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水的歷史故事
和歷史有關的話看下列文章吧:
長安八水的歷史與現狀
——兼及西安城市水資源安全初探
吳煥良 2007/05/26 西嶽論壇
[摘要]:長安,居關中「天府之國、土膏之地」,孕育周、秦、漢、唐之盛世,亦成就其千年帝都的特殊地位。數千年來,長安盪盪乎分流之八川滋潤著三輔大地,維系著長安的生存,與此同時,歷經千年開發的三輔之地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加之現代以來,隨著西安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八水也是滄桑盡變,物是人非。本文就「長安八水的歷史與現狀」作初步探討,重點針對近年西安地區的「水荒」現象探尋「長安八水」與古都供水的演變,以期能為今日西安城市水資源安全問題有所裨益。
關鍵詞]:八水繞長安 河流變遷 城市生態 水安全 和諧發展
一、導語
歷史上,長安地區山環水繞,環境優美,河川眾多,林木繁盛。戰國時期,《荀子•強國》篇贊關中有言:「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此時的關中號稱 「陸海」[1],足見其林木之饒。正是基於這種茂密森林植被所形成的良好生態環境,才有了「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鄗、潦、潏,紆余委蛇,經營乎其內。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2]*的勝景,「長安八水」這一盛名也第一次出現並為後世沿用不廢。正是這盪盪八川、奔流不止,才成就了關中山川秀麗,物產豐饒,處四塞之內,儼然天府之國。[3]漢初東方朔曾講過:「灃、鎬之間,號為土膏,其價畝一金」[4];唐杜佑《通典》亦有言:「雍州之地,厥田上上。」[5]
長安的建都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代。西伯姬昌率周人自岐下東徙,於灃河西岸新建都城,名之「豐」[6],此為公元前1059年[7],這是長安地區第一個國都。從此,先後有秦、西漢、隋、唐等六個統一的王朝和七個政權建都於此,前後相繼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五年。[8]一個城市作為國都能延綿千餘年,古今中外,唯我長安。個中緣由也非三言兩語即可道明,但關中地利、長安八水不可不謂其重要基礎,長安的運輸、灌溉、以至軍事防衛皆與八水相關,故述及長安,不可不談及「八水」。
天府之地,因山水之利,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便在這片土地上勤於耕稼創造了燦爛的周文化,《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遠古時代,先民們便引水作渠,以溉農田,也正是在這豐饒的土地上,才會有「文王作豐,武王治鎬」』[9]的出現,周,也成為立國於這片沃土上的第一個王朝,與此同時也開創了長安一千餘年的國都史。
秦立國關中,都渭北咸陽,後因其人多地狹[10],意欲南進,故於渭南上林苑營建新宮,阿房「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尚僅為新宮前殿 [11]。只可惜,始皇帝沒有預見到二世而亡,此構想亦付之東流,未能成真。漢劉邦據關中四塞以制八方,「扼天下之亢而撫其背」[12]。都城亦建於灃、渭、灞三川之間。後雖經亂世,長安屢為戰場,兵火頻繁,城亦殘破不堪都之,即使這樣,隋文帝代周自立後,也僅僅是於「漢故城東南」建新都更名「大興」而已,仍未棄關中而另尋它地。唐承隋制,更「大興」復為「長安」,亦都之。東臨滻、灞,西濱灃、滈,北據涇、渭,南抵終南山下。唐後,長安不復為都,城郭漸廢,漕渠傾圮。但仍舊是西北要地,關中雖不復「天府」之國,仍不失為豐饒之地。
三千多年長安的富足,千餘年的盛世帝都,這盪盪奔流之「八川」可謂功不可沒。可以這樣講,正是有了這奔流不息的「八川」才成就了千年古都——長安。司馬相如提出的這「八川」之名也為歷代所沿用,不獨為漢家所有。但我們今天看到的確另是一番景象,讓我們痛心,更讓我們心碎。這滋潤了廣沃的平原,孕育了偉大的古都,澆灌出燦爛文化的「長安八水」歷經滄桑變化,發生了巨大變化早已今非昔比,當年留連於「灞柳風雪」,漫步於「草堂煙霧」的先人們哪裡會想到他們的子孫會深陷「水荒」之中,當年盪盪並流的八川之水也不復存在,「秦川八水繞長安」的盛況只有通過那冰冷無情的文字進入我們的夢中。
八水今景實出我們意料之外,「天府」之美名早已讓與巴蜀成都,「陸海」勝景亦不復存在,作為借居古城西安的後學者,懷敬畏之情尋「八水」變遷之蹤痕,試圖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探尋八川並流的蹤跡。關於「長安八水」的文獻資料甚多,除去歷代正史中地理志,五行志外,諸如《三秦記》、《關中記》、《水經注》至清人顧祖禹所著《讀史方輿紀要》等,數千年來無有斷絕。相關的今人著述也有許多,但主要集中在以水利、環境等角度探討長安水環境與建都之關系,系統考證長安八水之變遷的著述不多,惟以史念海先生《環繞長安的河流及有關的渠道》[13]等幾篇文章作比較詳細的介紹,筆者所提出的這個問題,「長安八水的歷史變遷與西安今日水環境」,考察長安八水的歷史與現狀,以與當今西安城市發展的水安全關系,學人所作尚不算很多,但由於筆者所學基礎尚淺,囿於學識不足,不當之處敬祈方家指正,為盼為禱。
二、秦川八水繞長安
「秦川八水長繚繞,漢家五陵空崔嵬。」[14]韋應物的這句詩言簡意賅,短短十四個字就將古都長安自然景觀、風土人情高度凝練在這裡面。秦川八水即是自司馬相如所講「盪盪八水」之勝景,足以包含長安之自然形勝;漢家五陵又可窺得長安千年古都那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遍布關中的古跡遺址。長安建城數千年不衰,為都亦有千餘載,如此經歷絕無僅有,屢遭兵火又屢有重建,歷久不息,古跡遺址遍布各處自足無需多言。本文主要就這「長安環繞之八水」的歷史與現狀作一探究,功力不足,難免錯誤不窮,還望方家指正。
講到「八水繞長安」,那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先應界定八水是哪八條河流。為我們所熟知的,算是最為權威的自然是漢賦大家司馬相如《上林賦》所描繪的「終始霸、滻,出入涇、渭;澧、鄗、潦、潏。」這也是最早將八川並舉,開歷史之先。我們不懷疑司馬長卿的記述,《上林》一賦氣勢恢廓,景物迷離,所講的「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亦為史籍所佐證。但畢竟司馬長卿是生活在西漢武帝時期,距今也有兩千多年,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八水也發生巨大變化。但歷代志書對於八水之名仍依司馬相如之言,以「涇、渭、滻、灞、灃、滈、潏、澇」為「八水」,似為不刊之說。順舉幾例:顏師古注《漢書》言: 「霸、滻、涇、渭、灃、鎬、潦、潏,是為八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所引「長安之地,潏、鎬經其南,涇、渭繞其後,灞、滻界其左,灃、澇合其右。此八川者,蓋灌輸所資也。」[15]盡管如此,但也有不同之言,潘岳《關中記•山水卷》關中八川所列即為「關中有涇、渭、灞、滻、灃、滈、漆、沮之水」[16],此說無潏、澇而增漆、沮。至唐,有滈而無氵皂,明清有氵皂而無滈。最近登在陝西新聞網上的一篇文章中,有:「西安東有灞河、滻河,西有灃河、皂河,南有滈河、潏河,北有涇河、渭河,素有『八水繞長安』之說」[17],此外,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辦的在其網站「走進陝西」中陝西概覽一篇對長安八水的表述為: 「渭水、滻水、灞水、澇水、灃水、滈水、皂水、潏水8條河流,碧波盪漾,環繞其間,即所謂『八水繞長安』。」[18]這其中自是不乏魚目混珠之說,故需探源窮流,以正視聽。
八水之名無疑,但究竟何為八水之實,仍有商榷之地。為行文敘述方便,若無特殊說明,本文所指「八水」以公認的司馬相如「八川」為據,但這並等於筆者完全同一司馬氏之說,在下文中重點敘述此「八水」之變遷過程和現狀,通過古今變遷對比,提出筆者的看法,在此按下不表,以待後續。
一、渭水
渭水,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水經注》載:「出鳥鼠同穴山,東經南安、天水、略陽、秦川、至華陰、弘農,合黃河。」自西向東橫貫關中,流經西安市西北部,於潼關匯入黃河。全長818Km,是黃河最大的一支源流,陝西境內河長502 Km,流經寶雞、咸陽、西安、渭南,流域面積3.38× 104 Km2,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積和82%的工業總產值,被譽為三秦大地的母親河。[19]其中經西安 141 Km,為黃河第一大支流,也是古都長安最大的過境河,是長安水系的主體。從春秋時期到秦漢、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渭河上的「咸陽古渡」,幾千年來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數千年來,渭水歷經滄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主要表現簡述如下:
其一,河道遷移。渭水穿寶雞峽谷進入平坦的關中平原,水流緩慢,由於上游經隴東黃土高原,泥沙含量較大,河槽寬淺,多心灘和邊灘。[20]由於出峽谷後地形開闊,表現出明顯的游盪性,其河道總體變遷趨勢是向左岸偏移,這種趨勢至今仍在進行,但較緩慢,但這種緩慢的變化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時段背景下,自西漢起至今歷經兩千餘年,這種河道變遷的結果便表現得非常突出,不僅有大量文獻記載,亦為豐富的考古資料證實。
秦、漢、唐三朝均在渭水架設橋梁,以利交通。秦始皇都渭北咸陽,而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於是「架橋渭上,以通南北」;本名「橫橋」。漢承秦制,為「石柱橋」,亦稱「渭橋」。[21]後俗稱「中渭橋」以別東、西渭橋也。以中渭橋址證渭水河道北移,只需考查漢代中渭橋之址即可。據《漢書•文帝紀》注引蘇林曰:「渭橋在長安北三里」,又據《水經註疏》引《雍州圖》:渭橋在長安北二里橫門外」,而據考古發現,漢長安城的橫門在今六村堡相家巷,以此推算,今日之渭水與昔日相比已向北偏移五公里以上。又據記載,灞水東20里左右有東渭橋,此橋最早為漢高祖通櫟陽而造(一說景帝時造[22]),以木為樁,為長安通高陵要道。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耿鎮附近發現東渭橋遺址,與歷史記載基本吻合,但橋址距今渭河已有2500餘米。[23]關於渭水北移,宋敏求《長安志》也有詳細記載:「庫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採水,下流入荊谷水,號滻水,下流二十五里合灞水,號灞水,北流二里入渭。」亦反映渭水北遷事實,原因在於,滻、灞二水本各自入渭,同為渭水一級支流,今灞合滻而後入渭,足以證明渭水北移之事實。秦朝的都城咸陽,在今咸陽市東,當時是居渭河之北的,但今日秦都咸陽城的考古結果卻顯示,這個著名古都的遺址,由於渭河河道向北移徙而遭受侵蝕,古都遺址已有相當大的部分已被水沖走了。
其次,水量的變化。遠在上古時期,渭水的水量比現在大得多。至遲在春秋時期,渭水上的船隻就可以到達現在的寶雞附近。那時候,秦國向晉國運輸糧食,就是從這里裝船下運的。[24]當時秦國的都城在雍,位於現在鳳翔縣南,正在今寶雞陳倉區北。所以由雍運出的糧食,就在現在陳倉裝船起運。到了漢時,從關東運輸的糧食,還可以運到長安城下。當時渭水河道彎曲,路程曲折繞遠且河中漫灘較多水流不暢,為縮短河運路程提高運輸效率,就在長安城東,順渭水南岸,新開漕渠,以事運輸。[25]《水經注》載:「漕渠,漢大司農鄭當時所開也。以渭難漕,命齊水工徐伯發卒穿渠引渭。」[26]這樣的運輸,至隋唐還在進行。隋時,開鑿漕渠的詔書,就曾明白的說過:「渭川水力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即成阻閡。計其路途,數百而已,動移氣序,不能往復。操舟之役,人亦勞止」 [27]就是按照唐朝人的說法,當時不得不依靠漕渠運輸的原因,也是由於渭河積沙過多,不易行船。[28]長安城以東的關中平原,地勢相當平坦,落差不大,水流緩慢,水中所帶的泥沙容易沉澱,加之地質運動,秦嶺及東邊之驪山一直在緩慢抬升,因而河道容易改變,河面寬且淺,不易行船。長安以西的河道,大致相當固定,河面也不太寬。可是後來也再未看到過有關船隻行駛的記載,只能小船擺渡,不見有上下運輸,可能是由於水流變小,不能行船了。[29]
總體說來,盡管渭水河道出現移徙,歷史時期的徑流量也發生改變,較上古時期水量減少,但在歷史上,就某一時段來說,還是基本保持穩定的,正是由於渭水這一關中長安水系主體的相對穩定,才保持了滻、灞、灃、澇等南岸諸支流長期較為穩定的發展。
二、灞水
灞水,扼長安東大門。原名「滋水」,秦穆公稱霸西戎,更名滋水為灞水,以顯霸功。《水經注》載:「水出藍田縣藍田穀」,今日灞水發源於藍田、渭南、華縣三縣交界的箭峪嶺南九道溝,全長109Km,流域面積2563.7Km2,經白鹿原東,北流注入渭水。主要支流有清峪河、網峪河、滻水。
古代灞水沿岸柳樹垂枝,迎風起舞,河上有橋,名「霸(灞)橋」,為送別親友之地,《三輔黃圖•橋》:「霸(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折柳贈別即來源於此,這段記錄也是有關折柳贈別的最早文字記載。此地春日柳絮隨風飛舞,號為「灞柳風雪」,系關中八景之一。
三、滻水
滻水,是灞水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秦嶺終南山東部,藍田縣湯峪,向北在西安市東郊紡織城在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遠在漢時,此地屬霸陵縣,故漢時記載說:「滻水北至霸陵入霸水。」[30]滻水全長70 Km。
今日之滻水匯入灞水,成為灞水的一條支流,但上古時期滻水並不是灞水支流,而是與灞水一樣直接注入渭水,二者均為渭水一級支流。只是隨渭河向北偏移,在驪山斷塊的影響下,灞河由東向西偏轉,在此過程,滻河亦作同樣的變動,但滻河受驪山隆起的影響比灞河小,故在偏轉的過程中,灞河偏轉速度大於滻河,最終趕上滻河並襲奪了滻河,從而使滻河成為灞河的一級支流,而不再獨立北流入渭。[31]灞、滻匯流後,水量增大,洪水季節河口汪洋一片,但主河道比較穩定,只是入渭口隨渭河北遷而逐漸向北推移。
以上所述灞、滻二水居長安東,為長安東門戶
四、灃水
長安城西注入渭水的灃、滈、潏、澇四水中以灃水最大,灃水的源頭,據《水經注》載出於灃溪[32]。《讀史方輿紀要》載:「出戶縣南山谷」。據西周時記載,灃水是一條大川,且得到過禹的治理,[33]關中河流為數不少,為何偏食灃水得到禹的治理呢,可見當時的灃水確是大川;同時,前些年在灃水發現一條沉船的遺跡,河有沉船可見其大,[34]遠較今日灃水水量為大。
六、澇水
澇水,「出南山澇谷」[35]出谷後合美陂水後合甘水入渭。歷史時期河道變遷不大,且主要集中在澇店以下。當灃水東注時,澇河與灃水匯流,自西向東流去。西漢前當灃水改道西注於渭時,澇河亦呈西流態勢,隨渭河的北遷,澇水又沿渭河古道自西南向東北流去,為今形態。[36]由於澇水距長安城尚遠,影響不大,故在此不加詳述。
七、滈水
滈水為「八水」之中略顯特別,為「無源之水」。河出必有源,但史籍中唯獨對灕水的源頭語焉不詳。《水經注》載「水上承鄗池於昆明池北」[37]又言「鄗水又北流,西北注,與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西北流入鄗。」[38]滮池自有源頭,「出鄗池西,而北流入鄗」,但唯獨鄗水源頭未有說明,長安城西一鄗池,充其量是一小型水庫,怎能形成並維持一條大川常年穩定的徑流呢,所以鄗池以上必有源。《類編長安志•卷六•山水篇鎬水》有:「按《長安圖》,本南山石鱉谷水,至香積寺與沉(當為潏)河交,謂之洨河,西北入石巷口,灌昆明池,北入古鎬京,謂之鎬水。」我們恍然大悟,自是出南山谷中的洨水入昆明池為滈水提供水源。今洨水發源於南五台石砭峪,西北流經香積寺南,西流入灃水,又稱「福水」[39]。西漢武帝作石闥堰截入灃之洨水注昆明池,於是才有了滈水上承之鄗池水來源,依此可見,洨水與滈水同為一河,昆明池以上謂之洨水,下部池外為滈水。至唐,昆明池仍存,「唐大和以後,石闥堰廢,而昆明池涸。」[40]滈水亦另渠行之。
八、潏水
潏水,為「長安八水」中變動最大的一條,發展到今天屢有改道,且這種改道多是以人工圍堰築渠的方式表現的。
關於早期潏水天然河道流向問題,至漢初仍沿天然河道獨立北流入渭,漢長安城西側即依潏水而築。《類編長安志》卷六「山水篇」引《水經注》亦有記載: 「潏水,出西義谷、太一谷,經樊川、杜曲、韋曲、至下杜城,為漕河,北經三橋,合於渭」[41]。漢武帝興昆明池,即改潏水西繞神禾塬北於今香積寺西匯滈水入昆明池。從此,潏水失去了獨立北流入渭的河道,故潏水河道成為長安城西的一條人工渠。後,唐經營長安城仍引潏水入城而為清明渠,後引水繞城西為漕渠以供運輸,漕渠故道即今古潏水河道亦為今皂水河道也。而原本單獨入渭的潏水為人工作堰於香積寺南合滈水仍稱潏水而後匯入灃水成為渭水支流灃水的二級支流,以至今日,潏水在秦渡鎮匯入灃水。
以上即為傳統意義上且為現在所多數認同的「長安八水」之簡況,之所以簡要述之,是因為河流歷史變遷的具體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一水尚難以理清,其八水可也?除以上八水之外,另附與本文關系較大之皂水,亦簡述之。
氵皂水
至元尚不見於史籍,元人駱天驤所著《類編長安志》獨不見氵皂水一條。書中,盡數長安之水,而無氵皂水。
據雍正《陝西通志》載:「大峪水第三脈為胡公堰與阿姑泉合流為皂。」氵皂水為唐時漕渠亦即明代通濟渠之源,民國以後稱「官河」,在寺坡村入潏水。
今氵皂河自申店鄉局連村起為稻田排水、潏河滲水、韋曲城鎮排水集流而成。經申店、韋曲、杜城、丈八溝北流入渭河,全長33.5Km。氵皂河今主要成為一條城市排水渠,水質污染嚴重。[42]
⑵ 旅遊時最好喝的純凈水在哪裡
純凈水,本來無色無味,與礦物質水不同,因為礦物質水(比如康師傅礦物質水)中,會人工添加一些礦物質,而純凈水(農夫山泉)什麼都沒有。所以,從水的本質來說,並沒有好喝不好喝之分。
但是,當一個人的處境不同時,對水的界定也就變得不大相同。比如,需求不同,在 旅遊 時,天氣炎熱,口渴難耐之際,有一瓶純凈水,那和平時喝起來的感覺就會不同。比如,情景不同,每個人在不同的情景之下的心態的都是不一樣的。一瓶純凈水,很平常,但是,假如和你喜歡的人一起出去旅行,路上她給你遞上一瓶水,或者在一個特殊情境下,要同你以水代酒,那麼這瓶純凈水,也會變得甘甜無比。
因此,好不好喝的水,並不在水的本身,而在於喝水時的人、時、景。
生活有疑問,MM來回答,歡迎大家關注MM講生活
喝來喝去,還是家鄉的泉陽泉好喝
這個礦泉水可能不是大牌子,您沒聽說過,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
一、產地
泉陽泉位於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長白山中。長白山被譽為世界三大水源地之一,與法國阿爾卑斯山、俄羅斯高加索山齊名。泉點周圍森林密布,環境優美,自然生態狀況良好,與泉陽泉同樣產自長白山的礦泉水還有農夫山泉、恆大冰泉等。
二、水質優良
泉陽泉水源地位於於長白山原始森林中,距離長白山天池僅36公里,為無人居住區,是世界僅存的幾個沒有污染的礦泉水生態環境之一,被列入長白山天然礦泉水原產地域保護范圍。泉陽泉水源地與法國依雲鎮300年前的生態環境相當。換個說法就是,當前的長白山泉水質量甚至要優於依雲。泉陽泉中富含天然形成的鈣、鎂、鋅、硒等微量元素,呈弱鹼性,生理功能強,長期飲用對人體有益。
三、價格便宜
因為品牌和宣傳等原因,泉陽泉沒有做大。也正是因此,該泉水價格較之其他都要便宜。拿國外其他同級別礦泉水來說,法國依雲礦泉水在某寶網上售價24瓶500ml售價125元,國內同樣在長白山擁有水源地的農夫山泉24瓶550ml售價50元,而泉陽泉24瓶600ml售價僅36元,是真正物美價廉的好水。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自秦望山腳下始,可先參訪古雲林禪寺,此寺原為晉書法家王獻之舊居,今專辟有一室為其故居紀念館,寺中尚有木欄圍護一室,為王獻之昔時洗硯池之所在,宋代大詩人陸游亦曾寓居此寺讀書靜修,有諸多詩文流傳於世,今存有陸游草堂一間供遊人憑欄懷古追思先賢。此寺今尚有常駐僧一人接訪往來僧俗二眾參訪游學,隨喜布施亦可午間在寺齋茶休息,法師若有閑暇亦會做稍許開示。
自山腳迤邐前行,沿途亦有比丘尼寺院可供參訪茶水款待休憩;再前行即聞泉水金聲玉振之音自山頂蜿蜒而下好生悅耳。此泉水清澈見底,回味甘洌,沁人心脾,飲罷神清氣爽盪氣回腸。
至山頂一段沿途多有茂林修竹,舊時農舍掩映其中,仿若置身桃花源中。約半刻光景則可抵達古嘉祥禪寺舊址,今此寺已毀只剩寺基依稀可辨。昔時智永禪師曾駐錫於此講經說法潛心靜修。智永禪師者,隋人也,王羲之第七世孫,亦為隋代大書法家青史留名,智永禪師真草千字文即做於此間,世傳所做有三百多冊惜多散失民間經千百年而不知其所蹤,今日所見此法帖影印本乃為流失日本之真跡而中土難尋也。
昔時參訪此山乃為仲夏之際,山風微醺泉水流音尤未過耳,仰望先賢追思懷古,歸途心情暢達緩步輕唱而行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有一次我到九華山遊玩,走到半山腰看到有從山上引流下來的泉水,導游說那是天然的礦泉水,嘗了一口清冽甘甜。正好手上有空的瓶子,就裝了一瓶。不過沒敢多喝,那瓶水帶回家燒開了泡茶。你別說,味道真的好極了。
旅遊 時喝的最多的是酒店贈送的那兩瓶純水,雖然質量參差不齊,但是免費提供何樂不為呢!
陝西秦嶺最高峰--太白山。十幾年前去的,當時就有工作人員在旁邊住帳篷保護水源。現在變成農夫山泉了。
濟南泉水,很多當地老人拿著桶去灌,回家燒開泡茶,
怡寶 農夫山泉 娃哈哈
旅遊 時千萬不要喝純凈水,會越喝越渴。要喝有喝礦泉水。或者在純凈水裡加,少許鹽。
燒開的溫開水
⑶ 八水繞長安是哪八水
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
八水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
1.渭(wèi)河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於陝西潼關注入黃河。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2億立方米。渭河繞西安之北。
2.涇(jīng)河
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幹流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於高陵縣蔣王村匯入渭河左岸。全長455公里,流域總面積4542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1.4億立方米。涇河繞西安之北。
3.灃(fēng)河
發源於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
面積1460平方公里。 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灃河繞西安之西。
4.澇(láo)河
古稱潦水,源頭有兩條,東澇河發源秦嶺北麓的於靜峪堖,西澇河發源於秦嶺梁,兩河交匯後北流,最後北經咸陽流入渭河。澇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663平方公里。 澇河繞西安之西。
5.潏(jué)河
發源於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河長67.2公里,流域面積687平方公里。潏河繞西安之南。
6.滈(hào)河
發源於西安市長安區石砭峪,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後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滈河繞西安之南。
7.滻(chǎn)河
發源於藍田縣湯峪,是灞滻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灞橋區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滻河繞西安之東。
8.灞(bà)河
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鎮,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河繞西安之東。
⑷ 純凈水的來源是哪裡、
純凈水,指的是不含雜質的H2O。
從學術角度講,純水又名高純水,是指化學純度極高的水,其主要應用在生物、化學化工、冶金、宇航、電力等領域,但其對水質純度要求相當高,所以一般應用最普遍的還是電子工業。例如電力系統所用的純水,要求各雜質含量低達到「微克/升」級。在純水的製作中,水質標准所規定的各項指標應該根據電子(微電子)元器件(或材料)的生產工藝而定(如普遍認為造成電路性能破壞的顆粒物質的尺寸為其線寬的1/5-1/10),但由於微電子技術的復雜性和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繁多,至今尚無一份由工藝試驗得到的適用於某種電路生產的完整的水質標准。不過近年來電子級水標准也在不斷地修訂,而且高純水分析領域的許多突破和發展,新的儀器和新分析方法的不斷應用都為制水工藝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炎炎夏季,難免大汗淋漓,身體就容易脫水,補水這個問題每個人都知道,但補水是很有講究的,補得不正確可能會帶來其他損失呢!高純水的國家標准為:GB1146.1-89至GB1146.11-89[168],目前我國高純水的標准將電子級水分為五個級別: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和Ⅴ級,該標準是參照ASTM電子級標准而制定的。高純水的水質標准中所規定的各項指標的主要依據有:1.微電子工藝對水質的要求;2.制水工藝的水平;3.檢測技術的現狀。 在高純水的生產過程中,水中的陰、陽離子可用電滲析法、反滲透法及離子交換樹脂技術等去除;水中的顆粒一般可用超過濾、膜過濾等技術去除;水中的細菌,目前國內多採用加葯或紫外燈照射或臭氧殺菌的方法去除;水中的TOC則一般用活性炭、反滲透處理。在高純水應用的領域中,水的純度直接關繫到器件的性能、可靠性、閾值電壓,導致低擊穿,產生缺陷,還影響材料的少子壽命,因此高純水要求具有相當高的純度和精度。
天然水中溶解的氣體主要有O2、、CO2、SO2和少量的CH4、氡氣、氯氣等,在高純水的生產過程中,還必需去除這類的氣體。為了有效的去除雜質,在生產高純水的過程中,加入了一些化學殺菌劑,如甲醛、雙氧水、次氯酸鈉等。這些都是為什麼高純水不能作為飲用水的原因之一。
那麼什麼為純凈水呢?所謂純凈水是指其水質清純,不含任何有害物質和細菌,如有機污染物、無機鹽、任何添加劑和各類雜質,有效的避免了各類病菌入侵人體,其優點是能有效安全地給人體補充水份,具有很強的溶解度,因此與人體細胞親合力很強,有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它是採用離子交換法、反滲透法、精微過濾及其他適當的物理加工方法進行深度處理後產生的水。一般情況下純凈水在生產過程中,源水只有50%-75%被利用,也就是說,1公斤自來水或地下水大約只能生產出0.4公斤左右的純凈水,而剩下的0.6公斤左右的水不能當作飲用水,只能另作它用。在我國,相關機構專門為此制定了一系列規定條文,並於1998年分別發布了GB17323-1998《瓶裝飲用純凈水》標准和GB17324-1998《瓶裝飲用純凈水衛生標准》,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視和關心。我國的純凈水標準是參考了美國、加拿大、日本等有關國家的標准而制訂的,如果喝純凈水真的不好的話,那為什麼美國連續30年一直飲用純凈水呢?為什麼美國的FDA1994年制訂的瓶裝水標准把純凈水加進去呢? 通常來講,內含有過多礦物質的水會給人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而且有的礦物質人體不一定能吸收,如果長期積聚體內,會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嚴格來講的話,礦泉水作為一種飲料,每人每天只能攝入500毫升。如果過量,其內含的氟化物對人體相當不利,甚而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所以說,礦泉水再好,也只能作為飲料,而純凈水則不然,它不會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反而能夠幫助排泄人體內的毒素。 從科學角度講,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重性。因此,同礦泉水比較而言,雖然純凈水在去除有害物質的同時也去除了水中的營養物質,但終其而言,它對人體健康無害。目前有部分人認為純凈水太純了,沒有營養可言,殊不知人體所需營養95%都是從食物攝入的。如果它不純凈,那還叫什麼純凈水呢?一般說來,水中雜質的主要形態是氣體、液體霧滴、水中懸浮物、固體顆粒及微生物等,其濃度隨排放量、人員流動及氣候等條件的變化而改變。這么多的污染物,豈是只經過淺層處理就能飲用的?而礦泉水只進行了淺層過濾,所以它在保留礦物質和營養物質的同時也保留了有害物質。而有害物質中通常含有致癌物質,該物質的作用是無閥值的,即使是最小量,也會產生一定的反應。因此從長遠來看,純凈水不失為一種安全的日常飲用水。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在生產過程中,純凈水的生產成本比礦泉水的生產成本高,這倒使我聯想到「農夫山泉」為什麼要停產純凈水一事。 終其而言,有部分人稱國外不喝「純水」,並且根本不制定「純凈水」標準的言論,是誤導消費者,故意混淆視聽。需要糾正的是,「純水」不等於「純凈水」。「純水」當然不能喝,那是用在特殊行業的,當然不能作為飲用水。
⑸ 西安的純凈水公司共有幾家公司地址,銷售地址分別在哪裡 相對那家的水比較好
1.漣漪純凈水
地址:西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鳳城二路
電話:8888 8889
2.好快活純凈水
地址:西安航天科技產業開發基地飛天路
電話:96198
3.西安市鑫輝純凈水有限公司
地址: 陝西西安市電子城
電話:88272260
4.西安桃源純凈水有限公司
地址:桃園路北口11號
電話:4237411
5.西安市新紀元純凈水有限責任公司
電話: 88212991
6.西安大海純凈水廠
地址:東環南路328號
7.陝西經懋天然礦泉飲品有限公司純凈水廠
地址:雁塔區西影路52號
8.西安航天城北源技貿公司銀河純凈水分公司
電話:029-85207510
地址:南郊韋曲北源
這幾個,好快活最大,也比較好。
⑹ 西安南郊和韋曲什麼地方有漣漪純凈水站可以應聘的 重謝!!!
燈具廠十字向南,家福樂超市向南50米路西門面有個漣漪水站可以應聘吧。
⑺ 加濕器用的純凈水從哪裡能買到
我們都知道,加濕器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往裡面加水,這樣才會有霧氣出來,才能有效調節室內空氣的濕度。加濕器的用水是有一定講究的,一般建議用純凈水。那麼加濕器的純凈水在哪裡買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一般在超市和商店都有賣的,就是我們平時喝的純凈水。
加濕器除了使用純水外,還可以倒入蒸餾水等礦物質和雜質較少的水。這種水不會污染室內空氣,也不易產生水垢。
最好不要在加濕器內使用自來水,因為自來水中一般含有金屬離子、硅等雜質,這些雜質會被加濕器吹成水滴,吸入呼吸道,引起氣管收縮、咳嗽、胸悶等症狀。如果是哮喘患者,容易引起哮喘;如果是皮膚過敏的患者,也容易加重過敏症狀。
如果自來水水質堅硬,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白色粉末,不僅影響空氣質量,而且大大縮短了加濕器的使用壽命。在加濕器的水中放適當的醋、中葯等材料是可以的,但香水或精油的質量不足以含有化學添加劑。
1、按照說明書正確使用加濕器,防止加濕器內的黴菌隨霧狀物擴散到空氣中。注意不要長時間使用加濕器,因為加濕器中添加殺菌劑會對氣道黏膜造成損傷,因此每次使用時間應控制在3小時左右。
2、加濕器要定期加水,但不能加自來水,因為自來水中含有鈣、鎂等礦物質,沉澱後會形成白色粉末。另外,由於水質硬,也會對加濕器的蒸發器造成損壞。因此,加濕器中加入的水應為純水。
3、根據天氣變化和室內濕度調整加濕器的濕度。據了解,有些人在使用加濕器時從不調整平底鍋加濕器的濕度。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妥當,會大大降低加濕器的功能。下雨天,加濕器的濕度應降低,否則會加重室內濕度,使人感到粘乎乎乎的。炎熱的夏季,加濕器的濕度應調高,以免室內空氣乾燥和咽喉疾病。
1、注意監測空氣濕度。濕度低於45%時使用加濕器,高於60%時停止加濕器。
2、用純水,自來水中含有許多礦物質。細水霧擴散到空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不利於健康。
3、定期清潔加濕器。加濕器水箱容易結垢,應及時清洗,以免影響加濕器的工作。
4、加濕器還需要每天打開門窗兩次,以保證空氣新鮮。
5、請勿在加濕器出口處面對人。
⑻ 去哪裡買純凈水
超市有純凈水,礦泉水, 飲用水等多種你仔細找找
⑼ 純凈水在哪裡能弄到
大街上很多瓶裝水,就該有純凈水。當然如果你對這種水不放心,可能就只能自製蒸餾水了
⑽ 神禾原的歷史
神禾原王曲原段古稱;絕龍嶺。傳說商朝末年,周商之戰時,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處。後人哀其忠烈,在此修太師洞,四時祭祀(其故址故址今神禾原南坡,今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北堡寨,南堡寨之間)。
西周宣王時,大將軍仲山甫平殷商後人樊國之亂有功,周宣王封仲山甫采邑於樊,且遷古樊國民於此地(史載;樊,堯之支孫)。其築城故址今神禾原北坡三府衙村(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三府衙村。山甫諧音三府)。
秦時稱神禾原北坡以下為樊鄉。始皇七年(公元前二百四十年240),始皇祖母、庄襄王母夏太後薨,獨葬於杜東(賈里村東神禾西北部原頭上。《史記》有載)。此墓日前得以發掘,其規模堪稱「中國第二大墓」。尤其堪稱國寶的「天子駕六」車馬文物的出土,更增加了神禾原歷史的厚重感。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漢高祖劉邦入關中,大將樊噲出藍田取秦樊川。
漢建立後,高祖劉邦以功封樊噲為舞陽侯,賜食邑於秦之樊鄉。其范圍東起義谷(今西安市長安區引鎮大峪),西至下杜城,謂之樊川,西狹東廣,又名後寬川。(今西安市長安區潏河兩岸古樊川左近,在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興盛坊村附近原有漢舞陽侯樊噲祠遺跡,今已無存)。
漢惠帝末年,太尉周勃平諸呂之亂時,呂產、呂祿等曾到樊川中,見樊噲夫人呂嬃(事見《史記》、《漢書》)。
漢武帝擴建上林南苑,將樊川,御宿川盡括其內。御宿川在城南四十里,東至石鰲谷(今西安市長安區石砭峪),西盡灃水,東西五十里,南北十五里。
因武帝在滈水岸畔築王宮別館,禁御不得使人往來。漢武帝常夜間微服出獵,夜宿王宮,後來名此川為御宿川。(事見《史記》、《漢書》、《類編長安志》《西安通覽》等)
漢武帝修王宮時,築渠一條名王渠,後諧音為王曲,今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一名的由來。
漢上林苑之大,之廣。漢司馬相如、揚雄等後人皆有著作描繪。足見昔時輝煌之景,令今人難以想像。
西漢末天下戰亂不息,赤眉軍、綠林軍等,對漢上林苑大肆毀壞。漢光武帝派大將馬援駐長安時,馬援駐軍上林苑,看到一片荒涼破敗景象,令附近民眾耕種上林,以支軍需。隨著東漢建都洛陽,古樊川、御宿川,只有任其發展無大的修建。
東漢年間到魏晉以至隋,王朝的迭替猶如走馬燈似的,這一帶雖幾為京畿之地,面對變換無常的時局,誰也無心思觀賞古原古川美麗景色,只有晉代-----前秦時期,前秦王苻堅迎國師當時佛教界領袖人物道安法師入都城長安五重寺(又名義安院,唐宋後稱道安院,道安寺),在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鎮北新村神禾原畔,此地名曰雞子山,當地又稱雞子殿。登臨此地,前俯絕河清流四時不斷,古樊川四季美景飽覽無余,右望少陵原畔興教寺如在眼前,左望杜曲鎮樓舍飲煙,桃溪堡桃林柳燕。
唐建都長安後,樊川,御宿川又一次得到空前發展,以唐高祖、唐太宗父子圍獵起始,後來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稱地韋氏家族和杜氏家族,在神禾原兩側居住,當時人們游樂之處「城南五曲」(韋曲、王曲、杜曲、章曲、另一處地名遺失難辨有宣曲,黃曲等眾說紛紜莫能定論),神禾原兩邊佔三處即韋曲(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周圍)杜曲(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一帶)王曲(今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一帶)使得樊川、潏水兩岸樓閣亭台隱隱相接,佛塔寺廟暮鼓晨鼓相聞於野,奇花異木竟相開放,兩川古地名揚宇內。古道之上車馬竟弛,冠蓋雲集,引得達官貴人,王孫公子,游宴管弦,樂而忘返。文人雅士,高僧大德,登臨詠頌,美文佳篇不絕於世。
唐太宗為其母祈福而修建常寧宮,其故址神禾原南坡首高河岸畔(今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高灣村北),此地遠望秦嶺諸峰竟秀,前俯古御宿川四時美景,滈河清流緩緩逝於腳前,極目神禾原上風物幾變。
唐皇親韋氏家族居於韋曲一帶,宰輔杜氏家族居於杜曲一帶。唐高宗顯慶年間中書令杜正倫居於神禾原與潏水之間的下杜(今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鎮新街北村一帶)。唐玄宗時附馬鄭潛耀居鄭公庄(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小江村),後來唐僖宗時詩人鄭谷所居,又稱鄭谷庄。唐大文學家韓愈送子韓符讀書處,韓愈別庄,唐昭宗時宰相韓偓居於此稱韓偓村,又稱偓村(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岳村)。詩人杜牧生和過瓜州村(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瓜州村)。唐天寶年間大將軍郭子儀部將何昌期駐軍處何家營(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何家營村)。唐宰相裴度別居(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小江村以東)以上這些地方均在神禾原與潏水之間。唐時宰輔杜正倫為保護長安城開鑿杜固,改道潏水時(其故址人們稱鳳凰嘴,又稱馬蹦崖,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彰儀村附近),曾修申店渡頭(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申店村)。城南之盛,不可勝計。更引得上至帝王將相,下及黎庶百姓,文人雅士來往不絕於此者,據不完全記載,唐時至此游覽樊川佳景秀色,頌詠的詩人名士有;李世民、文德皇後、司空曙、宋之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韓愈、柳宗元、祖詠、僧子蘭、胡曾、譚用之、羅隱、錢起、劉禹錫、孟郊、岑參、杜牧、王建、崔護、楊巨源、高適、司空圖、李賀、羅鄴、盧綸、韋庄、鄭谷、韓偓、王貞白、賈至、張喬、溫庭筠、杜奕、鮑防、謝良輔、鄭慨、樊旬等等為城南樊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頌之不厭的美麗詩篇,使得我們今日讀之,猶如回到當年盛唐盛世下美麗的城南盛景,樊川秀色,神禾風物,歷歷往事,好似眼前。
唐代佛教文化的空前興盛,在神禾原兩側所建著名寺院不可勝計。尤其以樊川八寺最為有名,在潏水兩岸樊川中,神禾原與少陵原相對著八大寺院即;少陵原畔從東南到西北依次為,興教寺(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寺坡村)、興國寺(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東、西楊萬村之間)、華嚴寺(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局連村)、牛頭寺(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雙竹村)。神禾原畔從東南到西北依次為;觀音寺(故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南樊村),洪福寺(在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岳村,西樊村之間),禪定寺(在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小江村南),法幢寺(故址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瓜洲村)另外還有晉時所建道安寺(其址見上文),隋時慧炬寺(又名智炬寺,其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鎮上灣村西),皇甫寺(又名塗山寺,約建於隋,相傳隋文帝之妹在此出家為尼。唐白居易詩文中提及,宋時又名開利寺。故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皇甫村),安瀾寺(故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何家營村北)。由於這些寺院佛事興盛更引得許多高僧大德在神禾原兩側留下足跡,當時名冠一時的高僧有;明譫法師、遍照法師、華嚴五祖法順法師、智儼法師、法藏法師、澄觀法師、宗密法師及圓窺法師、圓基法師等。佛教幾大宗在當時神禾原兩測逐漸形成,凈土宗、華嚴宗、慈恩宗等影響至深,時至今日,每年海內外佛界諸高僧大德,追宗溯源之時,都不遠萬里來到這里,虔誠禮拜,一覽樊川周圍四時風物。
唐朝「安史之亂」時,大將軍郭子儀曾駐兵滈水河兩岸,與亂軍三戰三捷,收復都城長安。從而使得唐玄宗皇帝和肅宗皇帝父子重返帝都長安。當時郭子儀步將何昌期駐於神禾原畔潏水之濱,人們稱為何將軍營,後又諧音為何家營(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何家營村)。後來何昌期解甲歸田時,將此地修建為山林別業,在此安度晚年。隨著唐王朝後期盛極而衰,宮廷人員為避戰亂大部分走出內宮,許多宮庭藝人將宮內皇家音樂等帶出,傳播於民間,逐漸形成了宮廷與民間相結合的傳統古樂,使得古城西安周邊傳統鼓樂流傳於今天,令人們贊頌不絕。何家營傳統古樂當起源於此季,至今餘音猶在。
唐朝末年至五代之間,王朝迭起,朝興暮更,戰亂頻繁,民不聊生,風物秀美的城南名勝,高樓廣廈,寺廟殿堂,大遭毀壞,只落得殿堂人稀,寺塔頹斜,滿地衰草無人理的景象。昔日的公子王孫,早已無影無蹤,高僧大德棲隱深山,文人墨客登臨此處滿眼憂傷,盡化詩章。
及至宋時,長安不為都城,神禾原、樊川、御宿川景色仍為許多文人所雅士頌詠,當時寇準,韓琦,蘇舜欽等足及此地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元佑元年(公元一零八六年1086),宋張禮同友人陳明微一道游歷長安城南,記下了有名的《游城南記》一文。文中詳細的記錄下當時神禾原、樊川、御宿川唐時勝跡,物換星移勝景難再。杜曲、杜固已景非昨日,當年顯赫一時的鄭谷庄、裴相別居、韓公庄已非其主,塗山寺、道安寺一片破敗之象,而神禾原,樊川,御宿川山色林泉之盛,令人留連。
宋、金之季,戰禍連連。金,宋交兵,民不聊生,在各地建廟立威,以護軍寨,當時在神禾原畔古道安寺(雞子山)舊跡管寶金峰不遠處建真武廟朝陽宮朝陽殿,所以雞子山又稱雞子殿。明隆慶年間復修真武廟。
元代樊川出了一位名醫武天錫,子伯威,官至成和郎陝西等路醫學提舉。儒書無不讀,尤精於醫,愛民以仁,活人以惠,治病濟民。死後人們彰念先生醫德,建祠而祀,其祠人稱儀榮先生祠,故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彰儀村(元代《類編長安志》有載)。
明代嘉靖年間,在神禾原與滈水之岸王曲鎮建十三省中城隍廟,其建築規模,為當時西安城外寺廟之最。清代同治年間最後一次重修,佔地六十餘畝,聞名全國。在明代趙涵游歷關中時所寫的《秦游日錄》一書中,對城南故跡多有描述,許多舊跡令今人已難尋了。
清代康熙年間,郭家在神禾原上擴建庄園(其址今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馬廠村)。傳至民國年間郭守約歷時三百年之久,當時民間有;「下了王曲坡,土地都姓郭」之說,足見當年郭家之勝。郭家莊園是西安地區唯一保存較完整的一座明、清建築風格的民宅大院,佔地約二十畝,為十一進,現殘存六院四十間。青磚鋪地,花圃相隔,牆壁拱門,各種磚刻,雕梁畫棟,古舊傢具,作工精緻,造形獨特,別具一格,極為珍貴,令觀賞者贊嘆不已。
清代同、光年間社會大動亂,各地為避戰禍,保護家園,修寨護衛,今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南堡寨北堡寨為當年舊跡。另外當年被清大將軍格靖侯左宗棠平叛時趕出塞外,今落戶於吉爾斯坦國東干族的我們陝西後裔,在以村長安胡塞為代隊回陝西探尋鄉音鄉情時,在長安區王曲鎮聽到了失散多年的故鄉故音,找到了故土。
清光緒年間為了保護長安縣韋曲鎮,防止潏水泛濫成災,用碌碡築成河堰,人們故稱碌碡堰,其故跡至今猶依稀可辨,故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水磨村潏河段岸畔。民間有「沖開碌碡堰,淹了長安縣」之說。
時光流逝,二十世紀之初,倭寇造禍於東北,「九/一八」事變後,一九三五年,張學良將軍帥東北軍駐西安,後來移駐神禾原畔王曲鎮古絕龍嶺太師洞周圍,並在絕龍嶺上修建公館,改絕龍嶺為青龍嶺。一九三六年六月,創辦王曲軍官訓練團。張學良、楊虎城二人分別任正副團長。當時各黨各界知名人士,蔣介石,周恩來等先後到王曲軍官訓練團視查,並一起探討民族興亡大事。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使得王曲更成了話題之中心。張學良將軍隨即立開王曲。
一九三七年,胡宗南移駐西安,後又移居古絕龍嶺張公館。在王曲鎮城隍廟故址上建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人們又稱黃輔軍校第七分校,人稱王曲分校。當時為了解決用料,以拆毀許多古寺廟和砍伐古樹木解決,神禾原兩側許多古寺廟均被損壞,當時當地有民諺曰;「黃輔軍校,盡是胡鬧。白天睡覺,黑夜拆廟。不要磚瓦,光要木料。生火做飯,打牌睡覺」。原址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訊學院。
同時胡宗南又在唐代常寧宮舊址上大興土木,建造亭台樓閣,作為蔣介石來陝督查行轅。又改古絕龍嶺先後為,青龍嶺、興龍嶺、興隆嶺。後來蔣介石來陝幾次行轅均在常寧宮,蔣介石二公子蔣緯國和石靜宜在常寧宮舉行婚禮,並在紅樓中度密月。時至今日,常寧宮已開僻為度假山莊,供人們度假、休閑、娛樂,此處近俯御宿川,滈水流於腳下,遠望秦嶺蒼翠出於雲端,四時景色鮮美,紅樓依舊,物是人非,往事已如煙雲,念古覽今,心神俱舒。
時至一九五二年,神禾原乃至長安縣迎來了一位名傳文壇,蜚聲中外的文學家,長安縣縣委副書記柳青先生,他紮根神禾原,落戶於羅家灣村(今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羅家彎村),作為一名社員,同村民一起,同甘共苦,奔波於神禾原上下十四年,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譜寫成,反映當時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發展進程中優秀篇章《創業史》,《恨透鐵》,《皇甫村三年》等作品,熱情的謳歌了農村的新氣象,使得神禾原,蛤蟆灘,引得世人的矚目。一九七八年,柳青病逝,遺言將自己葬神禾原上,柳青墓在今長安區王曲鎮羅家彎村西,頭枕神禾原,遠望秦嶺諸峰,近可俯視自己生活過的蛤蟆灘。每逢節日,人們紛紛至此紀念柳青,游歷神禾原風物。
漢唐舊事已雲煙,古原陳跡載古川,與時俱進神禾景,抬眼方覺非舊顏。昔日去者不可留,今朝新景任悠遊。隨著時代的腳步,神禾原將又一次展現出昔日的風彩,煥發著春一般的氣息,熱情的歡迎每位到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