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釀酒過程中的微生物
大體上可分為酒化菌又名悉行老酵母菌、糖化菌又名絲狀菌和細菌3大類。
酒化菌:睜升釀酒工業中常用的有1、啤酒酵母:分為上面酵母和下面酵母;2、啤酒酵母的變種;3、裂殖酵母;4、生香酵母。
糖化菌:可將澱粉質原料轉化成葡萄糖的菌類。糖化力強,繁殖速度快,熱穩定性良好,耐酸,耐酒精,不產或少產可降低甲醇生成量的果膠酶。在釀酒工業中常用的有麴黴、根霉、擬內孢霉、紅麴黴和毛霉等。
細菌:其代謝產物對白酒、黃酒和葡萄酒的香型和風味帶攔具有特殊作用。在發酵釀酒過程中,適當引入細菌還能克服白酒後味不足的缺點。在釀酒工業中常用的細菌有乳酸桿菌、醋酸菌、丁酸菌等。
B. 茅台酒釀造過程中發現多少微生物
1946種,2022年3月20日,茅台集團在2022年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會議上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發現茅台釀造過程及環境中有1946種微生物。
在茅台釀造過程及環境所含的1946種微生物中,包括細菌1063種橡賀判,酵母菌和絲狀真菌類微生物883種。同步解析了17種、39株關鍵功能微生物的全基因組信息,初步實現了微生物實體資源與基因信息的相互關聯。基於最新溯源分析技術揭示,茅台釀造微生物主要來源於大麴、原輔料、生產場地和工用具。
茅台釀酒工藝
茅台酒生產,採用高粱為原料,並且稱之為"沙"。一年一個周期,只投料兩次,第一次稱為下沙投料,第二次為糙沙,各占投料量的50%。
第一次投料,先經熱水潤料後,加入5-7%的母糟(即上一年最後一輪發酵出窖未經蒸酒的優質酒醅),進行混蒸(蒸糧蒸酒同時進行),冷卻後堆積發酵,入窖發酵一個月。
第二次原料料經粉碎,潤料後,加入等量的上述酒糟進行混蒸,蒸餾後所得到的第一次酒稱為「生沙酒」,全部潑回原酒醅中,攤梁改冷後,加上一批拍唯蒸餾得到的尾酒,再加曲入窖發酵一個月。
C. 酒是不是用微生物做的
白酒是一種中國獨有的蒸餾酒,以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麴、小曲或麩曲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貯存、勾調而製成,是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
白酒最早產生於釀沒判造酒的再加工,又名為燒酒或火酒,圓乎部分少數民族稱白酒為阿刺吉酒,意思是「再加工」的酒。
白酒的發酵主要通過微生物來實現,參與白酒發酵的微生物種類很多,有黴菌、酵母菌、細菌等等,種類不同作用不同。然而,一般認為富集於發酵過程的龐大微生物群在蒸餾出來的白酒中卻不存在。據相關人士透露,歐洲的一個權威技術中心曾經檢測過白酒蒸餾過程中的管道、容器,結果並沒有發現任何微生物。我國《預包裝飲料酒標簽通則》中規定,酒精含量超過10%的飲料酒可免除標示保質期,這就間接證明了高度酒中沒有微生物,不會因為長期存放感染黴菌等微生物而出現變質。醫療中也常用75%濃度的酒精消毒,因為高濃度酒精能夠使蛋白質失活變性,而病毒等微生物的營養體由水和蛋白質構成,遇到高濃酒精很快就失去活性。
白酒並不是最早出現的酒,所以白酒之前,早有果酒、米酒等酒類上了人類的餐桌。
智慧的古人們在實踐中發現穀物在貯藏期間容橘察悉易受潮而導致發霉,發霉的穀物如果繼續浸泡在水裡,它便會受到微生物的作用而糖化、發酵,這就是最原始的糧食釀造酒。
而米酒也是許多農家的待客風俗,米酒原料選用大米,經過浸泡、蒸熟、攪拌、密封發酵後釀成。
米酒 來源|搜狐
「曲為酒骨」制曲技術是什麼?
俗語說「曲為酒骨」,人們把好曲認作好酒的必備要素之一,中國的制曲技術獨領風騷,那麼曲是什麼?
通俗點說,糧食如果要變成白酒,首先需要將糧食中的澱粉在澱粉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然後把葡萄糖發酵為乙醇,而使其糖化、發酵的物質就是曲。曲之所以有這么神奇的作用,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活微生物或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