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備環乙烯時,無水氯化鈣為什麼蒸餾前一定要將它過濾掉乾燥產品後,
無水氯化鈣在這里起乾燥劑作用
CaCl2
+
6H2O
=
CaCl2~6H2O
當溫度升高後,水合氯化鈣會失水變成氯化鈣和水。所以不濾掉就蒸餾就達不到乾燥的作用了
2. 乙酸乙酯從苯酚水溶液中萃取苯酚後蒸餾前為什麼要濾掉乾燥劑
保證後續實驗的進行。
酯化反應所用儀器必須無水,包括量取乙醇和冰醋酸的量筒也要乾燥。
乙酸,也叫醋酸、冰醋酸,化學式CH3COOH,是一種有機一元酸,為食醋主要成分。純的無水乙酸(冰醋酸)是無色的吸濕性液體,凝固點為16.6℃(62_),凝固後為無色晶體,其水溶液中弱酸性且腐蝕性強,對金屬有強烈腐蝕性,蒸汽對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乙酸在自然界分布很廣,例如在水果或者植物油中,但是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在動物的組織內、排泄物和血液中以游離酸的形式存在。許多微生物都可以通過發酵將不同的有機物轉化為乙酸。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而醋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文明史。乙酸發酵細菌(醋酸桿菌)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發現,每個民族在釀酒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發現醋——它是這些酒精飲料暴露於空氣後的自然產物。如中國就有杜康的兒子黑塔因釀酒時間過長得到醋的說法。乙酸的晶體結構顯示,分子間通過氫鍵結合為二聚體(亦稱二締結物),二聚體也存在於121℃的蒸汽狀態。二聚體有較高的穩定性,已經通過冰點降低測定分子量法以及X光衍射證明了分子量較小的羧酸如甲酸、乙酸在固態及液態,甚至氣態以二聚體形式存在。當乙酸與水溶和的時候,二聚體間的氫鍵會很快的斷裂。其它的羧酸也有類似的二聚現象。
3. 蒸餾和分餾時為何一定要過濾掉待餾液中的乾燥劑
乾燥劑使用來乾燥的,如果混進溜液當中,就相當於雜質,我們當然不希望再次在溜液中引入雜質。因此要過濾掉!
4. 有機合成 使用乾燥劑應注意什麼
(1)乾燥劑與水的反應為可逆反應時,反應達到平衡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加入乾燥劑後,一般最少要兩個小時或更長一點的時間後才能收到較好的乾燥效果。因反應可逆,不能將水完全除盡,故乾燥劑的加入量要適當,一般為溶液體積的5%左右。當溫度升高時,這種可逆反應的平衡向脫水方向移動,所以在蒸餾前,必須將乾燥劑濾除,否則被除去的水將返回到液體中。
(2)乾燥劑與水的反應為不可逆反應時, 蒸餾前不必濾除。
(3)乾燥劑只適用於乾燥少量水分。若水的含量大,乾燥效果不好。因此,萃取時應盡量將水層分凈,這樣乾燥效果好,且產物損失少。
5. 蒸餾時為什麼要除去乾躁劑
可能是乾燥劑會吸收返睜空氣中的水分,襲世啟影響空氣的濕度,改變水蒸氣的蒸拍如氣壓,從而影響沸點的測量,或者到達沸點時蒸發量發生偏差。。。
6. 蒸餾前為什麼要分出乾燥劑
很簡單,若是有乾燥劑在,會把水分吸走,蒸餾得出的水分數據不正確,影響實驗結果!
7. 無水氯化鈣吸水的的化學變化方程式是什麼,為什麼蒸餾前要把它過濾掉
好像是2水合氯化鈣(具體結晶幾個水我不記得了),氯化鈣吸水只是水合反應,氯內化鈣與水之間的容鍵力很弱(好像是范得華力連接的分子間作用力),受熱易分解,如果蒸餾的時候不過濾掉,吸附掉的水分又會揮發出來,影響蒸餾的效果。
8. 環己烯制備時為什麼要把乾燥劑氯化鈣過濾掉,什麼情況下乾燥劑可以不除去謝謝
據我現在所知,而且我遇到的實驗都是要把乾燥劑去掉的。就像這個實驗一樣。
我們後一步要蒸餾,如果不把乾燥劑濾掉,在蒸餾時,乾燥劑吸收的水分還是會被蒸出來,所以乾燥劑的作用就沒有了。
9. 儀器的乾燥的實驗原理
儀器的乾燥通常是化學乾燥法。
化學乾燥法是將適當的乾燥劑直接加入到待乾燥的液體中去,使與液體中的水分發生作用而達到乾燥的目的。依其作用原理的不同可將乾燥劑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可形成結晶水的無機鹽類,如無水氯化鈣,無水硫酸鎂,無水碳酸鈉等;另一類是可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如金屬鈉、五氧化二磷、氧化鈣等。
前一類的吸水作用是可逆的,升溫即放出結晶水,故在蒸餾之前應將乾燥劑濾除,後一類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在蒸餾時可不必濾除。對於一次具體的乾燥過程來說,需要考慮的因素有乾燥劑的種類、用量、乾燥的溫度和時間以及乾燥效果的判斷等。這些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因此需要綜合考慮。
其他乾燥方法
1、常壓乾燥
即在一個大氣壓條件下的乾燥稱常壓乾燥,常壓乾燥法應用最廣泛,操作以及設備都簡單,而且有相當高的精確度。
2、減壓乾燥
減壓乾燥是在密閉容器中抽真空後進行乾燥的方法,此法優點是溫度較低,產品質松易粉碎。溫度升高,可加快蒸發速度,加大蒸發量,有利於乾燥進行。但應視乾燥物料的性質適當選擇乾燥溫度,以防某些成分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