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污水處理廠建在河流的上游還是下游。
污水處理廠是用來處理城市生活和工業污水,使本市排放入河流的污水達標不影響下游用水。所以應該是在下游
2. 蘆葦在污水處理中的優勢
無棣縣生態濕地循環經濟示範園位於無棣縣柳堡鄉、馬山子鎮境內,由無棣縣人民政府和濱州市環境保護局聯合開發建設,規劃總面積10萬畝,是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下,以大面積蘆葦濕地資源為依託,按照自然系統的循環模式,遵循減量化(Rese)、資源化(Reuse)、無害化(Recycle)原則,通過特定工業園區特定工業項目的建設,使物質能量得到封閉流動的循環經濟園區。具有低開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特徵,非常適宜制漿造紙、澱粉、釀造、肉類加工、酵母及食品加工等特定工業項目落戶,且具有其他地域無可比擬的低投入、低成本運營優勢。
示範園由「特定項目工業園」、「蘆葦濕地」和「王山水庫」三部分組成:(1)特定項目工業園佔地23000畝,由特定工業項目區、高新技術項目區、商業服務、居住區組成;(2)蘆葦濕地佔地72000畝,由特定項目工業園污水集中處理廠、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和其他蘆葦濕地組成;(3)王山水庫佔地5000畝,庫容3000萬方,年可調蓄黃河水4—5次,年供水達1.2億方。
建設背景
無棣縣屬黃泛沖積平原,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黃河三角洲蘆葦型濕地原是我國最大的三角洲濕地之一,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對黃河水資源的開采利用等因素,加之河道徑流減少,河堤禁錮河水,濕地的水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原有濕地由於缺水遭受乾旱而萎縮;新生濕地得不到淡水資源補給,在乾旱和蒸發作用下,濕地向鹽鹼、沙化演替,已經或者正在退變成鹽鹼荒洲。
2003年11月,濱州市委、市政府為改善濱州北部生態環境,發展濱北經濟,實施了「北帶」開發戰略,制定了《黃河三角洲濱州沿海(鹽鹼型)生態產業開發帶建設總體規劃》,把建設濱北130萬畝潮上帶蘆葦濕地恢復示範帶,作為「北帶」開發的重點。無棣縣委、縣政府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統籌考慮一、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把蘆葦濕地生態恢復及建設與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生態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以實施特定工業項目園區建設帶動蘆葦濕地生態恢復與建設」的總體思路,建設佔地10萬畝的生態濕地循環經濟示範園一處,使閑置資源得到循環使用和再生增值的同時,20萬畝濱海荒鹼濕窪地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改善。
蘆葦濕地——天然污水處理廠
蘆葦濕地是介於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類型,蘆葦是一種半水生、半陸生的過渡生態系統植物。蘆葦濕地生態條件變化幅度大,邊緣效應顯著,具有較強的吸附、過濾及離子交換能力,長期積水的厭氧環境為某些有機物的降解提供了可能。資料表明:污水通過蘆葦濕地後,生化需氧量去除率可達90%,懸浮物去除率可達91%,氨氮去除率可達76%,總氮去除率可達84%,總磷去除率可達87%,氯苯去除率可達81%,氯酚去除率可達82%,農葯類去除率可達89%,細菌總數、蠕蟲卵、大腸菌群、沙門氏菌、噬菌體去除率可達99%以上,污水中的無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有機物最大限度地被濕地蘆葦吸附、吸收。蘆葦濕地作為臨海上游的「凈化器」,對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濕地污水處理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
濕地處理污水可追溯到1903年 ,建在英國約克郡 Earby的濕地被認作世界上第一處用於處理污水的人工濕地,連續運行直到1992年。上世紀70年代,德國學者Kichuth提出根區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論之後,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在世界各地逐漸受到重視並被運用,發達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起廣泛採用人工濕地來處理污水。目前美國有1萬多座,丹麥有800多座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
我國國內正在積極推廣和應用濕地處理技術,2004年11月雲南省首塊規模化人工濕地——大清河入湖河口復合人工濕地建成,深圳市洪湖公園人工濕地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12項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範工程,江蘇省鹽城市的雙燈紙業有限公司利用沿海灘塗,種植了3.4萬畝蘆葦,用造紙廢水灌溉,昔日的荒鹼地變成了如今的蘆葦盪,吸引了丹頂鶴等大量鳥類前來棲息,成為生態一大景觀。
目前,濕地污水處理技術廣泛地用於城市、村鎮、住宅小區、廠礦企業、旅遊景點的污水處理,以及江河、湖泊、水系的治理,盡管它與污水處理廠相比佔地面積較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工濕地在處理污水的同時造就了一片綠洲,造就了一個令人賞心悅目的生態景觀和旅遊景點,造就了一個工業原料基地。
園區工業廢水得到資源化利用
黃河水→水庫→特定工業項目→廢水→預處理
園區污水匯集池→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廠→蘆葦濕地→回用(或排放)
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廠佔地3000畝,以生化處理為主,分三級兩區:第一區,包括厭氧和兼氧兩個功能區域佔地1000畝,廢水停留100天左右,COD去除率可達65%;第二區以好氧為主,佔地2000畝,COD平均去除率可達70%。經過處理COD平均濃度降至300毫克/升以下,達到農灌水標准後,排入蘆葦濕地。特定工業廢水得到進一步處理的同時,濕地也得到淡水供給,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增加,蘆葦產量上升,蘆葦濕地生態得到修復。
投資優勢
園區內具有大量未經深度開發的荒鹼土地資源可供開發利用。
擁有庫容3000萬方的水庫1座,水資源豐富,且配套設施齊全。
總裝機400萬千瓦的魯北生態大電廠正在建設,其一期2×30萬千瓦發電項目第一個機組年內建成發電;項目區附近有220千伏輸變電站1處,10千伏電網覆蓋園區。
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與正在開發的無棣富台油田毗鄰,現已探明原油儲量5000萬噸,天然氣儲量4億立方米。
省級干線公路新海路穿越園區,距濱州市、東營市、河北省滄州市不足1小時路程,距天津、濟南、淄博、德州不足2.5小時路程,距北京、青島只有4小時路程。
園區距黃驊港半小時路程。境內現有500—3000噸級泊位碼頭7個,年吞吐能力370萬噸,通航路線可北抵塘沽、天津,東到大連、龍口、煙台、青島,南達湛江等港口,水運便捷。
擁有豐富的蘆葦、紫穗槐、棉花秸稈資源。大面積的溝、渠、路邊坡非常適宜規模化紫穗槐種植;2004年全縣植棉面積50萬畝,僅棉花秸稈一項,就可滿足20萬噸規模造紙項目所需原料。
以一個年產10萬噸的包裝紙廠為例,可節省污水治理設施投資3000萬元,年可節約污水處理費用1300萬元。
3. 為什麼污水處理廠要建在下游~~為什麼啊!!下游才建污水處理廠!那上游不都污染完了嗎!!~
這個上下復是相對的,制一般上游是自來水廠,中游是城市建設的地方。
建在下游,污水可以從中游的高處排到低處,重力流,省電。
而且,下游的污水,不可能返流到上游地勢高的地方,防止污染飲用水源。
一般上游都是河的未經污染的水,是水質比較優良的。
4. 溫州三垟濕地的規劃建設的資料。要快快快快(2007年5月27日前回答)
三垟濕地建設總體構想
三垟濕地生態建設包括生態景觀區(濕地保育建設區和水景建設區)、生態產業區和生態人居區。
三垟濕地各生態功能區面積
三垟濕地主要建設工程:
水環境整治工程
親水岸灘建設工程
水生植物恢復工程
濕生植物恢復工程
生態農業建設工程
生態旅遊:
根據生態園區域自然和人文景觀特徵,以及區域發展需求,建議開展的生態旅遊項目包括以下方面:
(1)植物觀賞與認知
(2)水景觀賞與遊憩
(3)參與型生產活動
(4)探險游樂
(5)歷史人文傳承
結合人文景觀的歷史特色,開展游覽、宣傳,以及專題型的活動。如根據區域獨特的佛教文化,可以發展佛學交流以及傳統的廟會等等。
污 水 治 理 建 議 (一)
1、節約用水、減少水體污染;
2、切斷污染源,建立統一的污水處理廠,控制三垟濕地內工業生產,生活向濕地直接排放各種廢水;
3、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肥,人糞尿,田間雜草,修剪果枝,果實等廢棄物)污染物向三垟濕地水體的排放;控制濕地內的養殖業(魚,鴨,鵝);減少餌料投放量;
4、引進先進的污水治理技術,如AB污水生物處理技術;ABR污水生物處理技術;SBR污水生物處理技術;LINDE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廢水生物除磷脫氮技術;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等;硅藻土污水處理技術;污水生態土壤深度處理技術。
5、汛期利用自然降水將三垟濕地內換水,沖淡;通過濕地植被恢復,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
5. 污水處理廠要建在上游還是下游,為什麼
污水處理廠 不是要建在上游還是下游的問題,在當今環境吃緊的窘境下,應該保留城市的排污通道河流,如果沒有專門的排污河流,到了源水下游,一樣影響水質。
6. 污水處理廠建在河流的上游還是下游.
污水處理廠是用來處理城市生活和工業污水,使本市排放入河流的污水達標不影響下游用水.所以應該是在下游
7. 為什麼污水為什麼污水處理廠要建在下游~~為什麼啊!!下游才建污水處理廠!那上游不都污染完了嗎!
我想你是誤會了,你只要明白這里的污水處理廠是處理生活污水或工業污水而非河流就可以了。河流的污泥的確該從「源頭」處理。即污染源。而污水處理廠也可以說是處理的一種。
8. 國家規定污水處理廠都要做濕地公園
沒有特殊規定的。
拓展閱讀:污水處理廠指從污染源排出的污(廢)水,因含污染物總量或濃度較高,達不到排放標准要求或不適應環境容量要求,從而降低水環境質量和功能目標時,必需經過人工強化處理的場所,這個場所就是污水處理廠,又稱污水處理站。
9. 為何要建立污水處理廠為什麼提倡人工濕地處理污水
450915709
感覺這樣的提問沒有什麼意義
建議,可以自己查閱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