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詹天佑修的京張鐵路要變成高鐵了嗎
有媒體報道,京張線鐵路改建高鐵,已經開工一周年。
老京張線,建成於1909年,是中國人在積貧積弱中奮起,自主勘測、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新京張線,也就是京張高鐵,已於2016年3月29日正式開工,如今已近一年,在老京張線建成110周年的2019年,將實現全線通車。作為世界上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有砟軌道高速鐵路,京張高鐵建成後不僅會使兩地運行時間由3個多小時縮短到1小時之內,更將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提供精彩、非凡、卓越的交通保障!
采訪結束時,又傳來好消息,美國當地時間3月16日,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在芝加哥舉行建廠動工儀式,總投資1億美元、佔地275畝的廠區即將拔地而起,標志著中國地鐵出口發達國家最高紀錄訂單的生產正式啟動。
此前,2015年9月3日,在詹天佑開啟留學生涯的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中國中車在美國投資興建的第一個製造基地正式破土動工,拉開了中國鐵路裝備在美國本土化製造、實現技術輸出的序幕。詹天佑九天有知當笑慰,繼承了前輩精神的中國鐵路人早已超越了他當年「將不讓歐美以前驅,豈僅偕扶桑而並騎」的夢想。
是啊,今日中國已不是100多年前的積貧積弱,也不是80年前的山河破碎,她正走向偉大復興的未來,而京張線——一條普通的鐵路已經並將繼續見證這一切。
❷ 將不讓歐美以前驅,豈僅偕扶⑵什麼意思
有媒體報道,京張線鐵路改建高鐵,已經開工一周年。 老京張線,建成於依909年,是中國人在積貧積弱中奮起,自主勘測、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新京張線,也就是京張高鐵,已於貳0依陸年三月貳9日正式開工,如今已近一年,在老京張線建成依依0周年的貳0依9年,將實現全線通車。作為世界上第一條設計時速三50公里有砟軌道高速鐵路,京張高鐵建成後不僅會使兩地運行時間由三個多小時縮短到依小時之內,更將為貳0貳貳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提供精彩、非凡、卓越的交通保障! 三月依陸日、依漆日,在京張高鐵開工建設一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尋訪新、老京張線,不禁感慨萬千,濃縮為一句話,就是——京張鐵路,見證百年屈辱與夢想。 三月依陸日上午依0時,北京海淀區雙清路、菏清路交匯口,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三號井正在緊張施工,挖掘機、裝載機往來穿梭,旋挖鑽、成槽機隆隆作響,一派繁忙景象。 中鐵十四局集團京張高鐵一標段項目書記魯瀟告訴記者,京張高鐵一標段全長依0.四吧漆公里,其中重點工程清華園隧道,穿越北三環、知春路、北四環、成府路、清華東路,在五環路內出地面,全長5.三三公里,是目前國內位於城區,穿越地層最復雜、重要建築物最多的單洞雙線大直徑盾構高風險隧道。 詹天佑修的這條百年鐵路,終於要變高鐵了 再一細聊,原來這十四局前身是鐵道兵四師。啊,提起鐵道兵,《鐵道兵之歌》的激越旋律立即在我耳畔回響:「背上行裝,扛起槍,雄壯的隊伍,浩浩盪盪。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離別了天山千里雪, 但見那東海萬頃浪;才聽塞外牛羊叫,又聞江南稻花兒香。劈高山填大海,錦綉山河織上鐵路中國。」 貳三年前的依99四年,本報組織「京九行」采訪時,我曾在贛南的岐嶺隧道邂逅這支英雄的隊伍,寫下《岐嶺雄風》一篇報道。還記得一個細節,一名工人原名「劉清水」,為制服隧道塌方涌水,改名「劉治水」,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以這樣的決心施工,還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找幾個幹部、工人聊聊,認識了杜貴新。他是鐵道兵的後代,「吧0後」,已是中層管理人員,機電部部長,負責盾構機的維護運轉。 他沒有向我述說兩地分居、老人孩子無法照顧的「苦」,卻向我講述了工地生的「趣」:「在大山裡施工,夜晚常能清晰地看到滿天星斗和燦爛的銀河,還能吃到香甜的野草莓呢!」以苦為樂,不正是《鐵道兵之歌》里唱到的? 圖為記者嚴冰在官廳水庫特大橋建設工地采訪。 到安全警示區體驗體驗,我戴好安全帽,立正站好,開關一按,小鋼球從上而降,咣當一聲,砸了下來,感覺如何?感覺良好!因為戴著安全帽,否則不堪設想!此外,還有防撞擊、防墜落、防傾斜、防火防電的警示體驗教育,時刻警示工人:安全無小事。 再到餐廳、廚房轉轉,「今天中午做什麼好吃的?」我問。廚師岳師傅笑呵呵地回答:「四川老鴨湯、麻婆豆腐……」 如今「鐵道兵」挖隧道,早已不是人拉肩扛、鑽眼點炮的上個世紀50年代,也不是我采訪京九線時的鑿岩台車掘進的上個世紀90年代,而是如今的盾構時代。靠著盾構機,他們穿越江河湖海城,走向全國,走向海外…… 形容一條鐵路施工艱險,總要用到一個詞:「橋隧相連」。咱們看完了「隧」,再去看看「橋」。 建設中的京張高鐵跨越官廳水庫。 三月依陸日下午四時,河北懷來官廳水庫特大橋建設工地。記者登上橋墩,放眼四望,清風陣陣,碧波盪漾,9個主橋墩已經昂首挺立在水面之上。 中鐵大橋局集團京張高鐵五標段項目總工高光品告訴記者,官廳水庫特大橋,長90漆漆米,主橋為吧孔依依0米的簡支拱形鋼桁梁,跨越北京市備用水源地,環保要求高。為了避免對庫區產生污染,採用頂推方案施工,像拼積木一樣,在岸邊拼裝鋼梁,逐步向湖中頂推,最大限度減少對庫區的污染,最後形成吧個漂亮的彩虹結構,飛躍官廳湖! 從這一隧到這一橋,要經過八達嶺長城。長城腳下,就坐落著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紀念館。 三月依陸日,下午貳時,面對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通過解說員小李的介紹,我從老故事裡有了新發現。 依吧貳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在英國誕生。5依年後,依吧漆陸年漆月三日,中國也有了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截至京張鐵路開工的依905年依0月,貳9年間,中國大地上已有開平鐵路、津沽鐵路、台灣鐵路、關東鐵路、津盧鐵路、盧保鐵路、株萍鐵路、關內外鐵路、漢保鐵路、粵漢路廣三線、潮汕鐵路、正太鐵路、滬寧鐵路、汴洛鐵路、津浦鐵路依陸條鐵路,都是由英國、美國、日本、法國、比利時人擔任總工程師,就是沒有一個中國人。 圖為詹天佑紀念館入口處浮雕。 時間跨入貳0世紀。在北京、張家口間,中國人也要自己修鐵路?外國人奚落、嘲諷、鄙夷。詹天佑感慨地說:「我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他有能力,有雄心:「此路早日一成,公家即早獲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覬覦。」他決心:「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他還滿懷信心地展望未來,闡發夢想:「工學之前途,發達可期;實業之振興,翹足以俟。將不讓歐美以前驅,豈僅偕扶桑而並騎?(我們必將不落後於歐美,難道還超不過日本嗎?)」 依909年依0月貳日,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舉行通車典禮。伴隨著蒸汽機車的鳴叫,一個危難中的偉大民族在屈辱中發出了一聲揚眉吐氣的吶喊。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有「高鐵院士」之稱的王夢恕,提交了兩份建議案,都是關於京張高鐵的。他認為百年京張鐵路,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刻不容緩了。他建議,應建一個京張鐵路遺址公園。 三月依陸日下午陸時,記者抵達青龍橋車站時,已是暮色四合,正有一列從呼和浩特開往通遼的「綠皮車」通過「人」字形軌道進站,幾分鍾後,又從「人」字形軌道離去,這樣的作業已經進行了依0吧年。車廂里的燈光照亮了因為已經沒有客運業務而顯得有些冷清的站台。 副站長池建亭,已在青龍橋站工作多年,對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來龍去脈,都如數家珍,他帶我們參觀百年依舊的老站房:售票處、候車室、行車室…… 「七七事變」前漆天的青龍橋火車站。 站房內陳列的兩張從未見諸媒體的發黃的老照片帶給我強烈的沖擊,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張是攝於吧0年前的依9三漆年陸月三0日,也就是「七七」「盧溝橋事變」的前漆天,貳9軍的士兵扛著槍、背著大刀守衛著車站。當時的中國,日寇步步緊逼,已經大軍壓境,兵臨城下!我雖無力查詢是何團、何連、姓字名誰的士兵仍在從容鎮定地恪盡職守,但我知道,當時有血性的中國軍人在長城腳下堅守到了最後一刻。 另一張照片,肯定是「盧溝橋事變」後,因為站崗的士兵換成了日本鬼子!就在長城腳下,就在民族英雄詹天佑銅像邊,就在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旁,就在凝聚著中國人「工匠精神」的「人」字形軌道附近,鬼子端著「三八大蓋」,耀武揚威。這段屈辱歷史,怎不令人痛徹心扉?! 抗日戰爭時期的青龍橋車站。 撫今追昔,今非昔比。臨走,池建亭告訴我,兩年後,青龍橋站四米以下,就將奔騰起一條新的巨龍——京張高鐵。 三月依漆日下午三時,在北京西站南廣場,我們采訪到了負責京張高鐵勘測設計的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城交院副總工程師呂剛,一位極具系統思維和專業素養的設計師。他認為在京張高鐵設計中,不要追求「大而奢」,而要琢磨「小而精」,要建設「實用、適用、先進、人文」的工程。設計的產品要做到「精和巧」,設計人員要做到「智和恆」,體現「工匠精神」。 他和同事負責目前世界上埋深(依0貳米)最深和提升高度(陸貳米)最高的高速鐵路山嶺地下站——八達嶺長城站的設計。他舉例說,我們建立了一個「清污分離」的體系,每一滴岩石滲下來的清水都還給自然,所有的污水都通過污水泵房提升到地面,還給污水系統去處理。 他娓娓道來:「再比如,你進車站的時候我首先會通過wifi給你推送一個中國頁,可以知道車站的文化和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故事。第二個是導航的功能,你輸入一個車票號,就會知道車停在哪個位置。第三個功能是定位,你接上了定位系統以後,就可以知道一個大數據,就是人群集中往哪裡去。人群沒來的時候,設備的強度就要降低,人群到了,設備強度就提高,等你過去了,強度再降低,體現智能化、環保的作用。最後還有一個應中國。萬一發生火災,APP上可以有一個輕量化的模型,告訴你著火點在哪個地方,而你呢,可以根據路線安全地逃到出口。」 他認為:「是綜合國力的提升支撐了先進的設計!面對長城、老京張鐵路等里程碑式的工程,我們要在這里建設的不應只是實現功能的工業工程,更應該是歷久彌新的遺產工程,是民族復興的一個印記,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和民族對我們這輩人的期望。」 采訪結束時,又傳來好消息,美國當地時間三月依陸日,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在芝加哥舉行建廠動工儀式,總投資依億美元、佔地貳漆5畝的廠區即將拔地而起,標志著中國地鐵出口發達國家最高紀錄訂單的生產正式啟動。 此前,貳0依5年9月三日,在詹天佑開啟留學生涯的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市,中國中車在美國投資興建的第一個製造基地正式破土動工,拉開了中國鐵路裝備在美國本土化製造、實現技術輸出的序幕。詹天佑九天有知當笑慰,繼承了前輩精神的中國鐵路人早已超越了他當年「將不讓歐美以前驅,豈僅偕扶桑而並騎」的夢想。 是啊,今日中國已不是依00多年前的積貧積弱,也不是吧0年前的山河破碎,她正走向偉大復興的未來,而京張線——一條普通的鐵路已經並將繼續見證這一切。
❸ 天津港的配套規劃
一主要集疏運通道規劃
天津港的集疏運主要有公路、鐵路、水運及管道等運輸方式。與港口發展有緊密聯系的交通干線有: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津塘公路(103國道)、規劃建設的津沽二線公路、海防公路、丹拉高速公路及京山、津浦干線鐵路、津霸鐵路聯絡線、李港地方鐵路等。構成天津港四通八達的內陸集疏運網路。
1、鐵路
為了適應天津港的發展,天津鐵路樞紐正規劃改造、完善樞紐環線。擬建京滬高速鐵路京津段,新建北塘西編組站及進港三線工程;改、擴建津薊線並與大秦、京秦線溝通;修建樞紐東南環線;改造地方鐵路等。爭取2010年形成樞紐內鐵路環線。
規劃北疆新建北塘西編組站和新港進港三線,預留進港四線,增加鐵路集疏港的西部通道,在港區內形成鐵路環線。南疆2010年前將南疆鐵路橋擴建為復線,通過能力達7000萬噸;按一級干線標准加緊改造李港線東段(官港至南疆大橋);結合北塘西編組站建設東南環線;適時改造李港西段、周蘆等地方鐵路,修建西南環線,並與津浦鐵路及規劃的(天)津保(定)大(同)鐵路銜接;研究開辟南疆港區第二條鐵路通道的可能。
2、公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塘公路(103國道)及津沽、港塘、揚北、津北、塘岐和丹拉公路是港口目前的主要公路集疏運通道。
根據城市交通規劃,濱海新區近期將修建、改建津漢、津沽二線(津晉高速公路東段)、津北公路、海防路、海河大橋及塘漢、塘港、漢南路等;加速楊北路、海防路、津沽二線、黑瀦河路等塘沽外環線建設,與穿越市區的京津塘高速公路、鐵西路形成「田」字形交通網路。遠期將重點建設京福公路、津唐支線等。
規劃北疆港區將海防路和東環路發展為南北向主要疏港道路,對外連接京津塘、津濱高速公路及津塘、塘漢、楊北等公路,並與規劃的丹拉高速公路形成通達的公路交通網路。南疆港區東西向的南港路為疏港主幹道,西經南疆大橋及復線橋連接規劃的津沽二線公路(即津晉高速公路東段),遠期必須建設新的東西向通道。規劃的津沽二線公路是港區的主要疏港道路,應加速建設、盡快與港區溝通,並與山廣高速公路、海防路等南北干線銜接。
3、管道及皮帶長廊
天津港管道主要用於油氣品運輸,現有管道全部集中在南疆港區,沿南疆路設有公用輸油管廊,可架設管道45條,現已建成10條穿越海河河道的輸油管道。
南疆港區與散貨物流中心之間規劃以皮帶長廊進行煤炭、礦石等大宗干散貨的集疏運,開發初期依靠汽車進行短途運輸。
二供電規劃
北疆港區現有110kV變電站一座,電源引自孟港後220kV變電站。南疆港區有35kV變電站一座,電源引自防潮閘東側電網(大沽220kV變電站)。
預測2020年北疆港區用電負荷約14萬kW,綜合物流園區用電負荷約11萬kW(不含保稅區),南疆港區碼頭作業區用電負荷為4萬kW,其他區域(不含天津港散貨物流中心) 用電負荷2~3萬kW,總用電量31~32萬kW。根據用電負荷情況,北疆港區在北港池區域內布置110kV變電站兩座,南疆港區布置110kV變電站一座。
三給排水及消防規劃
1、給水
預測2020年北疆港區和南疆港區日最大用水量分別為6~7萬噸和3~3.5萬噸,總用水量9~10萬噸/日;天津港散貨物流中心供水系統自成體系。根據天津市濱海新區基礎設施規劃,近期港區供水仍以引灤水為主,以深水井和海水為輔;遠期除充分利用引灤水外,將開展海水利用的研究和相關工程設施建設,並加大污水處理和回收利用,形成區域內的分質供水系統。
規劃北疆和南疆分別建設相對獨立的給水管網系統,設生產、生活、消防合一的環狀給水管網並自建調節站,經海防路輸水干管接入塘沽城區多水源聯合供水管網系統(含保稅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
2、排水
北疆港區東突堤附近有污水處理廠一座,日處理能力2000噸。南疆港區已建污水處理廠一座,規模為化學污水處理能力8噸/日、油污水處理能力150噸/日、生活污水處理能力600噸/日。
北疆港區、南疆港區為相對獨立的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統。干散貨區以外的港區雨水採用暗管系統排放,由雨水口收集,就近分散排入水體;干散貨堆場含污雨水收集後經處理達標後排入水體;港區生活污水由管道收集,經處理達標後排入海中;港區生產廢水設小型處理站分散處理,達標後各自排放。北疆和南疆現有污水處理廠需根據港口發展情況適時擴建,北疆港區視北港池開發進度適時新建污水處理廠。散貨物流中心排水與污水處理系統自成體系。
四消防規劃
根據《建築防火規范》及港口工程消防要求,港區消防用水由生產、生活、消防合一的給水管網按低壓制供給。各港區自建消防站,相應配備水上消防系統。散貨物流中心消防系統自成體系。
五港口通信系統規劃
預計2010年港口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增加1500線,2020年增加2000線;2010年無線集群調度系統達到800部集群對講機,2020年達到1000部,通信覆蓋全部港區。
2005年前應加快港口通信信息樞紐建設,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實現與公用郵電網互連互通,並開通共路信令(中國7號信令),指標符合相應的國際技術要求;為適應實時性數據通信的要求,增加港口數字通信等非話業務,開通ISDN、DDN擴容和幀中繼、ATM、視頻點播,實現語音、圖文、數字信息的綜合交換;在現有基礎上建立覆蓋全港的光纖環網並引到用戶,為開展高速數據業務提供條件;根據港口發展需要增加甚高頻船岸無線電話頻道數;建設港區集群通信系統,加強港口調度功能。
六海事系統規劃
天津海事局設新港、南疆、海河等海事處,建立了完整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統,但基礎設施和管理手段僅能滿足低水平管理的需求。
規劃2005年以前設南疆雷達站並與VTS中心聯網,結合港池、航道建設情況適時調整燈浮標,重建14座主航道導標和船閘中線後導標,改造大沽供電系統及靠泊設施;根據港口發展的規模建設北疆、南疆、塘沽、北塘等4個海事處及業務用房,在南疆支持系統區增加100m巡邏船碼頭岸線,用於渤海海區的監督巡邏、海上搜救、污染監視及相關的海上應急行動。
2010年以後天津海事系統逐步形成完整、統一、先進的海上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具有全天候、全方位水上執法監督、航海保障和應急支持的功能。
七信息系統規劃
貫徹「統一規劃、面向應用、重點突出、聯合開發、統一標准、資源共享」的原則,具有企業管理和社會化服務兩大功能,建立暢通的內外信息交流渠道和高品位信息服務窗口。近期建設信息基礎設施(TPII)、光纖干線和寬頻數字通信網,改造小區域網,利用港務局的ATM主幹網建立內部互聯網(Intranet);研究解決資料庫、中間件、網關介面、交通數字地球等關鍵技術,統一制定數據標准,優化數據流程,實現港口信息系統集成和子系統數據共享,建立港口數據資源庫;制定相關的培訓計劃、管理制度和規范標准等。
2010年通過相關的業務重組(BPR),優化數據流程,在資料庫和專家系統(ES)的基礎上開發決策支持系統;在EDI系統的基礎上建立港口電子商務系統(EC);拓展ISP功能,建立天津港ICP(Internet信息提供商)。
❹ 有關治理黃河的資料
年來,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總體上呈增加趨勢。據2000年《黃河水資源公報》報導,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為42.22億t,其中工業廢水30.68億t,生活污水11.54億t[1],分別占廢污水年排放總量的72.7%和27.3%,是20世紀80年代的2倍之多。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即部分幹流和渭河、汾河、湟水、伊洛河等重要支流。
根據黃河水資源保護的要求,幹流水質一般應達到Ⅲ類水質標准。2000年黃河流域的河段水質評價結果表明,Ⅱ、Ⅲ類水質的河長佔38.6%,Ⅳ類水質的河長佔20.1%,Ⅴ類、劣Ⅴ類水質的河長佔41.3%。未達標的河長佔2/3之多。
污染較嚴重的是上游的五佛寺、石嘴山、烏達橋河段和中游的龍門-三門峽河段,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是潼關河段,水質類別全年為Ⅴ類、劣Ⅴ類[1]。從潼關到高村段,是黃河流經河南省的地段,潼關進入河南省的水質為五類,到三門峽變成了四類,流經小浪底為三類,到花園口則變成了四類,在濮陽段仍為四類,在高村斷面為四類。而河南省境內的支流水質幾乎都為劣五類。
黃河水體中主要污染物為氨氮、揮發酚等耗氧有機物,而有毒有害有機物如多環芳烴的污染,砷、汞、六價鉻、鉛、鎘等重金屬的污染也比較嚴重。
水利部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最近對黃河水質進行檢測分析,發現黃河污染自今年二季度起出現反彈。
今年元月,該局在國家規定的沿黃污染源實現達標排放最後期限到達後,對黃河干支流重點河段進行了達標監督性監測,結果表明,重點河段水質明顯好轉,達到國家規定三類水標准以上河段比例由38.6%上升到45.5%,四至五類水河段比例由45.5%下降到38.6%。但進入二季度後,黃河水質明顯惡化。重點河段達到三類以上水質的比例僅為14%,比達標時減少了31.5%,四至五類水河段比例增加12.5%,而已失去水體功能的劣於五類水的河段達35%。
為了弄清實情,最近,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組織調查組,赴豫陝晉等省沿河地區進行暗訪,發現一些污染企業「達標」之後又偷排。
據檢查組負責人李玉洪介紹,在山西芮城縣某化工廠入黃排污口,他們看到這里的污水呈黑褐色,取樣檢驗發現污水的COD(化學需氧量)指標達4900毫克/升,超過國家規定標准48倍。他們進入廠區突擊檢查,發現該公司投入400萬元安裝的污水處理設備沒有運行,污水直排黃河,而當地環保部門頒發的達標排放證書卻赫然掛在牆上。在河南省三門峽一家化纖廠排污口,檢查人員也發現類似情況。
檢查人員還發現,一些被關停的小造紙廠、小化工廠 「關而不死」,一有機會,就偷偷開機生產。在山西汾河沿岸,他們看到,河中已沒有天然徑流,汾河成了一個大 「排污溝」。在陝西省韓城,檢查人員看到一些小焦炭廠正在興建。據了解,黃河沿岸一些地區趁國家加強對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大量關停「五小」企業之機,低價買設備,上了許多「五小」工業,接下「污染接力棒」。
據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的同志介紹,隨著沿黃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污水排放成為黃河又一重要污染源。目前,沿黃的大中城市中,只有西安、太原.包頭、蘭州、呼和浩特等近十個城市建有污水處理廠,整個黃河流域的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8%。以中等城市三門峽為例,它每天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達5萬噸,不經任何處理直排黃河。在三門峽市,許多市民感到自來水有異味,只好花錢買鄰近地區的井水、泉水吃,從而出現了「守著黃河買水吃」 的怪現象。
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監督管理處處長尚曉成告訴記者,這次污染反彈使本來不好的黃河水水質更差,不但影響了沿河城市的供水安全,還對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影響。
今年年初,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組織專家組,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及危害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80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上游的絕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常年處於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了"排污河"。
烏梁素海總排干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通向黃河的一條主要排污渠道。記者看到在這條總排乾的沿線分布著許多造紙、焦化等企業,這些高污染企業規模大小不一,一旦環保設施停運或本身就無處理設施,大量污染物就會直排入黃河,影響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黃河包頭段遭遇空前嚴重的以揮發酚為代表的污染,揮發酚、氨氮等超標幾倍到幾十倍,由於包頭市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來自黃河,120多萬市民只能硬著頭皮飲"苦水"。記者在包頭市環保局上報國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這次黃河揮發酚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烏梁素海總排乾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來自寧夏和包頭。
工業污染一直是黃河水污染的"禍首"。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產生出了包括COD(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金屬、高錳酸鹽指數以及揮發酚等在內的大量污染物。由於環保設施投入大,運轉成本高,沿黃重點污染源偷排現象仍比較嚴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業點多面廣,很難根除。
在甘肅白銀市采訪時,當地環保部門的幹部引導記者查看了橫穿城區直入黃河的東大溝,這條天然排洪溝現在成了排污溝。人還未下車,溝里的污水散發出的惡臭撲面刺鼻,河道里的紅色酸性廢水緩緩流淌著,旁邊的支岔小溝還不時注入小股綠色的水流,河溝灘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蝕,呈現出了金屬銅色。
白銀市環保局的幹部介紹說,東大溝的沿線有8、9家污染企業,包括生活污水在內,每天有近5萬立方米廢水排入黃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來自於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冶煉廠,這家運轉了40多年銅冶煉老企業,設備嚴重老化,雖經國家、甘肅省有關部門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沒有效果,現在每天還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廢水直排黃河,廢水中銅、鉛、鋅、砷等重金屬含量超出國家標准幾十倍到上千倍。"白銀區原來最主要的居民飲用水水源地位於東大溝下游,距離入黃口僅有200多米,現在這里的水因為凈化後水質難以達標,已經停止向城市供水。"環保幹部憂郁地說。
❺ 想知道: 天津市 津沽污水處理廠 在哪
1:天抄津市津沽污水處理廠位於天津市襲津南區大孫庄村西側,西青高端金屬製品工業區東側。
2:天津市津沽污水處理廠處理范圍包括中心城區的河西區、和平區、南開區,西青的大寺、王穩庄地區和津南區,規劃服務面積273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300萬人。
3:天津市津沽污水處理廠途經公交線路:183路; 206路; 216路; 219路
4:離之最近的公交站點名稱:大孫庄村委會-公交車站
❻ 如何治理黃河污染
現代化黃河治理方法全面實施
黃河水利委員會關於「模型黃河」的工程規劃日前已獲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現代化治黃方略「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規劃已全部得到批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按照「三條黃河」的現代治河思路,今後黃河治理將先通過對原型黃河現狀的分析,提出黃河治理決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參數,然後藉助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數學模擬,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後通過黃河模型反復進行實驗,為實際的黃河提供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姚文藝:舉個例子來講,在這個工程的優化設計中,通過模型實驗研究如果是優化減少一道壩的話,可以直接減少工程投資二、三百萬人民幣,再一個,每年通過洪水預演,了解哪個地方可能出現險情,在防洪預案中可以把這個堤段險情作為防汛重點,把老百姓轉移出去。
據了解,在2003年汛期部署指揮黃河防汛中,已經首次實現了「三條黃河」的聯動,並在防汛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按照「三條黃河」治理規劃,到2010年,將在黃河上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淤體系,確保標准內洪水防洪安全,使水資源得到有效管理,保證黃河在一般年份不斷流,使黃土高原面積達到12億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壩16萬座,使入黃泥沙減少3億噸。
黃河治理方略
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是包括長江在內的其它河流無法比擬的,她流經中國腹地,誕生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既得益於黃河與黃土的哺育而生息繁榮,又受害於黃河與黃土相伴造成的黃河下遊河道「善淤、善決、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與黃河治理有關。在歷朝歷代,治黃方略如何制訂均是我國安民的決策課題。倍受後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黃成功事例是傳說中的大禹治水。他改進了共工和鯀「 圍堵障水」的作法,採用「疏川導滯」之策,平息了水患。這一傳說,實際上是對先民治河的總結[1]。從周以後的文獻記載中,可證實防禦洪水的黃河大堤的雛形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後諸侯國家興起,可以組織更多的人力、物力,從一時一地出發,在大河兩側出現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的堤防。規模比較大的和比較長的就成為我國早期的長城了。文字記載十分確切的是在西漢漢哀帝即位之初賈讓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繼鯀、禹之後較早提出創見並且見於正史記載的重要治黃方略。賈讓當時面對的黃河下遊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懸河」,堤防寬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亂,所以他最不主張的下策是築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張放棄舊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認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一策。」中策主張開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歲,故謂之中策。」限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賈讓三策均沒能認真實現。東漢王景的寬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規模實施。他選定行河路線較優的線路,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修渠築堤,並利用沿河大澤進行放淤,取得了無重大改道變遷的成就,一直倍受後人贊賞。但是這種安瀾畢竟是相對的,大量的泥沙淤積,至少隋唐五代出現了泛濫決口,更不可能有「千年無恙」的史實。值得借鑒的是明朝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論與實踐。他主張南北兩岸「堅築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統,如用縷堤束水攻沙,用遙堤約束洪水泛濫,用格堤阻止灘區行洪並促進灘地落淤;為防禦大洪水,又修建滾水壩分泄水。並且在當時黃河南流的條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藉助洪澤湖的調節能力「蓄清刷黃」。潘季馴治河實現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兩個轉折,抓住黃河泥沙淤積這個根本問題,顯然這一點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後的明、清治河舉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則。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響至今。但黃河河床仍繼續淤高,泥沙災害日益積累,以致於1855年發生了銅瓦廂決口改道的劇變。
黃河治理開發真正取得巨大進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黃河已開始變成為人們興利造福的河流。總結治黃成敗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認為採用「攔、排、放、調、挖,綜合治理」等措施,標本兼治,近遠結合,可以妥善解決泥沙問題;採取「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方針,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形成一個防洪減淤的工程體系。顯而易見,如此治黃已將黃河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治理對策,人們對黃河的研究與治理實踐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昔日千瘡百孔的黃河大堤,而今變成了宏偉的「水上長城」,成為海河與淮河的分水嶺,在人們的努力下,取得了連續52年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奇跡和綜合治理開發的豐碩成果,治黃成就舉世公認。然而黃河畢竟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來,歷經多少前輩的治河實踐,一直未能改變黃河這條泥龍恣意游盪的脾氣。史書上清晰出現著2600多年裡黃河泛濫1500次、改道26次的記載。下游決口泛濫范圍,北抵津沽,南達江淮,縱橫25萬km2。頻繁的決口改道,給兩岸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害。而今,隨著黃河流域人口急劇增長,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和人類活動強度大大增加,母親河的憂患仍在。由於沖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減,下遊河床不斷淤積抬高,行洪能力大大減弱,高灘灘面漫水機遇已與1855年銅瓦廂決口前的情況接近,河道已趨於預警高度,懸河形勢極為嚴峻;嚴重威脅著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另一方面,卻又生發出季節性斷流的災患,自1972年以來的27年中就有21年斷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現斷流。影響到依靠黃河供水的城鄉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不僅直接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還帶來了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2,3],如加重了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日漸貧瘠。黃河斷流、洪澇災害的環境惡化相互交加,黃河安瀾中隱伏著危機,治黃事業無比艱巨又任重道遠。特別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黃河的演變,對黃河治理和開發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黃面臨著許多問題。如何使治黃事業更為符合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亟待於我們繼續探索和奮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實踐基礎上,就黃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見。
2 減少入黃沙量的治本之策
眾所周知,黃河難治的症結在於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該地區西為祁連山余脈,西北為賀蘭山,東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陰山,南抵秦嶺,共有64萬km2,海拔1000~1500m,相對高差100~300m,這是世界上黃土覆蓋最深厚、黃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區。特殊的邊界條件下,中游暴雨是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以及水土嚴重流失的動力因素,「愈沖愈陡,愈陡愈沖」[4],使黃土高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溝壑縱橫,每年來自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泥沙達10億噸左右,土壤侵蝕模數可達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黃,致使一些水庫湮廢失效,下遊河道不斷淤高,防洪壓力日趨加重。不少人認為,黃土高原歷史上曾經是植被良好的繁榮富庶之地,希望通過植樹種草,改變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從而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但是也應認識到,黃河塑造出的華北大平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黃河早在遠古時期就是一條多沙河流。《左傳》引用周詩:「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黃河已是相當渾濁,因為黃河沙多的自然現象應該比這句周詩要早得多。她所流經的中游地區,特別是現代界定的嚴重水土流失區中的大部分地區,自古即是自然條件極為嚴酷、水蝕風蝕最為嚴重的地區。這可以《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為證:「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該詩生動地描繪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後山洪暴發時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的自然景觀。再如《禹貢》中所稱:「禹別九洲, 隨山浚川」,表明當時黃土高原地區土壤侵蝕已十分嚴重,大量泥沙入黃,使黃河下遊河道淤積日益嚴重,人們才會產生「隨山浚川」(亦即隨著山去導滯,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設想。原始的或常規的生產方式很難保證植物生長有良好的立地條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也就難以達到具有一定覆蓋度的植被狀況[5]。無論如何,對古代黃河中游地區植被狀況的估計一定要考慮自然氣候的制約影響。《詩經·大雅·雲漢》描述了周宣王時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