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泰山三美怎麼做
泰山三美豆腐的做法材料:泰安豆腐150克,白菜心100克,鮮湯500克,精鹽4克,味精、蔥未、姜未各:克,雞油5克,熟豬油20克。 做法:1、將豆腐上籠或放入鍋里隔水蒸約10分鍾,取出瀝水,切成3.5厘米長、2.5厘米寬、1.5厘米厚的片,白菜心用手撕成5厘米長的小條塊,分別放入沸水鍋中燙過。2、炒鍋放豬油,燒至五成熱,下蔥、姜未炸出香味,放入鮮湯、鹽、豆腐、白菜燒滾,撇去浮沫,加味精、淋雞油即成。特點: 湯汁乳白而鮮,豆腐軟滑,白菜鮮嫩,清淡爽口。關鍵: 應用雞湯烹制,吃火時間不要過長,湯與豆腐、白菜入鍋燒沸後,移小火略燴一下即成。「泰山三美豆腐」是泰安風味名菜。泰安產的白菜、豆腐和泰山泉水,歷來被譽為「泰安三美」。泰安白菜個兒大心實,質細無筋;泰安豆腐,漿細質純,嫩而不老;泰山泉水,清甜爽口,雜質少。當地飯店以善制「泰山三美」風味菜餚而著名。豆腐原是泰安農家的四季菜,後來隨著歷代帝王到泰安祭泰山,先後建起了不少寺廟、庵堂,吃素吃齋者增多,豆腐便成為這里的重要菜餚,在元朝以前,就已成為泰山和泰安地區一流名菜。乾隆年問修訂的《泰安縣志》曾作這樣的記述:「凌晨街街梆子響,晚問戶戶豆腐香,泰城家家豆腐坊」,反映了當時泰安城豆腐業興旺的景象。李白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由湖北安陸遷來濟南後,以及杜甫客居山東時,他們都曾多次上泰山,並品嘗「泰山三美」菜餚之風味。「游山不來品三美,泰山風光沒賞全」,這是當地長期流傳的贊譽三美菜餚的佳話。「三美豆腐」一直流傳至今,馳名中外。
『貳』 我想買蒸餾機做純露,蒸餾機好用嗎做出來的純露純嗎應該買什麼樣子的,家用就可以5升吧,
親家有玫瑰園么抄,如果沒有那就放棄自製純露的想法吧,我們平時用的玫瑰純露每500ML是上萬朵玫瑰的有效成分匯聚成的。工具神馬的不太挑剔,但是原料供給真的是個大問題,每10毫升精油就得幾噸玫瑰進行蒸餾 1000KG植物才出400KG的純露,自製成本大的驚人
『叄』 山東泰山喜饃饃做法
食材用料:
麵粉
發效粉
菜譜做法:
1.第一步:麵粉挖一個像小碗一樣的小窩,放半勺或一勺的發效粉,
2.第二步:倒入水揉面,揉成面團,然後用菜刀切成1條1條的,
3.第三步:揉成小面團,用擀麵杖擀成扁扁的。
4.第四步:把平底鍋的水擦乾,然後把火調成中火,倒入一點點的油。
5.第五步:把面放到鍋里,蓋上鍋蓋,第1分鍾打開鍋蓋把饃饃翻過來蓋上蓋子
等待。
『肆』 山東雜糧煎餅為什麼要用鏊子鍋做呢
因為這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地方習俗。
鏊子是山東地區的特有工具,是一種從遠古相傳至今的製作麵食的工具。煎餅是山東地區之主食,時至今日,有「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傳統習俗。
1967年泰安市省庄鎮東羊樓村發現了明代萬曆年間「分家契約」,其中載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由於「鏊子」的出現,可以確知,最遲在明代萬曆年間,現代煎餅的製作方法就已經存在。
山東煎餅最初源於泰山,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知煎餅那時已是泰安民間的主食。傳說唐末黃巢起義軍在泰山駐扎,當地百姓曾以煎餅相送。煎餅已經是魯南、魯西南等地最普遍、最具特色的食物了。
傳統鏊子加熱方式,是在鏊子底部燒柴、秸稈等加熱,煙熏火燎。到80年代初,燒柴慢慢退出市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煎餅機器應運而生,走向市場化,煎餅也變得商品化了。
煎餅機是一種圓筒的轉動的,圓筒內部以燒煤為燃料的加熱方式。
從此以「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習俗也慢慢退出在人們的視線。通過市場幾十年的發展,人們又感覺吃純手工煎餅的重要性,市民需要健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能源,用電磁加熱技術的電磁煎餅鏊子的誕生,從此電磁煎餅鏊子低碳環保,烙煎餅告別煙熏火燎。
(4)山東泰山蒸餾鍋擴展閱讀
烙煎餅的工具主要有三件:
一是鏊子,鐵制,圓形,有大、中、小三種,中號鏊子直徑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熱,上面即可烙制煎餅。鏊子是烙煎餅的專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條,唐人《朝野僉載》中有「熟鏊上猢猻」語,可知煎餅的歷史之悠久。
二是手持用來推動糊子的工具,當地人叫「篪子」,木製板狀弧形,有柄。把糊子放在熱鏊子上後,用篪子左右推攤,糊子便薄薄地攤在鏊子面上。也有的用筢子,還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但烙出來的煎餅卻各有特點。
三是油擦子,群眾呼為油褡子,是用十幾層布縫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滲著食油,用來擦鏊子,為防煎餅粘連鏊子揭不下來。
『伍』 山東泰山的導游詞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獲,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群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群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里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余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漢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岩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像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雲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雲飄浮在天際,落日的余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雲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雲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雲朵,山峰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雲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綵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雲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後初晴,大量水氣蒸發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成雲致霧。有時大片雲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雲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雲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雲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涌,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雲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彌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遊客舉手投足,光環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溫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後天晴,氣溫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溫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岩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岩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後天晴,紅日映冰峰,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占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亘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系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著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於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發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餘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巨制。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韻深情與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布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游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布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餘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游覽觀光發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著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看,紅牆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於「祭天」活動來說,造成環境感應的心理狀態,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傑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群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築結構的創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戶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築,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築等。其三,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群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築思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並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遊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後,可先游岱廟,然後從岱廟後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後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後,可乘游覽汽車沿環山公路經黑龍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游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辟的環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里。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里,沿著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游覽,仔細地去觀賞。