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壓水堆核電站蒸汽發生器
蒸汽發生來器是產生汽輪機所需蒸汽自的換熱設備,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產生的熱量由冷卻劑帶出,通過蒸汽發生器將熱量傳遞給二迴路工質,使其產生具有一定溫度、一定壓力和一定干度的蒸汽。此蒸汽再進入汽輪機中做功,轉換為電能或機械能。在這個能量轉換過程中,蒸汽發生器既是一迴路的設備,又是二迴路的設備,所以被稱為一、二迴路的樞紐。
B. 路由器由哪些硬體設備組成
路由器就是一個東東呀。
你應該是想問建立一個區域網,要哪些東西吧!一個貓,一個路由器,再就是電腦與網線了。
C. 壓水反應堆的結構原理
壓水反應堆利用輕水(普通水H2O)作為冷卻劑和中子慢化劑。其冷卻系統由兩個循環迴路組成。一迴路連接著堆芯和二迴路中的蒸汽發生器,迴路內壓強保持在150個大氣壓左右,在此壓強下可將冷卻水加熱至約343℃而不沸騰。冷卻水在二迴路蒸汽發生器的傳熱管中將壓強約為70個大氣壓左右的二迴路水加熱至沸騰(溫度約260℃),形成的水蒸氣(過濾掉混雜的液態水後)再通過二迴路送至汽輪機,推動渦輪發動機運轉。在傳熱管中釋放了熱能的一迴路水以290℃左右的溫度迴流至堆芯,完成一迴路循環。從汽輪機流出的二迴路水經冷凝器凝結為液態水後,迴流至蒸汽發生器,完成二迴路循環。
反應堆堆芯位於壓力殼內,由排列為方形的燃料組件組成。燃料一般是富集程度在2%~4.4%的燒結二氧化鈾。
和沸水反應堆相比,壓水堆堆芯體積更小,堆芯的功率密度較大(大型壓水堆的堆芯功率密度可達100千瓦/升),壓水堆的發電效率約為33%;但由於堆芯中的工作壓力和溫度都較沸水堆高,因此對反應堆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較沸水堆更高。
壓水堆是核潛艇使用最多的堆型,原理是:由核反應堆中的鈾—235核燃料進行鏈式核反應並產生高溫,高溫把核反應堆內密閉循環的純凈水「煮開」變為蒸汽後,經噴嘴加速變為蒸汽流推動汽輪機運轉。汽輪機的轉速經過減速齒輪減速後帶動螺旋槳。能量轉換全過程大致為:核能→熱能→機械能→動能。
核能產生於核反應堆中的鈾原子核裂變,當鈾原子核連續裂變時(稱「鏈式反應」),會產生巨大的熱能。核反應堆的作用就好比是我們都很熟悉的鍋爐,不過鍋爐里的水一般是用火加熱的,而核反應堆里的水是用核燃料「加熱」的,所以過去也把核反應堆俗稱為「原子鍋爐」。
核動力裝置通常由一迴路和二迴路組成,它們都是密閉的循環迴路。一迴路由主冷卻劑系統和各種輔助系統組成,主冷卻劑系統包括核反應堆、主冷卻劑泵、蒸汽發生器、穩壓器等設備。一迴路里的高溫高壓純凈水被核燃料加熱後,由主冷卻劑泵推動,經蒸汽發生器把熱量傳導給二迴路水,使之變為蒸汽,然後一迴路里被冷卻的水再次返回核反應堆里,繼續把核燃料產生的熱量帶出來,並慢化中子參與鏈式核反應。所以一迴路里的水被稱為冷卻劑和慢化劑。核燃料釋放的熱量多少,是由控制棒來調節的。
二迴路里,前半部分流動的是被一迴路加熱後的蒸汽,後半部分流動的是被冷凝器冷卻後的水。一二迴路的交會處是蒸汽發生器,二迴路的水在蒸汽發生器里被加熱後變成飽和蒸汽用來驅動汽輪發電機,提供電源。
D. 壓水堆講的是什麼
在核能發電中有一種已被廣泛使用的動力反應堆——壓水堆。這種反應堆也是我國核電發展規劃中已經選定的主要堆型。我國己建成的秦山核電站,還有剛建成的大亞灣核電站以及正在設計中的其他核電站,都是用這種反應堆來發電的。壓水堆的發展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海軍就曾想利用反應堆作為動力,來建造核潛艇。
戰爭結束後不久,美國海軍部派出一個技術小組,去橡樹嶺實驗室學習反應堆技術,帶隊的是一名上校,名叫里科維。回來後,他被任命為海軍艦船局核動力處的領導人,兼原子能委員會下屬海軍反應堆處的處長。他以非凡的勇氣和大膽的部署,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組織工作。1954年底建成了美國第一艘核潛艇「舡魚」號,從而揭開了海軍發展史中極為重要的一頁。
在「舡魚」號核潛艇中,利用壓水堆作為動力源,它既安全,又可靠。由於核動力工作時不需要氧氣,因此潛艇可以長時間潛航,穿過北極遼闊的冰層,進行環球航行。
1953年,美國決定建造大型核動力裝置,原子能委員會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里科維少將,並由西屋電氣公司負責反應堆裝置的建造。
1954年9月6日,壓水堆核電站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希平港正式破土。經過大量的考核,1957年12月2日,希平港反應堆首次達到臨界。經過16天,能量源源不斷地送出。
希平港核電站的主要用途,是研究壓水堆的工藝。在這第一代裝置中,實際上已體現出壓水堆的所有基本特點。它用加壓的普通水作為冷卻劑、慢化劑和反射層。整個堆芯放置在一個鋼制的厚壁容器內,它能承受很高的壓力,足以保證冷卻劑在堆內不發生沸騰現象。
通過改進燃料組件,壓水堆逐步實現了更新換代。壓水堆燃料組件的改進過程是這樣的:從以不銹鋼為包殼的核燃料棒,發展成高功率的以鋯合金為包殼的燃料棒束組件;取消了燃料盒而改用定位架,以增強冷卻劑的導熱效果;用控制棒束代替十字形斷面的控制棒,並採用液態中子吸收劑——含硼水。隨著反應堆功率的增大,還減小了燃料棒的直徑,改進了燃料元件的製造工藝。這些改進措施,使壓水堆堆芯的平均功率密度從58千瓦/升提高到100千瓦/升。這些數字說明,在壓水堆中每單位體積的堆芯所放出的核能,要比石墨氣冷堆高出40倍左右。由此可以想到,壓水堆是一種多麼緊湊的反應堆裝置。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使它能用在空間極為緊湊的核潛艇內。目前典型的壓水堆核燃料,是由低濃度的二氧化鈾芯塊製成的。圓柱形芯塊的尺寸,相當於一節手指的大小。它們挨個放在壁厚約為0.6毫米的鋯合金管子內,然後密封起來,組成一根長為3~4米的燃料棒。鋯合金管用來防止燃料與冷卻劑發生相互作用,同時把產生的放射性裂變產物保存在鋯管內部。鋯本身是一種極為優秀的堆芯結構材料,因為它幾乎不吸收中子。用定位架將約200根燃料棒,按正方形的柵距排列起來,組裝成15×15或17×17的棒束,稱為燃料組件。將上百個燃料組件安裝在一起,組成一個近似圓柱形的堆芯。把它架在鋼制的厚壁容器的中央,就是一個壓水堆。冷卻劑自下而上流過堆芯,帶出裂變的能量。
由銀—銦—鎘製成的控制棒,通過容器的頂蓋插入燃料組件之中。改變控制棒插入堆芯的深度,就可調節中子的數量,從而控制反應堆的功率。
在燃料組件不斷改進的同時,壓水堆核電站的系統和設備也逐漸完善,並進入了標准化的階段。目前最大的壓水堆核電站,其單堆發電能力已達130萬千瓦。它以反應堆為中心,有四個環路,每個環路有一台蒸汽發生器和一台立式的主循環泵。高壓下的水由主泵驅動,經過堆芯吸取熱量,然後沿著環路進入蒸汽發生器,在那裡放出熱量,以後又流回主泵的入口。冷卻劑不斷地循環流動,完成輸送熱量的任務。在蒸汽發生器內,二迴路的水接受熱量後變成蒸汽,進入汽輪發電機組作功發電。
壓水堆中的冷卻劑、慢化劑和反射層都利用普通水。這不僅是因為普通水價廉易得,還因為它在常規的火電技術中已利用了200多年,人們對它已積累了豐富的操作經驗,研製了能在高溫高壓汽水條件下使用的各種材料和設備。壓水堆實際上最大程度地沿用了常規的發電技術,因此既經濟、又可靠。目前已建成的核電站,一半以上都是壓水堆核電站。將來,這個比例很可能會繼續增長。
從長期運行的角度來看,壓水堆核電站也有一個薄弱環節,那就是蒸汽發生器。它的傳熱管壁厚不到1.5毫米,卻擔負著將放射性的一迴路冷卻劑,與非放射性的二迴路汽水介質相隔絕的重任。在長年累月的熱交換過程中,這些管子是否能夠不受腐蝕而保持嚴密,仍然是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已有一些蒸汽發生器發生了泄漏,電站不得不停下來對它進行修理和更換。很多材料工程師和水化學專家,正在從管子材料和水的品質兩個方面進行努力,希望盡量延長傳熱管的使用壽命。
有些核動力專家提出一種更為痛快的辦法,那就是乾脆取消蒸汽發生器,把反應堆的運行壓力降低一些,讓流過堆芯的水沸騰起來,直接產生蒸汽,這種帶有一些放射性的蒸汽,同樣可以送往汽輪發電機組作功發電。這就是下面要介紹的另一種主要核電站——沸水堆核電站的特點。
E. 下面哪個設備不在壓水堆核電廠一迴路上.a.主泵 b.汽輪機 c.穩壓器
汽輪機不在壓水堆核電廠一迴路上。
一迴路主冷卻劑系統可分為:反應堆壓力殼、蒸汽發生器、主泵、穩壓器。主要用來保證反應堆和一迴路系統的正常運行。壓水堆核電廠一迴路輔助系統按其功能劃分,有保證正常運行的系統和廢物處理系統,部分系統同時作為專設安全設施系統的支持系統。
專設安全設施為一些重大的事故提供必要的應急冷卻措施,並防止放射性物質的擴散。
(5)壓水堆一迴路由哪些設備組成擴展閱讀
壓水堆核電站的一迴路系統與二迴路系統完全隔開,它是一個密閉的循環系統。該核電站的原理流程為:主泵將高壓冷卻劑送入反應堆,一般冷卻劑保持在120~160個大氣壓。在高壓情況下,冷卻劑的溫度即使300℃多也不會汽化。
冷卻劑把核燃料放出的熱能帶出反應堆,並進入蒸汽發生器,通過數以千計的傳熱管,把熱量傳給管外的二迴路水,使水沸騰產生蒸汽;冷卻劑流經蒸汽發生器後,再由主泵送入反應堆,這樣來回循環,不斷地把反應堆中的熱量帶出並轉換產生蒸汽。
從蒸汽發生器出來的高溫高壓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做過功的廢汽在冷凝器中凝結成水,再由凝結給水泵送入加熱器,重新加熱後送回蒸汽發生器。這就是二迴路循環系統。冷凝器中用三迴路循環泵抽來的江河水作冷卻劑,冷卻後又排回到江河中,組成第三迴路循環。
F. 加熱迴路由哪些元件組成
電源,,,總開關,,,加熱裝置,,,NTC。。。控制器。。。執行通斷電開關
G. 壓水堆核電站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壓水堆核電站
壓水堆核電站的一迴路系統與二迴路系統完全隔開,它是一個密閉的循環系統。該核電站的原理流程為:主泵將高壓冷卻劑送入反應堆,一般冷卻劑保持在120~160個大氣壓。在高壓情況下,冷卻劑的溫度即使300℃多也不會汽化。冷卻劑把核燃料放出的熱能帶出反應堆,並進入蒸汽發生器,通過數以千計的傳熱管,把熱量傳給管外的二迴路水,使水沸騰產生蒸汽;冷卻劑流經蒸汽發生器後,再由主泵送入反應堆,這樣來回循環,不斷地把反應堆中的熱量帶出並轉換產生蒸汽。從蒸汽發生器出來的高溫高壓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做過功的廢汽在冷凝器中凝結成水,再由凝結給水泵送入加熱器,重新加熱後送回蒸汽發生器。這就是二迴路循環系統。
壓水堆由壓力容器和堆芯兩部分組成。壓力容器是一個密封的、又厚又重的、高達數十米的圓筒形大鋼殼,所用的鋼材耐高溫高壓、耐腐蝕,用來推動汽輪機轉動的高溫高壓蒸汽就在這里產生的。在容器的頂部設置有控制棒驅動機構,用以驅動控制棒在堆芯內上下移動。
堆芯是反應堆的心臟,裝在壓力容器中間。它是燃料組件構成的。正如鍋爐燒的煤塊一樣,燃料芯塊是核電站「原子鍋爐」燃燒的基本單元。這種芯塊是由二氧化鈾燒結而成的,含有2~4%的鈾-235,呈小圓柱形,直徑為9.3毫米。把這種芯塊裝在兩端密封的鋯合金包殼管中,成為一根長約4米、直徑約10毫米的燃料元件棒。把
200多根燃料棒按正方形排列,用定位格架固定,組成燃料組件。每個堆芯一般由121個到193個組件組成。這樣,一座壓水堆所需燃料棒幾萬根,二氧化鈾芯塊1千多萬塊堆芯。此外,這種反應堆的堆芯還有控制棒和含硼的冷卻水(冷卻劑)。控制棒用銀銦鎘材料製成,外面套有不銹鋼包殼,可以吸收反應堆中的中子,它的粗細與燃料棒差不多。把多根控制棒組成棒束型,用來控制反應堆核反應的快慢。如果反應堆發生故障,立即把足夠多的控制棒插入堆芯,在很短時間內反應堆就會停止工作,這就保證了反應堆運行的安全。
以下內容來自:《教學參考資料》初中物理第二冊
壓水堆是目前比較廣泛採用的核反應堆。其特徵是水在堆芯內不沸騰,因此水必須保持在高壓狀態。圖9-10是壓水堆核電站的流程示意圖。燃料用的是二氧化鈾陶瓷塊,這樣的鈾芯塊本身就起防止放射性物質外逸的作用,即構成了第一道安全屏障。把這些小的鈾塊重疊在高3米,外徑9.5毫米,厚0.57毫米的鋯合金管內封閉,即成為燃料元件棒,即鈾棒。鋯合金管也能防止放射性物質逸出,故構成第二道安全屏障。每200多根鈾棒,排列成橫17排,縱17排的燃料元件。如果堆內有100多個這樣的燃料元件,即可成為90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站。整個堆芯放在內徑為4米,高為13米,厚為0.2米的壓力殼內。殼內壓強為155個大氣壓。可把水加熱到330℃以上。溫度升高了的水進入蒸汽發生器內,器內有很多細管,細管中的水接收熱量變成蒸汽進入蒸汽輪機發電。
H. 牽引接觸網迴路由哪些構成
接觸網
鐵路電氣化是中國鐵路發展的最終目標。電氣化鐵路工程又稱為「四電工程」,包括「接觸網」、「變電」、「信號」、「通信」,其中以接觸網作為鐵路電氣化工程的主構架。接觸網主要包含以下幾項內容:1.基礎構件,如水泥支柱、鋼柱及支撐這些結構物的基礎;2.基礎安裝結構件,這項內容的作用主要是連接接觸網導線和基礎構件;3.接觸網導線,這部分作用就是傳輸電流給電力機車;4.其他輔助構件,包括迴流線、附加懸掛等。圖中顯示的是施工中的接觸網導線架設過程。
接觸網是沿鐵路線上空架設的向電力機車供電的特殊形式的輸電線路。其由接觸懸掛、支持裝置、定位裝置、支柱與基礎幾部分組成。
接觸懸掛包括接觸線、吊弦、承力索以及連接零件。接觸懸掛通過支持裝置架設在支柱上,其功用是將從牽引變電所獲得的電能輸送給電力機車。?
支持裝置用以支持接觸懸掛,並將其負荷傳給支柱或其它建築物。根據接觸網所在區間、站場和大型建築物而有所不同。支持裝置包括腕臂、水平拉桿、懸式絕緣子串,棒式絕緣子及其它建築物的特殊支持設備。
定位裝置包括定位管和定位器,其功用是固定接觸線的位置,使接觸線在受電弓滑板運行軌跡范圍內,保證接觸線與受電弓不脫離,並將接觸線的水平負荷傳給支柱。
支柱與基礎用以承受接觸懸掛、支持和定位裝置的全部負荷,並將接觸懸掛固定在規定的位置和高度上。我國接觸網中採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支柱和鋼柱,基礎是對鋼支柱而言的,即鋼支柱固定在下面的鋼筋混凝土製成的基礎上,由基礎承受支柱傳給的全部負荷,並保證支柱的穩定性。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支柱與基礎製成一個整體,下端直接埋入地下。
接觸網的電壓等級?
接觸網的電壓等級:工頻單相交流制:25KV
I. 壓水堆核電站的核島部分都由哪些設備組成各組成設備的作用是什麼
回收財富!
J. 核電站都有哪些設備
所有的核電站,最抄主要的設備都是核反應堆。
我們說說壓水堆核電站的設備。壓水堆核電站的主要設備有:核反應堆、蒸汽發生器、汽輪機、發電機。
其中,核反應堆的作用是將核能轉化為熱能,然後蒸汽發生器把熱能傳遞給二迴路水,讓它變成飽和蒸汽。汽輪機把飽和蒸汽的熱能變成機械能,最後發電機把汽輪機產生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