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有人喜歡枯木
有的人喜歡枯木,是因為枯木他能夠創造一個欣賞價值,能夠雕刻一些東西,並且很有觀賞性
⑵ 枯木賦翻譯
一、譯文
殷仲文英俊多才,溫文爾雅,聲名傳遍天下。當晉朝末年世道時局發生變化的時候,把他外放為東陽太守。他因此而感到很不得志,常常怏怏不樂,曾顧視庭前的槐樹而嘆息說:「這棵樹的枝幹分散剝落,看來是毫無生機了!"
譬如白鹿塞堅貞的古松,雍州南山神奇的梓樹,根深葉茂,氣勢磅礴,與山崖內外結成一體。但桂樹卻枯死了,梧桐也凋敗了,這又是因為什麼呢?原來它們當初是從很遠的地方(三河),從很廣闊的園田裡移植而來的。
它們雖然在漢魏帝王的建始殿前開花,在睢陽梁孝王的東苑裡結果。它們雖然能隨風發出嶰谷樂器般的聲響,枝條拂動而形成《雲門》似的舞姿;雖然有鳳凰攜帶幼雛聚集於樹上,有鴛鴦圍繞左右比翼雙飛,不過它們臨風懷想,難以忘記故鄉的鶴鳴;對月嘆息,又好像是聽到了三峽的猿啼。
也有些彎曲結疤,上下纏扭的樹木,樹干粗短得如同蹲在地上的熊虎,枝條柔弱得好像出沒嬉水的魚龍。然而這樣無用的樹木卻被用來製作山形的斗拱,藻繪的樑柱,使匠石看了大吃一驚,公輸見了迷惑不解。
初步雕鑿成型後,竟還要用刻刀做進一步加工,或雕上有鱗有甲的祥龍,或刻成有角有牙的瑞獸。一層層燦爛如碎錦,一片片嬌艷如真花。色彩紛呈的花草樹木,散布成一團團的雲霞。
說到松子、古度、平仲、君遷這類樹木,茂盛挺拔,動輒有百頃之多,砍倒復生,往往有千年的樹齡。有的樹在秦朝曾受封過大夫的官職,有的樹在漢朝曾與將軍的名字連在一起。但不論是哪種樹,它們無不受到苔蘚和蕈菌的遮壓,無不受到鳥雀和害蟲的剝啄
。在霜露的侵襲下它們不得不低眉垂首,在風煙的圍剿中它們又不得不震顫乃至倒仆。東海一帶有座神廟前種著白皮鬆,西河地區有棵枯乾的桑樹被奉為社神。北方用楊葉作為關塞的名稱,南國又用梅根稱呼冶鑄的場所。
淮南小山的辭賦講過桂枝遭人攀折,劉琨的《扶風歌》也寫過在松樹下系馬。又何止是在細柳設立過城防,在桃林修建過關塞。
至於山水隔絕,流落在異地他方。被移動的大樹流著眼淚,受傷的樹根鮮血淋漓。枯死的空心老乾時常起火,斷裂的節疤處樹脂橫溢。有的樹歪歪斜斜地橫卧在山洞口,有的樹從中間攔腰折斷仰倒在半山坡。
紋理偏斜的極粗的樹像冰塊一樣破碎了,紋理端正的極高的樹也像瓦片一般斷裂了。樹身上下長滿疙瘩腫瘤,樹身內外滿是烏窩蟲穴。叢林中有樹怪出沒閃爍,山野里有鬼魅游盪作祟。
更何況像我這樣機運不佳,生逢國難,出使不歸,羈旅異朝的人。身居陋巷,荒草掩門。看到草木的凋謝自然會傷心,看到草木的衰老枯死更要哀嘆不已。《淮南子》說:「樹葉落了說明一年又要過去了,這是使老年人最感傷心的事。」
這些話所說的意思正和我現在的心情是一樣的啊。於是我作歌唱道:「建章宮的棟梁毀於大火,黃河裡的木筏爛在水中。如果不像金谷園中的柏樹那樣人去園空,也會像河陽縣里的桃花那樣枯萎不存。」
桓大司馬聽了我的歌恐怕還會大發感慨:「當年栽種的柳樹,繁茂可愛。現在看到它們枯敗凋零,不能不令人凄傷。在短短的時間里樹都老得不成樣子了,人又怎麼能經受得了年齡的催迫!」
二、原文
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
世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
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嘆曰:
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至如白鹿貞松,青牛文梓;
根抵盤魄,山崖表裡。
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
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
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
聲含嶰谷,曲抱《雲門》;
將雛集鳳,比翼巢鴛。
臨風亭而唳鶴,對月峽而吟猿。
乃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
熊彪顧盼,魚龍起伏;
節豎山連,文橫水蹙。
匠石驚視,公輸眩目。
雕鐫始就,剞劂仍加;
平鱗鏟甲,落角摧牙;
重重碎錦,片片真花;
紛披草樹,散亂煙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遷,森梢百頃,搓枿千年。
秦則大夫受職,漢則將軍坐焉。
莫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
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頓於風煙。
東海有白木之廟,
西河有枯桑之社,
北陸以楊葉為關,
南陵以梅根作冶。
小山則叢桂留人,扶風則長松系馬。
豈獨城臨細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絕,飄零離別;
拔本垂淚,傷根瀝血。
火入空心,膏流斷節。
橫洞口而敧卧,頓山腰而半折,
文斜者百圍冰碎,理正者干尋瓦裂。
載癭銜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況復風雲不感,羈旅無歸;
未能采葛,還成食薇;
沉淪窮巷,蕪沒荊扉,既傷搖落,彌嗟變衰。
《淮南子》雲"木葉落,長年悲",斯之謂矣。
乃歌曰:
建章三月火,黃河萬里槎;
若非金谷滿園樹,即是河陽一縣花。
桓大司馬聞而嘆曰:
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看搖落,凄槍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三、出處
《朝野僉載》·《枯樹賦》
(2)枯木遇上樹脂的華麗蛻變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梁武帝末,侯景叛亂,庾信時為建康令,率兵御敵,戰敗。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蕭繹。元帝承聖三年(554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他被留在長安。
江陵失陷後,大批江南名士被俘送長安。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王克、沈炯等首批獲遣東歸。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周、陳南北通好,陳朝即要求北周放還王褒、庾信等十數人,但是別人都陸續遣歸了,只有王褒、庾信羈留不遣。
在此期間,庾信時常感懷自己的身世,於是就寫作了一篇盪氣回腸名流千古的駢賦《枯樹賦》。
二、作品賞析
《枯樹賦》是一篇駢賦,通篇駢四儷六,抽黃對白,詞藻絡繹奔會,語言清新流麗,聲律婉諧,雖多次換韻,讀之仍然音韻鏗鏘,琅琅上口。
全賦以人喻樹,以樹喻人,借樹木由榮到枯,喻自己由少壯到風燭殘年的生活體驗和心理感受,蒼涼深婉,老練渾成。從而使得「枯樹」這一形象成為庾信人北之後內心最為生動的表述。
三、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梁代詩人庾肩吾之子,南北朝時期文學家、辭賦家、詩人。
庾信早年出仕於南朝,在梁寫「宮體詩」;入北朝後,生活、思想發生變化,詩歌由冶艷而入剛勁蒼涼,風格為之一新。
今存庾信待320多首、文160多篇。代表作有《擬詠懷》27首與《哀江南賦》、《枯樹賦》等駢賦。他是南北朝最後一位優秀作家。把南方詩歌的聲律技巧傳至北方,又摒棄了浮艷文風.吸取北方剛健精神,體現了南北合流趨勢。對後世的各種詩體,如律詩、絕句、七古等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代屠隆本為最早。《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講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還有朱日藩刊本,僅六卷,有詩無文。此外還有明代張溥所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稱《庾開府集》。庾信集較早的注釋本是清代吳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後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⑶ 如何防止枯木折枝
你可以塗刷清漆。又名凡立水,是由樹脂為主要成膜物質在加上溶劑組成的塗料。由於塗料和塗膜都是透明的,因而也稱透明塗料。塗在物體表面,乾燥後形成光滑薄膜,顯出物面原有的紋理。
你用枯樹枝做裝飾,塗上清漆既可以防止折斷又能顯現出樹木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