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RO反滲透膜4040的每小時出水大概多少
RO反滲透膜4040的每小時出水大約為0.2m³/h。
這個要看以下的幾個因素
1、溫度
2、進水SDI
3、進水壓力
常規設計,溫度25℃左右,進水壓力10bar左右
當進水SDI在5以下時,單只膜的通量13.6-23.8LMH
當進水SDI在3以下時,單只膜的通量23.8-30.6LMH
當進水SDI在1以下時,單只膜的通量34-51LMH
建議按照下限來選型:
一般4040膜的面積是90ft2,即8.36m²,取SDI在3以下,通量為23.8
單只膜小時產水量=8.36*23.8/1000=0.2m³/h
(1)反滲透膜大分子水擴展閱讀:
RO膜工作原理:
要了解反滲透,首先要了解「滲透」的概念。
滲透是一種物理現象。當兩種含有不同鹽類的水,如用一張半滲透性的薄膜分開就會發現,含鹽量少的一邊的水分會透過膜滲到含鹽量高的水中,而所含的鹽分並不滲透,這樣,逐漸把兩邊的含鹽濃度融合到均等為止,這一過程稱為滲透。然而,要完成這一過程需要很長時間。
但如果在含鹽量高的水側,施加一個壓力,其結果也可以使上述滲透停止,這時的壓力稱為滲透壓力。如果壓力再加大,可以使方向向反方向滲透,而鹽分剩下。
因此,反滲透除鹽原理,就是在有鹽分的水中(如原水),施以比自然滲透壓力更大的壓力,使滲透向相反方向進行,把原水中的水分子壓力到膜的另一邊,變成潔凈的水,從而達到除去水中雜質、鹽分的目的。
反滲透又稱逆滲透,一種以壓力差為推動力,從溶液中分離出溶劑的膜分離操作。對膜一側的料液施加壓力,當壓力超過它的滲透壓時,溶劑會逆著自然滲透的方向作反向滲透。從而在膜的低壓側得到透過的溶劑,即滲透液;高壓側得到濃縮的溶液,即濃縮液。若用反滲透處理海水,在膜的低壓側得到淡水,在高壓側得到鹵水。
反滲透時,溶劑的滲透速率即液流能量N為:N=Kh(Δp-Δπ) (式中Kh為水力滲透系數,隨溫度升高稍有增大;Δp為膜兩側的靜壓差;Δπ為膜兩側溶液的滲透壓差)。稀溶液的滲透壓π為:π=iCRT(式中i為溶質分子電離生成的離子數;C為溶質的摩爾濃度;R為摩爾氣體常數;T為絕對溫度。)
反滲透通常使用非對稱膜和復合膜,所用的設備主要是中空纖維式或卷式的膜分離設備。反滲透膜能截留水中的各種無機離子、膠體物質和大分子溶質,從而取得凈制的水。也可用於大分子有機物溶液的預濃縮。由於反滲透過程簡單,能耗低,近20年來得到迅速發展。
現已大規模應用於海水和苦鹹水淡化、鍋爐用水軟化和廢水處理,並與離子交換結合製取高純水,其應用范圍正在擴大,已開始用於乳品、果汁的濃縮以及生化和生物制劑的分離和濃縮方面。
Ⅱ RO反滲透為什麼只能水分子通過化學污染呢
滲透就是低濃度溶液中水在滲透壓的作用下通過滲透膜進入了濃度相對較回高的濃溶液側,植答物根部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就是通過滲透作用實現的。
反滲透就是滲透的反作用,要實現反滲透必要地條件就是滲透膜,在濃水側施加高壓(高於滲透壓),水分則從濃水側進入淡水側,這樣就實現了水的凈化作用。
現在的反滲透膜一般用高分子材料製成,如醋酸纖維素膜、芳香族聚醯肼膜、芳香族聚醯胺膜。表面微孔的直徑一般在0.5~10nm之間,可以截留所有可溶性鹽和分子量大於100的物質,截留下來的隨濃水排掉。
RO膜也就反滲透膜的過濾精度是相當高的,一般化學污染物都能去除,但是它也是很脆弱的,運行條件也是非常苛刻的,比如說陶氏聚醯胺復合膜,市政自來水中活性氯會氧化膜表面早成膜的老化。所以水處理工程當中在RO之前都要加上預處理,包括石英砂過濾、活性炭過濾,微濾或者超濾等等。
原創,多指教!
Ⅲ 反滲透膜過濾的水是脫除水中的什麼物質呢
各種大離子,什麼鈣鎂離子,還有其他大分子都過不去
Ⅳ 水分子是如何通過RO反滲透膜的
所謂滲透,就是正常的情況下,是由淡水側往濃水側滲透,而「反」滲透就是給濃水側施加高壓,以高壓使濃水側往淡水側水滲透,說白了就是硬硬把水壓過去,稱為反滲透。
是不是吹牛我不知道,我了解的反滲透膜是可以截留所有可溶性鹽和分子量大於100的物質,否則如果反滲透膜孔徑過大,那脫鹽率又怎麼解決呢。
Ⅳ 水分子是如何通過陶氏RO反滲透膜的
這個問題有點專業啊,我回答不上來。不過你倒是可以到西北有魔網學習,那裡面有很多老化水分享。
Ⅵ 反滲透膜孔徑是0.1納米,水分子直徑是0.4納米,水分子怎麼透過半透膜的
水分子、氣體都可以通過自由擴散穿過細胞膜(半透膜)不需要經過孔徑
Ⅶ 水分子是怎樣透過反滲透膜的
形成氫鍵模型
膜的表面很緻密,其上有大量的活化點,鍵合一定數目的結合水,這種水已失去溶劑化能力,鹽水中的鹽不溶於其中。進料中的水分子在壓力下可與膜上的活化點形成氫鍵而締合,使該活化點上其他結合水解締下來,該解締的結合水又與下面的活化點締合,使該點原有的結合水解締下來,此過程不斷地從膜面向下層進行,就是以這種順序型擴散,水分子從膜面進入膜內,最後從底層解脫下來成為產品水。而鹽是通過高分子鏈間空穴,以空穴型擴散,從膜面逐漸到產品水中的,但該模型缺乏更多的關於傳質的定量描述。
Donnan平衡模型
膜為固定負電荷型,據電中性原理及膜和溶液中離子化學位平衡,一般認為藉助於排斥同離子的能力,荷電膜可用於脫鹽,一般只有稀溶液,在壓力下通過荷電膜時,有較明顯的脫鹽作用,隨著濃度的增加,脫鹽率迅速下降。二價同離子的脫除比單價同離子好,單價同離子的脫除比二價反離子的好。該理論以Donnan平衡為基礎來說明荷電膜的脫鹽,但Donnan平衡是平衡狀態,而對於在壓力下透過荷電膜的傳質,還不能從膜、進料及傳質過程等多方面來定量描述。
除上述模型,許多學者還提出不小另外的模型,如脫鹽中心模型,表面力-孔流模型,有機溶質脫鹽機理等
Ⅷ 是不是經過反滲透膜過濾的水是純凈水
純凈水是只有水,不含有其他的雜質和礦物質。水經過反滲透,可以把大分子雜質等東西過濾,里邊的礦物質是過濾不掉的,含有一定量的鈉,鉀,等離子,所以不能說是純凈水。
Ⅸ 是不是經過反滲透膜過濾的水是純凈水
純凈水是只有水,不含有其他的雜質和礦物質.水經過反滲透,可以把大分子雜質等東西過濾,里邊的礦物質是過濾不掉的,含有一定量的鈉,鉀,等離子,所以不能說是純凈水.
Ⅹ 反滲透膜為何只讓水通過,不讓小分子通過
反滲透(Reverse Osmosis),是近40年發展起來的膜分離技術。20世紀60年代反滲透技術的崛起帶動了整個膜分離技術的發展。用一張只透過水而不透過溶質的理想半透膜把水和鹽水隔開,則出現水分子由純水一側通過半透膜向鹽水一側擴散的現象,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滲透現象。隨著滲透現象的進行,鹽水側液面不斷升高純水側水面相應下降,經過一定時間之後,兩側液面差不再變化,系統中純水的擴散滲透達到了動態平衡,這一狀態成為滲透平衡。π為鹽水溶液的滲透壓。滲透平衡時純水相與鹽水溶液相中水的化學勢差等於零。如果人為地增加鹽水側的壓力,則鹽水相中水的化學勢增加,就出現了水分子從鹽水側通過半透膜向純水側擴散滲透的現象。由於水的擴散方向恰恰與滲透現象相反,因此人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反滲透。由此可見,若用一半透膜分隔濃度不同的兩個水溶液,其滲透壓差為π,則只要在濃溶液側加以大於π的外壓,就能使這一體系發生反滲透過程,這就是反滲透膜分離的基本概念。實際的反滲透過程中所加外壓一般都達到滲透壓差的若干倍。
目前膜工業上把反滲透過程分成三類:高壓反滲透(5.6~10.5MPa,如海水淡化),低壓反滲透(1.4~4.2MPa,如苦鹹水的脫鹽),和超低壓反滲透(0.5~1.4MPa,如自來水脫鹽)。反滲透膜具有高脫鹽率(對NaCl達95~99.9%的去除)和對低分子量有機物的較高去除,有機物的去除依賴於膜聚合物的形式、結構與膜和溶質間的相互作用。
GE膜總代北京盛大維新為您介紹,希望能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