衣劑,90噸農葯,100噸水銀,2400噸咯,3800噸鉛,2100噸鋅,以及大量的潤滑油和石油產品。通往地中海的千萬年來以風光秀麗、氧氣滋養鹽度高而聞名的各條河流,如今也已被污染。在義大利海灘游泳的人常常得皰疹,地中海沿岸的霍亂病例增多,吃那些被污染的貝類海鮮的人染上了一種頑固的肝病,還有斑診傷寒。
曾經多少代多少人,為地中海自豪。
(如今,當地中海不再清凈之後,一切都變了。愁雲慘淡悲聲濁浪,人們惶惶不安,莫可奈何。地中海依然是巨大的,不是巨大的美麗,而是巨大的藏污納垢。
眼看著地中海死去。
這是一處海洋命運的終結,還是全體海洋厄運的開始?)
日本一年排到海里的污水就超過130億噸,美國超過200億噸,還有超過7000萬噸的工業廢舊渣。前蘇聯即現在的獨聯體每天有300萬噸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波羅的海。中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也在與日俱增中,粗略的統計,年排放量也在200億噸之上,排入海洋的有100億噸。1996年7月,中央電視台的消息說,中國沿海二百多個排污口,分秒不停地污染著沿海漁場,渤海灣龍口的漁民無奈地說:「魚沒有了!」
准確地統計海洋中污染物的數量與全世界的拉圾,是相當困難的,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得到若干參照系,並且去審慎的估計,而結論則無疑是:海洋已經成為波濤覆蓋下的巨大垃圾桶。
二十多年前,西方的環境學家在太平洋北部海區12.5平方公里的海面范圍內撿拾垃圾,當然只是沒有沉下去的漂浮的垃圾,計有:塑料瓶6隻,玻璃瓶4隻,22塊硬塑料,12件釣具,1根繩子和1塊木板,3把鞋刷子,一隻涼鞋和1把咖啡壺。
《中國科技報》的文章說,僅傾入大海的船上廢物一項,全世界每年就達640萬噸,扔進大海的塑料集裝箱為182500萬個,商船漁船傾倒入海的塑料包裝材料達2.2萬噸,塑料網繩,救生衣為13.6萬噸,光是塑料污染,每年全世界都要死去100萬只海鳥,10萬只鯨類生物。
我們想像中的海面光滑潔凈已經盪然無存了。
固體廢物之一是人類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排出物、廢物、廢渣以及生命活動中的各種垃圾,從土石、煤渣到廢汽車等等,吃得多,排出的物也多。
一種消費方式,便在無形中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垃圾產出量。
(美國的生活方式,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羨慕的一種高消費的生活方式,而真正能享受此種生活方式的人跟為美國生活方式而付出環境代價的人比較起來,前者是太少了,後者是太多了。)
美國是公認的世界垃圾產量超級大國,每年廢棄500億只罐頭盒,300億只玻璃瓶,1000萬輛汽車,1億只廢輪胎,400萬噸塑料廢品,還有大量的廢電視機,廢紙等等,總量為3.6億噸。工業垃圾則高達到10億噸以上。
中國的近鄰日本也是垃圾高產國,1970年的統計便是年排出生活垃圾超過3000萬噸,僅東京每天就超過1.3萬噸。
發達國家每人每天平均產生的生活垃圾為2公斤左右,其排行榜依次為:紐約、蒙特利爾、洛杉磯、巴黎、東京。
亞洲海域的污染也日趨嚴重。當一年一度的雨季到來之前,大批的貝類海產品湧向馬尼拉灣,這是嘗鮮和收獲的時節,但菲律賓政府已明令禁止捕撈,漁民也望而生畏,污染的海水已使它們成為「毒品」。僅1996年6月、7月,因為紅潮中毒者,馬尼拉灣沿岸達120人,死7人。
此時的馬尼拉灣落日,真是頗為凄涼了。
自1996年6月4日,紅潮再次涌進馬尼拉灣及附近海域後,每升海水中的病菌數量高達2142個,菲律賓總統不得不宣布包括馬尼拉在內的22個城市為海洋紅潮污染受災區。
香港的海洋污染來自城市廢水,也來自漁民用噴射氰化物擊昏魚群的捕魚方式。
中國的城市生活垃圾,在近幾年也正以不尋常的速度向東京,巴黎靠攏。按人均日產1公斤計,我國八個主要沿海城市的年生活垃圾量為1964萬噸。其中尤以北京,上海為最。本世紀80年代中期,日產生活垃圾已達至5000噸,高峰時為8000噸,年產183萬噸。大連按人均日產0.9公斤計算,80年代年產為50萬噸。青島市每年僅堆放在海灘上的生活垃圾就有30萬噸。
1983年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沿海十省,市歷年積存的工業垃圾已達到36億噸、佔地31萬平方米。大連市每年排放的工業廢渣和建築殘土為270萬噸,大連灣沿岸一百多個部門向灣內水域排渣,250萬平方米的海域成為堆積垃圾的陸地。
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大連灣以海產鮮美聞名中國,其實,一年捕捉撈海參3萬公斤,鮮扇貝20萬公斤,海帶和裙帶菜21萬公斤,牡蠣單船日捕撈200公斤。每當秋風乍起,大量的海蜇乘漲潮湧入海灣,可謂美不勝收。從本世紀80年代開始,海灣內自然生長的海參、扇貝絕跡,殘存的魚蝦被污染,渾身散發「油」味。7處海參養殖場、2處扇貝養殖場先後關閉。更為可怕的是,從此大連灣幾乎年年發生赤潮,這洶涌的赤色警告,人們看見了嗎?
渤海灣的命運也是岌岌可危了!
天津塘沽,漢沽,河北唐山黃驊地區的工業污水入海量為每年6億噸,生活污水1.5億噸,排污口附近海域已成為可怕的無生物區。漢沽化工廠的污水多次造成南北20公里沿岸海域大批魚蝦死亡,周圍1.8萬畝灘塗成為有毒灘塗。1990年7月22~31日,北排河兩次提閘放水,15公里的水面在流動中變成黑色,5200畝蝦池中毒,而且無葯可救。
(假如有人對你說,半個世紀或再稍後一點,膠州灣的這一曾經象徵著碧浪與豐盈的名稱,將要隨著膠州灣水域成為污濁的陸地,而只能作為歷史名稱存在,你不要驚訝。)
今天的膠州灣水面,是1935年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在六十年的彈指一揮間,我們已經失去了三分之一的膠州灣,而這一片失去的水域的90%,則是在近三十年中消逝的。以此類推,假如我們不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膠州灣真的被夷為平地,而且是垃圾堆積的平地,青島這一美麗的海濱城市還有多少風采呢?膠州灣沿岸的人民又將何以為生呢?一個保守的數字是,至少有八百多家工廠向膠州灣排放廢水廢渣,每年的工業廢水排放量為7000萬噸,其中有各種污染物8000噸,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為1600萬噸,岸邊堆放的工業廢渣40萬噸。至於源源不斷的煙塵廢氣,則難以計數。
(膠州灣的被污染,使生物物種銳減。這里的漁民可以如數家珍地數出60年代初的一百四十多種海洋生物,到70年代中期減至三十多種,80年代時只剩下十七種,如今不到十種。同時,因為廢渣填海,膠州灣水域正以每年22平方公里的速度縮小。)
創造了中國近20年間經濟發展奇跡的珠江口和廣東沿海,人們通常不會提及那裡的污染程度的加劇,是與經濟起飛同步的,而且更加明顯地打上了奢侈無度的生活方式的烙印。吃在廣州,已經名聞天下,而污染在廣州也正方興未艾。人們走在馬路上便會被汽車尾氣襲擊,高樓擁擠,行人如鯽,廣州人把居室裝修得跟豪華賓館一樣,不少人家裝著兩部空調,但是,人們不能永遠在家裡享受,出門之後的廣州人無不面對著:爛泥炕、垃圾堆、漂著厚厚一層油的市內河流以及在夏日退潮時發臭的珠江入海口。
丁香的芬芳與木棉花已經遠去了。
珠江口和廣東沿海地區,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工業廢水在9億噸以上,生活污水超過7億噸。
法國著名學者查卡伊斯柯瓦斯認為:近五十年來由於世界海洋的污染,成千種海洋生物正無影無蹤地消亡,特別是近二十年內,這個過程更加強化了。海洋空間如果繼續污染下去,會給人類帶來嚴重後果,如果海洋死亡,人類便不復存在。"
類似的警告,如同投進海洋中的一塊塊石子一樣,連小波瀾都沒有看見,便消失了。確切地說,在一定限度內,海洋因為自身凈化能力,並不拒絕藏污納垢。這是特別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設計的一種不可思議的功能,是造物主的神奇和恩徳。
然而人類的瘋狂和自私是無度的,世界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為了經濟增長所採取的不擇手段的掠奪性的開采、開發、以及揮霍浪費和污染,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一切的污水都在流向海洋,一切的骯臟都被投向海洋,海底是深廣的垃圾甬,海面是流動的垃圾場。與此同時,人類正在加快索取從石油到魚類的所有資源,追捕、屠殺、鑽探,海又是大工地、屠宰場。
除了海洋的陸源污染之外,本世紀80年代以來,不時發生的危及海岸線的海蝕,發生時間突然,破壞劇烈。
北戴河因為海岸侵蝕而灘面收縮,沙粒粗化,防波堤被沖毀。湯河口修築於50年代的碉堡坍塌入海,岸線平均後退100米。
山東萬龍嘴至蓬萊海岸全線後退,1985年至1990年的五年間後退50米,大片海灘被侵蝕,沿岸村莊、道路、農田、樹林一起沒頂。號稱亞洲第一海水浴場的青島匯泉浴場沙灘陷落,灘坡陡削。
類似的消息也從上海、浙江、廈門、海南島時有所聞。海南名勝清㳕港,因為珊瑚礁的被大量挖掘,僅1980年以後的十年間海岸蝕退200米,岸上守望平安的椰子樹,每年都要沖走一批又一批......
中國海岸線侵蝕的人為因素,主要是無度地挖沙所致。從小小的沙子放大開去看,便是失控的樓堂館所,開發區建設。海岸線,生命的長堤千瘡百孔了。
面對海洋,人類是勒索者,也是滅絕者,高科技使人類中的一部分更容易巧取豪奪。從海洋里獲得的愈來愈多的財富,正使人類的這一大片最後疆界面臨著污染、物種銳減、赤潮瀕生等一系列的災難。一個審慎的估算說,到本世紀末,中國沿海城市工業廢水年排放量將達到180億噸,相當於本世紀80年代年排放量的四倍之多。所有勒索的過程,對勒索者和被勒索者而言,同是滅絕的過程。
(煙波浩淼的海洋啊,你還是靈智洶涌的嗎?
潮汐起落的海洋啊,你還是純凈美麗的嗎?
浪濤翻滾的海洋啊,你還是自由自在的嗎?)
曾經在海洋上獲得財富的人與國,後來也都衰落了。
曾經從海洋上出發,構造了日不落帝國的一時強盛,終於也是不穩固的,殖民的柱石在風雨中崩潰了。
(你從哪裡來,你回哪裡去。
造物主允許給你先人的地方和海岸,才是你的,你要管好地上的莊稼,林中的飛鳥和海里的魚。你豐衣足食、平安喜樂就夠了,就應該心懷感激,感激這地、這河、這海、這四季的氣候、天上的雨雪,感激上蒼。)
人類終於沒有能從敗退的,衰落的殖民大國的離析聲中獲得啟示,還在搶掠,還在爭斗,還在讓別國別人貧窮,讓自己的國自己的人富起來。還在海洋上傾倒垃圾,往海洋噴泄污水,甚至試驗核武器......
和平的海洋仍然是一個夢想。
回顧我們在海洋上的歷史的若乾片斷,且慢只以強弱、先後來論證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孰優孰劣,我們只能說人類固有的思維定式與價值判斷,已經使我們變得鼠目寸光,並且急功近利。
人類征服自然了嗎?
人類在企圖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曾經大力宣揚過的那些輝煌的勝利,與隨後招致的大自然的報復相比較,誰是真正的輸家?
人類在無比自豪地建立起人類全球王國的同時,便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全球困境之中,當財富的增長面對著能源、糧食、大氣和水危機時,財富不僅無足輕重,而且骯臟。一個古老的東方和西方都有的故事是:手裡抓著大把的金銀,卻無處可覓饅頭或者麵包,那將是誰?
人已經遠離閑適。
人已經遠離家園。
人已經遠離文化。
人已經不再明白什麼是賞心悅目。
否則,面對海洋的昨天與今天,我們怎麼會只對海洋的資源垂涎三尺,面對海洋的傷痛,海洋的啟示仍然麻木不仁呢?
(我們為什麼不能說:是的,屬於我們民族的海洋理應在我們的版圖之上,那裡的一切都是造物主賜予的,我們將要和我們的後代謹慎地享用它們,為此我們將以最大的愛心保護我們的海洋。¥)
從波濤間湧出的神話;
在浪花中編織的詩歌;
於濤聲里孕育的樂曲;
看風帆上揚起的畫幅;
沙子的歷史;
海浪的歷史;
生命的歷史;
貝殼的美麗;
岸線的美麗;
人生的美麗;
因為沙子的細小,海浪才是深厚的,生命的歷史才是綿長的;
因為貝殼的殘缺,岸線才是曲折的,人生的美麗才是真實的。
你在海里捉到一條魚,只是一頓美餐;
你在海邊得到一點啟示,卻能受用終身;
海盜死了;
財富空了;
文化活著;
濤聲依舊....
『貳』 北海沿海環境污染嚴重嗎工業區里有哪些工廠排污不達標污染環境的嗎
一樓的你是北海的嗎?不懂別亂講。樓主你好!我們這里沿海環境挺專好的啊!銀灘是被鄧小屬平同志提字的「天下第一灘」。是中國「三海一門」四宜居城市之一,1984年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我們這里著重發展的是旅遊業。工業也會相應發展,但不達標的也不在小數。像石化這些你認為可能達標么?都是犧牲環境換來的發展。
『叄』 北海市花公園很漂亮,可為什麼那長長的漂亮水渠里卻散發著惡臭成了熏人的臭水渠,沒有相關部門管理嗎
這條黑水渠就是我們北海的明渠,有各種污水排入,然後跟著鐵路邊一直流到鯉魚地水庫再排到馮家江,最後在銀灘那邊入海。某部門在規劃的時候就應該知道會污染銀灘,可是還照樣排。市花公園確實不錯,這條臭水溝很不搭調,但是如果沒有這條明渠,一下雨各個火車橋就橋下就被淹,大家連橋都上不了,因為上橋之前也有水。
『肆』 你知道城市的污水為什麼到最後都不見了
城市裡的污水都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按照現行的技術標准污水廠處理的污水已經能夠達到再次利用的要求,比如用於綠化澆灌道路沖洗,還可以作為工業上的冷卻水。沒有再次利用的水一般排入了自然水體,不僅不會對自然水體造成污染,合理應用的話,還可以作為生態景觀用水。大城市的水景公園很多都是再生水提供補充的。城市的周邊都有污水處理廠,生活中的污水通過下水道排放到污水處理廠,通過污水處理設備處理水中的污漬及雜質,達到國家排放的標准,通常大多數被排放到江河裡,或者用於綠化或者市政等,循環利用。
沒有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的城市,污水管道通過比較方便、短距離的路線排放到最近的水體。有污水廠的城市,污水收集主管道通常沿河、沿街鋪建,管道每隔一定距離(通常50—100m之間)就有一座檢查井,各支管的污水匯入檢查井。因為污水重力排放(就是自然流淌,不同於自來水有壓供水),所以管道越來越深,到一定深度就建一個污水提升泵站,主管道將污水送到城市污水處理廠。生物處理階段之後,污水重力流入絮凝池和沉澱池。在絮凝池裡加入混凝劑,比如聚合氯化鋁,可是水中污泥以及膠體凝聚成大塊兒,然後在沉澱池中沉澱下來。這個階段使污水的物化指標得到大面上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